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始建于
隋,废于元代。初为浮桥,后为石桥。隋唐时,天津桥横跨于穿城而过的洛河上,是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
建制沿革
隋朝始建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迁都洛阳。他在
汉魏故城以西9公里处重新选址建起新城。新城南跨洛河,面朝
伊阙,这就需要在洛河上建一座桥。
根据记载,隋代天津桥系铺板船桥,即用两条长而粗的缆绳维系并舷而排的船只,跨岸漂于水面,形成浮桥。这座浮桥由铁锁钩连大船而成,跨水长130步,这是我国关于铁链联结船只架成浮桥的首次记载。
隋末,天津桥被
李密起义军焚毁。当时天津桥建成已有12年,
李密率
瓦岗军攻打洛阳,隋将
王世充慌忙迎战,双方在天津桥边大战三场,守桥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洛河水,李密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烧了天津桥。这是天津桥第一次被毁。
唐朝改建
唐朝建立后,不断加以改建。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重修天津桥时,“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将以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改建为石柱
梁桥,这在桥梁建造史上是个飞跃。
石柱梁桥比
浮桥坚固耐用,承载量大,平稳安全,但它仍不时为洪水冲毁。
武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李昭德奉命修复天津桥。动工前,他到天津桥进行了
实地考察,发现方形桥柱不利于河水的畅通,于是在施工中命工匠刻其棱角使其变成
龟背形。龟背形桥柱保证了河水的畅通,减轻了洪水对桥柱的侵蚀。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对桥梁建造技术的改进,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后人多效仿之。
唐玄宗开元年间,他下旨在隋天津桥遗址上重建天津桥,建的是石柱桥,又称洛阳桥。
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桥上有栏杆、表柱、四角亭;桥两端有集市和酒楼。
开元二十年(732年)四月,拆除皇津桥,与天津桥合为一桥。
北宋重修
历代王朝对天津桥如此看重,是因洛阳多为京城之故。
北宋虽然建都
汴京,但仍以洛阳为
西京。宋太祖赵匡胤立国第二年,就下令重修天津桥,以巨石为桥墩,高数丈,企盼永固此桥。2000年的考古发掘证实:宋代的石堰和桥墩,均以巨大方石垒砌,每砌一层,缝间凿槽,镶嵌铁腰,错缝骈连,形成巨大板块,不易分散变形;桥墩呈龟背形,分散水流的
冲击力。
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
京西路计度
转运使重修天津桥前,向宋
徽宗写了奏章,并呈送“彩画天津桥三等样制修砌图二本一册”,徽宗“诏依第二桥样修建”。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最早的
桥梁设计方案图。
金代焚毁
北宋灭亡后,
南宋建都
临安(今杭州),此后洛阳失去帝都地位,国家不再投入巨资修葺天津桥,到金代洛阳桥毁于大火。断桥残础,渐渐湮没在河床之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怜一座名桥,究竟退休于何年何月,史料竟未有明确记载。只是这条躺在河床下的巨龙,骨骼终难消尽。
近代纪念
到了近代,军阀
吴佩孚竟也不忘此桥,在原桥址旁修桥一座,仍称天津桥。
桥名来历
古人把洛水誉为“天汉”,即天河(银河),而洛阳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天津即天河的渡口,故名“天津桥”。桥的南北两端,还修建了对称的四所重楼,为日月表胜之象。天津桥是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
“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
横桥南渡(天津桥),以法牵牛”。
天津桥的设计者
杨素和
宇文恺,谙风水、懂天象,他们认为洛水就像天上的银河,而洛阳就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如此一比照,在洛河上架的这座桥就取名“天津桥”。因为“天津”的原意为“银河”。
地理环境
天津桥正西是
神都苑,苑东洛河北岸有
上阳宫。桥正北是皇城(
太微城)和宫城(
紫微城),殿阁巍峨,桥南为里坊区,十分繁华。
洛河流经天津桥地带,为了加以疏通,曾开渠分作三股,因而分设三桥,天津桥居中,北边是
黄道桥唐会要》卷86《桥梁》条,而《
唐两京城坊考樊川诗集注》卷3注引《
大业杂记天津桥北与皇城正门——端门相应,南与
隋唐洛阳城南北主干道——
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拂晓,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这就是号称“
洛阳八景”之一的“
天津晓月”。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
位置考证
旧说天津桥在今洛阳桥东不远处,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一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而在今洛阳桥西100米处的洛河河床发现桥基遗址,此系
隋唐时期的天津桥真址。
学者对天津桥的具体位置有争议。在
洛阳市出版的诸多历史学刊中,学者们对天津桥的位置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说法为,天津桥在
洛阳桥东;还有一种说法为,天津桥在洛阳桥西。许多出版物中认为,天津桥紧靠洛阳桥东,站在洛阳桥上往东看,有9个残存的桥墩和一个孤耸的桥亭,那下面就是天津桥的遗址。此说在上世纪考古研究中占上风,但不少学者表示怀疑,理由是《
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皇城端门之南,渡天津桥,至
定鼎门,南北大街曰
定鼎街,亦曰天门街,又曰天津街,或曰
天街。”端门为皇城的正南门,与天津桥相连。天津桥应在洛阳桥偏西的
中轴线上,由是推断天津桥在洛阳桥西边不远处。但这种推断一直没有出土实物作为佐证。
考古发现
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洛河北岸挖出
顺序排列的4个桥墩,跨度均为15米,桥墩均呈龟背形,长20余米,由此估计天津桥宽约20米。考古发掘中还发现,天津桥两岸均以青石为堰,用以拦水,保护河岸。
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区洛河南北两岸向下挖掘,在洛阳桥西侧200米处河床下,发掘出了唐宋时期的洛河石堰与桥墩。石堰绵延数公里,桥墩下垫有
枕木,上铺方石,联以铁腰,于是考古工作者断定此处便是天津桥的位置所在。当时参与发掘工作的我市青年学者
霍宏伟,向记者证实了这种推断。他说:天津桥初建于隋,但隋时天津桥用木船相接,实为一座
浮桥,多次被毁,不会留下实物。而唐改浮桥为石柱桥,是东都城
内连接洛河南北的主要桥梁,如今发现的石堰与桥墩即天津桥之实证。
天津桥石基位于洛阳市
西工区西工村。(洛阳桥以西400米的洛河北岸河滩内)
价值影响
在
中国桥梁建筑史上,隋唐时建造在东都城内洛河上的天津桥,有三个之最:
一是,最早以铁链连接船只架设的浮桥;
二是,武则天执政,改建天津桥时,发明了全国最早建造龟背形(即
两头尖)桥基,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对后代石桥的建造产生巨大影响。
三是,宋徽宗重修天津桥时,有了我国最早的桥梁
设计方案。
轶事典故
李白光顾
李白光顾的董家酒楼就在桥头。当时他从长安来到洛阳,洛阳地方官为他接风,李白坐车郊游后经过天津桥,吟诗一首: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 惊动洛阳人。他留恋天津桥的景致,心情格外好,于是又吟道“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干脆暂不启程,在洛阳饮酒数月,把王侯功名都看轻了。
诗人称颂
好一个天津桥,把诗人们征服了。
刘希夷来了,写道:“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
李益也来了,写道:“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这里说的洛阳桥其实就是天津桥,
一桥二名,名动京城。
孟郊也来了,写道:“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
嵩山雪。”
天津桥洛河以南,地势平坦;洛河以北,地势突兀,所以人们过桥时,自北往南称为“
下桥”,由南往北称为“上桥”,这一上一下,景致有了起伏变化,也给诗人们提供了思绪翩飞的空间。
白居易歌咏天津桥的诗最多,他说“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又说“莫悲
金谷园中月, 莫叹天津桥上春。 若学多情寻往事, 人间何处不伤神”。
天津晓月
天津桥凌晨的景致最美:晓月挂在天空,两岸垂柳如烟,桥下波光粼粼,四周风光旖旎,城中不时传来寺庙钟声,
遂使“天津晓月”成为“
洛阳八大景”中最静谧的风景。为此,
白居易在《晓上天津桥闲望》写道:
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似在寥天。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
屡被水毁
永徽六年(655年)、
永淳元年(682)、神龙二年(706年)、开元十八年(730年),都有天津桥被冲坏的记载,见于《
旧唐书》
高宗、中宗和
玄宗的本纪。
唐宋时期,东都洛水河宽水急,加上只有天津桥两岸砌有石堰,上游洪峰来时,泥沙俱下,裹木挟石,对桥梁和近岸房舍破坏极大。那么,天津桥共几次被毁呢?史书记载:
唐高宗统治时期,天津桥共有两次被毁,
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次,
唐中宗执政时天津桥有极大损毁,“神龙二年四月,洛水泛溢,坏天津桥,漂流居人庐舍,溺死者数千人”。
唐玄宗统治时期天津桥又有两次被毁,其中开元二十九年秋七月,洛水暴涨,毁坏了天津桥及上阳宫部分房舍。
晚唐时,天津桥遭火焚一次;后唐时,遭遇一次较大水患。这次水患,冲断了天津桥,近河庐舍被毁,官民只好坐船渡河。至当年八月,大水仍不退,渡河人每天都有被淹死的,庄宗
李存勖只好写了《
以天津桥未通放朝参敕》,发出通告:近水患严重,天津桥迄今未通,往来百官以舟渡河,倾覆者多蹈泥涂,自今日起
文武百官可三日一趋朝。这次桥梁中断,造成京城交通困难,几乎让
衙署瘫痪,官员无法
正常办公,皇帝百官由是感叹京城不可一日无桥。
到了
北宋时期,洛河又有数次水患,多次冲毁天津桥。宋代也和前朝一样,天津桥屡毁屡修,百折不挠,力保交通顺畅。如今想来:不是天津桥过于脆弱,而是它挺立的时间太长,几百年下来,难免经历风风雨雨。加上古代洛河上游没有水库,无法调节河水流量,
洪涝之时,全凭天意——屡毁屡建的天津桥,实际上成了
洛阳城洪涝灾害的
晴雨表。
史料记载
《
大业杂记》载:“洛水有天津浮桥,跨水一百三十步(约合216.67米)。”
《
元和郡县图志》:“
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
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
相关诗籍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葺葺雨剪齐。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谁令汉祖都秦关,从此奸雄转相炽。
天津桥周彦夫
下车聊复问何如,尚忆重来四纪馀。
联镖去作蒋山游,路转天津绕御沟。
下马过天津,听传禁漏频。
金剥宫门安,红飞粉壁尘。
中官来宿内,因问帝乡亲。
天津桥石逢龙
下马过天津,听传禁漏频。
惟怜一桥月,曾照六朝人。
金制剥门字,红飞粉壁尘。
中官来宿内,因问帝乡亲。
山坡羊·洛阳怀古 张养浩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
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
千古转头归灭亡。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新天津桥
洛阳新天津桥项目,计划按照唐代历史风貌,新建一座长约700米、宽18~24米的平桥,实现“一桥连接洛河两岸、重现‘天津晓月’景观”目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