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门是
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始建于隋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606年)正月,隋炀帝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中国古代帝王。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
后梁、
后唐、
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此外,定鼎门还是隋唐
东都洛阳西通
京师长安,南通
江都的要津。文献记载,定鼎门隋时称建国门,唐时称定鼎门,五代至宋仍唐称。若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月算起,而至北宋徽钦两宗
北狩(1127年)为止,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左右。
定鼎门遗址以北为唐代
洛阳城的城市轴线干道“
天街”,宽约109米。天街东、西两侧分布有两处里坊遗址“明教坊”和“宁人坊”。定鼎门遗址和宁人坊、明教坊、天街南段遗址,就是“世遗”的范围。
定鼎门的双阙与主城门楼呈一字型对称平行分布,这种“一字阙”的城门在隋唐
两京考古中是孤例。定鼎门遗址盛唐前期的定鼎门保存较为完整,由墩台、门道、隔墙、飞廊、阙台、涵道、马道等组成。
定鼎门遗址含阙楼东西总长约150米,墩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4.5米,南北宽21.04米,墩台台体残高1.05米。现存墩台主要有
含沙量较大的黄褐色土夯成,坚硬,内仅含少量陶渣和碎瓦片。
盛唐前期定鼎门共有东、中、西三个门道。东西门道保存较好,中部门道破坏较为严重。三个门道均采用
梁架结构,门道东西宽5.8米,南北进深各21.04米,门道中部皆置单重门扉。
2009年10月30日上午,全国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区总占地约182亩,于2009年2月正式动工兴建,是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中正式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工程,分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总投资约4000万元。该工程特点是在保护地下遗址的前提下,采用钢架结构,在遗址上面复原建设一个定鼎门的新城门楼。通过这种方式,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又能展示定鼎门的历史风貌。
城台、城墙、阙台内部为遗址保护和展示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定鼎门遗址门道、
柱础石等在这里得到
原址保护展示。
城楼、阙楼内部空间为陈列展览区,主要展示定鼎门遗址的演变历史和
隋唐洛阳城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现主要陈列1:800
洛阳城模型。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发掘显示,定鼎门遗址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三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国内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这和同时期
京师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和东都宫城正门
应天门遗址不同。后者和如今
北京故宫午门相仿,飞廊呈曲尺形,连接墩台和飞廊。
墩台是城门的基础。盛唐前期的定鼎门墩台由黄土夯筑而成,东西长近50米、南北宽约24米,面积有如今两个篮球场大小,
夯土细密结实,墩台四周还包砌壁砖。三个门道均采用
梁架结构,门道宽5米至5.5米,南北进深各约20米,门道中部皆置单重门扉。城门楼的高度约15米,相当于如今的5层楼高。其城墙的宽度历代不等,隋代在2米左右,唐代为3.5米,宋代达到8米。史料记载,定鼎门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606年)正月,隋炀帝是第一个通过这座城门的古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