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
新会,生于日本
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
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人物生平
成长求学时期
梁思成的父亲
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
日本东京。1912年,
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1914年)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
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
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
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
1928年3月21日(一说1928年6月),梁思成与
林徽因在加拿大
温哥华结婚。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
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今
北京市),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
梁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1930年,和张锐参与天津市规划,以《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奖。
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
北平,进入
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
在1932年,主持了故宫
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
清式营造则例》手稿。
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
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
隆兴寺、山西辽代
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
华严寺和
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
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
中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
1944—1945年,梁思成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解放战争期间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
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
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48年,在
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0年初,梁思成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
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
北海的
团城。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
吴晗担任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1962年,在
林徽因病逝七年之后,梁思成娶了比自己小27岁的
林洙(
程应铨前妻)。
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并抄家,所收藏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没收。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建筑作品
学术著作
成就和影响
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古建筑保护
从1931年起,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一开始梁思成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上,他明确提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所以,他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选择北京故宫作目标,因为这是目前留存最大量的明、清两代古建筑的代表。他手执清代朝廷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一一逐个辨识、测量、记录。1932年4月开始,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报告,在不长的时间里,又连续写出了《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赵县大石桥》、《晋汾占建筑预查纪略》、《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茸计划》等10余篇论文和报告,将一座座从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珍宝展现在人们面前。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终于得到了丰硕的成果。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构造和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构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占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般的感叹上,而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古建筑设计
1963年,为促进中日友好,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设计中,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人才培养
1928年,回国后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1945年,回到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后半生始终投入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上。
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坚持的严谨学风也贯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审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句修改,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不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这些建筑的形象和记住它们的建造时期。他不但培养学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反对少数艺术家的所谓不修边幅的那种散漫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责,必须要有严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要制图清楚,尺寸准确、连写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级的规定,文字与图分布均匀,干净利索,一目了然。
人际关系
荣誉奖项
1963年,梁思成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历史评价
美国学者
费正清对梁思成在抗战时期的工作作了如下的评价:“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
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轶事典故
体育健将
梁思成出生时双脚存在畸形,医生将其双脚置于特制盒子内矫正达一月之久,后基本恢复正常。在清华学校就读期间,学校优质的体育教育促使他在体育方面表现卓越,多项技能皆名列前茅,为日后的田野调查筑牢身体根基。晚年的梁思成曾向学生回忆往昔,笑称:“别看我如今又驼又瘸,当年可是
马约翰先生(清华大学体育教授)的得意门生,还是颇有名气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勇夺跳高第一名,单双杠与爬绳技巧也十分出色。”
少年英姿
梁思成在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英语、西方科学和历史等各科成绩都取得优异成绩;在音乐方面他会四种乐器,又是清华学校乐队的队长;绘画方面更是出色,是清华年报的美编;又酷爱体育,是全校运动会跳高第一名。
结婚纪念日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完婚。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这是宋人为
李诫立的碑刻上唯一的日期。他们望子成“匠”,为小儿子取名“梁从诫”也是仰慕李诫的业绩。
艺术形象
人物争议
1931年-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曾租住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四合院(现24号院)于2009年,因涉商业项目,24号院门楼及西厢房先后被拆,引发社会关注;7月10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叫停继续拆除;随后于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会同规委会专题研究其保护问题,责成建设单位调整方案保留院落。2011年1月11日,东城区文化委主任李承刚在区人代会(临时)二次会议上称,梁林故居已列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居民腾退后将最大程度恢复修缮。然而,2012年1月28日,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违规拆除了梁林故居。东城区文化委文物科负责人汪源回应,后续将对其进行复建。
梁林故居拆除后,不少网友对东城区文化委“维修性拆迁”的解释表示难以理解,更有网友表示,梁林故居被拆,不是只进行重建就行了,把真的给拆了,再怎么重建也还是假的。
后世纪念
设立奖项
1999年,原建设部设立“
梁思成建筑奖”,以近代著名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
纪念座谈会
2001年4月20日,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暨《
梁思成全集》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建设部部长俞正声,首都建筑界、教育界、文物界以及梁思成先生的亲属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雕像
2010年,日本为纪念他在二战期间保护了古都免于轰炸,在奈良为他塑像。2011年,在梁思成诞辰110周年时,在清华大学建成雕像。
纪念展
2021年12月15日,“一代宗师 学术巨匠——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
清华大学校史馆开幕。近百幅历史图片、三十件珍贵档案展现了梁思成的人生贡献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