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
唐、武周洛阳紫微城正殿
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又称“万象神宫”“通天宫”,是唐、武周神都洛阳的地标性建筑,高88米,边长86.4米。分为五个殿堂,中为太室,武则天号为端扆殿;又通达四出,分东西南北四向室,东出谓之青阳,南出谓之明堂,西出谓之总章,北出谓出玄堂。四向室各有左右房谓之个,即“左个”“右个”。遗迹主要由宫城正殿夯土基址、正殿宫院院门、宫院步廊、水渠等组成,形成以宫殿为中心,由宫院院门和步廊围合而成的宫院院落而布局。
历史沿革
建设历史
隋朝建国之初就计划建造明堂,由宇文恺担任方案的设计与规划。
唐高祖李渊建国后,因天下尚未平定,故未暇顾及明堂之事。
太宗朝天下平定,太宗议立明堂。明堂之制因诸儒意见不一,终被搁置。
唐永徽年间,诏令详议明堂制度,却最终未来得及建造,高宗便驾崩。
唐乾封二年(667年),高宗因为明堂方案议而不定,决定创作一个折衷历代明堂诸说,并符合自己喜好的明堂方案,于是颁诏申明明堂设计原则为“创此宏模,自我作古,因心既展,情礼获伸”。
唐总章二年(669年),完成新型明堂的创作。费尽周折完成的总章明堂新方案,却最终未来得及建造,高宗便驾崩了。
武则天继承高宗遗愿,与北门学士议其规制,明堂方案被很快确定。
垂拱三年春(687年),武则天力排众议,拆除紫微城之正殿乾元殿(即隋之乾阳殿),就其地创建明堂。
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正月,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失宠后放火烧了明堂身边的天堂,明堂由于离天堂过近被殃及,武则天积极应对,一方面下罪己诏,去除尊号中“慈氏越古”四字;一方面诏令以原尺寸重建明堂。同年三月,武则天又下诏造明堂、天堂。又铸铜为九州鼎十二神,皆高一丈,安置在各自的方位。
武周天册万岁二年(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由于这次新修的明堂贡奉的是武氏族人,故为武周明堂,又号曰“通天宫”;其中的“太室
武周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朝廷铸成九鼎,移置于通天宫
唐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来到东都,将行大享之礼,太常官认为武则天所造明堂有违典制,于是玄宗更明堂为“乾元殿”,每临御宜依正殿礼。从此唐玄宗常以元日冬至于乾元殿受朝贺。季秋大享祀之礼,依旧于圆丘行事。
唐开元十年(722年),复题乾元殿为明堂,而不行享祀之礼。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令将作大匠康纻素前往东都毁明堂。康纻素认为拆毁劳民,奏请拆除上层,比以前低95尺;又拆去柱心木,在平座上新建八角楼,楼上设有捧着火珠腾空而起的八条龙,改修下层为新殿。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明堂上层建筑被毁坏,改修下层为新殿。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佛光寺失火,廊舍被烧毁,改新殿为含元殿。
唐宝应元年(762年),唐朝统治者纵容回纥劫掠东京洛阳,明堂被彻底损毁。
遗址发掘
1986年,考古专家于洛阳市中州路和定鼎路附近发现了武则天时期的明堂遗址。并于2007年起洛阳启动了隋唐洛阳城的现场发掘。
2008年12月至2012年7月对天堂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该遗址的形制布局与沿革变化。
建筑格局
明堂格局
明堂平面呈亚形,是古人所构想的宇宙模式的反映。古代占卜所用的工具“式”就是模仿古代的宇宙模式。式图的空间结构可分解为四方、五位、八位、九宫、十二度不同形式,可分为四进制和十进制两大系统,两个系统是可以相互变通。即四分、八分和十二分的系统可与五分、九分的系统通过加位完成互通。亚形明堂正好在空间上实现了四进制和十进制两大系统的互通,形成四方、八位、九宫格。武则天明堂基址的八角形,从空间上来说,就属于式图四分、八分、十二分系统,是古人宇宙模式的模仿。八边形是处于圆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过渡体,能更好地处理明堂的下、中、上三层方形、十二边形和二十四边形的转换。八边形是亚形明堂布局的变体,通过八边形可以与亚形之间进行互通,达到天人沟通的目的。
明堂分为五个殿堂,中为太室,武则天号为端扆殿;又通达四出,分东西南北四向室,东出谓之青阳,南出谓之明堂,西出谓之总章,北出谓出玄堂。四向室各有左右房谓之个,即“左个”“右个”。
明堂的五个殿堂与不同的季节、色彩、五行、五帝、五神是相呼应、匹配的。古人认为,天子在不同的季节应在相应方位的殿堂起居、布政,才能使天人合一、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所谓的“明堂大享”就是向五帝、五神和黄帝列祖列宗献祭的国家级祭祀活动。武则天在明堂中还合祭代表天的昊天上帝和代表地的皇地祇
展示工程
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于2010年6月初启动,总高20米左右,总宽度105米,总占地145亩。外观为三层台基,上为八角攒尖屋顶。建筑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共分2层。明堂保护展示建筑一楼的分为三大部分,中间是明堂的中心柱坑遗址,周围设有四个多功能展厅,包含明堂沿革厅、明堂大享厅、武皇政绩厅、武皇文化厅、隋唐城建厅、明堂影视厅、明堂规划厅7个大厅,这些展厅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象征着古代明堂内部青阳、明堂、总章、玄堂,大厅的外围是文化长廊。登上三层台基后进入攒尖屋顶笼罩下的首层,这里是游客集散、休息的空间。首层中心有一个与下层连通的共享空间,可以从这里直接俯瞰最下面的明堂中心柱坑遗址本体。
沿革厅,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明堂的变化,包括西安半坡聚落遗址、西汉时期汶上明堂、东汉时期北郊明堂、武周时期洛阳明堂、明清时期天坛等不同时期的明堂建筑形式。
大享厅,展示了诸多和武皇有关的故事,以及用203个陶泥烧制的人偶再现武皇登基、万国来朝的场面。
武皇政绩厅展示武则天殿试文武举的创立、建言十二事、开疆拓土、嵩山封禅祭祀场景。
武皇文化厅展示武则天诗词和文化造诣、升仙太子碑、武则天造字、唐代服装妆容魔幻穿衣、唐代工艺品文字介绍和实物。
隋唐城建厅大厅中央是通天柱的剖面复原模型和隋唐洛阳城宫城区的沙盘模型。
明堂影视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弧幕电影院之一,该弧幕长达28米,宽4米,在这里可以看到时长8分钟的《盛世神都》短片。
明堂二层为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武皇万象神宫。
遗迹格局
明堂是武周时期的宫城正殿,按礼制明堂应建在郭城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内。武则天标新立异,将明堂建在了宫城中心,作为洛阳城的外朝正衙,呼应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上为严配之所,下为布政之居。明堂建成后武皇于此宴赐君臣,赦天下,纵民入观。
遗迹主要由宫城正殿夯土基址、正殿宫院院门、宫院步廊、水渠等组成,形成以宫殿为中心,由宫院院门和步廊围合而成的宫院院落而布局。遗迹大致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由宫城正殿夯土台基、宫院步廊、宫院院门围合而成的宫院院落组成。为隋代宫城正殿乾阳殿宫院遗迹。乾阳殿基址东西宽105米,南部被破坏,进深残宽47米。
第二期由宫城正殿明堂夯土台基、宫院步廊和宫院院门围合而成的宫院院落组成。为唐代明堂宫院院落遗迹。明堂基址平面呈八边形,仅存底部夯土基础部分。由内而外由六周八边形夯土组成。其中心为巨形大柱坑,坑底部为直径约3.67米的柱础石。柱石坑位于最内圈八边形夯土台基的中心部位。由内而外第一圈夯土直径13米,夯土厚10米;第二圈夯土宽6米,残存厚1.2米;第三圈夯土宽8米,残厚10米;第三圈夯土宽8米,残厚1.2米;第五圈夯土宽7米,残厚4米;第六圈夯土宽11米,仅存其外侧边缘底部二层夯土。台基东西、南北总宽约105米。夯土纯净坚硬,层厚8-10厘米。
第三期:由宫城正殿夯土台基、宫院步廊、宫院院门组成的宫院院落组成,为北宋太极殿宫院院落遗迹。太极殿基址位于隋代宫城正殿夯土台基北60米,台基仅存基础部分,殿址平面呈“工”字形布局。
明堂夯土台基呈八边形,台基中央有一巨大的圆形中心柱坑。台基夯土自中心柱坑至夯土边沿分为五圈。中心柱坑坑底为四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基址五圈夯土的宽度、深度和质量都不相同。
明堂处于由廊围合的明堂宫院内,明堂基址位于宫院的北部中央。基址夯土呈八角形,分为五圈夯土,其中一、三、五圈夯土深10米,夯土质量相同。另外发现了明堂正南的砖铺道路,就是正对宫院正南门乾元门,连接乾元门和明堂正南踏步的道路,所以明堂的台明也是八角形。
建筑特色
明堂的建筑特色有五:
一是明堂建筑高大宏伟。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按一唐尺约合0.294米,相当于高88米,边长86.4米。
二是明堂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
三是明堂为上、中、下三层。下层为正方形,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时,每一边根据时令饰以青、红、白、黑不同颜色;中层为正十二边形,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上层为二十四边形,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
四是明堂是中心柱式楼阁建筑。明堂内部结构也很复杂,“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棤、藉以为本”。上下贯通的结构是古代明堂通天台空间的反映,是与天沟通的枢纽。
五是装饰特色,九龙朝凤,寓意深刻。明堂中、上层均为圆盖,中层“盖上九龙捧之”,上层“盖为鸑鷟”,鸑鷟即凤鸟,“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乃是象征大周兴起的神鸟。武则天把明堂具像古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政治象征意义,渗透到其建筑的各个部件。
历史文化
名称考义
明堂,作为一种实体礼仪空间的礼制建筑时,它被认为是天子布政之宫、祭祀宗庙之所、朝贺谒见之地。都城实体礼仪空间中的明堂象征了帝王人间秩序合法性,它通过沟连天人之际的功能“标征”了天地宇宙与人的关系。如果说“都邑是政治与文化之标征”,那么明堂则是中国古典政治哲学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标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原型表象”。
所谓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天子之庙”。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大享祭天,并配祀宗祖。
东汉·桓潭《新论·正经》:“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
东汉·班固:“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明堂”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逸周书》,出现频率很高,最初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诸侯之尊卑”,表明在当时有实体的明堂建筑存在。
但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却不见准确记述。《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周代明堂是从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发展起来的。
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
明堂虽古已有之,但各朝营建时的形制与规模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式样。
汉代以来,明堂祭祀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活动,有固定场所和专门礼仪。
西汉平帝以来,自都城南北郊形成之后,明堂成为都城空间重要的南郊礼制建筑。
王莽把持朝政,在长安城南郊修建明堂。
东汉明堂为“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
南北朝时期,明堂制度发生变化,北魏在大同就修建了明堂。南朝的宋、齐、梁、陈,以简洁的“十二间殿”作为明堂,进行明堂大享及宗祀礼仪。
象征意义
明堂建筑作为儒家礼制的重中之重,设计时多会在造型、尺寸上比附一些儒家典籍中的神秘数字和象征性内容,以显示建筑设计的顺天应人、符合礼制。
台基八边形:象征黄踪,以八个方向代表大地;
屋顶圆形:象征圆璧,混元一体代表上天;
台基宽三百六十尺: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总和三百六十;又一年三百六十日;
每面三个台阶,一周十二个台阶:天有三阶,地有十二时辰;
每个台阶二五级:从凡人到圣人共有二十五等;
第一层有四殿:一年四季,每个方问象征一个季节、一种颜色;
每殿开三门:一季三个月;
一周总计十二门:一年十二月;
三层共三十六门:一季三十六旬;
板门宽十三尺:阳数五,阴数八,相合为十三;
第二层十二边形:象征一天十二时辰;
第三层二十四边形:象征二十四节气。
政治事件
唐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明堂建成,号“万象神宫”,建筑主体高二百九十四尺,顶部金凤高一丈,“铁凤入云,金龙隐雾”,“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使得天下百姓云集紫微城外,呼吁入内参观。于是武则天宴赐君臣,大赦天下,顺应民心,公开放任百姓入紫微城参观万象神宫,同时给参观者赐予酒食,揽尽天下人心。公开放任百姓参观皇宫正殿,在世界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吐蕃等世界各国听说明堂建成,皆遣使来贺。
唐垂拱五年(689年)正月,乙卯朔,朝廷大享(合祀先王的祭礼)于万象神宫。太后武则天身穿衮服,头戴冕旒,手持大圭,为初献。唐睿宗李旦为亚献,太子李宪为终献。先祭拜昊天上帝,接着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接着是五方上帝。武则天又御则天门,赦天下,改元永昌。第三天,武则天御明堂,受朝贺。第四天,布政于明堂,颁九条以训百官。第五天,武则天亲临明堂,宴请各位大臣。
唐载初元年(690年)十一月,时值冬至,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祭祀活动,并且大赦天下。
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初一,武则天在万象神宫接受尊号,当时所使用的旗帜以红色为主色调。正月初二,将社稷坛迁移改设在神都洛阳。正月十三,正值冬至,在明堂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祀昊天上帝,众多神灵跟随一起受祭,武氏的祖宗也在配享之列,唐朝的三位皇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同样参与配享。
武周天授三年(692年)正月初一,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祭祀活动,并正式册封尉迟璥为于阗王。
武周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则天亲自在万象神宫举行祭祀活动。在此之前,武则天自制《神宫大乐》,表演这支乐舞需要九百人参与,祭祀时,这支乐舞便在万象神宫的庭院里进行表演。
武周延载元年(694年)正月,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祭祀活动。
明堂盟誓
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七月,武则天“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之为“明堂盟誓”。武则天将身后希望寄托于“明堂盟誓”,希望以此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让李氏继位得以顺利实现,武氏在自己百年后能免遭灭顶之灾,盟誓的其中心意思是向天地神灵保证他们之间和睦相处,永不争斗。
价值意义
武则天明堂从“万象神宫”到“通天宫”,完成了武则天禅唐建周的政治理想,也完成了洛阳作为首都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提升了洛阳的政治地位。武则天明堂,作为国家祭祀的礼制建筑,完善了洛阳的首都礼仪空间;作为武周政权的代表建筑景观,雄居宫城核心,成为具有纪念碑性的建筑。唐、武周明堂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制,开创了以后中国古代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它所体现出的天子与天相通、象征性表达四时、十二时辰、二十四气以及四面八方、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宇宙时空观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明清礼制建筑。
所获荣誉
2005年,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明堂则是这个工程中的首个亮点。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明堂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西北角。
开放时间
05/06-12/31:09:00-21:00开放;04/08-05/05:09:00-22:00开放。
门票价格
90元。
交通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23:5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