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羽(1097年-1146年10月2日),字彦修,建州崇安县五夫人,资政殿大学士刘韐长子。
人物生平
刘子羽秉赋刚毅,10岁精通经史,11岁随父亲、
北宋名将
刘韐过军旅生活。战乱频繁,他弃文习武,“盛暑严寒,必清晨著单衫,入
教坊学射矢三百。”青年时代就通晓韬略,武艺超群。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刘子羽
荫补为
将仕郎(相当
从九品),随军任安抚司书写相宜文字,协助治理州事。
宣和二年(1120年),
睦州(今
浙江淳安)
方腊率众起义,攻
越州。刘子羽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军,被任命为太府簿,迁
卫尉丞(相当
从七品),擢升卫戍寺丞。
靖康初,金帅
斡离不尽取
燕山州县(今北京西南),劫掠相、婺二州(今河北
临漳、诸叔),进攻
黎阳(今
浚县东南)。宋守军闻风丧胆,金兵长驱直入。刘子羽调守真定(今河北正定)。是年冬,金兵来犯,刘子羽坚守数月,击退金兵,遂以军功升
朝请大夫。
宋钦宗以他忠勇可嘉,调汴河(今河南
荥阳西南
索河)上游,扼制金兵南侵。金人乘真定调防,直陷京师。刘子羽父亲
刘韐死于
靖康之难,他扶柩归葬家乡,誓与金兵不共戴天。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刘子羽任直秘阁修撰兼知池州(今属安徽)。他
上书言事:“论天下兵势,当以秦陇(陕西、甘肃)为本。”改
集英殿修撰知秦州。未到任,又改任行在建康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兼枢密机宜文字职。当时,推举
张邦昌僭位的
都巡检范琼拥兵自重,威胁朝廷,经
张浚会同刘子羽共同计议,施计剪除范琼,改编所部。
张浚任川陕宣抚制置使时,以刘子羽智勇双全,请他参议军事,命他到秦州总制五路兵马,建立兵将法规,军威大振。刘子羽统制所部,接连收复延安、晋宁、麟府以及鹿坊、巩县等州县失地,因军功卓著,晋升为徽猷阁待制。
建炎四年,金兵南侵。
张浚拟调五路大军40多万人马与金兵决战。刘子羽却以宋军联合作战困难,坚主屯兵据守为上策。
张浚坚持己见,分道出同、鹿二州,驱兵南下,行至富平(甘肃
庆阳西南),两路宋军相遇,兵将互不协调。金兵乘机攻城略地,
宣抚司退保
兴州(今陕西
略阳),民心涣散,有人主张退守
夔州(今重庆
奉节、
巫溪一带),刘子羽衡量得失,力主坚壁固守,待机而动。
张浚同意,刘子羽受命复至秦州,招集散兵十数万,派
吴玠扼守
大散关及和尚原,吴师古屯兵熙河(今甘肃
临洮),孙渥、贾世方据守阶、成、凤三州,以堵截金兵来路。金兵遂不敢来犯。当时因连年战乱,汉中饥荒,刘子羽请调汉中。到任后他“开关通商输粟,揖睦邻援,饬兵练卒,扼险待敌”,深得军民拥戴。
绍兴元年(1131年),金兵侵犯
大散关。刘子羽率宋军三百,于潭毒山设防,死守三泉。金兵
久攻不下,只得退师。随后,金将
撒离喝移师攻打凤翔,但由于刘子羽早就部署坚壁清野,金兵面对空城,一无所获。金将
撒离喝不甘撤军,又派使者10人向刘子羽劝降,被斩掉9个。刘子羽的抗金决心矢志不移,他联合
吴玠 ,用游击战术对付金兵,金兵疲于奔命,只得下令撤军。宋兵追杀,金兵死伤无数,接连收复金、均、房三州。刘子羽镇守元府,奸臣
朱胜非向宋帝进谗,诬告
张浚统军失误,张师遂遭贬谪,刘子羽也降职到
白州(今
博白县,1832年
博白县志有载),后经
吴玠及众官员保举,刘子羽提举江州(今江西
九江)太平观,复任徽猷阁待制,改知福建泉州。当时泉州是对
海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政务繁重,刘子羽为政清廉,重视民风教化,致力兴学,把以前荒废的旧学馆修葺一新,“彻而新立,堂宇规模,略效太学,至今为
闽中之观”。
绍兴十一年,刘子羽为沿江
安抚使、镇江知府。此时,金人毁约,扬言兴师南侵。他团结军民,致力抗金,坚壁清野,将
淮东百姓迁居
京口,军民杂处,秋毫无犯,边境安定。当时,金主派人沿江南下议和,大船上打出“江南抚谕”的旗帜,刘子羽对金使这种侮辱性的做法异常气愤,派兵把大旗拔掉,出镇江境后才允许还旗。此举招致投降派忌恨,先诏复他的待制职,后又罢官。刘子羽遂奉祠归里,时年45岁。
归里后,刘子羽从此淡泊功名,寄情山水,曾畅游武夷山,在七曲琅 岩观赏了
钟模石,有感于中,认为酷似
编钟的岩石可以感应清霜而为仙曲《宾云曲》伴奏,又可金钟长鸣示警抗金,于是,口赋一绝《题钟模石》:
谁铸三钟栾乳形,不须笋虞自能鸣。
仙君欲奏宾云曲,只感清霜便发声。
刘子羽隐居故乡五夫里时,兴办
学馆,抚养教育少年
朱熹,并为他建紫阳楼,作为他起居、修学之所。刘子羽于绍兴十六年病逝。朱熹写挽诗二首:“天界经纶业,家传忠文心,谋谟经国远,勋烈到人深,廊庙风云断,江湖岁月侵,一朝成殄瘁,九牧共沾襟”;“久矣身无用,前思愿莫偿。岂期今老大,复此重悲伤。泪向遗书尽,心随宿草荒。诸君那不死,恸绝鬓成霜!”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受彭城侯
刘珙的委托,为其亡父、抗金名将刘子羽撰并书神道碑文。刘公神道碑至今尚存,为福建省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书记载
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人,资政殿学士韐(ɡé)之长子也。宣和末,韐帅浙东,子羽以
主管机宜文字佐其父,破睦贼,迁衙尉丞。韐守真定,子羽辟从。会金人入。父子相誓死守,金人不能拔而去,由是知名。以书抵宰相,论天下兵势,当以秦、陇为根本。
建炎三年,大将
范琼拥强兵江西,召之弗来,来又不肯释兵。知
枢密院事
张浚,与子羽密谋诛之。一日,命张俊以千兵渡江,若备他盗者,使皆甲而来。因召俊、琼及
刘光世赴都堂议事,为设饮食,食已,诸公相顾未发。子羽坐庑下,恐琼觉,取黄纸趋前,举以麾琼曰:“下,有敕,将军可诣大理置对。”琼愕不知所为,子羽顾左右拥置舆中,卫以浚兵,送狱。光世出抚其众,数琼在围城中附金人迫二帝出狩状。且曰:“所诛止琼尔,汝等固天子自将之兵也。”众皆投刃曰:“诺。”有旨分隶御营五军,顷刻而定。琼竟伏诛。浚以此奇其材。
浚宣抚川、陕,辟子羽参议军事。至秦州,立幕府,节度五路诸将,规以五年而后出师。明年,金人窥江,淮急,浚念禁卫寡弱,计所以分挠其兵势者,遂合五路之兵以进。子羽以非本计,争之。
官属有建策徙治
夔州者,子羽叱之曰:“孺子可斩也!四川全盛,敌欲入寇久矣,直以川口有铁山、栈道之险,未敢遽窥耳。今不坚守,纵使深入,而吾僻处夔、峡,逐与关中声援不相闻,进退失计,悔将何及。奈何乃为此言乎?”浚然子羽言。
明年,金人复聚兵来攻,再为吴玠所败。浚移治
阆州,子羽请独留
河池,调护诸将,以通内外声援,浚许之。明年,玠以秦凤
经略使戍河池,
王彦以金、均、房镇抚使戍金州。二镇皆饥,兴元帅臣闭籴,二镇病之。玠、彦皆愿得子羽守汉中,浚乃承制拜子羽
利州路经略使兼知
兴元府。子羽至汉中,通商输粟,二镇遂安。
人物事迹
宋代崇安五夫里刘氏是累世
簪缨的
大族著姓,有“三忠一文”之美谥。“三忠”指
刘韐、刘子羽、
刘珙,因
刘韐死后谥为忠显公,刘子羽、刘珙死后也先后谥为忠定公和忠肃公,故世称之为“三忠”;“一文”指刘子翚,死后追谥为文靖公。
崇安五夫里刘氏,以刘翔为始祖。刘翔生子刘庸,刘庸生子
刘光位,刘光位生子
刘玉,刘玉生子刘文广,刘文广生子刘太素,刘太素生子刘民先,刘民先生子
刘韐,刘韐生子刘子羽、
刘子翼、刘子翚,刘子羽生子
刘珙。传至刘珙,已是刘翔第十代孙。其间,大约到
北宋后期刘翔第六代孙刘太素之时,族人承续祖训、
光宗之气日盛,开始“崇礼文,笃经术,谨游从,厚风化。是载是循,久而弗怠”,使崇安五夫里刘氏日渐人文蔚起。刘太素终生“以
儒学教授乡里”,虽没做官,但后来却以孙刘韐为贵,从此开启刘氏一族延续数代的家声。刘韐乃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大忠臣,被朝廷追赠为
朝议大夫。崇安五夫里刘氏也因他而名闻天下,尔后成为
两宋之际显赫于朝野的军事世家和文化望族。
刘韐(1067-1127),字仲偃,
宋哲宗绍兴元年(1094)进士,历任江西
丰城县尉、秦州
陇城县令、陕西
转运使、
越州知府、福州知府、荆南知府、
徽猷阁待制、显模阁
直学士。因多次击退金兵的进攻,受到
宋钦宗的器重,升为
资政殿学士。宣和四年,朝廷合议联合金兵攻打契丹,命
童贯为两河宣抚,刘韐为童贯的
参议官,带兵收复燕州地区。刘韐奉命在河北招募了一批“敢死战士”,编成一支队伍,欲以黑龙水德之势,助童贯破
大辽夺燕云之地。而不肯再在
相州服弓手
职役的
岳飞,就是最先应募为“敢死战士”而去见刘韐的其中一位。岳飞从军后,得到刘韐的赏识,起初被委以小队长之职,后因战功被提升为统管13个小队的两个副队长之一,最后成为一代名将而彪炳史册。岳飞是众所周知的民族大英雄,他的崛起和功名盖世,除了自身素质和适逢天时外,应该说,刘韐对他的器重和提携也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靖康元年(1126),金人大举南下,
北宋王朝形势危急。刘韐在此国家危急关头出任京城四壁守御使,负责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
开封)的防守事务。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兵俘虏
宋徽宗和钦宗二帝。汴京失陷后,刘韐奉钦宗之命出使金军大营议和。金军派仆射韩正将刘韐安排在一所寺庙居住。
韩氏对刘韐说:“国相知君,今用君矣。”刘韐正气凛然道:“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韩氏还告诉刘韐,金人正在计划另立一异姓取代
赵氏做中原汉人的新皇帝,并准备用刘韐任仆射,“与其徒死,不若北去取富贵。”刘韐听后仰天大呼:“有是乎!”韩氏走后,刘韐写了一封遗书,派亲信连夜回家通报给家人儿女,然后沐浴更衣,在寺院中上吊自杀。
刘韐在遗书中说:“金人不以予为有罪,而以予为可用。夫贞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况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把忠君和节操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刘韐选择了“舍生取义”的传统最高道德标准。刘韐舍身取义、为国尽忠的壮举,受到朝野的一片颂扬。
南宋高宗下诏追赠他为
资政殿大学士、太师,尊谥为“忠显”。甚至连敌对的金人也敬佩他的忠烈,因此将他的遗体入殓暂时安放在寺庙西冈上。80天后,刘韐家人获得机会将他的遗体运回崇安五夫里葬于拱辰山南。
刘韐娶夫人李氏,封秦国夫人,继吕氏,封
韩国夫人。生有三个优秀儿子:刘子羽、
刘子翼、刘子翚,均为南宋初的著名文人。
刘氏家族发展至此,家业日大,影响日广。
刘子羽(1097—1146),字彦修,少年随父驻防
浙东。金兵南侵,父子死守
真定(今河北
正定),于是出名,补将士郎,转
宣教郎,代制东
安抚司,
书写机宜文字,以功转为
朝议大夫,授
直秘阁。南宋
建炎三年(1129)升
秘阁修撰、
池州知府,后改
集英殿修撰。
张浚出任川陕宣抚处置司时,刘子羽被聘为参议军事,“浚虽衄师,卒全蜀,子羽之力居多”。眼7?演绍兴二年(1132),刘子羽任
利州路经略使兼
兴元府知府,率部驻守
关中、
汉中,部署协调各将领,与
吴玠等人力抗金兵,为保川陕又屡立战功,使南宋半壁江山得以保存。绍兴四年(1134),因
富平之役与张浚一同被免职,责授
单州团练副使,
白州安置。不久复出,任提举江州太平观、知
鄂州、权
都督府参议军事,再次镇抚川陕一带。此后,刘子羽几度宦海沉浮,绍兴八年(1138),御史
常同论子羽十罪,以
散官安置
漳州。绍兴十一年(1141)张浚荐子羽复元官,知
镇江府兼沿江
安抚使、徽猷阁待制。因力主抗金,晚年受投降派秦桧打击排挤,复提举太平观。绍兴十六年(1146),刘子羽含恨去世,葬于五夫里蟹坑,终年50岁。谥为“忠穆”,后改谥“忠定”,追封
魏国公。
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又号病翁,人称屏山先生。早年以父荫进入仕途,历任
承务郎、通判
兴化军、莆阳郡丞、
承议郎。30岁时,因父亲殉难,刘子翚哀伤过度,染成疾病,无法再担负官职。于是,辞归崇安故里长达17年之久,专心研究儒学并集徒讲学。年轻时喜欢佛学,后潜心研究《
周易》,焕然得道。刘子翚无子,以兄刘子羽最小儿子刘玶为后,遗著由嗣子刘玶编为《
屏山集》20卷,
朱熹为之作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集中谈理之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无南宋人语录之习。论事之文,洞悉时势,亦无迂阔之见……诗风格高秀,不袭陈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朱熹成为一代理学大师,与刘子羽、刘子翚兄弟俩的教诲分不开。刘子羽不仅是一位力主抗金的爱国将领,而且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他做官时与
吏部侍郎朱松相交莫逆。刘子翚隐于五夫里时与当时大学者
胡宪、
刘勉之、朱松等为道义之交。朱松去世时,将子朱熹托付给刘子羽、刘子翚。并对朱熹说,“籍溪胡原仲、白水
刘致中、屏山
刘彦冲,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
绍兴十四年(1144),刘子羽不负朱松之托,将
朱熹母子从建州(今
建瓯)城南迁到崇安五夫里居住,在自己的宅旁为朱熹母子造了一所宅居———
紫阳楼,以供止宿读书之便。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
建阳为止,共50年整。朱熹搬到五夫里时,刘子翚正在崇安讲学。朱熹跟随他到崇安,“朝夕于之侧”,“顿首受教”。
刘珙(1122-1178),字共父,一字共甫,又作恭父,天生资质奇特,自少跟随叔父刘子翚学习,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考取进士。历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礼部郎官、中书舍人、
直学士院、泉州知府、瞿州知府、
潭州知府、湖南
安抚使、
翰林学士、
知制诰兼侍读,
乾道初进职枢密院事,兼
参知政事,成为当朝宰相。“以大有为之臣事大有为之君”,?眼10?演后因坚持己见冒犯孝宗皇帝,受到降职处分,被再度调离朝廷,到地方任职。先后出任隆兴知府、江西
安抚使、知
荆南府、湖北安抚使、知
建康府、江东安抚使、
行宫留守,最后升任
观文殿大学士。
淳熙五年(1178)去世,赠
光禄大夫,为“忠肃”,后追封为
鲁国公。
“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
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
道德规范,是中国儒学所推崇的美德,亦为国人评判民族英雄和有功于国家之臣的传统标准。五夫里刘氏家族兴于斯文,闻于忠义,一脉相承。
刘韐在金兵攻陷京城之前,其职务就被昏庸钦宗
赵桓所罢免。当京城陷落,二帝被俘,一帮佞臣却派刘韐出使金营。刘韐之所以敢应命出使“亡国大使”,他所想到的不是个人生死问题,而是“忠于君命”。因此,他毫不犹豫地领命,并在利诱面前尽忠死节。至于刘子羽,一生为国挥戈疆场,30年如一日,转战于川陕边界的险山峻岭。
刘珙,曾官至当朝宰相,论事坚决,不避权势,在治国安民、整顿地方吏治、兴办教育、振制弊政、赈灾救民等方面均取得了优良政绩,连孝宗皇帝都不得不承认刘珙的“不妄忠言而才又非他人所及”。
综观中国古代许多家族,或以武略为主缺少文韬,或以文韬为主缺少武略,而刘氏家族文武兼备,且延续数代,这在中国古代
家族史中实属罕见,堪称典范。特别是刘氏家族从重视读书治学修身的家风到践履“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节操,斯文与忠节并重。它不仅表现在
刘韐祖孙三代自身的文韬武略兼备,还突出地表现在对旷世文武奇才护育或奖掖的无量功德:文者,教导一代理学宗师
朱熹也;武者,提携一代民族英雄
岳飞也。煌煌史册,单凭这点,就足以让刘氏家族名垂万古。
刘韐、刘子羽、
刘珙祖孙三代之忠节可嘉,然刘子之斯文孝义亦可称道。
朱熹向刘子翚请教入道门径和次第,刘子翚告诉
朱熹从《
易经》中得到入道的门径,并以“不远复”三字告诫
朱熹。刘子羽待
朱熹如子侄,为朱熹之义父;刘子翚悉心教导朱熹,为朱熹之恩师。
朱熹后来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这不能不说得益于刘子羽、刘子翚的悉心培养。刘氏的家学渊源,既滋养了本家族的文韬节操,又哺育了
朱熹的才学。而
朱熹的成才成名,又反过来使刘氏家族忠节之举与斯文之风得到进一步弘扬光大,影响后世。
朱熹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对刘家的抚育感恩不尽,并对义父刘子羽身遭秦桧等奸臣迫害深感愤慨。由于当时刘子羽得罪于投降派的权贵,所以卒时
丧仪简约,身后萧条,既没有谥号(后孝宗感刘子羽为官正直,封其为右
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少傅,谥“忠定”),也未建立神道碑。对此,刘子羽长子
刘珙深感内疚,临死前把立碑的夙愿托付好友
朱熹。他在写给
朱熹的遗书中说:“珙不孝,
先父之墓木已拱,而碑未克立,盖有待也。今家国之仇未报,而珙衔恨死矣,以是累子,何如?”?眼11?演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刘珙临终时对
朱熹的拜托,如同当年
朱松临终时对刘子羽的拜托,义重情深,何其类似!朱松和
朱熹,刘子羽和刘珙,构成了两对父子之间生前与身后的前辈为后辈、后辈为前辈的交互关系。这种相关联的纽带,除了历史本身的巧妙选择和安排外,便是忠义与斯文内在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朱熹受
刘珙重托之后,立即筹划为刘子羽建神道碑。这一年,
岳飞已被追谥为“
武穆”,主战派得势,立碑时机已渐趋成熟。
朱熹遂探研刘氏族谱,按照其师刘子翚撰写的刘子羽
行状,亲撰并手书子羽神道碑,且函请
张浚之子、南宋著名学者
张栻用篆书题写了
碑额。子羽碑全称为“宋故右
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篆额作者
张栻曾任武夷冲佑观提举,对刘氏家族颇为景仰,过从甚密。
朱熹在长达3725个字的碑文中,以酣畅的笔墨歌颂了刘子羽协助南宋初年宰相
张浚,开辟川陕第二战场,确保南宋半壁江山的军功和政绩,列举了他和崇安籍抗金名将
吴玠、
吴璘兄弟浴血保卫四川的几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事迹,歌颂了刘氏祖孙三代英勇抗金的功勋。碑文道:“刘公家自忠显公以来,三世一心,以忠孝相传,事业皆可纪,公所处尤艰且勤,绩效最著,不幸困于诬,不卒其志,而中也以没。”其中“三世一心”指
刘韐、刘子羽、刘珙。刘韐祖孙三代对赵宋王朝的继与存,投注了几多心力甚至生命。他们被追赠的谥号均以“忠”字开头,从中亦可看出刘家对
赵宋的忠诚。
然而,该家族尽忠报国的表现何以如此杰出?刘氏的忠节乃是该族儒学斯文之风经久累积而至。正是这个家族历来注重
儒家文化学养与秉持
民族气节相融合,立言立德以儒家为准则、立身立功以忠节为规范,经邦弘化、经世致用的结果。这一点,在后人的著述中亦得到充分印证。
为弘扬刘氏家族的忠节思想,以教化刘氏后人及乡里,
刘珙之子刘学裘,编著了刘氏《传忠录》。他在自序中写道:“学裘家,自忠显死
靖康之难,而子孙痛家国之仇未雪,父诏其子,兄语其弟。朝夕所以讲明者,自忠之外,无他说。所以三世著见于事业者,亦粗表,暴先生以为忠之传者,在是也。”
倪思为《传忠录》作序中写道:“自古忠臣义士所以树立于天壤间者,各随其性分之所当尽而已。……教之忠,以何道哉?学是也,故不维学之于师友又贵于家传之。”
徐次铎的绝世之笔便是为《传忠录》作序,《序》中道:“刘氏之世德行业谱谍,爵里皆在焉。独以忠名尊事君纪百行之原也,刘氏之大,自忠显。”由此可见,刘氏家族的忠名在南宋当世早已赢得举国君民的确认和敬仰,也说明了“忠名”来之于“学名”,与家学、家传、家教、家风的密切关系。
中国的家族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这也是构成中国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家族的作用与国家的关系千丝万缕,难以割断。国,正是由千百个不同的家族组成的;家族文化,也折射和体现国之文化。崇安五夫里刘氏家族的尽忠报国、民族大义、人品节操、斯文教化、从善乐施等等,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的集中体现;刘氏家族的忠节思想与斯文家风,对于弘扬传统美德,加强思想文化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仍有许多可鉴之处,值得我们珍视和挖掘。
宋代大臣刘子羽曾被谪迁白州,而他与一代大儒
朱熹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家里突然发生了不幸的变故,父亲
朱松病逝。其父弥留时将后事托付给武夷山籍的挚友刘子羽,要朱熹拜刘子羽为义父,并要儿子跟随义父到武夷山麓的开耀乡五夫里拜遏世居那里的理学宿儒胡宪、
刘勉之、
刘彦冲为不负好友的重托,在朱熹奉母迁居
武夷山五夫里之后,绍兴十四年(1144年),受朱松遗命重托的刘子羽即为孤儿寡母在自己的宅旁造了一所宅居--紫阳楼,以供止宿读书之便。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共50年整。它位于
武夷山市五夫镇戴铣莲花,映日盛放。屋后几畦青圃镶嵌着半亩方塘。紫阳楼的构筑格式庄重典雅,
青砖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山为居室之称。
刘子羽(1096-1146),字彦修,祟安五夫里人刘韐长子,少年随父驻防浙东,曾佐其父镇压
方腊起义。在北南宋交替时期,金兵南侵,父子死守真真定(今河北正定),是宋朝廷中主张抗金的骨干人物之一,于是出名。先补将士郎,
后转宣教郎,旋任
安抚司参议、川陕佐宣抚史,书写机宜文字,以功转为朝议大夫,授直秘阁。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秘阁修撰、池州知府,后改集英殿修撰。
后与
张浚密谋诛杀骄将
范琼。
宋高宗时,叛将
范琼拥兵占据
长江上游,
高宗张浚(谥号忠献)和同僚刘子羽密谋除掉
范琼。一天,刘子羽派
张浚的勤王部队将领
刘光世率领一千人渡江,装作剿捕别的盗贼的样子,趁机召
范琼到
都堂商议军情,并设酒宴招待范琼他们。吃完酒饭,大家互相观望,没有动手。刘子羽坐在堂下,恐怕
范琼察觉,使事情中途发生变化,急忙拿了一张
黄纸范琼推架到车上,唤
张浚的士兵押送至狱中。不久即将
范琼杀掉。
张浚让刘光世出外招抚
范琼张浚出任川陕宣抚处置司时,刘子羽被聘为参议军事。
张浚力保四川,得力于刘子羽之功居多。绍兴二年(1132年),刘子羽任利州路经略使兼兴元府知府,为保川陕又屡立战功,使南宋半壁江山得以保存。绍兴四年(1134年),
赵构下沼召
张浚至临安,说要委以他枢密之职。及
张浚既奉命南还,因富平之役战败,
中丞辛炳、内
侍御史常同等人趁机投井下石,弹劲张浚丧师失地,诬以跋扈不臣诸罪,
宋高宗即将张浚落职,居于福州。
由于连带关系,刘子羽被贬于荒僻的
白州宣抚使,
卢法原为副使,与吴 并镇川、陕。既而
辛炳、常同,又迭论颐浩过失,于是颐浩亦罢为镇南节度使,
提举洞霄宫,命
赵鼎参知政事,且授
刘光世为江东、
淮西宣抚使,屯兵池州,
韩世忠为
淮南东路宣抚使,屯兵
镇江,
岳飞起初,刘子羽参宣幕,吴 统制
军马,颇相厚善。后刘子羽坐事安置
白州,吴怜其母老,力解'于朝,直至
纳节请赎。
朝廷以其义高千古,几年后即赦免刘子羽。
为报答刘子羽的抚育之思,
朱熹不负好友之托,应刘于羽之子
刘珙之邀,含泪撰文并书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碑文,雇工勒石,并函请
张浚之子、南宋著名学者、
吏部传记文学的佳作。张栻曾任武夷冲佑观提举,对刘氏家族较为景仰,过从甚密,书写碑额时,寓情于笔墨,功力自是不凡。
朱熹手书的楷书,字体端庄清俊,笔画道劲挺拔,是迄今传世的朱熹手迹中字数最多的书法珍品。朱熹张栻均为南宋书法家,两位大师精心合作的佳作,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
艺术价值,是后世研究
宋史和
宋代书法以及刘子羽家族的重要史料,也是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刘子羽贬
白州期间,曾在白州洞房山筑寻山堂,终日闭门读书,绝少与外界接触。宋宰相
蔡京之子
蔡绦其时也被谪
白州,他不时与蔡绦相约白州城叙旧,结交了不少朋友。一位
白州洞萧合浦廉州镇。
由于刘子羽、蔡绦等文人、谪官的到来,加上无数商贾在
南流江穿梭来往,南来北去,对
博白的
文化教育和语言风俗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既促进博白的开发,又推动了语言的'融会、变化与发展。
朱熹之父朱松向他委以托孤重任之时,他已在家乡五夫里赋闲两年。他的幼弟
刘彦冲,当时也积愤息影于五夫里屏山下著书立说。这一年,刘子羽之子
刘珙,初试锋芒,中了进士,正踌躇满志,誓欲继承乃祖、乃父、乃叔的未竞事业。祖孙三代,功勋卓著,为世人所瞩目。据祟安五夫里(刘氏宗谱>;记载,五夫里刘氏是
刘邦之弟楚元王
刘交之裔,世代显赫,至刘子羽时,在社会上权势尚大,祖业也很富足,家学更有渊源。这正是
朱松临终托孤的意旨。刘氏家族斯文一脉,世代相承。刘珙后来还任过
参知政事刘珙、文靖公刘彦冲,他们的凛然正气和道德文章熏陶着幼年的朱熹,使他迅速脱颖而出。
绍兴十八年
戊辰(1148年),朱熹19岁,从武夷山的五夫里奔赴临安应试,一举喜登
进士第(
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
刘珙,曾筑仰高堂于屏山峰下,读书写作。
朱熹又在
隐屏峰筑晚对亭于峰麓,两亭遥遥相对。故
刘珙晚对峰熊禾曾撰有评
朱学 如今,在
武夷山武夷宫内,耸立着一块高3.7米1宽1.5米的巨碑,这就是1985年10月被列为
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的刘公神道碑。
后
南宋孝宗皇帝感刘于羽为人为官正直、收朱熹为义子、功德无量之义举,封刘子羽为右
朝议大夫人人乐朱熹成名之后,对刘家感恩不尽,并对刘子羽身道秦桔等奸臣迫害深感愤慨。他受刘珙重托之后,'立即筹建刘子羽神道碑。这一年,
岳飞朱熹遂不失时宜地在祟安五夫里探研刘氏族谱,并按照其师
刘彦冲撰写的刘子羽行状写就了神道碑文草稿。第二年(1179年)春,他赴江西
南康军任职,在公务繁忙之余还再三斟酌修改碑文稿。神道碑竣工后运往祟安五夫里,竖立在刘子羽墓前,面对着朱熹寓居的府前村刘宅,迄今已有800多年。之后,因墓地失修圯毁,神道碑倒塌,濒临断裂涅没之危险。为拯救珍贵之物,祟安县政府于1981年将此碑移置
武夷山风景区
中心点的武夷宫,以供中外游客观赏和研究。
“子羽白于足下:昔使相拔子羽于罹难,子羽尝谓之知音。然意使相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后知足下不以子羽驽钝,以国士待子羽。子羽常怀之欲报。子羽直性狂放,众人多所不堪,只因子羽素与足下相知,故多容让子羽耳。吾昔亦读书,但性有所不堪,实不可强改之。今语于达人,子羽外不随俗,内不失正,常叹与其一世同其波流,而悔一生乏味耳。先贤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我辈凡俗人,不可得先贤余味。不遇我公,子羽一生窘穷也……”他写完这些,被自己和
张浚的知己情怀深深感动,沉吟片刻,继续写道:“子羽现在向您告别,我没有别的嘱托,只希望您能够努力,为国家留下中兴的元气……”
给
吴玠的信,刘子羽写的极短。他知道,吴玠在守蜀的战略思想上和他的想法南辕北辙。吴玠本是关陕六路中永兴军普通的一员小将,是刘子羽发现了他的将才后,吴玠才能够渐渐独当一面。初露头角后,威武大将军
曲端发现宣抚处置司有扶植吴玠,取代自己的意思,曾经借口他在关中失利,要杀吴玠。幸亏刘子羽力保,才使曲端未能得逞。吴玠为人梗直,很少在大事上容让别人。绍兴元年,刘子羽和吴玠就为了选择大军集结地的战略观点不同,非常严肃地争执了一次。结果两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于是各自分兵把守
仙人关和定军山。三年后还是如此,刘子羽认为凭险把守秦岭、
商洛一带的要害,不让金兵进入汉中,如果战事顺利,宋军可以进军关中,战事不利就退保蜀口,所以在饶风关就事先和诸将约定,万一失败,他在
金牛镇等待吴玠等人来会师。而现在看来,吴玠当时不反对,只是不愿意和刘子羽在阵前争执,事后还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回师西去,把守仙人关了。吴玠也有他的理由,作为秦陇出身的武家,吴玠对关陇六路的丧失感到莫大的屈辱,他苦苦守住仙人关,就可以让敌人不能乘势夺取关、陇六路剩下的阶、成、岷、凤、洪
五州,并且还能支援凤翔、
陇州剩下的几个
战略据点。同时,吴玠认为,敌人在秦陇的兵力数量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上风,金兵无法同时击败刘子羽和永兴军一西一东两支部队。如果永兴军也将主力集结到汉中,那么金兵不但可以轻易尽夺关陇六路,而且可以集中兵力直下汉中,把打败宋军主力和夺取蜀口的两个任务,一起来做。
子羽明白
吴玠不会因为两人的旧情,放弃自己的作战方略,所以只是写道:“昔者大禹不逼伯成、子高,
全其节也;孔明不逼
徐庶入蜀,鄙其短而怜其孝也。此可谓能相始终,真相知也。子羽今与君绝矣!”他在生死之间,原谅了吴玠的失信。
亲属成员
据《刘氏宗谱》记载,刘氏在唐末入闽以后,繁衍数代后发展出东、西二族。崇安五夫刘氏为东族,建阳麻沙刘氏为西族。五夫里刘氏以光州都督刘楚第五子刘翔为始祖。
父亲
刘韐,字仲偃,北宋末年大臣,赠
资政殿大学士,谥忠显。
妻子
元妃:福国夫人熊氏,葬于拱辰山。
子女
刘子羽生子三人:长子刘珙;次子刘瑺;庶子刘玶。
刘玶,出继叔父
刘子翚为后,任从事郎,生子刘学古。刘学古早年随
朱熹学习,后娶朱熹的女儿为妻。
女儿二人:长女刘氏,嫁
将仕郎吕钦。幼女刘氏,不详。
孙子
孙子二人:刘学雅,任承务郎。刘学裘。
后世纪念
刘子羽墓位于武夷山市五夫府前蟹子坑,占地150平方米,西向,平面呈“凤”字形,墓冢圆台形,穹顶,直径3米,由
河卵石围砌。墓前立碑石一方,高180厘米、宽75厘米,碑面
阴刻“大宋忠定公刘子羽墓。”原墓附有
神道、石像,
享亭,以及宋淳熙五年(1178),受其子
刘珙委托,由
朱熹手书,
张栻书额“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微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后墓地失修
倾圮。现墓按宋制,由刘子羽后裔于2009年对墓址进行勘定并修葺。
史载,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 11月15日“二更,忽风雨大作,羽怒视北天,大呼:‘国恨家仇、国恨家仇’,一代名将,愤然而逝,年51岁。”因有生前未能“恢复中原故土、迎二帝还都”而“无颜见父”,刘子羽逝世后,遵其嘱“葬于辰拱山父坟对望之蟹子坑”。据《宋史·列传·刘子羽传》记载: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五夫里人。十一岁随父
刘韐从军“佐其父,破睦贼,征
方腊。”在
和尚原、
仙人关、饶风关、富平大战中与
岳飞、
吴玠、
吴璘兄弟大败
金兀术,开辟川陕第二战场,稳定了南宋战局。因不附秦桧,
奉祠归里。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逝建瓯环溪精舍,刘子羽亲临病榻,受朱松托孤。在五夫里潭溪河畔筑“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的紫阳楼安顿朱熹一家。养育了朱熹,这位“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的巨擘。
刘氏一家满门忠烈,父
刘韐在
靖康之难中,以“君辱臣死”而自缢殉节;刘子羽一生戎马倥偬,力主驱逐挞虏,克复中原;弟刘子翚为诗人、理学家,又是
朱熹的老师;子
刘珙,官至
参知政事,刚直不阿,不事权贵。祖孙三代四人死后,分别谥为忠显公、忠定公、文靖公、忠肃公。在五夫乡里,“办书院,兴水利,好贤乐善,轻财喜施,闾人至今德之。”后人誉五夫刘家为“三忠一文,”是“忠节与斯文并重之典范”。
三清殿 步出
文物陈列馆,沿
宋街前行,前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三清殿。三清殿是中国
道教宫观 三清殿前有一组石碑,其中最高的这块是刘公
神道碑。它连基座高3.7米,宽1.45米,原立于
五夫镇刘子羽墓道上,1981年5月移至于三清殿中珍藏。1985年10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公神道碑详记宋代大儒刘子羽的
家世及生平事迹。刘子羽,崇安五夫人,官至右朝议大夫,在江苏镇江知府任上时,因触怒
投降派秦桧,被罢职家居。他是
朱熹之父
朱松的挚友。朱松死进,朱熹年仅14风,遵父遗嘱,奉母举家投奔刘子羽。刘子羽侍为子侄,精心教诲,终于使朱熹成为一代大儒。为报答刘子羽抚育之恩,朱熹含泪撰文并书写了这篇情真意切,共有3725字的碑文。
碑额张栻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