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是一个丰盈饱满的文化载体,在一招一式中折射着中华智慧,在一拳一路中体现着中华精神,在一技一理中内隐着
中华文明。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好中国武术文化,应成为一种社会责任。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概念
中国武术,古称“
拳勇”、“
技击”,民国时又叫“国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
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汇了
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武文化”。中国武术浸润着民族的性格气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悟解。它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博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也不是力气与技法的简单结合,它饱含着哲理,深蕴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追求那种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武字正解
武术,制止侵袭、停止战斗的技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通过
武化流传,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有人对武理解成“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是一种误解,其产生谬误处是对“止”的认识上:以趾
为动。对武的理解便误解成“举戈而动”而非“止戈为武”的原意了。“止”字,是“一只脚(趾)”的意思,是“步”字的前一只脚,后面的一只脚不再踏上来、停止前行的意思。
武与戊同音通义:戊,wu,会意。从丿从戈,。“丿”意为“不”。“戈”与“丿” 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戊位中央,与“武保半步(三尺)之安”一致。
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文字解释
关于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上,是用于守护疆域完整、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技术。
安国强民
国家、社群: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尚武第一人
楚庄王,
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
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
孔子曾到访楚国,称
楚庄王的
政治思想与
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
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威名远扬。
武术内容
中国武术属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有着
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武术作为体育的特性、更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建议组织国内武术专家和目前精通武术的国外友人共同合作,充分借鉴不同国家文化同我国武术传统文化、经典拳种及技术内涵相互融合,形成拳种技术特点鲜明、有共识、易理解、易掌握的武术代表性共性文化。
以武入哲
中国武术,上武得道,
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
精技,防侵害。
而世界上其它的
文明古国,如埃及、
巴比伦,都淹没在沙漠中了,现在的埃及人跟古埃及人不是一回事儿了,现在的伊拉克人也不是
古巴比伦文明的继承人:
希腊文明被无情入侵的罗马的拙劣仿制所淹没,却幸而在
日耳曼诸部族的政治
文化生活中得到了发扬:
古印度的文化被雅利安人扫灭,辉煌的
玛雅文化也被西班牙人付之一炬。唯一没有中断地记载、并传承下来的古文明,就是中国的文明。
中国文明史,是以中国文化成就的。中国文化以文、武形式相融汇而成。中国武术,是成就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主体基因:
一.
中国文明,是以“道”引领,为人生最高追求目标、而以此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的。道,辵首也,头行走也,是务虚所为。
二. 而“道丧而后德、德丧而后仁、仁丧而后义、义丧而后礼。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现实社会中亟需务实所为,来解决“乱之首”。这便出现了武。
三. 此“德、仁、义、礼”皆是以中国武术的“喆(音zhe,古同哲)”所全然归纳把握、以此为修习目标的。喆,双吉:吉,是“将兵器安放在
兵器架上”,高度防卫、免受危难的意思;双吉,是“旗鼓相当、实力相衡”的意思。
中国文化,是中国软实力;中国
武化,是中国实力,是贯通
公权(政府)、
私权(市场)和共权(社会),以平衡整体文明发展的高等敎化方式。我们身为中国人,携华夏
高等文明基因,将会在修习咏春拳及武道、法、理中,融汇渗透,圆融通达、自立自强;崛起于国际,佼佼于凡尘。由此,圣人以始得安然入道、精英以始得平衡相融合、凡夫以始得不受侵害,成就中华文明史,至今。《
说文学武》——梁小露
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
在
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与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等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就是武术的萌芽。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诀要术”,武术初见雏形。
唐代
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
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
宋朝
(北)宋朝立国之始订下的禁止民间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 1127年(南
建炎元年),宋室南迁,以
岳飞、
韩世忠为首的爱国将领提议下,大部分军民,奋起习武。以杭州为中心。 杭州流传的为南拳,
拳势多以上肢为主,肘膝为辅,很少飞身离地,称“拳打卧牛地”[2]。
心意六合拳先祖,据说传有《岳武穆王拳经》。且被该派尊为祖师,可惜没有历史佐证。 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在临安设立武学。 1180年(
淳熙七年),设“武举绝伦从军法”,学武者可以考取功名。南宋共出现二十七名武状元。当时杭州的武术团体有
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
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等。还有民间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团体。他们平日“执弓荷锄,仗剑巡步”。北方被金侵占后,大批难民来杭,带来了北方的拳种,与原来的南派拳种融合。 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 (
宋太祖)或(岳氏)长拳形成时期。
元朝
汉人不可习武聚会。据原载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
天铎报,广东人
卢炜昌以伪少林历史宣传反清情绪的作品《少林宗法》说:
宋末元初,少林寺之拳术还未为世人称许。相传住持觉远(
陈享)得
达摩(
陈远护)留传之
十八罗汉手法,变散式为整式,将《
罗汉十八手》佛手发展成七十二手(
花拳)。他仍未满意,乃改装外出求师。后得兰州李叟(李家拳),及得北方游侠白玉峰之(白模拳),后同住于
洛阳同福禅师(蔡福-
蔡家拳)之处。将各路拳法融合成五拳,使少林手法(南少林)增至一百七十余手(172式五形
八卦拳),内藏龙、虎、豹、蛇、鹤五形及八卦拳,即今
蔡李佛之古典五形八卦拳。又称觉远注重武德,订“
少林戒约十条”约束僧徒。 上述故事,是清朝晚期南方蔡李佛所形成有关之编造历史(或称托古)。
明朝
明有
长拳、
红拳、
弹腿等名称出现。也有单练、对练的形式。
明迁都今北京,将南方(南京)武术如长拳,红拳等带来,与原本北京、天津、沧洲之武术,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术融合,今人称为少林拳种。
明朝
戚继光在福建整理当时全国武术(包括长拳,
短打、红拳,巴子拳等,留意当时未有提及
少林派及武当派)-今人(民国初期,有人将中国武术分类)统称南少林拳(或
属概念象征)。
明将戚继光亦是世袭而来,其武术长拳学自祖辈,故称
太祖长拳。
沿海被日寇搜劫,俞大酋、戚继光曾驻扎沿海地方。
福建及山东留下了当时的拳种如长拳、短打、五拳及
华拳。福建演生了
五形拳,
鹤拳;两广衍生了
洪拳,咏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称南少林拳)。山东将原来之罗汉、六合等演变出现在之罗汉
螳螂拳和
六合螳螂拳。
明万历张松溪内家拳。(此时称拳不称派)。民初
吴式太极拳传人许禹生著作中说:宋书铭自称张松溪将内家拳传与其先祖
宋远桥,文中未有提出证据。 明朝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拳’术。(此时称拳不称派)。许多记载武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版。
流行的‘拳’有长拳(后演生为太极拳)、红拳、华拳(后演生为心意六合拳)、五拳(后演生为五形洪拳)、
查拳、巴子拳、弹腿、短打(后演生为螳螂拳)、内家拳等等。
《广东佛山-南少林拳-洪拳(刘蔡李莫佛)、
咏春拳、
蔡李佛、永春》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发展成
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称为《南少林拳》,在福建广东流行。其拳种来自福建,经戚继光整理后之南方拳术。
福建之
海盐西进,外来商品在广东北上,皆必须精通武术之
镖师。
明末清初人
姬际可(1602-1683)传授之拳术称‘
六合拳’、内容包括十形(势),后演生成
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等,今人称为‘
北少林拳’。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进士王自诚作《拳论质疑序》。《序》云:“拳之种类不同,他端亦不知创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则出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应为
姬龙峰(凤)之误),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2]
内家拳名称出现于
黄宗羲作于1669年即康熙八年之《
王征南墓志铭》。
鸦片战争(1840年)后
首先在广东,
林则徐与
两广总督邓廷桢严厉禁烟,需要当地社团及武术团体支持,大力发展民间团练以防英军从海路进入广东三江流域,清初禁止华人聚众集武已经松弛了。后来
曾国藩更以团练制度发展湘军之汉人军队。使汉人武术得以重新发展。
陈王廷后人
陈长兴(1771年-1853年)传
杨露禅(1799年-1872年)(后称
杨式太极拳),杨减省一些刚烈拳势(如
炮捶、红拳),注重刚柔并济。
河北
李洛能(1808-1890)从心意六合拳演生成
形意拳。
1851年,
太平天国正式成立,1853年建都
天京(今南京)。南方大城市广州及
佛山之三合会武术团体快速发展,为太平天国提供人力资源。参与之武术社团领袖,为避免身份外涉及连累父兄辈,故以匿名为号。以(南)少林作为号召。广东佛山之洪拳(所谓
少林拳)得以经湖南传到南京
江浙一带。
陈享于1845年,林则徐被罢免后,返回乡间,广东
新会崖门镇西京梅村,开设洪胜
武馆。故称洪拳。后于广东各地分设立44所分馆。所教的有花拳,平拳,五形拳及八卦拳。
黄华宝1852年后传技佛山
梁赞,去除气硬功,强调技巧之柔性南少林拳、
咏春拳出现。尊(南)少林
五枚师太为祖师。
清
王宗岳著《
太极拳论》出现,(1852年由
武禹襄带出)开始有太极拳名称,只有八卦五行
十三势。
退休太监
董海川(1797-1882)于1856年后在北京设帐传授
八卦掌。
赵堡陈清萍傅武禹襄(1812-1880),(
武氏太极拳)。 太极拳之名称出现。
一些著名武术家例如
鹞子高三、陈享参与
秘密结社推翻清朝,促进中华武术发展。
太平天国失败(1864年)后
广东佛山的
洪拳包括
花拳及
八卦拳(太平天国
洪秀全拳术-(南)少林拳)传到南京、江浙一带。
广东
黄麒英洪家拳传
黄飞鸿(1847年─1924年)。尊(南)少林
至善禅师为祖师。
张炎在1876年接掌佛山
鸿胜馆,教授
蔡李佛拳。尊(南)少林至善禅师为祖师。 清朝地方不靖,富贵人家及商铺多请来保镳或
武师护院,并训练家仆武术。
清朝后期,政治混乱,地方人士多自设民团(自卫队),聘任武术教练。
清中叶后,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家之分别。亦有佛、道之分别。更有南(拳)北(腿)之分野。
山东范旭东(18??-1935)(黄汉勋在《螳螂拳讲座》称范享年九十有五?);流传下《
少林衣钵真传》,按升霄道人的《罗汉短打》,及自己的经验编成五卷。内容论及十八
家法,螳螂拳法概论,螳螂短打要论,螳螂手法要论,螳螂手法总敌,王郎(应该是指其师王荣生)之螳螂短打总纲。(螳螂拳名称正式出现)。 《少林真传》
手抄本出现了。文中称由署名“升霄道人”写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未有佐证)。记载有罗汉短打图、罗汉兵刀、器械、罗汉行功全谱、口诀等。(部分内容;如“升霄道人”及《少林衣钵》何能为后人加上)[3]
范旭东流传
下之所谓弗遑道人手抄本《少林衣钵真传》出现,书中指升宵道人初学于少林寺福居禅师,后又学于峻山某少林高僧。福居禅师流传下《短打秘钥》。自言抄写之时间为咸丰五年(1856年)(书中所言,未有佐证),相信是范旭东或其后人所编。 查拳名称出现。 神打出现。
北方,山东
白莲教或其支流-七星红拳、义和拳、义合拳、八番拳。
武当派之名称出现。
武当派或内家拳是指当时北京天津
直隶一带之地方武术,混合了长拳,炮捶,红拳而衍生出之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武当派之(伪)历史形成,推前其创始时期,说是由南朝
刘宋张三峰所创立。
清末民初
在清末民初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受国人“强国强种”愿望的影响以及在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冲击下,武术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体育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一时期的武术发展并不同于以往的单纯在技术上的改进,而是一度出现了对武术进行全方位的诠释,给予其全新的定义,也深深地烙上中国民族的印记。正是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武术作为一种图腾一样的象征,把整个中国带进了自救自存的浪潮中。甚至在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武术已不仅仅是“一门体育运动”那么简单的词汇能够解释清楚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武术不仅在武术的发展史上担当着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其特殊意义。
当代
中国武术自唐宋后,就逐渐传向国外。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习武者不少,形成一些武术门派。在欧美国家,中国武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被称为 “
功夫”。很多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首先是从了解中国武术开始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
古典哲学、政治伦理、
军事思想、文化艺术、
医学理论、
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技击性
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
健身性
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
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
娱乐性
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
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
文化教育
中国武术是历经几千年文化沉淀得出的一种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其内容蕴含十分丰富的文化知识。伴随社会对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高校开始注重对武术文化的教育,在文化传承视域下不断提高高校武术文化教育有效性成为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
民族精神
中国武术蕴涵着较强的经济性、文化性与政治性特征,在文化传承视域下积极展开武术文化教育有利于推动民族发展,对强化学生民族精神,增强
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民族文化
武术文化源远流长,随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演变而变化,但无论任何时期的中国武术文化都蕴含着十分浓郁的宗教文化光彩,因此在高校展开武术文化教育还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推动中国武术真正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门派分类
少林派
少林派是中国武术中范围最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因发源于中国河南省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而有“武术禅”之称。
武当派
在中国武林中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的说法。
武当派,因发源于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
峨眉派
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并称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它发源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其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长拳系(古拳系):北拳,包括跳跃,翻跟斗,大车身等动作。因要重复单势操练,故称长拳。宋朝已经发展成熟,多以单势操练至熟稔为止。至明时加入
红拳,炮锤,
华拳等元素。形拳系(少林拳系):(红拳、炮锤、华拳加上长拳),明朝以后,取动物捕食时之姿态及风雷雨电之急势,衍生出北方
六合拳、罗汉短打及南方五形洪拳。拳种包括福建《五拳》、《华拳》、山西《
六合拳》等。[11](
南拳)——开始有比较完整之训练系统。先练习肌肉、关节及运气与用劲。注重坐马步法,手法保护身体,两手协调互动。 往后至清朝初期,混合以上两大系统发展成
意拳系。
类型
表演
表演艺术,在电影未出现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戏剧形式呈现。
中国戏剧的前身是
中国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继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和明人
魏良辅《
南词引正》。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
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
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以表演来展示的“武术”,是舞术,无法展示出武术真正的实战作用与效果;竞技,是瞬间艺术,以竞技方式所展示的武术,
形而下、不能体现武术的杀伤性所带来的震慑力;
形而上、不能体现武术对修习者精气神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若以舞术效果和竞技结果、去衡量武术的效果,是落入了错误的桎梏里面,没法了解到真正的中国武术。
表演与竞技、体育等,是近代对武术的曲解。当我们以表演、竞技、体育等来衡量我们的武术,其实,是以我们非常有限的几十年、上百年的“知识认知”,来定义我们沉淀进化亿万年而得的身体的
使用价值,是非常局限、甚至是自我贬损的、摧毁的。
中国武术,伴随
中华文明4000多年流传至今,是捍卫我族文明迄今
屹立不倒的、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不可割裂。它将引导我族携中国文化带领世界人民走向精神与物质并存的高度文明,是我国以文化崛起、文明治国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之一。
竞技
二战后,全球用“
竞技体育”方式,来消除二战余下的戾气。新中国为顺应
国际形势,以全国之力全民发展竞技体育,导致中国武术被卷入体育范畴,以比赛、竞技等形式进行“发展”,至今。但是,以奥林匹克精神所推动的竞技体育,其使用的规则,与中国传统武术“止戈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两者之间难以拟合、厘定,导致当今中国武术形成出以表演为主、以竞技为主和以民间
传统功夫为主的不同概念武术并存、的局面。
竞技,是以体育为基础,以展示体育成果为目标的
社会活动形式。体育,来自于日文中的“体育”一词,出自于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由在湖北开办幼稚园、对幼儿进行全面”保全身体之健旺“的
教育方针而来。
竞技体育是在西方现代解剖学主导的框架下解释的
运动形式,它不能涵盖中国传统武术所包涵对修习者除身体外,在精、气、神等综合方面的提升。中国传统武术并无单一的体育形式,中国也没有
传统体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以体育概念为基础创立的“传统体育”新概念,没法提供任何
传统文化引证、及支持。);在2015年3月19日,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陈国荣副主任,在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和
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后,重新将武术与体育的关系复原定义:中国武术不仅涵盖了西方体育的多种运动形式,而且,还拥有独特的东方传统运动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武术不是隶属于体育,而是体育的
上位概念。中国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停止(止)战斗(戈)的技术;是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技术;是
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带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
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
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的人、采取的一种、造成一定损害的方法。它应该符合四个条件:
组织机构
国际武术联合会
自1990年成立至今,
国际武术联合会已经走过29个年头,并于2002年得到
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近年来,国际武联会员覆盖五大洲的154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世界及洲际性竞赛体系,实现了规范化发展,武术比赛竞技性和观赏性不断提高。
中国武术协会
第一条 中国武术协会,简称中国武协。英文译名为:CHINESE WUSHU ASSOCIATION,缩写为:CWA。
第二条
中国武术协会是推动本项目运动发展,促进武术普及,推动武术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全国性群众体育社会团体,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团体成员,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武术协会,各行业体协、高等院校、其他具有合法地位的武术社团组织以及热爱武术事业的人士组成,是武术行业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发展情况
1936年,由
郑怀贤(原
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等人组成的“ 国术表演队”,第一次通过
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武术。从此“
武术申奥”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在2016年的国务院
团拜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领导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武术入奥事宜时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首届世界杯
武术套路比赛拉开了全民、全行业、
全生态助力武术入奥的序幕
201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印发了《武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武术国际化,支持推动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
2019年10月30日,中央文明办评审公布,“助力武术入奥”发起人
王宏荣登“
中国好人榜”。
2020年1月8日,历史性突破 武术成为
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
五年规划
《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
据了解,此次制定的《规划》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体育总局的整体部署和武术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相关要求和部署,充分发挥武术在实施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共9项36条。
发展规划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不断加快和体育强国建设稳步推进,武术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规模持续扩大,并呈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18年底,中国武术协会认定的武术之乡已达到100个。武术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培训研修、用品制造、武术旅游、
影视动漫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以“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中国武术散打俱乐部超级联赛”、“中国真功夫武术散打百强争霸赛”等品牌赛事为引领的武术赛事日益繁荣,以推动武术普及化、社会化为目的的武术健身活动日趋活跃,以技能培训、强身健体为主要内容的武术培训研修蓬勃发展,以武术运动服饰、刀枪剑棍等器材及相关装备为主要产品的武术用品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