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指武侠小说中的
名门正派,现也指商业界、政界中的门阀派别。多以
金庸小说《
倚天屠龙记》中的六大门派为正宗,曾合力围剿
明教光明顶,后被
赵敏使计所困。是指
少林派、
武当派、
昆仑派、峨嵋派、
华山派、
崆峒派。
少林
简介
是中国武林的泰斗,是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
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经阁内收集了十八般兵器、三十六路拳脚、和
少林七十二绝技;
少林武术,是
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是
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
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武术发源于
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该寺建于
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
魏书》记载:“又有西域沙门名
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唐王
李世民讨伐
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赏,而被特别认可设立常备
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 少林一词也成为
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如
古龙小说中的“七大门派”即为“少林、武当、昆仑、峨嵋、点苍、华山、海南”等派别,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门派。
正宗少林腿法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
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
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时,
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
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
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
面壁九年,
传法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
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
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
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
高宗及
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
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
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
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
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
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
元末农民起义,
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亦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许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毁。寺内现存有山门、
客堂、达摩亭、白衣殿、
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
塔林,有塔220馀座,还有
初祖庵、
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
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
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
嵩山少林寺南北
武术院传授少林寺入门基本功、佛门
禅学、少林寺气功、
柔骨功、
童子功、少林寺
铁砂掌、少林寺霸王肘 、
排打功 、梅花桩、
鞭劲法、石锁功、少林寺
五行拳、少林寺
八段锦、少林寺易筋经
十二段锦、搏击、散打、少林寺
武术套路、十八般兵器等少林功夫和部分少林寺绝技。
院长由少林寺曹洞宗第三十四代正宗功夫传人,少林寺十八罗汉,世界武术冠军,
潘国静(法号
释延武)担任。该院坐落在
河南省
登封市少林大道东段,相邻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道教圣地
中岳庙及
儒教著名的学府
嵩阳书院。是我国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圣地也是世界功夫之都。
各式各样的武学密籍,易筋经、
洗髓经更是少林的
镇山之宝。除此之外,少林木马巷内的棍阵令武林人士
闻之色变,据传至今还无人能闯过。
少林武术以实战威猛、博大精深,早已饮誉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显”。今日,
少林弟子遍布全球。少林武术的发源和发展,离不开嵩山的
自然地理和
政治地理。嵩山处中原腹地,紧傍
九朝古都洛阳通向东南广阔平原的咽喉,
轘辕关是
秦汉八大关之一,自古以来为
兵家必争之地。盛世时,嵩山是帝王游赏、文士登临的胜地;乱世时,嵩山则是兵家出入、强人会集的所在。少林寺位于嵩山中心,皇家敕建大寺,统辖嵩山地区所有寺院,
寺产庞大。为了保证安全,经朝廷认可,寺院拥有自己常备
武装力量,即历史上有名的少林寺僧兵。少林寺僧兵的存在,是少林武术发源和发展的最
基本条件,而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与朝廷的关系和
社会地位,是少林武术达到高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少林武术历史故事非常多。据史载和传说,世人皆知的有: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秦王,紧那罗变形退红巾。少林寺僧兵为国立功最为人乐道的是在明朝,也是少林武术发展鼎盛时期。
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少林寺僧兵多次应诏出征,威猛骁勇,为国捐躯。朝廷为嘉其义烈,在少林寺山门前立旗旌表,遗石尚在,塔林有铭可考。
佛教
信奉佛教,佛门弟子戒律有
五戒、
八戒、十戒、十重
四十八轻戒、
比丘戒(二五○条)、
比丘尼戒(三四八条),同时佛门弟子四大皆空,参禅悟道。值得一提的是,少林寺是
达摩祖师在中国初宣禅法的寺庙,所以被誉为禅宗祖庭,对于佛教以及禅宗在中土的传播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影响。
少林方丈亦多为
得道高僧,慈悲为怀,传经颂道。
此派弟子均为男性,分为出家弟子和
俗家弟子两类,出家弟子在寺中修行,俗家弟子分散各处,行侠仗义。同时,此派又有南少林和
北少林之分,二者同出一宗,北少林在先,是北少林僧侣南下创办了南少林。南少林寺在清朝已被清朝镇压毁灭,不复存在。
【战斗特色】
少林武功底蕴深厚,传说中的金钟罩、
铁布衫让少林弟子外家功夫天下第一,
铜皮铁骨,很难被敌人打倒。
而当少林弟子攻击敌人时,则同时融汇外家功力和玄学功力产生巨大的威力。
当少林弟子与其他名门正派弟子共同战斗之时,他们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掩护同伴,同时保护自己。
少林弟子比较内敛,但当他们使用少林绝学,可以当场把敌人断筋断骨,废掉武功。所以少林弟子永远是最可敬可怕的敌人。
特色
开光:佛法圣物,人工打造之后赋予佛性,称之为开光。少林有一门药理绝学,带有药性的丸粒,可以急速起效,这种方法在当时
中医理论看来绝不可能。这门绝学被俗家弟子发扬光大。既可以治病救人,也可阵前制敌。丸粒晶莹剔透,恰似僧人圆寂之时的舍利,所以武林上把这门绝学误称为“舍利开光”。
佛法:若不是佛法深厚,
少林七十二绝技并不会如此强大。因为绝学大多数需要坚韧意志以及取舍得当的分寸把握,所以俗家弟子为了开光绝学等,也潜心修行佛法,以期武学有成。
伏虎:少林伏
虎并非空穴来风,中原山中多恶虎,少林僧人往往替百姓降服除害。但僧人不杀生,又恐虎出山林危害人间,所以捉来老虎大多寄养在山外俗家弟子处。后来俗家弟子有善驯虎者,
以之为坐骑,煞是威风。不过少林僧人还是从来不骑乘老虎的。
古刹
少林古刹中一大奇观是塔林,乃少林名僧圆寂后舍利供奉之处。但打扰塔林宁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俗家弟子常常要担任守卫塔林的任务。
现时少林寺绝大部分建筑均是重新建造,当中包括著名的
大雄宝殿、达摩面壁石等均属仿古制作;但一些地方如古代练武场、塔林及部分石刻仍得以保存。1997年,河南少林寺
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一直寻求成为联合国
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以求获得联合国每年拨款维修发展,但经过屡次申请,仍未能成功。少林寺现有(2007年)僧人二百人,2005年尾,少林寺和
郑州歌舞剧院合作之《
风中少林》舞剧在
北京保利剧院映出。之后在美国演出两年,共800场,收入高达800万美元。
民国以来的主持
民初的少林寺主持恒林和尚(1865年-1923年),
俗姓宋,
伊川县宋寨人,1875年入寺。由于治安混乱,他成立了少林寺
保卫团,购置枪械,以备自保。1923年(民国十二年),恒林因积劳成疾去世,享年59岁。 民国初年,提倡武术强身,当时从来未有河南少林寺传授武术之说。反之,在广州及
佛山则流传(南)
少林五老的故事。
妙兴和尚
妙兴和尚,原名金豪文(1891-1927),
临汝县谢湾村人,因为家境贫穷,八岁投少林寺。1923年,恒林去世后,他的弟子妙兴接任了少林寺保卫团。当时正值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妙兴加入了
直系军阀吴佩孚为团长,组成第一旅第一团。 1926年7月,国民党开始北伐。9月,
冯玉祥宣布脱离
北洋军阀,参加国民
北伐军。与其他北洋军阀吴佩孚、
张作霖作战。1927年春,冯玉祥占领西安,进攻河南。3月6日,妙兴于
舞阳阵亡,年仅37岁。
武当
简介
武当是道教武林圣地,与佛教的
嵩山少林寺齐名,故江湖上有“
北宗少林,南崇武当”之说。武当派以“玄天上帝”和
张三丰而显赫于世。武当派弟子,以侠义名满天下,同门之间极重情义。虽然属于道教全真一派,但却直属麻衣道人、
陈抟、火龙真人一系。
开山祖师
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汉族,
辽宁人。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称张天师后裔,为
武当派开山祖师。
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
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
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所创的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
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
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
地理位置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
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
大岳”之称。位于
湖北省西北部的
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属大巴山东段。西界
堵河,东
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
店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
丹江口水库(中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是
联合国公布的
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中国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
道教流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
张三丰于湖北
均州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武当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动圣地.汉魏以前就传说有不少羽客、隐士在此隐居修炼,
南朝刘宋时的
刘虬,就解官辟谷于武当,晋
太康中[280—290]有谢道通辞官入道,西上武当于石室中结茅修炼,
唐太宗时
姚简曾为武当节度,后已隐居武当,
五代宋初的
陈抟已曾隐居武当,诵<<易>>于武当五龙观,又隐居武当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之久,元代有法师叶希真,
刘道明,华洞真等任武当提点[即道官],元末,武当山遭兵焚。
至明,特别是明成祖
朱棣,明英宗
朱祁镇崇奉“真武”之神,曾命
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
张信等督
丁夫三十余万人,费银计百万,历时七年,大修武当山宫殿,共建成八宫二观及
金殿、紫禁城等,并赐名`“太和
太岳山”.成祖朱棣还问张三丰“吾欲学道,谁最乐者?”三丰对答:“
食美嗜,遗通利,极乐事.”后又为成祖疗病,深得成祖信服,于是,张三丰名声名大振,武当山由此大兴,并不断发展壮大。
张三丰,
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又号
玄玄子,因衣裳褛烂,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元时曾于河南鹿邑太清宫学道,熟读经书,曾至陕西
宝鸡金台观学得养生延命之术,明
洪武后又至湖北
均县武当山
玉虚宫五边树结茅庵修炼,修炼内丹大法,如
武当内家拳,内丹睡功,阴阳调息功,筑基功等,他创立的武当道最大特点是:
一、以崇拜“真武大帝”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讳而改称“玄武”,为
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称,以其形似
龟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稳定,又为中国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为道教所供奉,更为武当派崇拜。
二、重习三丰武当
内家拳技.张三丰内家拳取道家以静制动,融合道教内丹炼养、无为、虚静、柔弱、自然于武术中,形成
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实为内丹气功与武术的融合,晚后的
太极拳、
八卦掌、
形意拳等均是从武当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的。
三、武当派主张
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认为道统生天地人物,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统无极,生太极,是万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并强调: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四、重内丹丹法,主张
性命双修,强调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张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认为“未炼
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又强调“药”分内外,认为“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
药养性,外药养命”。而后炼精化炁,炼炁化神,
炼神还虚,最终还虚而合仙道。
张三丰开创武当派主要丹法著作有《
金丹直指》、《金丹秘诀》等。
人物概括
创派人:张三丰
三代弟子:谷虚,清虚,张无忌(挂名弟子),
宋青书(因触犯门规,行事邪恶而被张三丰赐死)
其余重要人物:
愚茶道长,
冲虚道长,
马真,
陆菲青,张召重
武当绝学
内功心法
武当心法:为武当入门心法,讲究气息保持稳定。
纯阳无极功:
道家功法之精华,由张三丰所创,此功法是武当派最高内功心法,也是护体防身必须修炼的功法。此功内外双修,
动静结合,内练五脏六腑,外练筋骨皮,通过长期吸运、闭、喷气,并配合身体外部、躯干、四肢的一系列特定动作的锻炼和排打,达到却邪扶正,治伤除病,外可抗击承打之功效。
轻功
梯云纵:堪称轻功中的轻功,其注重
身法的轻灵,不以步法多变来迷惑对手,要旨是身形轻巧,高低进退自如。
阵法
真武七截阵:张三丰从真武神像座前的蛇山、龟山,心想这一龟一蛇正是兼收至重至灵的两件物性,竟从中创制出一套精妙无方的武功出来。然而,从大气磅礴的龟、蛇二山山势演化而来的武功决非一人之
力能同时施为。于是他传了七位弟子每人一套武功,各有精微奥妙之处,若二人合力,则攻守妆备,威力大增。若三人同使,比二人同使的威力又强一倍。四人相当于八位高手,五人相当于十六位,六人相当于三十二位,七人相当于六十四位当世高手同时出手。
拳掌
武当长拳:属武当入门功夫。共分二路,可以单路练习,也可以二路一气呵成。架势较大,动作多横击直劈,对健身壮体效果较好。拦截架格,腾挪闪让均要求出手有力,发脚迅速,手足齐到,动作分明。
太极拳法:武当秘术,集
道家武学之大成的拳法,讲究太极圆转,永无止境,用意而不用力。使对手千百斤的力气犹似打入了汪洋大海,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八卦拳: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
拳术那样,或来去
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
无极
玄功拳:乃玄门正宗以气御劲的上乘拳术,是完全以修炼者自身的
内劲伤敌于无形。
昆仑
事实上,世间所传
昆仑派多为误传,昆仑派并非来自
西域昆仑山而是起源于
古山东
临清。故又称临清派。昆仑派不是以山命名而是以创始人
昆仑大师的名字命名。昆仑大师系
后周柴荣手下大将,柴荣驾崩时在外统兵,宋太祖
赵匡胤黄袍加身,昆仑大师明了时局为大义而适时归隐于古临清龙潭寺(此处今天在
河北省
临西县龙潭村)因当地战火不断,遂传授村民与僧众武艺,又因为当时世间武术多重视拳法而忽视
腿法,故创立临清派系,以十路
潭腿为主要功法。名列宋太祖十八家之首。昆仑大师在世时曾经把潭腿传授
回族人。因此
教门潭腿也是昆仑派一支。
昆仑派历史上高手众多,
明武宗时曾经和少林换艺,得
罗汉拳。少林自此有了
潭腿。在
满清时,因为参与抵抗运动,临清被屠,仅有五十几个僧众逃出。后隐藏于清王府中传承武术。直至清王朝灭亡,临清派才又在世间出现,已经传至第99代菊字辈。当今临清派掌门人,隋大师讳世国,得意弟子洁空汝大师讳继华。
回族具有强健、勇武、好锻炼、不畏强暴的
民族性格。崇尚武勇是回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几百年来,这一特点已逐步演进成了回族的
民族体育传统和
人文精神之一,仍被许多地区的回族群众保持并继续发扬。自古以来,凡回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有尚武的习俗。如唐代以来,回族定居的西安,武术习俗未间断过,过去无论老幼,练武风尚很浓。南方回族也多好武和擅长武术,保持着回族的特色。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回族更是酷爱武术,世世代代相传。
回族视习武为“
圣行”。
回族武术继承了
中华武术的传统,同时在拳术、器械、对练等方面有独特的创造。回族武术以昆仑山为标志,称为“昆仑派”,与少林、武当、峨眉并称为中华武术的四大流派。
峨眉
历史上的
峨眉武术起源于
先秦时期;峨眉武术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的武师
司徒玄空(名白衣三,号动灵子,上图),因其曾模仿
峨眉山白猿的形态创造了白猿剑法(即猿公剑法)与白猿
通臂拳,又称白猿公;
峨眉派武术成型的时代是
南宋,代表人物为峨眉山白云禅师和白眉道人。
据后汉
赵晔《
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第九”以及乐山、峨眉山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空,号
动灵子,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剑法”。因为司徒玄空好着白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峨眉派武术可以说是发源于此。
佛教自晋代进入
峨眉山。宋朝以后,峨眉山更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是我国
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僧人日常习武。南宋
建炎年间,峨眉山白云禅师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糅杂,相融合,创编出“峨眉气
桩功”,因其类共有十二节,后人称之为“
峨眉十二桩功”。“峨眉十二桩功”一直传承至今。
华山
清
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贝本恒,字常吉,淮阳人。年十七,礼武当袁正遇为师,后师
龙门派王常月受戒律。康熙
乙亥(1695)结茅武康(浙江旧县,1958年并入
德清)之高池山。
乾隆乙丑(1745),
余杭人延主
洞霄宫。乾隆二十三年卒。于《易》学颇有造诣,著有《
周易参义》、《黄老旨归》。此处谓其受龙门派王常月戒律,当为龙门派道士,但《金盖心灯》卷四《沈轻云律师传》则谓其为华山派裔。曰:“贝常吉,名本恒,为
华山派裔”,与龙门道士沈轻云友善,本恒有弟子李仁凝,号云峰,在沈轻云逝世后,“为封其龛,葬于
大涤山之金筑坪”。卷三《樊初阳律师传》亦谓贝本恒为华山派裔,谓其又从樊太初(号初阳)学,“得其宗旨”。《金鼓洞志》又记李仁凝事:“月峰真人者,即世所称妙衷定命真人也,姓李名仁凝,皈依常吉真人为师。隐于云窝山房,好清静,修性炼命,备尝苦楚。性喜洁,最爱花木,精修三十年。”据此,贝本恒乃华山派道士,又曾参学龙门派。他和弟子李仁凝在
清康、雍、乾间活动于浙江德清、余杭一带。于此可见华山派活动之一斑。《诸真宗派总簿》第十三,记有华山派之
传代派字,前四句为:“至一元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
仁义礼智信。”据此,贝本恒为华山派第十五代,李仁凝为十六代。
崆峒
从唐朝开始兴盛的
崆峒派武术,晚清时达到鼎盛,到了现代,已基本脱离了普通人的视野。以致大多数人认为
崆峒派只不过是武侠小说中虚幻的门派。
现代武侠小说中,崆峒派为
名门正派,武术以剑术为主,走奇险辛辣之道。事实上,崆峒派武学中,剑术只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扇子、
拂尘、
铁耙、
双钩等武器。现代弟子演练武功,用剑的反倒稀少。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
崆峒武术,威峙西陲”。而实际上,崆峒派武术流传甚广。在晚清的广东,武术成为抵御外敌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飞、第九代掌派
胡飞子均立过战功。
崆峒派武术并不是只有道士才练的武术。
月牙铲、拂尘、扇子都是崆峒派常习器械,而
拳术中有先天罗汉十八手、飞龙掌、
崆峒太极拳等,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