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
寺、庙、陵、祠碑等参拜场所前的道路
神道,谓通向死者之道。神道又称天道、司马道,语出《易经》“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自汉以降,神道又指“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如明孝陵神道
典故
汉书·霍光传》:“太夫人显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筑神道。”《后汉书·中山简王刘焉传》:“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李贤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家有状,墓有铭,神道有碑,有传有诔有颂有赞有墓祠,而犹未已也。”
主神道
主神道:中国古代帝王陵区的主神道是公用的,如同大树的主干,而去往各陵的辅神道有如分支。最先建陵的皇帝修建的主神道通常会直达其陵前,以后的帝王则在主神道的基础上,向其他方向延伸辅神道,通往各自的陵前。明十三陵是典型的帝王陵区布局,其祖陵为在北京登基的明成祖朱棣仁孝皇后徐氏合葬的长陵。从大红门开始的7公里主神道就直抵长陵。
神道碑
神道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按,《仪礼》:“庙中有碑,所以系牲,并视日景。”《礼记》:“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丰碑桓楹,天子诸侯葬时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贯繂索,悬棺而下,取其安审,事毕因闭圹中。臣子或书君父勋伐于碑上,后又立之于隧口,故谓之“神道碑”,言神灵之道也。今古碑上往往有孔,是贯繂索之遗像。前汉碑甚少,后汉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魏、晋之后,其流寝盛。」
石象生
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兽(即石象生)也有由来。石兽放置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霍去病是两汉时期一位年轻的著名军事家。他18岁随侍在汉武帝左右,善骑射。20岁时,两次率兵出征河西走廊打败匈奴,战功显赫。24岁时不幸病逝。汉武帝为表彰这员爱将,特在自己的茂陵之东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连山马踏匈奴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
翁仲
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参考资料
汉书·霍光传.原文及译文.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4 17:19
目录
概述
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