民国四大美女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些人根据现代的知名度和自身
审美观所评出的四个民国美女。民国时期没有四大美女之说。
林徽因
人物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
闽县(今
福州)人,出生于
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
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
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
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
梁思成一起用
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
你是人间四月天》,《
莲灯》,《
九十九度中》等。其中,《
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林徽因的祖父是
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
金华、
孝丰等地。父
林长民毕业于日本
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
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叔叔林觉民。
生平早期
幼年时期
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
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
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
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
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
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
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
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
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
诗剧《
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
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
梁启超长子
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少女时期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
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
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 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
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
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
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
专业英语。
古建考察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
赵州大石桥、山西的
应县木塔、五台山
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
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
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
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
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
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
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
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
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
诗刊》《
新月》《
北斗》、天津《
大公报》《
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
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
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被聘为北平女子
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
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
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
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
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
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流亡时期
1937年夏,她在山西
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
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
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次年,她为
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
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
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
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
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
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
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了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
最后岁月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
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
1948年5月,她在《
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
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
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的突然到访,表现出的对重要
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他们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并应解放军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是年,林徽因还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
一级教授。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
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
1951年,47岁的林徽因为挽救濒于停业的
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
高庄、
莫宗江、常莎娜、
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
1952年,
梁思成、
刘开渠主持设计
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
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终于完成了
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1952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
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应《
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
北海公园》《
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10月,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
建筑学报》编委。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
文代会。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卧病在床的林徽因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
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
文化部社会
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
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
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林徽因
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
钱端升、钱伟长、
金岳霖等13人组成。4月3日,林徽因
追悼会在北京市
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去世后,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
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感情经历
与徐志摩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
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
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
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
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
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徐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
陆小曼很快两人就相恋了,陆小曼为了徐也跟丈夫王赓离婚了。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与梁思成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又因林长民是
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
梁启超做过
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
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
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
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
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与金岳霖
金岳霖,哲学家,
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
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
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
挽联。
人物贡献
建筑
1945年
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
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八宝山革命公墓创建于1949年11月。
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周恩来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
人民群众的指示,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晗受命建设革命公墓。在吴晗的领导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筹备组,吴晗亲自率人勘察,最终选址在八宝山的
护国寺兴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八宝山的护国寺改建为公墓,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处。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公墓内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栖之所。走在公墓里,吊唁那些于民族于国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犹如在和历史对话,感叹沧海桑田,体会人间正道。
论文著作
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
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
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
通俗读物。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
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文学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
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
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
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
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
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代表作有《
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
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
香山双清别墅附近平房养病。先后发表诗《
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
一首桃花》《
山中一个夏夜》《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
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
一片阳光》等。
社会评价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
林徽因的才艺比
萧红和
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
倾城的貌,
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
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
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萧乾:
吃茶时发表的感慨,同时,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处世的真实写照。(萧乾
绝笔《才女林徽因》)
冰心:“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
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
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张幼仪: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张邦梅:《
小脚与西服》)
文洁若:“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
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
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卞之琳:“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
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
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费正清:
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
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
审美能力和广博
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费正清《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
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
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陈从周:
同济大学教授
陈从周牌楼早已随著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陈学勇: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国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
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陈学勇:《
莲灯诗梦:林徽因》)
人物传记
陆小曼
人物简介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
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
刘海粟、
陈半丁、
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
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
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
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人物生平
1909年,随母亲赴北京依父度日。
1918年,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同年,陆定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
1920年,被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
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
1922年,离开圣心学堂,与王赓结婚。
1924年,出演《春香闹学》,结识徐志摩,并与之
恋爱;年底翻译
意大利戏剧《海市蜃楼》。
1925年,年初与徐志摩进入热恋。8月拜
刘海粟为师学画。年底与王赓离婚。离婚时陆小曼年仅23岁。
1926年8月14日,与徐志摩订婚;10月与徐志摩结婚。
1926年10月(农历九月九日),新婚后的陆小曼依公公之命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南下。
1927年,徐志摩夫妇从北京回到上海不久,就与
翁瑞午相识。
1928年,7月与徐志摩合著的《
卞昆冈》发行。同年夏,与徐志摩、
叶恭绰共游西湖。
1929年,参与
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筹备工作;5月接待泰戈尔;6月与翁瑞午等人游“
西湖博览会”。
1931年11月19日,丈夫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罹难去世。12月,陆小曼应
邵洵美相邀,为徐志摩遗作《云游》作序。
1933年,整理徐志摩写的《眉轩琐语》,在《
时代画报》第三卷第六期上发表,后来《眉轩琐语》收在陆小曼1947年所编的《
志摩日记》里。
陆小曼成为慰劳会戏剧骨干时的照片
1934年,在第38期《论语》刊上初次对《
爱眉小扎》作序。
1936年,经
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图书《爱眉小扎》。同年,加入
中国女子书画会。
1943年2月,在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再次为《爱眉小扎》作序。
1947年3月,由晨光
图书出版公司出版陆小曼后整理的徐志摩1918年的《
西湖记》,1926年至1927年《眉轩琐语》,以及同志摩亲笔题名的《
一本没有颜色的书》,和已出的《爱眉小扎》和《小曼日记》,共五个部分,总题为《志摩日记》。
1956年,4月受到陈毅市长的关怀,被安排为
上海文史馆馆员。同年,入农工民主党,担任上海徐汇区
支部委员。
1958年,成为
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并参加
上海美术家协会。
1959年,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同年,被全国美协评为“
三八红旗手”。
1965年,4月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个人生活
与王赓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
王庚结婚。但在这桩婚事她完全是被动的。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
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
局长后,徐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陆小曼陷入无限的伤感。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又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赓的辱骂,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
陆定听后此事也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的行动。最终1925年与王赓离婚。1926年与
徐志摩结婚。
然而她和徐志摩的再婚遭受到两方面的强大压力。一是陆小曼母亲的反对。二是与王赓签
离婚协议。事后吴曼华十分生气。当时要办成这两件事都有相当的难度,但胡适最终都办妥了。徐志摩的父亲
徐申如是
浙江省
海宁县
硖石镇的一个
富绅,他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
门风。过后不久,徐志摩只得亲自南下,跟父亲商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大事。
徐申如说,徐志摩要再婚,必须征得
张幼仪的同意。然而妻子张幼仪答应之后,其父徐申如还是不肯痛快地答应,经
胡适、
刘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后勉强答应,徐志摩也同时应允父亲
三个条件。
婚礼上证婚人是梁启超,梁启超对徐、陆二人进行了训斥。梁启超的“
证婚词”虽然有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徐志摩这个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但很明显,梁启超是带有私心的,对徐、陆也不公平。梁启超在婚礼上大骂新人,至少对这对新人是不吉利的,赵清阁就在文章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为了争取有力的支持,他们请了
维新派名流梁启超老夫子作他们的证婚人。原想借助着块盾牌抗衡一下封建势力,不期梁启超夫子也是一个以封建反封建的权威人物,他假惺惺同情徐志摩陆小曼的结缡,而又在大喜之日当众批评了他们的反封建行经,使得两位新人一时啼笑皆非,只好委屈地承受了批评。
与徐志摩
徐志摩遇难之后,陆小曼此时究竟悲伤到什么程度,连
郁达夫都觉得难以描写,陆小曼清醒后,便坚持要去山东
党家庄接志摩的遗体,被朋友们和家里人死命劝住了。最后决定派徐志摩的儿子
徐积锴(张幼仪所生)去山东接回。
徐志摩的遗体从
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徐志摩把这张
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
徐志摩的种种好处,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与翁瑞午
尽管陆小曼说她对翁瑞午“只有感情,没有爱情”,但她对待感情,也是认真而坚强的,决不三心二意。当时许多朋友不赞成她和翁瑞午的这种关系,要她与翁断交。
胡适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他向陆小曼提出,只要她与翁瑞午断交,以后一切由他负全责。陆小曼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她当时对人说:“瑞午虽贫困已极,但始终照顾得无微不至,廿多年了,吾何能把他逐走呢?”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些感情,但也有烦恼。因为翁瑞午没有抛弃发妻,就得两头照顾。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书画作品
人物评价
陆小曼参加侄女宗麟婚宴合影
“陆小曼是一位曾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
普罗米修斯。”(
郁达夫评)
“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
徐志摩评)
后世纪念
1988年,由陆小曼的堂侄——台湾的陆宗出资,和陆小曼的另一个堂侄陆宗麒以及和陆小曼晚年密切来往的堂侄女陆宗麟一起,在
苏州东山华侨公墓建造了纪念墓,墓碑上书“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墓”,墓上还有一张陆小曼年轻时的相片。
周璇
人物简介
周璇1920年8月1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电影演员、歌唱家。
1931年加入明月歌舞团,因演唱歌曲《民族之光》而受到关注。1932年发行首张唱片《特别快车》。1934年凭借歌曲《五月的花》成名;同年她在上海《
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中名列第二。1935年进入电影圈,同年出演电影《
风云儿女》。1937年主演的电影《
马路天使》成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而她演唱的影片插曲《
天涯歌女》、《
四季歌》亦在华人地区流行;她运用传统的
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借助于话筒,开创出一种独特的演唱风格。1938年签约上海
国华影业公司。1941年《上海日报》举办“电影皇后”评选,周璇在当选后婉拒了“电影皇后”的荣誉。
1946年赴香港发展。1947年主演电影《
长相思》,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
夜上海》成为
华语歌坛的代表作品之一。1948年主演古装电影《
清宫秘史》。1950年从香港返回上海。1951年主演电影《
和平鸽》,拍摄期间因突发
精神病被送入医院治疗。1957年9月22日,周璇在上海病逝。1995年获得
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演艺经历
出道初期
1931年,周璇加入了
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团。1932年,她在
歌舞剧《特别快车》中担任主演,舞剧演出后取得了成功,而由她演唱的歌曲《特别快车》则被灌制成唱片在电台播放,周璇从此开始在歌坛崭露头角;同年,她还参演了救国进步歌剧《
野玫瑰》,
终场时她演唱了歌剧的主题曲《民族之光》,其中一句歌词“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得到了众人的赞赏,于是
黎锦晖提议她改名为周璇。
成名时期
1934年初,在
严华的推荐下,周璇进入了新华歌剧社。在参加了新华歌剧社组织的多场演出后,周璇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上海的“友联”、“新新”、“青鸟”等电台也常邀请她去播唱,
百代和胜利唱片公司还把她演唱的《
五月的风》、《叮咛》等多首歌曲灌制成了唱片。这几首歌曲通过电台的播放和唱片的销售,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同年,周璇在上海各电台联合举办的歌星比赛中名列第二,并由此获得了“
金嗓子”的称号;此外她还与
龚秋霞、
白光、
李香兰、
姚莉、
白虹、
吴莺音并称上海七大歌星。
1935年,她演唱的上海民歌《
龙华的桃花》被灌制成唱片,并且在电台播放;5月,经哥哥
周履安介绍,周璇受聘于上海
艺华影业公司,并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电影《
风云儿女》,尽管周璇在这部影片中只扮演了一个普通的角色,但却给她步入影坛提供了一个契机;同年,她还出演了电影《
美人恩》。
1936年,周璇进入
艺华影业公司;1月,她在电影《
花烛之夜》中出任第二
女主角;6月,主演电影《
化身姑娘》,这是她拍摄的唯一一部无声黑白故事片;9月,
新华影业公司特邀她在电影《
狂欢之夜》中扮演一位县长的千金;10月,在黑白喜剧故事片《
喜临门》中担任女主角,片中她饰演的新娘被一个恶少劫持,在几经风险后终于脱离虎口;11月,周璇与
关宏达共同主演黑白故事片《
百宝图》,饰演一个强盗首领的女儿。
高产时期
1937年2月,主演黑白故事片《
满园春色》,饰演一位因为爱情而引起种种误会的天真少女;之后她主演了
中国第一部广告
歌舞片《
三星伴月》,当周璇扮演的电台歌星王秀文和情人分手时,她演唱了该片的插曲《
何日君再来》,这首歌曲的旋律贴近口语,并且使用了
探戈舞曲的节奏,歌曲经
电影放映和灌制唱片发行后被广泛传播,并且成了舞厅里的热门伴舞曲;接着,她又与
马陋芬、
仓隐秋共同主演黑白故事片《
女财神》,饰演一个富有幽默感的女佣人;之后,她与
赵丹共同主演反映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电影《
马路天使》,饰演在旧社会受尽侮辱和损害,但是对前途抱有美好理想的歌女小红,并且演唱了影片的两首插曲《
天涯歌女》以及《
四季歌》;《马路天使》上映后,受到广泛好评,该片不仅成为周璇的经典代表作,亦获得了第12届
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以及
中国电影世纪奖优秀影片奖,而
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也特约周璇将《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灌制成唱片出版发行;之后周璇随严华远赴香港、菲律宾等地举行巡回演出;同年,她还参加了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之后随上海剧艺社赴菲律宾宣传抗日救亡。
1938年夏天,从
东南亚巡回演唱归来的周璇参加了上海“爵士合唱团”,并且在上海各家电台间播音演唱;之后,签约上海国华影业公司。1939年初,周璇主演了国华
公司投资拍摄的第一部
古装戏《
孟姜女》,并演唱了电影里的插曲《
百花歌》;这部影片开创了中国古装歌唱故事片的先河,并且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6月,她又与舒适、
凤凰共同主演了古装歌唱片《
李三娘》,并演唱了影片的两首插曲《
梦断关山》和《春风秋雨》;9月,担任黑白故事片《
新地狱》的女主角;11月,她主演了黑白故事片《
七重天》,并为该片演唱了《难民哥》、《送君》等四首插曲;同年推出唱片《孟姜女》。
1940年2月,她与舒适再度合作,主演了古装歌唱片《董小宛》,饰演才貌双全的秦淮名妓董小宛,该片插曲《董小宛》和《飘渺歌》也由周璇演唱;6月,主演爱情喜剧电影《
三笑》,饰演外表美丽的秋香,并为影片演唱了《三笑》、《点秋香》等四首插曲;7月,与蓝兰、
徐风、龚稼共同主演黑白故事片《
黑天堂》;8月,与舒适合作主演根据
古典小说《华丽缘》改变的电影《
孟丽君》;9月,主演古装黑白故事片《
苏三艳史》,并演唱了《
灯花开》、《
长相思》等四首插曲;12月,由周璇主演的黑白古装故事片《西厢记》放映,周璇在这部影片里饰演聪明伶俐的崔莺莺,并为该片演唱了《月圆花好》、《拷红》等5首插曲;之后主演歌舞片《
天涯歌女》,扮演了一个为了求生,不得不卖唱的歌女;同年发行唱片《三笑》。
1941年4月,主演黑白古装故事片《
梅妃》,饰演受到唐明皇贬斥的梅妃,并演唱了电影的插曲《梅妃曲》;7月,与
韩非合作主演根据
张恨水小说改编的黑白故事片《
夜深沉》,片中她饰演的卖唱姑娘月容是一个悲剧人物;10月,与白云、
尤光照共同主演宣传抗日的黑白故事片《
解语花》,饰演一位敢于追求爱情的少女,周璇还在片中演唱了《解语花》、《乡村四月闲人少》等四首歌曲;之后主演爱情电影《
恼人春色》,片中插曲《
钟山春》仍由周璇演唱;同年《上海日报》电影专刊开展了一场“电影皇后”评选,经过各界人士的投票,周璇被推选为“电影皇后”。但周璇认为荣誉过高,并不是好事,因此她在上海另外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
启事,婉拒了“电影皇后”的头衔。
1942年3月,周璇在黑白故事片《
梦断关山》中扮演了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姐,这是周璇为
国华影业公司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拍完这部电影以后,周璇便和国华公司中断了合约;由于1942年正值敌伪时期,因此周璇对外宣称退休,暂时退出演艺圈。1943年9月,在
卜万苍的一再邀请下,周璇重返银幕;同年她加入
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并主演了电影《
渔家女》,片中周璇饰演的渔家女周琼珠在危难时受到美专学生崔时俊的救助,两人因此一见钟情,该片在
大光明电影院连续放映几十天,受到观众的欢迎,而由周璇演唱的影片插曲《
渔家女》也在上海流行。
1944年,周璇主演的歌舞片《
鸾凤和鸣》上映,她主唱了《红歌女》、《
讨厌的早晨》等7首
电影插曲,其中《讨厌的早晨》诙谐地勾勒出了一幅旧上海市民风俗图,显示了周璇另一种风格的演唱;6月,她与
袁美云、
王丹凤、
欧阳莎菲共同主演古装电影《红楼梦》,周璇在影片里扮演多愁善感的
林黛玉,影片的插曲《
葬花词》和《悲秋》均由周璇演唱,该片在上海上映后不仅受到欢迎,还成为第一部被介绍到日本的
中国电影。
1945年3月,主演黑白故事片《
凤凰于飞》,饰演喜爱唱歌的吴淑贞,并演唱了
陈蝶衣作词的《笑的赞美》、《慈母心》等11首插曲;5月,周璇在上海
金都大戏院举行了三场
独唱音乐会,演唱了被誉为“银海三部曲”的《
渔家女》、《
鸾凤和鸣》、《
凤凰于飞》。
远赴香港
1946年冬天,周璇应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老板蒋伯英的邀请,搭乘飞机抵达香港。1947年1月,周璇首次在香港银幕上出现,她和舒适、白沉等合作主演了黑白故事片《
长相思》,饰演歌女顾湘梅;并且演唱了《
花样的年华》、《
夜上海》等电影插曲,其中《夜上海》在推出后在华人社会广为流传,这首歌曲也成为周璇的代表作品之一;2月,在黑白故事片《
各有千秋》中,周璇和龚秋霞联手演绎了两个挣扎在香港底层的女青年[30],在电影放映的同时,百代唱片公司还把周璇在片中演唱的插曲
灌制成唱片,唱片在发行后不仅受到欢迎,还在销售榜上位居榜首;同年,她还与冯吉吉、
周峰、苏绘共同主演电影《
忆江南》,片中周璇一人分饰两角:善良质朴的农村姑娘谢黛娥以及娇惯泼辣的香港小姐黄玫瑰,与此同时,百代唱片公司还为周璇灌制了电影《忆江南》的同名唱片;之后她主演了喜剧黑白故事片《
花外流莺》,并演唱了《高岗上》、《晚安曲》等插曲。
1948年,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为周璇
量身定制了黑白故事片《
歌女之歌》,周璇在片中饰演
夜总会歌女朱兰,并为影片演唱了《爱神的箭》、《知音何处觅》等5首插曲;同年与舒适共同主演古装故事片《
清宫秘史》,饰演命运多舛的珍妃,这部影片不仅是周璇的电影代表作之一,还为她在国际上赢得了注目。1949年,她主演了喜剧故事片《
彩虹曲》,这部电影也是周璇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返回上海
1950年,周璇从香港返回上海。1951年4月,周璇应大光明影业公司的邀请担任了电影《
和平鸽》的女主角,但是影片拍摄期间她因突发精神病而被送入上海虹桥
疗养院。1957年7月,她因为急性的脑部感染而入院治疗;9月22日,周璇因
脑炎在上海去世。
个人生活
感情生活
1936年的秋天,周璇和作曲家
严华正式订婚。1938年7月10日,周璇和严华在北平春园饭店举行了婚礼。周璇与严华的婚姻只维持了三年,因为绯闻双方都怀疑对方有了外遇,几番吵闹后周璇甚至离家出走。1941年,周璇与严华离婚。
与严华离婚后,周璇再也没有结过婚。
周璇第二段公开的恋情是与
绸布商人朱怀德的同居。有一种说法是朱怀德以甜言蜜语欺骗了周璇,骗取了周璇的感情和部分财产。1950年,带着身孕的周璇回到上海后,便在报纸上发表声明,和朱怀德脱离同居关系;年底,周璇的大儿子
周民出生。
周璇第三位公开的恋人是从事美工工作的唐棣。1952年5月,周璇准备与美术教师唐棣结婚,唐棣却被
静安区人民法院以诈骗与诱奸的罪名判处
有期徒刑三年;同年周璇的二儿子周伟出生。
个人作品
参演电影
专辑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周璇是中国最早的
两栖明星;在近20年的演艺生涯中,她拍摄了43部影片,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成为演艺界的一颗耀眼之星。她在《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等电影中的表现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而她主演的《马路天使》、《忆江南》等电影更是享誉海内外(
网易评)。
周璇已经成为中国
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她主演的经典电影以及演唱的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已经成为联系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的纽带(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
傅红星评)。在音乐上,周璇被称为中国
流行歌曲的先驱者(《
成都商报》评)。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听到她的歌声。周璇不仅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
艺术形象,而且她在表演的同时也将美丽的歌喉发挥得淋漓尽致,《民族之光》、《
四季歌》、《夜上海》等歌曲都凝结了周璇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强烈的爱国情操(
搜狐网评)。
演唱风格
周璇运用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借助于话筒,创造出一种自然真切的演唱风格(搜狐网评)。她是现代利用话筒唱歌的鼻祖。她不仅开创了把嘴唇紧紧地靠近话筒的演唱方式,还把这种会话式的、自然发声的方法运用到了舞台上。以往歌手唱歌都是拉开嗓子大声唱,而周璇却巧妙地利用话筒轻轻地唱,她唱歌讲究字正腔圆、柔和缠绵和娓娓动听(舒适评)。
周璇是国语流行曲史上的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嗓子”,她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歌喉,她不仅音色细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经过麦克风传播出来更是委婉动人。就是不爱听国语流行曲的人,也会对她那燕语莺声一般的歌喉留下难忘的印象(
新浪网评)。
表演特色
周璇被一些专家评价为典型的感觉派演员,她不是靠表演功力以及角色深度取胜的,她主要是靠感觉和经验来演戏,她的表演都是自然流露,因此在她出演的电影里经常会有一些真挚动人的精彩片段出现(新浪网评)。
在20世纪30年代,周璇的名字是电影界里的一张金字招牌。她最适宜扮演的角色是那种天真未泯的小姑娘。在《马路天使》中,她俏皮的笑容和受委屈发脾气时的伤心模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
古装片盛行的年代,她披上了古典的衣饰,更显露了她的
东方美。她在电影里顽皮的表情、甜美的笑容,更是在中国电影界独树一帜(网易评)。
性格特点
周璇性情温和,性格内向,行动举止和待人接物都比较稳重(徐风评)。她很单纯,很天真,很朴素,是一个本分人。她做事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毫不做作。即使到了1941年,她已经成了很红的
电影明星,她的衣着还是很朴素。在1940年代,能做到她那样洁身自爱,
出污泥而不染,是很不容易的。在学习上,周璇很有上进心;她对待艺术也很严肃,不仅戏演得好,歌也唱的好(
贺绿汀评)。
周璇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情感与心灵的磨难。在银幕上她可以游刃有余地塑造角色,在舞台上她可以光芒四射地放歌,生活中的她,很容易轻信别人,此外她还具有天才艺人特有的敏感和多疑。当时代发生大变迁,当遭遇的人和事不如她想像得那么美好时,那些给过她无穷创造力的艺术气息就会伤害她,让她无法拥有宁静(人民网评)。
后世纪念
阮玲玉
人物简介
阮玲玉(1910.4.26—1935.3.8)。原名阮凤根。阮玲玉是中国无声电影时期最著名的影星之一,在民国时期的影坛地位仅次于影后胡蝶。生于
上海,祖籍
广东香山县(今
中山市南朗左步头村人)。[1]由于父亲早逝,阮玲玉自孩童时期随母亲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供她上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阮玲玉考入
明星影片公司,开始其电影艺术生涯,《野草闲花》、《
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
张达民和
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因不堪情夫唐季珊虐待于1935年妇女节当日服
安眠药自尽,噩耗传来震惊电影界,各方
唁电不可胜数,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
鲁迅曾为此撰文《
论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电影29部,但历经乱世战火,目前仅发现9部幸存。2010年,被美国
CNN评选为“史上最伟大二十五位
亚洲演员”之一。
自杀真相
1935年3月7日晚,阮玲玉、唐季珊参加了联华
电影公司的聚会。席间,阮玲玉谈笑风生,并无任何异常表现。再有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她就得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了(张达民告阮玲玉有
重婚罪),大家本以为她会因此而变得忧心忡忡,可从她的外表来看,却是一副浑不在乎的模样,也就放下心来。临近席终,阮玲玉起身与在座的各位一一告别,并与所有的女演员热情拥抱,大家以为这是她饮酒有些过量所致,仍不以为意,哪知阮玲玉根本未醉,这是她在向同事好友诀别。
后来据阮玲玉的司机回忆:那天夜里,唐季珊和阮玲玉回家时,两人坐在汽车上发生过剧烈的争吵。
据阮玲玉的第二份遗书说:唐季珊打了她,之后独自进卧室睡了。[6]
深夜,阮玲玉面对在灯下守候的母亲,说:“我肚子饿了,想吃碗面条。”少顷,母亲烧好面条端过来。阮玲玉目送母亲走上楼梯,听着她在三楼关上了
房门,随即端起碗走入二楼她和唐季珊的卧室。
这时已是凌晨一点多钟了。阮玲玉拉开写字台的抽屉,取出3瓶10片装的安眠药,将30片安眠药全部倒入碗里,接着,她把拌了药的
面条一口一口地吃了下去。
阮玲玉
回溯7年前(1928年)她不堪忍受张达民的折磨,曾服安眠药自杀。一晃7年过去了,她终究没有逃脱自杀的命运。吃下拌了安眠药的面条后,阮玲玉在桌前坐下,铺纸握笔,写了两封遗书。
两封遗书写完,阮玲玉感到精力不济,走向床边,惊醒了熟睡的唐季珊。她泪眼朦胧地看着他,轻声问:“你能给我一点最后的安慰吗?”唐季珊急忙坐起,问道:“你为何这样说,难道你……”阮玲玉强打笑容:“没有。”说完再也支持不住,昏了过去。唐季珊再看时,只见桌边赫然摆着3只空药瓶,方知阮玲玉果真服了过量安眠药。
唐季珊急忙上楼叫起了阮玲玉的母亲。阮母见此情景,哭了。唐季珊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我们还是赶紧把她送医院吧。”阮母点头。[6]
“我记得听你说过,玲玉上次服毒时,是送到日本人办的福民医院去抢救的,我们今天还送这家医院,好吗?”
阮母是家庭妇女,已慌得没了主意,只得听唐季珊的。他打电话叫来了车,和阮母一起把阮玲玉送往福民医院。这时已是凌晨3点。车到福民医院,方知这家医院晚间不留医生值班。磨蹭了个把小时,唐季珊又将阮玲玉送到一家德国人办的医院,那里同样没有
值班医生。[6]
于是,唐季珊打电话请来家住老靶子路的
私人医生陈达民、陈继尧兄弟会诊。这时已是清晨5点多钟,离阮玲玉服毒几近4个小时,她却还没有得到任何救治。
陈氏兄弟赶到后,开始为阮玲玉洗胃,并注射
解毒药物。几番折腾,仍不见效。经陈氏兄弟建议,又将阮玲玉送到了设备较好的位于蒲石路的中西疗养院抢救。到了那里,医生继续为阮玲玉洗胃、施以人工呼吸并输氧气,但她仍无醒来的迹象。[6]
唐季珊这才感到事态严重,于是给
黎民伟(联华公司老板,香港红星
黎姿是他的孙女)打电话。黎民伟很有头脑,在阮玲玉从私人诊所到医院转移的过程中,他拍了照片作为证据。濒临死亡的阮玲玉被不断地转院,说明了唐季珊的冷酷,抢救阮玲玉的生命对他来说并不重要,掩盖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在阮玲玉走上绝路的过程中,她还是
有机会活过来的。然而,施救的医生都明白,抢救的时机已被延误,只能眼睁睁看着死神将阮玲玉带走。
1935年3月8日下午6时38分,阮玲玉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阮玲玉端庄大方,
清丽脱俗。对待
表演艺术,她勤奋刻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够准确地体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觉,并用适当的眼神、表情、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准确的内心感应力和形体
表现力结合得又非常自然,显示出她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功力。
她在《野草闲花》、《
三个摩登女性》、《
小玩意》、《
城市之夜》、《
人生》、《
归来》、《
再会吧,上海》、《
香雪海》、《
神女》、《新女性》、《
国风》等一系列影片中担任主角,在这批暴露社会黑暗,表现下层劳苦群众生活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各种饱受苦难的中国妇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