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建筑,又称
宫廷建筑,为传统建筑之精华。古代
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基本概况
洛阳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是现知最早的宫殿,以廊庑围成院落,前沿建宽大院门,轴线后端为殿堂。殿内划分出开敞的前堂和封闭的后室,屋顶可能是四阿重屋(即
庑殿重檐)。整个院落建筑在
夯土地基上。以后,院落组合和前堂后室(对于宫殿又可称为
前朝后寝)成了长期延续的宫殿布局方式。
万象神宫
万象神宫即武则天
明堂,于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号“万象神宫”,高300尺(今90余米)。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后来
武则天称帝,万象神宫成为
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武则天命令僧
薛怀义率令万多人,毁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共三层,上为圆盖,有条九龙作捧著的姿态于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这个大像。所花费用以万亿计,
政府财政为之枯竭。是年
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宝图”。之后武后加尊号为“
圣母神皇”。明堂 明堂于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号“万象神宫”,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 后来武则天称帝万象神宫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 明堂为武则天垂拱四年(668年)在乾元殿旧址上建造。据文献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为
多边形,圆顶。有上中下三层,古人认为明堂可以上通天象,所以“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
二十四气,亦圆盖。”上层为圆顶亭子,上立高一丈的涂金铁凤,屋顶铺木胎
夹纻漆瓦。明堂有上下贯通的巨木中桩,作为
斗栱梁架依附的主干。明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超过唐两京所有宫殿,反映其设计与施工能力已接近或达到
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武则天时期,曾在此宴飨群臣,接受朝贺,发布政令。唐玄宗
李隆基继位后,武则天时的一些
宏伟建筑物先后被毁掉。开元二十七年毁明堂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次年又改新殿为乾元殿。
同时,明堂又是标新立异、时髦华丽之作。武则天以独特的方式和
创新精神建造明堂,“时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适于事”,一反过去拗于周制的复古传统和呆板四方的
单层建筑模式,又在内涵上继承了传统明堂“象天法地”的
设计原则。唐
洛阳宫明堂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制,开创了以后中国古代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它所体现出的天子与天相通、象征性表达四时、
十二时辰、二十四气以及四面八方、天人合一、
天圆地方等宇宙时空观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明清
礼制建筑——天坛
祈年殿的形制与设计。明堂建成后,武则天非常高兴,“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亲享明堂,大赦改元。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颁九条以训于百官。文多不载。翌日,又御明堂,飨群臣,赐缣纁有差。自明堂成后,纵东都妇人及诸州父老入观,兼赐酒食,久之乃止。
吐蕃及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来贺。” 可见当时
大唐第一高楼——明堂落成之后天下轰动的盛况,游客纷至沓来,像极了今天世界第一高楼“
迪拜塔”刚落成时的样子。只不过,这个大唐最著名的地标和旅游景点只是偶尔对游客开放。
不过,明堂“大唐第一高楼”的称号并没有保持多久。则天帝是个高楼迷,明堂建成后不久,即命僧
薛怀义开始修筑更高的用来安放大佛的“天堂”。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怀义作夹大像,其小指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之,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也记载:“天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
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库为之耗竭。”可见,天堂工程比明堂大的多,也比明堂(高88米)高的多,在第三层就可以俯视明堂全景,仅天堂内放置的大佛就高达百尺(30多米),其小指就能容数十人。而且,天堂在初建之时,曾数次被大风吹倒而后重建。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天堂的确切高度(估约150米以上),但它是我国
古代木结构第一高楼则是毫无疑问的。
大唐帝国第一、第二高楼——天堂、明堂的落成,构成了
神都洛阳城最恢弘壮丽的
天际线,代表了大唐建筑技术无与伦比的杰出成就,折射出大唐国民昂扬自信、开拓奋进、蓬勃向上的
时代精神。大唐,正站在世界之巅,神都,则是万国中心。
然而由于
明堂离天堂过近(考古勘察知,两者之间的夯土地基仅距16米),“证圣元年(695)正月丙申夜,天堂火灾,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具毁”。明堂是帝国命运和皇权的象征,明堂被毁这件事对武则天打击很大,然而她并没有灰心。同年三月,武则天诏令原尺寸重建明堂,
天册万岁二年(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由于这次新修的明堂贡奉的是武氏族人,故为武周明堂,又号曰“通天宫”。
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国势日隆,曾先后5次移居东都,在洛阳主政近11年,开创了繁盛一时的“
开元盛世”。这时的大唐帝国依然是两京并重,“三秦九洛,咸曰帝京”,在唐玄宗眼中,东都依然是第二首都。帝国心脏,东西两京,攘外安内,交相辉映,他们共同撑起了
大唐盛世的天空。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更明堂为“乾元殿”;开元十年(722年),又恢复了“明堂”旧称。
开元末期,唐
玄宗迷恋
杨玉环而对其无法自拔,从此沉醉于歌舞升平、声色犬马之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时的唐玄宗已无进取之心,亲佞远贤,朝政渐废。至
天宝年间,玄宗已不出长安,东都的重要性已渐被遗忘, 这也为以后的“
安史之乱”和大唐的急剧中衰埋下了伏笔。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认为洛阳
明堂“体式乖宜,违经紊乱,雕镌所及,穷侈极丽”,遂于十月二日诏令将作大匠康素往东都毁明堂;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素以毁拆劳人,遂奏请且拆去上层,卑于旧制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座上置八角楼。楼上有八龙腾身捧火珠。又小于旧制周围五尺。覆以真瓦,取其永逸。”这座新殿依旧叫“乾元殿”;“二十八年,
佛光寺火,延烧廊舍,改新殿为“
含元殿”。可见这时的明堂,被拆掉了最上层,去掉了通心柱,并在中层
鼓座上改置了八角形攒尖顶;其高度依然有200尺近60米之高,依然是一个体量庞大的巨型建筑。
安史之乱(755年~763年)中,明堂经叛军和回纥兵两次焚烧,762年最终被毁。乱后,大唐的强大国力骤然崩塌,一蹶不振,进入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藩镇割据、宦官乱
政和朋党之争局面中。除了那些千古流芳的诗人墨客的名字外,这个时期的大唐似乎乏善可陈,已开始被世界渐渐遗忘。
明堂,帝国国运的象征。唐明堂——万象神宫、通天宫的命运见证了大唐帝国的盛衰沉浮、荣辱变迁。它曾经是以世界第一的高度傲然于世,睥睨天下,后来又自毁求全,但也仍不失英武伟岸之气,可最终还是在战乱中轰然倒下了,化为焦土残垣。
其他建筑
天阙:即龙门“
伊阙”,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对应于天上的“天阙星座”。
天街:即“
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天津:即“
天津桥”,
隋炀帝时所建。洛阳就像天帝的居所“
紫微宫”,洛水就像天上的“银河”,其
上之桥则喻意通向天庭天子之渡口,故取名“天津桥”。
天枢:立于
皇城正门端门外、天津桥头以北之“万国颂德”铜铸纪念碑,高30余米,对应天上的“天枢星”。 天门:即宫城正门“应天门”, 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隋、唐初之时称“则天门”,
睿宗李旦因避其母名讳而改名,晚唐五代时期称“
五凤楼”,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李世民取东都时因太过奢华而被焚毁,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重建。平面呈“凹”字形,双向
三出阙,由
门楼、朵楼、阙楼组成,是隋炀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经考古发掘,“应天门”形制为
北京故宫宫城正门“
午门”之最初原型。天宫:即“明堂”,初号“万象神宫”,重建后曰“通天宫”。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约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礼制建筑,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
北京天坛“
祈年殿”所延用。
天堂:即礼佛堂“天堂”,内贮大佛,高度估约150米以上,史上最高之木构建
万象神宫国家遗址公园据记载,明堂建于公元688年,号“万象神宫”,高约86米,是武则天布政令、飨群臣、迎使节、祭天地的大殿,是武周王朝的统治中心。1986年,
明堂遗址在今天洛阳
中州路与
定鼎路交叉口东北侧被发现。
秦咸阳宫
咸阳宫是
秦帝国的皇宫,位于今
陕西省
咸阳市东,和西安市部分重叠。公元前350年
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营建宫室,至迟到
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
最初咸阳宫位于
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
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据记载,该宫“因北陵营殿”,为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
据考古专家推测,整个关中地区都是都城,咸阳宫西路直至
阿房宫,再至终南山修建
门阙,东路直至极庙(信宫)途中架起阁道,犹如
空中走廊整体连接,整体是按照星象规划的。把南边的
秦岭,西边的
陇山北边的北部山系,和东边的
崤山黄河做为外部城墙。秦朝在
关中地区修建了300多个
离宫别馆,而且这些离宫别管之间都是用各种道路连接起来,复道、甬道、阁道。考古专家据此推断,广义上咸阳宫总面积可能相当于汉长安城的近百倍,故宫的两千多倍。
秦阿房宫
阿房宫是
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
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秦始皇死后,
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唐代诗人
杜牧的《
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可见阿房宫确为当时非常宏大的建筑群。楚霸王
项羽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
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长约310米,高约20米,全用
夯土筑起,当地人称为“始皇
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逦不断,形成一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当地称为“
郿坞岭”。这两处地方是
阿房宫遗址内最显著的建筑遗迹。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
骊山修建的豪华宫殿。阿房宫遗址位于
秦都咸阳上林苑内,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2年。为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牧曾经写过《
阿房宫赋》,认为此宫殿被
项羽焚烧。清代画家
袁耀也曾绘制过《
阿房宫图》。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也未被火焚烧过,项羽焚烧的是
咸阳宫。
阿房宫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
史记》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自觉功绩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咸阳的宫室太小,不足以展现自己君临天下的威仪。在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他下令在王家园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群落。“先作前殿阿房”,随后,以
阿房宫前殿为中心,在周围建造了270余座
离宫别馆。宫室之间以“空中走廊”连接。这些走廊又依地势直达终南山下,在山顶建宫阙作为阿房宫大门。这座宫殿究竟有多大?《史记》说,那座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秦代一步约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秦尺约合0.23米。如此算来,
阿房宫前殿东西大概宽690米,南北进深约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后人推测,阿房宫包含两大建筑群,一是前殿建筑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筑群。
杜牧描绘的这幅阿房宫盛景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阿房宫考古队队长
李毓芳的脑海里。这位从事宫殿考古40年之久的研究人员很清楚,这仅是文学描写,出土资料才是还原历史的最可靠手段。
阿房宫基础夯土台基东西北三面建筑有高大的城垣,故又称阿城,其名称的出现不会晚于汉代。《汉书·东方朔传》载:“举籍阿城以南。”唐颜师古注:“阿城,本秦阿房宫也,以其城壁崇广,故俗呼为阿城。”
考古发现,阿城的北垣长1270米。由于夯土台基的西部和东部为现代村庄覆盖,故西墙和东墙的详细情况还不清楚。
2007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联合进行的
阿房宫遗址考古活动终于结束了。
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表示,此次活动基本摸清了阿房宫及其周围秦汉宫室建筑的情况。结论显示,阿房宫只有一座建了一半的前殿。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中那些宏大宫室场景的描写,勾勒的是该组宫殿的设计蓝图而已。项羽“
火烧阿房宫”的传闻也缺乏考古证据的支持。 尽管考古队员将钻眼打到每平方米5个之多,还是没有发现任何灰烬层。项羽火烧阿房只是一场历史误会。
尽管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只有一座前殿,根本称不上是一座“宫”,更不用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了,但关于这座神奇宫殿的传说却流窜于各种历史文献之中。
后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说,为了预防刺客,秦始皇让人用
磁石建造
阿房宫的北阙门,这样身怀利刃的刺客经过此地时就会被发现。《
三辅旧事》则说,秦始皇将东方六国的兵器收集起来,铸造成12个铜人,安置在阿房宫门口,作为显赫功绩的象征。
汉长乐宫
公元前202,
汉高祖在秦朝
兴乐宫的基础上建成的
长乐宫,是为
汉三宫之一,两年之后建成
未央宫于是才把汉朝的都城从
栎阳迁都长安。长乐宫是西汉的
政治中心,其总体上是由四组宫殿组成:长信殿、长秋殿、永寿殿、
永宁殿。长乐宫是汉高祖刘邦处理政务的地方。在历史上,长乐宫又叫“东宫”。淮阴侯
韩信就是被
刘邦的老婆
吕雉和
萧何诱杀在
长乐宫的钟室之内。刘邦死后,皇帝移住未央宫。长乐宫就专供太后居住,遂得名。
长安在秦代原是咸阳附近位于
渭河南岸一个乡聚的名称,由于成为交通的要冲而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刘邦采纳了贤臣
张良的建议,遂定都于此。
长安城里有三级宫殿:长乐宫,
未央宫、
建章宫,合称“
汉三宫”。而长乐宫位于城东南角,平面近方形,周围
夯筑宫墙,墙基宽20米,周长1万米,面积约6
平方公里,相当于
汉长安城的六分之一。宫墙的四面有门。宫内的殿址破坏严重。 在历史上,长乐又叫“东宫”。当时有名的军事家
韩信就是被
刘邦的老婆
吕雉谋杀在这里。刘邦死后,皇帝移住未央。长乐宫就专供太后居住,遂得名。
长乐宫遗址又出土罕见
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两组陶质
排水管道如两条南北向的巨龙“聚首”在一条长达五十七米的排水渠边。而排水渠道由一条排水渠和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构成。排水渠长达五十七米,宽约一点八米,深约一点五米,在接纳了来自南方和东方的各个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后,便向西北方向流去。这从侧面表明了西汉时期中国皇宫建筑的高超水平。
汉未央宫
未央宫在
长安城的西南部,是皇帝朝会的地方。始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自高祖九年迁朝廷于此,以后一直是
西汉王朝
政治统治中心。未央宫宫内的主要建筑物有前殿、
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
麒麟殿、金华殿、
承明殿、高门殿、
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
椒房殿、
昭阳殿、
柏梁台、天禄阁、
石渠阁等。其中前殿居全宫的正中,基坛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端最高处约15米,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据历史书籍的记载,
未央宫的四面各有一个司马门,东面和北面门外有阙,称东阙和北阙。当时的诸侯来朝入东阙,士民上书则入北阙未央宫位于今陕西
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建于
长安城西南角,为长安城地势最高之处。因在
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
汉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
惠帝即位后,开始成为主要宫殿,成为西汉诸帝的
日常起居和办公场所。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宫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
武台、钩弋殿等,另外还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
东明、岁羽、
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猗兰、无缘等殿阁32。其殿台基础是用龙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于
长安城。由于其处西南,命名很可能是位于未(西南方)的中央宫殿之意。
汉
未央宫在长安城的西南部(今天的
西安市西北5公里),是汉朝君臣朝会的地方。总体的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东西两墙各长2150米,南北两墙各长2250米,全宫面积约5平方公里,约占全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 未央宫建于
长乐宫修复后不久,是
汉高祖称帝后兴建,由
刘邦的重臣
萧何监造。自未央宫建成之后,汉代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所以它的名气之大远远超过了其他宫殿。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
汉宫的代名词。整个宫殿由承明、清凉、金华等40多个宫殿组成。南部正门以北偏西建
未央宫前殿,汉未央宫的遗址仍存有当时高大的夯土台基。
汉建章宫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以北5公里的地方就是西汉首都
长安城遗址所在地。
建章宫在
汉长安城直城门外的
上林苑,武帝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建,是由许多宫殿台阁组成的,号称千门万户。西
汉武帝时建
桂宫、
北宫、明光宫,并于城西外侧建建章宫,于城西南扩充秦以来的上林苑,开凿
昆明池,广建
离宫别馆。 汉高祖
刘邦开国后,因定都问题上两种意见未定,所以
长安城先建宫殿后筑城墙。城墙是刘邦之子惠帝(公元前194年)时才建,而汉时城内宫殿大都在
开国皇帝的手里就完成了。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则堪称中国的“
汉三宫”。
晋建康宫
建康城是
东晋、刘宋、
萧齐、
萧梁、
南陈五代京师的名称,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东晋建都建邺城后,改名建康。并按照
西晋旧都洛阳格局,对东吴建邺城进行改建,新建皇宫“建康宫”。之后的
南朝政权四个朝代沿用建康宫城未有改变。
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西方的
古罗马被称为人类
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改
江宁府为
建康府。元朝,建康府先后改称建康路、
集庆路。
吴的都城周20里余,南北长,东西略短,位置约在今南京城北部。宫城在城内偏北部分,西为
孙权建的太初宫,东为
孙皓建的
昭明宫和苑城。
东晋和南朝的都城仍沿用吴旧城,增辟九座城门。齐时在土城外包砖。宫城是东晋咸和年间在吴昭明宫、苑城的旧址新建的,称建康宫,又称台城。据记载有宫墙三重,外周八里。南面正面是
大司马门,直对都城正门宣阳门,两门之间是二里长的御道。御道两侧开有御沟,沟旁植槐、柳。大司马门前东西向横街,正对都城的东、西正门。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东北郊。宫城北有华林园,原是东吴的旧宫苑,宋时加以扩建。
覆舟山有乐游苑,宋时就东晋药圃建成。
玄武湖在都城北。东晋时筑长堤以防水患,并引湖水通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内诸沟,再下注南城壕。
建康无外郭城,但其西南有石头城、西州城,北郊长江边筑白石垒,东北有钟山,东有东府城,东南两面又沿青溪和秦淮河立栅,设篱门,成为外围防线。都城南面正门即宣阳门,再往南五里为朱雀门,门外有跨
秦淮河的浮桥
朱雀航。宣阳门至朱雀门间五里御道两侧布置官署
府寺。居住里巷也主要分布在御道两侧和秦淮河畔。秦淮河南岸的
长干里就是著名的居住里巷,北岸的
乌衣巷则是东晋王、谢名门巨族累世居住之地。
王公贵族的住宅多分布在城东青溪附近风景优美的地带。
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有五百余所。著名的有同泰寺(今鸡鸣寺前身)、
瓦官寺、开善寺和城东北摄山的石窟寺等。
城中河道以秦淮河通长江,又从秦淮河引运渎直通宫城太仓,运输
贡赋,北引
玄武湖水南注青溪和运渎,以保证漕运和城壕用水。
建康城作为都城的三百多年中,不断发展,商业繁华,人才荟萃,文物鼎盛,成为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1135~1162年,建康城先后四次重修。建康城内的布局是:将
南唐内桥夫子庙居民区,则集中在行宫南面和西南面的
秦淮河两岸。
隋大兴宫
大兴宫,是古代传统宫殿建筑,属于
隋朝皇宫。隋朝及唐朝初年称为大兴宫,
唐睿宗以后称为太极宫,为隋高祖
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兴建,开皇三年建成,由建筑师
宇文恺主持修建,为
隋朝皇宫。唐睿宗景元元年(公元710年),改称太极宫。宫城坐落在大兴城中轴线北端、大明宫之西。
自
隋文帝开始,以大兴殿为中朝,是皇帝主要听政视朝之处,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临此殿会见群臣,视朝听政。另外,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大典及宴请朝贡使节等也多在此殿举行。
唐高宗以后,皇帝多移居大明宫和兴庆宫,但每遇登基或殡葬告祭等
大礼,如
唐德宗、
唐顺宗、
唐宪宗、
唐敬宗即位,
唐代宗、唐德宗
葬仪仍移于大兴宫(太极宫)进行,它在长安三内诸殿中地位最尊。
大兴宫为隋高祖
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兴建,开皇三年建成,由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为隋朝皇宫。唐睿宗景元元年(公元710年),改称太极宫。宫城坐落在大兴城中轴线北端、大明宫之西。自隋文帝开始,以大兴殿为中朝,是皇帝主要听政视朝之处,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临此殿会见群臣,视朝听政。另外,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大典及宴请朝贡使节等也多在此殿举行。
大兴殿
唐高宗以后,皇帝多移居大明宫和兴庆宫,但每遇登基或殡葬告祭等大礼,如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敬宗即位,唐代宗、唐德宗葬仪仍移于大兴宫(太极宫)进行,它在长安三内诸殿中地位最尊。大兴殿位于宫城的中央,东临东宫,西连
掖庭宫,南接皇城,北抵西内苑。东西宽2820米,南北长1492.1米,面积2.9平方公里,约相当今北京
明清故宫的近五倍。
唐大明宫
初建於公元634年,当时,
李世民在城东北角禁苑内的龙首塬上修“永安宫”让其父
李渊在那里临时消暑,但还未完工,李渊就死去,于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更名为“大明宫”。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重加修建,改名
蓬莱宫。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又改名含元宫,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复名大明宫。从此,直至唐末的200余年间,唐皇帝都住在大明宫(除开元年间的
唐玄宗一度在兴庆宫),并成为皇帝处理朝政、接见群臣、举行阅兵仪式等重要大活动的地方。这里也就成为国家的
政治中心。 大明宫可堪称
中国古建筑的杰作,但中和三年(883)、
光启元年(885)与
乾宁三年(896)连遭兵火,遂成废墟。1957~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勘察与发掘,1980~1984年又做了重点发掘。这样才使得遗址内的
含元殿、
麟德殿、
三清殿、翔鸾和栖凤两阁及太液池、蓬莱亭等遗址清楚可见。
南京故宫
南京故宫,又称
南京明故宫、
南京紫禁城,是明初的皇宫,如今
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故宫位于南京城东,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
明故宫壮丽巍峨,殿阁崇伟,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后经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建完成。曾为明洪武、建文、
永乐三代皇宫。直到明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
朱棣迁都
北京后,南京故宫才正式结束皇宫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十分重要。
明故宫屡遭破坏,现仅存部分地面建筑与地下柱础等遗迹1958年,列为
江苏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批准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
元朝集庆城
外东北郊(即
南京市中心东部),初称“
吴王皇城朱元璋尚未称帝,故新宫
建筑规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内廷建筑,东西两侧空地均未兴建宫室。 新宫东西宽790米,南北长750米,有门四座,南为
午门,东为
东华门,西为
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
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 后为
华盖殿,
谨身殿。 内廷有
乾清宫和
坤宁宫,以及
东西六宫。
洪武元年(1368年),
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应天府为
南京,开封为北京,并于次年在
凤阳兴建中都城。 由于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
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扩建工作再度终止。 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
洪武八年(1375年)
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
南京。 此次修建,增设午门左右两阙,在奉天门左右增加东西角门,并增建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增建,在
皇城外增设宫墙,以新墙之内为
皇城,原
皇城皇城之北的太平门外),西侧为
五军都督府。[6]
南京故宫修建时注意了风水的问题,以
紫金山的
富贵山为靠山,但是由于选址的局限,内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
燕雀湖上建造的,虽然采用了打入木桩,巨石
铺底,以及石灰
三合土打夯等方法
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后仍然出现地基下沉的问题,宫内容易形成
内涝,排水不易。同时宫城离
外城过近,战时不易防卫。[6]
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的孙子
朱允炆继承皇位,引起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便以进京诛灭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经四年战争,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
朱棣攻破京师,结果“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
建文帝与后妃也被烧死(一说是逃往南方)。
朱棣即位后仍居于
南京故宫中,但同时下令以
北平(今北京)为行在,准备迁都。
永乐十八年(1420年),
北京故宫建成,次年
朱棣迁都
北京,此后
南京故宫不再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
内臣管理。此后数百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也很严重。如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
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兽吻”。
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秋七月,暴风雨,江溢,郊社陵寝宫阙城垣皆坏”。到公元1644年,
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的弟弟
朱由崧逃往南京,建立
南明小朝延时,明故宫已相当破败,以致朱由崧只能在南京即皇帝位于武英殿了,因为金銮宝殿已荡然无存。
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
朱由崧在此即位,一度建立
南明政权。 此时的
明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焚毁,
朱由崧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
清灭
南明后,改
南京为江宁,将明
皇城改为
八旗驻
防城,设置将军及
都统二衙门于
明故宫中,还从太平门至
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明
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
康熙年间,曾取
明故宫石料
雕件修建
普陀山庙宇。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达江宁(南京),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
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
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
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可见此时的明故宫已经相当荒凉。
太平天国攻陷
南京后,没有使用
明故宫作为宫殿基址,而是在城中另择新址营建新宫,此间拆取
明故宫大量石料和砖瓦。至
太平天国灭亡时,
明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6]
到了清咸丰、
同治年间,由于
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运动,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1911年,英国人法雷斯还从
明故宫遗址中拆走七块石刻和三对
石狮,运往下关扬子饭店进行装饰。
民国时期,曾计划以
明故宫地区为中央行政区,但由于财力和战争的原因,该计划没有全部实现,只是在
明故宫遗址范围内修建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陈列馆。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
中山陵,新建的中山东路从
明故宫遗址中穿过,将其划为南北两部。 至
民国后期,
明故宫已成为一处小型机场。
1949年南京刚一解放,刘伯承、陈毅等同志即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征求保护意见。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明朝皇宫遗址,应该予以保护,因此决定将约350个
石柱础就地深埋,埋入路北侧
中轴线及其两侧;将中山东路北侧约60万平方米的地辟为南京军区
教练场进行保护;并将当年被英国人法雷斯劫至下关扬子饭店的石雕运回遗址重加修整。
1956年10月,明故宫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
明故宫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2000年省
大剧院改址另建,公园复建后为
南京市首批免费公园重新对外开放。2006年,明故宫遗址正式升级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后,南京市政府已规划论证新的保护利用明故宫遗址的方案,并打造成国家级
遗址公园。
布达拉宫
坐落于中国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郊西北的
玛布日山上的
布达拉宫,是闻名世界的的宫堡式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
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古藏民高超的智慧与才艺。它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
灵塔的地方,又是西藏过去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起的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布达拉宫早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就开始建造,至今已近1400年的历史。据说当时西藏的
吐蕃王
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
文成公主,特别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
红山上建造了1000间
九层楼宫宇——
布达拉宫。
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规模宏伟,现占地41万平方米,仅建筑面积就达到了13万平方米。
宫体为石木结构主楼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高达115米。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
由于历史的变迁,当松赞干布建立的
吐蕃王朝灭亡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
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
布达拉宫就成了今天规模,并且正式成为了
藏传佛教的圣地。
布达拉宫的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
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
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
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
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在红宫前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为晒
佛台,这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大幅佛像的地方。布达拉宫是神圣的代名词,素有“高原圣殿”的美誉。它是西藏的象征也是
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表征。因为它凝结了藏民无穷的智慧和汉藏文化交流的伟大结晶。布达拉宫是
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由于宫内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布达拉宫在1961年被列入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1994年12月初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
中国宫殿建筑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
紫禁城,即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
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古代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故宫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数米高的红色围墙,周长3400多米,墙外是
护城河。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这些建筑都建在
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故宫的后一部分——“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
乾清宫、
坤宁宫、
御花园等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落。 一条中轴贯通整个故宫,这个中轴又在
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三大殿、
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
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
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
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
紫禁城4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
角楼,所谓“九梁十八柱”,异常美观。紫禁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由于朝代更迭及战乱,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留存下来的并不多,现存除
北京故宫外,还有
沈阳故宫,此外,西安尚存几处汉唐两代宫殿遗址。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
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
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
铭刻馆、玩具馆、
文房四宝馆、玩物馆、
珍宝馆、
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为中国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里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
中和殿和
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
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
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
东六宫和
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
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名为
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
古亭中最华丽的了。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
珍宝馆、钟表馆等,爱好艺术的人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前,往往久久不忍离去。设在
故宫东路的珍宝馆,展出各种奇珍异宝。如一套清代
金银珠云龙纹甲胄,通身缠绕着16条龙,形状生动,穿插于云朵之间。
甲胄是用约60万个小
钢片连结起来的,每个钢片厚约1毫米,长4毫米,宽1.5毫米,钻上小孔,以便穿线连结。为制造这套甲胄,共用了4万多个工时。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
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
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
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是中国的故宫。
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又称紫禁城,曾经是明清两代的皇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各式殿宇9000多间,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皇宫建筑群。
宫殿保持着明代的布局,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举行大典、朝贺、宴会的地方,以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
内廷是皇帝、后妃和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以干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其中最著名的是
养心殿,慈棺太后曾在这星垂帘听政长达40余年。
故宫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建筑精美,是我国
古代建筑、文化、艺术的精华。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
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
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
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
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
正宫。
故宫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中国古代的星宿理念。为一长方形
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
午门,东门名
东华门,西门名
西华门,北门名
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
景山。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50米,面积72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000多间。它周围有高10米的城墙,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紫禁城内由外朝、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为两翼,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后面是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此外,东侧还有
宁寿宫区域,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做
太上皇退位养老之所。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始建于
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之手。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数载终获成功。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它的规模虽然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
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
建筑风格独特。完好的文物保存,壮观的建筑规模以及非凡的皇家宫廷气度,从而和北京的故宫一样成为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代表,并成为满清王朝早期历史的见证。
清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
北京市东北隅
三环路之内。是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原是
清世宗雍正做皇帝前的府邸,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曾称为“
贝勒府”。雍正即位后第三年,改为行宫。雍正死后,为在殿内停放他的灵柩,将中路殿堂原有的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从此,雍和宫成了一座宫殿般的寺院。雍正、
乾隆都很崇信
喇嘛教,乾隆九年(1744)改为喇嘛寺庙,占地66400平方米。这座建筑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特色,是中国罕见的重要名胜古迹之一。
雍和宫内保存着数以千计的佛像及丰富的
佛教经典文物。其中还陈设有大量的
珍贵文物,“五百罗汉山”、“
金丝楠木的木雕
佛龛”和18米高的“
檀木大佛”被誉为
雍和宫的“三绝”。雍和宫原有4个学殿,即医学殿、数学殿、显宗殿和密宗殿。喇嘛分别在这里学习医学、佛教、历法和
佛学经典知识,学期一般为十几年。学习佛学的喇嘛从入学到毕业,要用30年的时间。
清圆明园
圆明园是宫殿与园林的结合体。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
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
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
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
嘉庆、
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
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
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咸丰十年(1860年)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