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门位于
北京市
建国门内大街、
建国门外大街于东二环路交口上,原是日伪统治时期兴建的城门,是在内城东城墙上扒开的一处缺口,当时名叫启明门。
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后,在广大
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之下,1945年11月9日,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将这个城门改名为建国门。
简介
建国门位于
长安街东二环路交叉处,城门已经不复存在。主要建筑是建国门桥、
古观象台等。原是日伪统治时期兴建的城门,当时名叫启明门。
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后,在广大
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之下,1945年11月9日,将这个城门改名为建国门。改革开放以后位于
雅宝路地区的
秀水街慢慢形成了以服务国外游客为主的
旅游市场。
历史变迁
明清时期
明清遗留的老
北京城,本由平面呈“凸”字形的内、外两城所组成,开有“内九外七”共16座城门。除
正阳门城楼、
箭楼及
德胜门箭楼尚存,其他城门均不复存在,只是保留了原城门的名称作为
地名标志。但在这16个老城门之外,还多出和平门、
复兴门、建国门这三个听起来也像是城门名称的地名混杂其间。明清时期,老北京城的城门不是简单的出入通道,而是设计周密的整套城防要塞。每座城门,均由城楼、箭楼及连接二者的
瓮城所组成,瓮城之中,形成封闭的空间,敌军一旦闯入,即被“瓮中捉鳖”。
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都不具备上述设施,它们只是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了交通方便,陆续在老城墙上开辟的通道而已。
复兴门和建国门是
日寇侵占
北京时,在内城东
西城墙上扒开的两处缺口。
抗日时期
据
北京市档案馆1999年第四期《
北京档案史料》所载《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记述,日寇于1939年起,就开始在北京西郊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并在东郊筹建用于工业区的“东街市”。为沟通“两新街市区域与城内之交通,特就东西两面城垣各辟一新城门(东称‘启明’、西称‘长安’),所辟新城门仅有缺口而未设
门扇与门洞,因陋就简,迄未修饰,是其物力不济之象征”。
日本投降后
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
复兴门”,“启明门”改为“建国门”。1946年11月
何思源接任市长之后,曾“修建复兴门等
城防工程共十三处”,在复兴门缺口处增建了一座10米宽的
拱券门洞,并加装了铁门。1955年,为展宽道路,将复兴门的门洞拆除,拓宽了缺口。而建国门则从未建造门洞,一直是缺口状态。
解放后
为改善交通,将老
北京城墙扒开了多处缺口,即未建门洞,也未命名为“某某门”,只是依据附近地名,称作“
十条豁口”、“北小街
豁口”等名称。老北京人则称其为“城
豁子”。再后来,老城墙被拆除,有豁口的地方,大都兴建了立交桥,昔日的“十条豁口”变成了“
东四十条桥”,“北小街”豁口变成了“小街桥”。残留的少数“豁口”,已成为标注在公交线路站牌上的车站名称。
文革期间
造反派破“
四旧”,将许多带有所谓“封、资、修”色彩的地名废除更改,如“
王府井大街”改为“人民路”,“
东交民巷”改为“反帝路”。但造反派们可能并不知道“复兴”、“建国”这样听起来无甚不妥的地名,却是当年由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命名的,因此未做更改 。
改革开放
是
北京二环路的东段的重要枢纽,建国门外地区有众多的使馆,涉外机构。
附近建筑
建国门桥
建国门桥建于1979年,该桥位于
东城区和
朝阳区交界处,是中国第一座机动车与
非机动车分行的苜蓿
叶形互通式立交桥。
主桥上部结构为
箱形截面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采用
青石板护坡。东西方向
自行车道设计在第二层,南北方向自行车在桥东西两端主路下通过,桥上是东西进出建国门的车道桥最下层是南北通行的车辆。以桥为界,桥西是
建国门内大街属东城区,桥东侧是
建国门外大街属朝阳区,由建国门外大街继续往东可到
国贸,
大望路,
通州;由
建国门内大街继续往西可到
东单,
东长安街。南边是东便门桥,北边是朝阳门桥。转弯车辆可通过南北两侧的匝道改变
行车方向,无论南北方向还是东西方车辆,右转弯时可直接右转即可,左转弯时必须连续右转弯才达到左转弯目的。全桥共3座桥梁6个
桥洞,造型美观大方,布局合理,
通行能力强。桥东北、西北、西南都有
地铁出入口,所以建国门桥是
北京城的交通要塞。
古观象台
提起建国门,那得说说著名的
古观象台。这座
观象台是元朝人
郭守敬利用
元大都的角楼修建起来的。那会儿建国门一带叫做“都邑东墉下”,观天象的角楼叫做“大都
司天台”,又称
观星台。再往后,这地方曾经多次更名改称,比如国立天文陈列馆、
北京天文馆、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等等。古观象台上共有八件清代制作的古观象仪器,它们是
玑衡抚辰仪、
黄道经纬仪、
象限仪、
纪限仪、
天体仪、
赤道经纬仪、
地平仪和
地平经纬仪.
月河寺
紧邻建国门外
护城河的月河寺:早年在建国门外附近居住的老人都知道,紧邻建国门外护城河原来有一座寺庙叫月河寺,现原建筑未留有遗迹。月河寺就在护城河边,地势不算背静,但是很多骑着毛驴的人,却要走过月河寺,去香火最旺的蟠桃宫或是东岳庙
进香。
北京城东南角楼
在
建国门南大街和
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内侧,毗邻东二环路、
建国门桥。它即是建在北京明、清城垣东南角上的角楼。原北京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建筑较早,是明代初期在元
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的,除于九门兴建城楼、瓮城和箭楼外,为了加强城垣的防卫,于城四角城台上均建箭楼一座、其名称应是
城角箭楼,简称角楼。此处是唯一保存下来的
北京城东南角楼,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角楼。
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
台座上。台高12米,
底边长39.45米,上边长15米,
楼高17米,通高29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四
面砖垣,
重檐歇山顶。楼体外侧向东、向南两阔面和向西、向北两侧面均辟箭窗(射孔),共4层144孔。楼体内交
金柱20根,是角楼的主要
承重结构。角楼高大峻拔,形式特殊,是
明清城防和城楼建筑的独特例证。
就近楼群
交通设施
公交线路
“建国门南”途经线路:25路、39路、43路、44路内环、44路外环、52路、122路、434路、637路、638路、139路、特2路、特12路内环、特12路外环
“建国门内”途经线路:667-1联运、668路-1路联运通勤高峰快车、669-1联运、
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