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是
南京在
六朝时期的名称,
东吴、
东晋、
刘宋、
南齐、
南梁、
南陈六代京师之地,三百多年为
京辇神皋所在,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六朝皇宫
建康宫,宫殿壮丽巍峨,殿阁崇伟,为
北魏都城以及东亚各国争相效仿,深远影响了后世
宫室建设的形制。
历史沿革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
诸葛亮出使江东,对
孙权说:“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筑
石头城,并将
秣陵(今
南京)改名为
建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另一说为“建功立业”之意)。
东吴
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定都
建业(今
南京),住在原将军府,取名为“
太初宫”,其后在周围筑起宫墙以加强防卫。建业城城周二十余里。南北长,东西略短,位置约在今南京城北部。宫城在城内偏北部分,西为孙权建的
太初宫,东为孙皓建的
昭明宫和苑城。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临后湖(玄武湖),处天然屏障之内。孙权建都于此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极快。一个郡的粮食可以供几个郡的人食用,建康因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故而极为繁荣。
东吴
赤乌十年(247年),孙权才在群臣的建议下改建太初宫。改建后的太初宫周围有500丈,南面开有5个宫门,其中正门叫做公车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门,分别叫做苍龙门、白虎门和玄武门。正殿称为“神龙殿”。建业都城北依覆舟山、鸡笼山和玄武湖,东凭钟山,西临石头,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在太初宫的东面和北面,是东吴的皇家花园和皇宫卫队的营地,名叫“苑城”,可容纲3000多名贵族子弟同时在里面骑马操练。苑城的北部有一座苑仓,又称仓城,里面储藏着大量粮食和其它物资。在
太初宫的西面,还有一座专供皇太子用的花园,叫做“西苑”。同年,孙权为印度僧人
康僧会修建了“建初寺”。建初寺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它的建立成为佛教在中国南方兴起的标志性事件。在康僧会的努力下,佛教逐步在南方流行开来。
西晋
太康元年(280年),西晋攻下东吴京师建业,东吴灭,东吴末帝孙皓投降西晋,三国时代结束。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
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邺。
西晋
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南京自此得名建康,直沿用至南朝末年不变。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时期,因冶铸业的迅速发展,造成城市污染,被迫将坐落在市区
冶城的冶炼工场迁到县东南3.5公里的地方。东晋和南朝的都城仍沿用东吴旧城,并在其基础上扩建,增辟九座城门。并分置建康、秣陵二县,并称为京邑二县,城区范围扩为东西南北各四十里(约130平方千米)。中心为宫城(
台城,即
建康宫)。北面白石垒(白下)、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
石头城,西南
冶城、
西州城,东南
东府城,南面丹阳郡城,都屯有重兵。地居形胜,守卫坚固。
东晋咸和年间,在吴
昭明宫、苑城的旧址新建宫城,称
建康宫,又称
台城。
刘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东晋立宋,史称
刘宋。从此进入南朝,齐梁代兴,经济更为繁荣。南朝时期,建康仍为冶铸中民,此时冶铁技术提高,创造了生熟铁混合冶炼法。
南齐建元二年(480年),正式在城垣外包砖。
南梁天监十年(511年),又增建第三重宫城,有三重城的宫城在当时的城市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南梁武帝时期,建康建设最大,吸引了印度等各国商人前来参观。南朝皇帝兴佛,在建康城中建立了许许多多富丽堂皇的寺庙,一个建康城,就有僧尼十余万,建康又有石头城和长江天堑做保护,因此极为坚固,在梁武帝晚年,侯景叛乱,将梁武帝饿死在
台城,又将富庶的江南生灵涂炭,还差点毁了建康。
陈武帝平定侯景之乱后,开始有计划的修筑建康城,到了陈后主时期,建康城的繁华比起前三朝有过之而不及,更为气派繁华。到了陈朝后主祯明三年正月,隋军破建康,俘虏陈后主,陈朝灭亡,隋文帝因有人占领称帝,下令将建康城夷为平地,摧毁六朝宫苑,在石头城置
蒋州。
都城规模
布局
东晋时期对建康城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把宫城东移,南对吴时的御街,又把御街南延,都城南面正门即宣阳门,再往南五里为朱雀门,门外有跨秦淮河的浮桥
朱雀航,直抵南面祭天的南郊,形成正对宫城正门、正殿的全城南北轴线。宣阳门至朱雀门间五里御道两侧布置官署府寺,南端临秦淮河左右分建太庙、太社,居住里巷也主要分布在御道两侧和秦淮河畔。经此改建,建康城内形成宫室在北,宫前有南北主街、左右建官署、外侧建居里的格局,城门也增为十二个。
建康城规模极其庞大,以
建康宫为中心,据记载有宫墙三重,外周八里。南面正面是大司马门,直对都城正门宣阳门,两门之间是二里长的御道。御道两侧开有御沟,沟旁植槐、柳。大司马门前东西向横街,正对都城的东、西正门。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东北郊。宫城北有
华林园,原是东吴的旧宫苑,宋时加以扩建。
覆舟山有乐游苑,宋时就东晋药圃建成。
玄武湖在都城北。东晋时筑长堤以防水患,并引湖水通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内诸沟,再下注南城壕。
建康南迁人口甚多,加上本地士族,遂不得不在城东沿
青溪外侧开辟新的居住区。建康有长江和诸水网航运之便,舟船经秦淮河可以东西两方面抵达建康诸市,沿河及水网遂出现一些聚落。秦淮河南岸的
长干里就是著名的居住里巷,北岸的
乌衣巷则是东晋王、谢名门巨族累世居住之地。王公贵族的住宅多分布在城东青溪附近风景优美的地带。城中河道以秦淮河通长江,又从秦淮河引运渎直通宫城太仓,运输贡赋,北引
玄武湖水南注青溪和运渎,以保证漕运和城壕用水。为保卫建康,在其四周又建了若干城镇军垒(如
石头城、
东府城、
西州城、
冶城、
越城、
白下城、新林);为安置南迁士民,又建了一些侨寄郡县(如丹阳郡城、
南琅琊郡城等)。这些环建康的城镇聚落周围也陆续发展出居民区和商业区,并逐渐连成一片。建康城外以
东府城、
西州城最为著名。东府城位于大城东南,宋武帝初领扬州,筑东府城。元嘉中彭城王义康更开拓之,自后常为宰相府第。西州城位于大城西南,为扬州刺史治所。另外还有丹阳城(大城西南)、
白下城(大城北)、
江乘城(大城东北)等,许多重要机关在城外各自为城。不仅可以加强防御,还可以互相支援。这种形式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极为罕见。同时也说明建康城区不断向城郊发展,突破了城墙的限制。
实际上,早在东吴时,“京师鼎族,多在青溪左及潮沟北”,青溪即东渠,通城北堑潮沟。也就是说,东吴时许多名门大族多居住在城北堑潮沟外和城东北青溪附近。青溪在城北,“以泄玄武湖水,南入秦淮”。另外,城南秦淮河一带也是人口稠密区。“
横塘(秦淮河堤)、查下(巷名,横塘西),邑屋隆夸;长干(里名,秦淮河岸山岗间的平地称为干)、延属,飞甍舛互。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虞(文绣)魏(周)之昆,顾(雍)陆(逊)之裔。”也是名门望族,证明从东吴起,有权有势的人就多住在水路交通发达、经济繁华的地区,这也是六朝建康城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城小市区大,贵族多居住在城外。城东南的东府城,也就是东晋简文帝和会稽王道子的私宅,南朝时才成为宰相办公的所在。
一般居民区也称作里,建康到底有多少里,如何划分已不得而知。梁大通三年(537年),分建康之同夏里置
同夏县,证明建康城外的里范围很大,可以划分为一个县。南朝的建康城佛寺林立,梁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成为建康城的一大特色。这些寺庙都分布在什么地区,难于备述,而梁武帝舍身的同泰寺(今
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下,即南朝建康宫以北。另外还有栖霞山的
栖霞寺、城南花漉岗的
瓦官寺和
道场寺也很有名,
法显就曾在道场寺译经。
史载在梁朝全盛期,建康已发展为人兴物阜的国际性大城市,它西起
石头城,东至倪塘(方山北),北过
紫金山,南至
雨花台,东西南北各四十里(约130平方千米),人口约二百万。建康未建外郭,只以篱为外界,东南两面又沿
青溪和秦淮河立栅,成为外围防线,设有五十六个篱门,可见其地域之广,不仅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
城垣
由于东吴
建业城和东晋建康城均恃大江为固,故而只建了夯土城墙,城门多为竹篱门,南齐时正式使用城砖修葺城墙。南齐建元二年(480年)“五月,立六门都墙”,从此以后,建康城固若金汤。“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
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六门指建康城的六个城门,南面三门,西曰陵阳门,后改名广阳门,世谓之尚方门。正中宣阳门,本吴所开,世谓之白门,晋为宣阳门。门三道,上起重楼悬楣,上刻木为龙虎相对。南对朱雀门,相去五里余,名为御道。御道是全城中轴线的延长,两侧槐柳成荫,十分壮观。东为开阳门。东面二门,南为清明门,门三道,门东出青溪港桥。北(正东)为建春门,后改为建阳门,门三道。西面一门,正西南西明门,门三道,东对建春门,两门之间即宫城大司马门前横街。正北面用宫城,别无门。
皇宫
太初宫位于大城中部偏西地区。在城西南凿渠,引秦淮河北抵仓城,仓城位于后来东晋南朝
建康宫西华门内道北。周回五百丈,正殿为神龙殿,南面开五门,正中曰公车门。东西各三门,北一门,共开有12门。
昭明宫由孙皓建,周五百丈,以赤乌殿为正殿,位于太初宫之东,即大城中部地区。东晋苏峻之乱时,“宫室皆焚毁”,重修新宫,“署曰建康宫”,即东晋和南朝的皇宫,位于建康城中部偏北地区。宫有五门,南面正中为大司马门,正对大城宣阳门,两门之间为御道,即全城的中轴线。建康宫一名苑城,亦称台城,京都有事,以台城为固。台城内有
华林园,位于北部,风景如画。
苑城即吴之后苑,一名建平园。“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本吴旧址,晋江左所筑,但有宣阳门。”从《地舆志》的记载可知,城为方形,边长5里余,即边长2.077千米,面积4.31平方千米。由于宫城南有南北向干道和东西向干道,又可把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和南北两部分,布局整齐。主要政府机关都布设在宫城南御道的两侧,有“府寺相属”,“屯营栉比,廨署棋布”之称。
建康宫是东晋至南朝时期的中国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东晋建都于建康,于公元330年重修建康宫城,以后历经南朝的宋、齐增缮,到梁代发展为当时中国最壮丽的宫殿。
东晋、南朝建康宫城的平面布局非常整齐,宫墙有内外三重。外重宫墙之内布置宫中一般机构和驻军。此时,把中央机构的宿舍也建在这里,则是东晋与南朝所特有的。第二重宫墙内布置中央官署。朝堂和尚书省仍在东侧,向南有门通出宫外,与洛阳宫殿相同。在西侧有中书省、门下省、秘阁(皇家图书馆)和皇子所住的永福省等。第三重墙内才是真正的宫内,前为朝区,建主殿太极殿和与它并列的东堂、西堂;后为寝区,前为帝寝式乾殿,又称中斋,后为后寝显阳殿,各为一组宫院,二组前后相重,都在两侧建翼殿,形成和太极殿相似的三殿并列布局。太极、式乾、显阳三殿和太极殿南的殿门,宫正门共同形成全宫的中轴线。寝区之北是内苑华林园。
进入南朝后,经济发展,宫室渐趋豪华,到梁代中期,随着国势进入极盛期,宫室也建得空前壮丽,当时北方的北魏建都洛阳,参考魏晋洛阳宫及南朝建康宫而建新宫。梁为超越北魏宫殿,遂把宫城诸门楼普遍由二层增为三层,把主殿太极殿由面阔十二间改为十三间,太庙等建筑也加高了台基。到了南朝后期的陈代,宫室更加向绮丽方向发展,陈后主在宫中新建了临春、结绮、望仙三座阁,使用香味木材,以金玉珠翠为饰,是南北朝时著名的豪华建筑。
东吴建康城宫殿都集中于城北,宫前道路两侧布置官署。建康城自两晋、南北朝宫殿大体相沿,其前殿受汉代东西厢建筑的影响,以主殿太极殿为大朝会之用,两侧建东西堂,处理日常政务。从南朝建康起,各代宫城基本呈南北长的矩形,有中轴线,南面开三门,建康城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宋、金、元的宫城均如此。
经考古发掘,建康宫位于鸡笼山南乾河沿北,其范围大约在珠江路(南)、北京路(北)、
中山路(西)与
成贤街(东)之间,周长4千米左右。
经济发展
手工业
建康是当时中国经济中心,手工业以织锦和造纸术著称,著名产品有罗纹锦,除满足贵族需要外,还远销海外。纸张质地精美,王羲之、王献之写字用的麻纸,就是当地产的。据说王羲之一次赠谢安麻纸九万张。秦淮两岸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廛肆星罗棋布。著名手工业产品有“百炼钢”、“罗纹锦”等多种。商业廛肆有百货俱全的“大市”,还有纱、谷、盐、花、草和牛马等专门小市,物资充足,交通便利。
建康的冶炼技术水平高,用于铸造兵器、钱币。当时已经能生产高级的百炼钢,叫“横法钢”。用这种钢制成的宝刀叫“百炼钢刀”。建康地区著名的匠师
谢平和黄文庆(皇室作坊的匠师),曾为齐、梁两代的皇帝两批高级刀剑。这些刀剑“穷极精巧,奇丽绝世”。铸钱有铜钱、铁钱等。此外制陶业也极为发达。
商业
建康城作为六朝时期中国帝京的三百多年中,不断发展,商业繁华,人才荟萃,文物鼎盛,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建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城中有四个市,
秦淮河北岸有大市百余个,还有小市十余所,市场名目繁多,且专业分工,一些商品有专门的市场。商品有三吴地区的粮食、丝帛、青瓷、纸张,长江中游来的铜铁矿石,海外的香料、珍宝等等。出现了专业市场,如谷市、牛马市、纱市、盐市、花市等。商业发达,《
隋书·地理志》称:“(建康)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
官禄,市廛列肆,埒(等)于二京(长安、洛阳)。”士人和贵族经商受到免税等政策鼓励,故经商者众,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繁华区突破了
长干里和大市,东面的秦淮河两岸和清溪一带也很繁华。
东晋南朝称建康市。刘裕破后秦,“执姚泓归于京师,斩于建康市”。这里所说的建康市是指哪一个市,已不得而知。东吴时从御道南端的朱雀门南渡淮(
秦淮河),“名为大航门”,
朱雀桥“亦名大航桥”,就是商业兴盛之区。东晋时“新作朱雀浮桁”,也就是以舟船所做的浮桥,证明这里仍为交通要道,商业依然兴盛。其市场区主要在秦淮河沿岸,“市廛列市,埒于二京(长安、洛阳),人杂五方”,“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其各津渡处大致都是市场区。淮水即秦淮河,为通长江的重要航道,又横贯建康市区,自然形成重要的商业市场区。六朝时的建康城,市场已分散分布,数量众多,自东晋
衣冠南渡以后,长江下游的社会经济已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繁华区域。
航运
秦淮河上流方山置埭,有
破冈渎东接江南运河,以通吴会。从水路运到建康的货物有:三吴(会稽、吴郡、吴兴)地区的丝绵竹席、青瓷器、食盐、粮食、家禽等;长江中游的铜锡等矿产和砖木等建材;广东、福建的南方及海外土特产,如漆、蜜、蜡、朱砂、海味、琉璃、珊瑚、珍珠、象牙香料等。建康的江河码头经常停泊着数以万记的船只,其中最大的船载重量达百石左右。
东吴建业城有二市,即建初寺前的大市和东市。而凿句容(今江苏句容)中道,至云阳(今江苏丹阳)西城,以通吴、会的
破岗渎,为建业东南的主要水运交通线,沟通了长江和秦淮河,上下14埭,“通会市,作邸阁”,也是主要的商业区。市场兴旺发达,“开市朝而并纳,横阛阓而流溢”,“轻舆案辔以经隧,楼船举帆而过肆”,“乘时射利,财富巨万”,货物繁多,人流如潮,一派繁荣景象。
六朝时期,以建康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正式开辟,建康“石头津”作为通江达海的国际码头,停泊的中外船只数以万计,出现了“四海流通,万国交会”“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繁华景象,南京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心城市。
文化科学
综述
六朝时期的文学与清谈、绘画与书法、陵墓石刻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同时期的西方古罗马被称为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学
东晋时期,达官贵族云集于此,谈玄论道。
南齐竟陵王
萧子良在
鸡笼山开“
西邸”,广延名士高僧,研讨文化异同。
钟嵘的《
诗品》、
萧统的《
文选》、
沈约的《
四声》(已佚)、
刘勰的《
文心雕龙》、
范缜的《
神灭论》、刘义庆《世说新语》、范晔《后汉书》、裴松之《三国志注》、萧子显《南齐书》等名著,均是在此完成。
南朝文化成就,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古体五言诗到了南朝已转入律诗的新境界。代表人物是晋末宋初的谢灵运和颜延之。南齐武帝
永明年间(483~493),诗歌出现了音律化的新诗体,特点是平仄谐调,音节谐美,诗采清丽,对仗工整。称为“永明体”。在南朝建康完成的几部总结性文学著述:《
文选》,三十卷的文学总集,收集了上起周代,下迄梁朝的各种重要文体,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梁昭明太子薛统所撰;《
诗品》,汉魏以来五言古诗的总结,作者梁钟荣;《
文心雕龙》,文学评论,共五十篇,西周以来文学的大总结,作者刘勰,齐朝末年撰成。
宗教
东吴时期,佛教已传到建邺。南朝建康寺院达到五百余座,僧尼十余万人。寺院建筑金碧辉煌,壁画光彩夺目,雕塑精美生动,佛教文化在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建康从此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梵刹林立,释子成行。钟磬之声,不绝于耳。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有五百余所。著名的有
同泰寺(今
鸡鸣寺)、
瓦官寺、
开善寺和城东北摄山的石窟寺等。《南史·郭祖深传》有“都下佛寺500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的记载。唐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科学
建康文化事业兴盛,城市设有儒学、玄学、文学、史学4所学馆,培养人才。南朝时期的几部著名文史传世之作,均成书于建康。宋泰始元年(465年),在今
朝天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总明观,出现了祖冲之、葛洪、范缜、王羲之、顾恺之、法显等文化名人。六朝建康城也有许多诗人,最有名的就是陈朝的皇帝
陈后主,他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分布于南京及其附近计33处六朝墓前石刻,以石兽居多,风格独特,既体现生动优雅的风格,又流露出六朝繁华颓废的气息。
人口户数
南朝梁时期的建康,人口达二十八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达到了两百多万,这是中国古代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做到的。
除土著居民外,还有不少南渡的北方人口,这是因为北方正处在战乱的十六国时期。来建康的人近百万,其中有不少北方大族。东晋朝廷设立“侨州”、“侨郡”和“侨县”,安置、管理南渡人员。如在京口(今镇江)设立“南徐州”,管理从山东、徐淮一带来的人民。设在建康地区的侨郡、侨县,大部分归南徐州管辖。百余家大族,与东晋皇室关系密切,被安置在宫城附近居住。由于南北人口杂居,建康的习俗兼有南北的特点。史书记载,建康盛时,人口二十八万户。
价值影响
建康城的建设遵循中国传统
礼教制度,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开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形成了东亚都城特有的以中轴线为基准,主要建筑左右对称的布局和风格,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都城建设的范本,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并深刻影响到东亚各国。从南朝建康起,各代宫城基本呈南北长的矩形,宫前道路两侧布置
官署,隋、唐、宋、金、元均如此。
所获荣誉
2022年12月,入选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南京:六朝古都.东方网.2008\u5e749\u670825\u65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