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神道的东段,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
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这些
石兽体现了
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
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
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
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
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
明孝陵神道的6 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 吨,这段神道现俗称为
石象路,全长615米。
石兽体现了
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孝陵神道的石兽采用整块巨石圆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示着帝王陵的崇高、圣洁、华美,又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
明孝陵神道的 6 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 80 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
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
翁仲有八尊,分成四组,相对而立,高4米,身躯魁梧。两对身披
甲胄、手持金盾的武将。另两对为头戴
朝冠,手持
朝笏的文臣。前人有诗:“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说到“翁仲”,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原是
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
阮翁仲。相传他身高一丈三尺,英勇异常,因此秦始皇令他带兵驻守
临洮,从而威震
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便把他的形象塑成铜像,立在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朝贡,远远见到了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就这样,后来的统治者沿习秦始皇的做法,把立于
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了。
有一则关于“翁仲”与“仲翁”的笑话流传甚广。相传清代
乾隆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故意将“功夫”、“翰林”、“
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加以嘲讽,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石刻浑厚古朴,凝神洗练。神道格式打破了历代帝陵神道与陵寝相连形成统一南北
中轴线直列的习惯做法,
顺应自然,曲折深幽,自创形制,显示出独特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