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山山脉
秦岭东段支脉
崤山山脉为秦岭东段支脉。海拔大多在1500米以上,主峰甘山又称(千山、青冈峰)海拔1902.6米,崤山山脉西南端与陕西华山山脉相连,西北面有宏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农涧河与洛河之间,自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黄河岸边。通常以涧河谷地为分界,界南山地称西崤山,界北山地称东崤山。
形成演变
秦岭山链(包括秦岭、大别及胶南)的形成,是北中国板块(中朝板块)及南中国板块(扬子板块)聚合、碰撞及陆内俯冲的结果。秦岭山链为由较狭窄的北部古生代山链及较宽阔的南部印支山链组成的复合山链,往东被郯庐断裂所切割。北部古生代山链主要造山时期为450—330Ma,它具2500Ma的古老变质基底及由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代稳定地台型盖层组成的褶皱,以发育大推覆为主要特征,崤山山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位置境域
崤山山脉西南端与陕西华山山脉相连,西北面有宏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农涧河与洛河之间,自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黄河岸边。长达160余千米,宽约40—50千米,构成了洛河与宏农涧河的分水岭。通常以涧河谷地为分界,界南山地称西崤山,界北山地称东崤山。
地理环境
地质
崤山山脉山地主要由元古代喷出岩、震旦纪石英岩和硅质灰岩等构成。
硖石东北处山地主要是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等岩层构成。大部分山坡坡度在30—40°以上,局部在80°以上,成为悬崖。最西北端的黄河谷地,水流湍急,河流多曲流急弯,流向多与岩层走向斜交,遇震旦系石英岩、寒武奥陶系灰岩等较坚硬的岩层,切成V形峡谷,如三门峡、槐坝、付家凹、王家滩、五福洞、八里胡同和小浪底等较大峡谷谷深坡陡,水势汹涌,十分险峻。
地貌
崤山山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低缓,并且由主脊向两侧呈阶梯状降低,两侧为低山丘陵类型。多数山岭顶部较平缓,山坡多呈陡峭的断崖形态,部分中山显示出断块山的地貌特征。山脉主脊地带属褶皱断块构造中山类型,海拔大多在1500米左右,主要分水岭地带有众多陡峭的山峰矗立,主要高峰冠云山、千山。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在山脉两侧分流,向西北注入黄河,向东南流入洛河。河流中上游下切作用强烈,在山区形成许多深窄的V形谷、深切U型谷等,有一些规模大小的跌水和瀑布。山岭一般较狭窄平缓,山坡形态较复杂,以凹、凸复合型者居多,坡度一般在30°左右,除部分山岭和土层较厚的凹坡地带有小片森林外,其余大部分均为荒坡。
山脉不同地段地貌特征差异明显。官道口西南段,中山分布十分广泛,海拔大都在1300~1500米,由于众多河流的切割,山体相当破碎,次级分水岭纵横交错,呈现为一种波状起伏的中山地貌景观
其中卢氏北部边境地带山势相当高峻、山脊狭窄陡峭,山峰呈锯齿状矗立,如冠云山海拔1866.1米。
官道口东北至硖石一段,是崤山山脉的主峰地段,山势高峻,海拔高度大都在1300米以上,其中崤山山脉主峰千山海拔高度达1902.6米,其南面有青玉寨,海拔1713.2米,东面有大凹山,海拔1522.3米,东北有摩云岭,海拔1426.7米,东面有三角山,海拔1373.6米,东北面有燕子山,海拔1497.7米等。
此外,在张村与宫前之间,中山范围减小,但该段崤山的西北部与平缓的黄土覆盖的丘陵相连,因而山地显得高峻挺拔,梯子山海拔1464米,响屏山海拔1309米。
硖石东北处于崤山的尾闾地段,山体不如中段完整,在渑池周围有较大面积的黄土覆盖,地势较为低缓,山地集中分布在黄河南岸,山势已不甚高峻,但山体仍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山坡还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表现在西北坡陡峻、东南坡和缓,呈单斜山地形态。张村、坡头、北西村一线以西,以低山为主,突出的山峰海拔多在800—1000米,如高庙山海拔832米,白山海拔993.4米,鞍子山和扣门山,海拔分别为893.7米与910.8米;坡头、北段村以东,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分布较为集中。如韶山海拔1463.2米,三架山海拔1025米,黄顶山海拔1287米,岱眉寨海拔1346.4米。它属于崤山山脉东段山岭的主干部分,其北面濒临黄河谷地,地势向北急剧地下降到200~500米。
崤山山脉的缓坡地带,系黄土丘陵,海拔多为200~500米,年均气温13℃,降水量600毫米上下,土地较瘩薄,干旱少雨,有“十年九旱”之称。坡耕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可灌面积约占20%。主产小麦、烟草和水果。
水文
水系总体以崤山山脊为界,往南流入洛河,往北汇入黄河。区内河流流量均不大,多为间歇性河流。较大的河流多修有水库,以利蓄水灌溉。崤山是洛河与宏农涧河的分水岭。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在山脉两侧分流,向西北注入黄河,向东南流入洛河。发源于崤山山脉的黄河各支流,多数流程短,水流急。
气候
崤山地区属大陆性气候,月平均气温最低在1月份,为0℃左右。自2月份开始回升,最高平均气温在7月份,为26.7℃。自此逐渐下降,到12月份降至1.1℃。其中2—5月和9~12月,月平均温差在6℃左右。6~8月基本稳定在26℃左右。风向多为东、东东南、东东北及西西南,风速平均在7~12米/秒之间。平均降雨量最低在1月、2月及12月,为5.1~7.1毫秒;最高在7月份,为119.6毫秒。雨季集中在7—9月份。降雪期在11月至来年3月。
山脉关系
所属山脉
崤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支脉之一。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高3771.2米,在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秦岭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主要山峰
资源状况
矿产资源
崤山与小秦岭和熊耳山比邻,属华北地块南缘华熊复合地体的一部分,与熊耳山、小秦岭、华山共同构成华北地台南缘近EW向的金矿成矿带。区内出露地层为太古宇太华岩群(ArTh)的一套中高级变质杂岩,主要岩石组成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石英片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及变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构成的TTG岩套,呈穹状分布于烯山地区中部,其四周为古元古界铁洞沟组(Ptt)石英岩(底部发育研岩)和中元古界熊耳群(Ptx)中基性火山岩系(安山岩、玄武质安山岩、安山岩)所环绕,属变质结晶基底之上的元古宙沉积盖层。
旅游资源
综述
崤山中有南、北二崤道,亦称南陵、北陵。南陵有夏后皋之墓,北陵有周文王避风雨台遗址。《括地志》记载:“文王所避风雨,即东崤山,在夏后皋墓北十里许。其山幽深可荫,有回溪阪,行者畏之。”崤山中还有太初宫、鸡鸣台、瞻紫楼等名胜古迹和风景点。
西虎岭风景区
西虎岭风景区位于卢氏县西27千米磨沟口乡西虎岭村,地处崤山山脉南麓,洛河之滨。这里有鹿、锦鸡、大鲵、花狐狸、野猪等野生珍稀动物,春夏秋冬景色各异。
铜鼓山溶洞深150米,观赏面积1万余平方米。溶洞内分五个大厅,洞内石钟乳、石柱、石笋、石等形态各异,透明、半透明者居多,大多细如白玉,亮似玻璃,是河南省罕见的天然大型溶洞。
桃子谷水帘洞春天桃花盛开,盛夏清爽宜人,金秋万山红遍,严冬银装素裹。
神馈是洛河中最险要的一段窄口。北岸建有“大禹庙”。躺公放符行舟到此,常驻船敬神,以求平安。
响喷距溶洞西400米,河面宽50米,位于桃子谷谷口,奇石成千上万,是奇石收藏者向往的胜地。
高家寨位于溶洞西400米的山顶,明末李自成、高夫人曾在此扎寨练兵,留下众多古迹。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崤山的“崤”专为山名,此山虽不出名,但在春秋时期此处发生了“晋秦争霸”中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崤山之战”,此事记于《左传》。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此时的晋襄公为维护霸业,正欲痛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围而歼之。当秦因伐郑无果而重返崤山时,被晋伏击于此,身陷隘道,进退不能,终全军殆灭。
这座山为何命名为“崤”这与它的地理地貌有关,崤山山脉为秦岭东段的支脉,其地貌特征差异明显海拔大都在1300—1500米,由于众多河流的切割,山体相当破碎,次级分水岭纵横交错,呈现为一种波状起伏的中山地貌景观。崤山山脉整体为褶皱断块山,似山脉被切碎了一般,于是取“肴”字形容,命名“崤”。
仰韶文化
仰韶村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乡境内,距渑池县县城10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崤山山脉位于仰韶村北方,在当地很有名,由很多的山峰组成。其中,有一座山峰为韶山,这也是仰韶村名的由来――仰望韶山。
仰韶遗址的东、西两侧有很深的水沟,正好是面南背北,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适宜居住。该遗址南北960米、东西48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
仰韶文化其实最初是中国人刘长山发现的,而较为系统的发掘和探索,则是由中央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开始的。民国七年(1918年),安特生率队来到河南,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调查古脊椎动物化石。
民国七年(1920年),安特生派助手刘长山到河南采集动物化石。刘长山是中央地质调查所的专职采集员,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由于长期跟随安特生工作,不懂的会问一问,有时候还会自己查阅考古方面的书籍,因此逐渐对古生物化石和史前石器、陶器有了一定的研究。
一天,刘长山采集动物化石回来,看到借住农户家的小孩儿在玩一块很精致的石头。他好奇地向小孩儿讨要这块石头来看看,发现这块石头明显经过了精心的打磨,非一般的野外石头可比,而奇怪的是,这块石头又明显比较陈旧。他借住家庭的农户主人告诉他,自己家里还有不少这样的石头,而别人家里也或多或少有类似的石头。
安特生看到刘长山带回来的石器和陶器,并没有过早地下结论。他首先听了刘长山观察到的当地情形和初步调查结果,又仔细地观察和分析了这些石器和陶器,然后才初步做出结论,认为仰韶村可能是一处相当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安特生于民国七年(1921年)4月亲自带队来到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进行实地调查。他们到达仰韶村观测、照相和搜集石器、陶器,发现在村南的冲沟断面上有灰层、灰坑和陶片的堆积,在堆积的下层还有精制的石器和彩陶片共存。
此后,考察队又陆续观察获得一件完整的石和一些彩绘的碎陶片,虽然暂时判断不出是什么器血,但是其精美的彩绘实实在在让安特生惊奇不已,安特生由此推断,该地区应该是一个很发达的彩陶遗址。
在仰韶村进行实地调查的8天中,安特生不仅拍摄了数千张照片,而且自己挖掘了很多石器、陶器和部分骨器、蚌器等,同时还从村民手中收购了大量类似的遗物,装了满满4个大木箱。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安特生将文物运到了渑池县,然后用火车托运回中央地质调查所。
在北京,安特生又对收集的石器和陶器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才真正地意识到了仰韶村古文化遗址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如果要准确地判断其规模和地位,就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科学发掘。
因此,安特生向当时的农商部部长张国金、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等递交了一份书面报告,陈述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考古工作有利于对古迹文物的保护,等等,由此得到了中国政府方面的正式批准。根据这个批准函,安特生又与河南省政府、渑池县政府联系,附加请示报告,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同意和支持,然后才开始了对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多次发掘,并由此部分地揭开了仰韶文化的神秘面纱。
历史事件
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崤函”之地,自春秋时代就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
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史记》记载:秦缪公三十三年,潜师袭郑。蹇叔百里奚谓其子西乞术、孟明视曰:汝军即败,必于崤黾矣。师还,晋遮秦兵于崤,击之,无一人得脱者。
秦昭王初,楚围雍氏,秦下师于崤以救韩。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叛乱周亚夫出关讨之。赵涉说曰:吴王怀辑死士,必置奸人于崤渑。亚夫因出武关而东。
东汉建武三年,赤眉自三辅引而东。汉光武帝令诸将屯渑池以要其东,使冯异击其西,异大破赤眉于崤底。建安十年,河内张晟遂寇崤渑间,弘农张琰亦起兵应之。十九年,庞德破贼张白骑于两崤间。
成语“鸡鸣狗盗”中的“鸡鸣”即源于函谷关。相传战国时期,孟尝君一行逃离秦国,到达关下正值半夜时分,当时秦法规定函谷关“日入则闭,鸡鸣始开”。随行食客有善口技者,仿鸡鸣,关内群鸡鸣和。关吏遂开启关门,孟尝君一行得以出关。相传老子入关时,守关官员请教经学。老子连夜写下5000余字的《道德经》。秦汉时期,函谷关是关中、关外的界线。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新安,以故关置弘农县”,使杨仆成为“关内人”。
历史遗址
函谷关是出入关中的门户,号称天险,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也有研究认为,从河南新安到陕西潼关之间的地域,北有黄河之险,南接崤山之阻,中为深山大谷,均统称为函谷。函谷关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桃林古塞。《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鼎三年,徙函谷关于新安”,将这座关隘由河南灵宝移至新安。《水经注》卷十五洛水记载,“障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即杨仆家僮所筑矣”。新安函谷关遗址现存有关楼底层遗迹,处于秦岭山脉东段崤山山脉的深山峡谷之中,北依凤凰山,南临青龙山,皂河流经遗址的西部、南部,涧河流经遗址的东部,遗址核心区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考古调查显示,汉函谷关并非只是一处关口,而是起于南山,横跨洛水,北至黄河,长达60余千米的防御体系。整个体系由关塞、烽隧和长墙组成,从南到北控制着黄河漕运、崤函北道、崤函南道等三条路径,进而控制着古都洛阳和西安之间的交通联系。因此,无论从军事防御还是从驿路通商角度上来讲,函谷关体系对于保障正常的丝路贸易及中西文化交流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8年3月—1999年9月,为配合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新安县仓头乡盐东村调查发现一处汉代大型仓储遗址,这座仓库建筑遗址位于黄河之滨,距河岸不远,西南25千米为著名的关隘——函谷关,东南25千米为古都洛阳,坐拥运输之便,是汉函谷关整个防御体系北线关塞的重要遗址。与之相关联的是,在这处大型建筑遗址附近,还发现黄河八里胡同古栈道5000余米。由于运送物资的漕船在进入黄河上游险恶水域之前,为了减载或转入陆路运输,必然会构筑栈道,修建码头,并在岸边筑造仓库。所以,我们认为,汉代仓储与古栈道是两处年代相近、功能配套的古遗址。
汉函谷关仓库建筑是汉代由国家管理,同时也为中央政府服务的设施,具有贮藏或中转漕运物资的重要作用。它以构筑严密的巨型仓库建筑为主,地下基槽深达1.5米左右。从远处观察,主体建筑位于该山谷盆地最大的一块平地上,周围分布着墓葬区、窑区、附属建筑等。所处黄河南岸的二级阶地既可以避水患,为仓库提供安全保证,也对仓库所存货物的防潮极为有利。这座仓库遗址位于盐东村,应该与汉代贮盐的仓库有关。
历史战役
崤之战是晋国和秦国争夺霸主地位的重要一战,也是一次非常特殊的战争,叫作伏击歼灭战。伏击歼灭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伏击歼灭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士兵,藏在一个地方,等着敌人来,然后,一口气把敌人全部消灭掉。
这场让秦穆公吃亏的战争发生在崂山。崤山坐落在河南省西部,即灵宝市、陕县南部,是秦岭山脉东边的一段支脉。崤山与山西省的中条山之间隔着一条黄河,两山遥遥相望,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大的岩石峡谷。崂山山脉山高谷深,特别危险,从古时候起,这个地方就以地势险恶出名。
在弯弯曲曲的峰山山谷小道上,有一座关卡,叫作函谷关,这里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关中和洛阳的往来只有这一条路,出出进进都要从这儿走。由于这里的位置太重要了,因此,除了“崤之战”,这里还发生过很多次战争。
科学研究
崤山地区位于华熊台隆中段崤山断隆东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原地矿部、冶金部、武警黄金部队、核工业部、建材及化工部所属的多家地勘单位、科研单位和地质院校在该区开展过不同目的、不同性质、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等工作。
1956—1958年,原地质部西北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完成了1-49-(16)洛宁幅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于1965年出版了1:200000洛宁幅地质图及说明书。奠定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地质工作基础。
1992—1995年,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调查队完成1:50000张村幅、宫前幅、寺河幅和长水幅(四幅连测)区域地质调查,提交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0000分幅地质图及说明书。
河南省遥感中心自1992年起,连续在崤山及周边地区开展了“秦岭成矿带(河南段)金矿遥感地质综合调查研究”、“秦岭成矿带崤山地区金矿找矿信息图形识别及区预测方法研究”,“河南省陕县虎头流金矿异常查证报告”等科研生产项目。据遥感地质解译,崤山地区大致在太古宇太华岩群结晶基底出露范围内,以张村为中心,出现面积达130千米、轴向340°的同心环形构造,东部白石崖地区、西部燕子山地区有独立的环形构造叠加。在1:20万区域剩余重力异常图上,西部寺河27-4号异常与东部宫前27-5号异常之间的张村一甘山一带存在着一个与张村同心环状影像包容的近南北向延伸的低值异常,宽约7千米,长约15千米,相对亏损强度约为12.6x10^-5米。
区域物性参数测量表明,太华岩群和熊耳群岩石平均密度为2.70克/厘米,属本区的高密度层,不可能引起重力亏损,而花岗岩密度值为2.54克/厘米,如果隐伏的花岗岩体具有一定规模可引起低值重力异常,形成异常亏空区。在1:5万航磁图上,与张村同心环构造、张村-甘山重力亏损区相对应,出现近南北向发育的规模相当的正斜磁化场。崤山地区物性参数测量表明,太华岩群和熊耳群岩石平均磁化率低于花岗岩,说明有隐伏的磁性体存在。根据低值剩余重力异常、正斜磁化场与岩石块体的耦合关系,证实张村同心环构造具有代表崤山隐伏酸性岩侵人体上侵所形成的上部岩石破裂系统指示意义,即热动力岩块。
社会生活
经济作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间作豆类、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主要为苹果、烟草、核桃等。寺河山苹果闻名全国。深山区开发了菌类人工培植技术,香菇、花菇的生产已初具规模。区内工业较落后。采矿业有所发展,未形成规模。
崤山烟叶
崤山山脉横亘三门峡市,区域内丘陵起伏地域辽阔坡度平缓,适宜种植烟草。峨山烟叶,以厚薄适中、色泽橘黄、有光泽、弹性强、油分足、香味醇而闻名全国是中国烟叶生产的后起之秀,有“代云烟”之誉。
据分析化验,崤山烟叶含总糖18%~20%、蛋白质7%—9%、烟碱1.3%—2.5%,氯离子含量在0.7%以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优质烟指标要求,燃吸时气味芬芳,味道醇和油润丰满,燃烧性好,具有典型的清香型特点。因而全国烟草区划确定三门峡为优质烟区,也被河南省列为烤烟生产基地。1981年原轻工部烟草研究所、上海卷烟厂等14个单位对包括云南、贵州烟叶在内的全国名烟进行评吸鉴定,三门峡市陕县烤烟以95分名列榜首。
三门峡市烟草种植面积稳定在1.67万公顷左右,年产烟叶2.6万吨以上,其中中上等烟占80%以上,畅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川等20多个省、市区76家烟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4:10
目录
概述
形成演变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