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贤(1897年9月~1981年10月),又名郑德顺,
河北省白洋淀
安新县安新镇北辛街人。中国闻名中医
骨伤科专家、武术家、教授。
人物经历
1897年
农历十月十五,郑怀贤出生于
安新县新安镇北辛村一个贫苦农民家中。郑怀贤幼年时,按照父母意愿,到私塾读过两年书。郑怀贤
天资聪颖,
塾师所教的书,他过目不忘,颇得塾师喜爱。只是后来因缴不起学费而未能继续读书。
1907年的正月十五,新安城里“出会”,这给童年的郑怀贤以很大的震撼,从此,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当时因为白洋淀上芦苇很多,收割下来垛成垛的芦苇最怕失火,一旦失火,各家的苇垛相连,那可就要“火烧连营”了。为此,这里的民俗就是正月十五去火神庙
祭火神。到这天下午,新安城里的少林、五虎、龙灯、
跑旱船、
高跷等各路花会都要出动,而打头阵的却是叉会。舞叉的动作花样极多,包括“十字披红”,即叉从前胸滚过,转到后背;穿裆,即耍叉人左腿抬起,叉从裆下穿过去,又从右腿下穿过来;撩叉,即把叉腾空抛起,耍叉人翻个筋斗,正好叉落下来,接住再耍……十一岁的郑怀贤看得出神,不由得跟着叉会转了一下午,第二天就去叉会报了
名学耍响叉。
到13岁,又跟新安号称“飞叉大王”的李洱庆学飞叉,兼学接骨治伤本领,学习骨伤科8年。18岁那年,郑怀贤跟李洱庆边卖鱼边耍叉兼卖
跌打损伤的药。这时,他耍叉的本领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
涞水、
易县一带人们为看他耍飞叉,涌上前去买他的鱼。
由于郑怀贤身手活便,人又机灵,1918年被途经这里的武术名家魏昌义看中,经过师傅李洱庆的同意,被魏昌义收为弟子,魏昌义擅长
戳脚翻子,在北方很有名气,经常游走各地切磋武艺。这样郑怀贤跟魏昌义学习了3年的戳脚翻子。后来魏昌义年迈,见郑怀贤
戳脚翻子的功夫已经出类拔萃,便将郑怀贤介绍给他在
北京的好友魏金山,让郑怀贤向魏金山学习鹰爪翻子。由于郑怀贤不仅人聪明,又非常孝敬师傅,所以3年后,他把魏金山的功夫也学到手里。同时还学到了魏金山接骨的本事。魏金山觉得郑怀贤天赋过人,于是就把郑怀贤推荐到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武术家
孙禄堂那里,让郑怀贤在
孙禄堂处深造。于是郑怀贤又拜孙禄堂为师,继续深造武功兼习医术。在孙禄堂的精心教授下,郑怀贤在太极、形意、八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提高原来所学的
擒拿、飞叉和戳脚翻子等方面的技艺,尤其得到一些罕见的治疗骨伤效果明显的药方的配制方法。在师傅的精心教授下,不但在太极、形意、八卦、擒拿、飞叉等方面造就了一身过硬武艺,而且其医术
医理得到系统完善。
1926年,郑怀贤已30岁,
孔子说三十而立。所以孙禄堂对郑怀贤讲:“你不要再跟着我了,你应该自己去外面独自闯荡了。”郑怀贤觉得自己还没有把老师孙禄堂的武功学到手,犹豫着不肯离去。孙禄堂对郑怀贤说:“你去
上海吧,存周在那里,你想学拳可以跟他学。”
1928年,郑南下
上海,经孙禄堂推荐,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术。其先后在
上海中华体育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西江体育师范学校担任武术教员。同时跟师兄
孙存周学习
孙氏八卦拳。数年后郑怀贤武功大进,尤其在实战技击方面开始显露头角。不久被沪上大亨
杜月笙看中,结为金兰,实际上成了杜月笙的贴身保镖。
1936年在赴
柏林11届奥运会的国术表演队的队员选拔赛上,郑怀贤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成为去奥运会表演的国术队员之一。选拔赛总分第一名的张文广和第二名温敬明都对郑怀贤的徒手技击功夫钦佩不已,认为同去的所有队员中论散手郑怀贤为第一,论摔跤张文广为第一,论大枪温敬明为第一,论力气
寇运兴为第一。出征前,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专门在南京
行政院隆重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这次表演是中国武术第一次集体展现在
世界体育大会面前,表演的非常成功,其所表演的飞叉是当时最为轰动的节目之一。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使现场观看的
纳粹首领希特勒赞叹不已。
从奥运会归国后,郑怀贤
名声大振,被当时的
黄埔军校聘任为国术教官,培训了黄埔军校第17、20、21、22、23期学员。在国术馆中,郑怀贤常与师兄朱国福交流,相互学习,郑怀贤向朱国福学习西洋拳击和日本
劈剑,朱国福向郑怀贤学习八卦拳和擒拿。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怀贤被中央军官学校聘为教官教授实战技击术。期间,郑怀贤与朱国福、
朱国祯、
张英振、张英健、周剑南、
李雅轩等结为金兰。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经常一同参加交流的还有徐哲东、洪懋中等。其中无论是在散手技击上还是在推手上,郑怀贤的胜率最高,得到众人的一致称赞。因此朱国祯、张英健、周剑南、洪懋中等人都向郑怀贤系统学习
孙氏太极拳和孙氏八卦拳。后来台湾的孙氏太极拳主要就是出自郑怀贤传下的一系。
1944年,郑怀贤成都体育专科学校任教(解放后五十年代初,成都体育专科学校改为西南体育专科学校,后又改为
成都体育学院。),以孙氏八卦拳的技击功夫享誉西南。被同道称赞为西南
五省八卦拳之第一人。郑怀贤的八卦拳
活步推手、八卦拳散手、快摔、擒拿为西南武林中的技击绝技,郑怀贤一生最珍视的三大技击绝艺就是孙氏八卦拳、飞叉、擒拿。
郑怀贤在
西南地区四十余年,以此三大绝艺驰名全国。尤其八卦拳控人技艺,是孙禄堂先生独创的太极、八卦融合之技,郑怀贤得到真传,运用起来闪赚腾挪随心所欲,走沾控人得心应手。郑怀贤又善卸骨、打穴、擒拿、摔跤和戳脚翻子,与八卦拳合用,其实战技术非常全面,技击实力超群。
1953年作为西南代表队武术总教练率队参加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
1956年,由于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开展反真功夫运动,因此,研究技击术及其教学已无相应的环境。于是郑怀贤把研究的重点转到体育
医疗保健方面。在当时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和指示下,经有关部门的批准,1958年,郑怀贤创建了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亲自担任院长,先后达23年之久。1960年,郑怀贤又创办了
运动保健系(1978年更名为运动医学系)和运动医学研究室,担任主任,亲自讲授凝聚他毕生心血的正骨、按摩和伤科用药的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伤科诊疗、中药、按摩的研究、教学和临床等工作中。几十年来,运动医学系和附属体育医院为
体育系统和
卫生系统培养了大批中医骨伤科和运动
医学人才,已遍布祖国四面八方。有的还远涉重洋,在异国他乡宏扬中华医术,造福全人类。在他的带领下,成都体育学院逐步建立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以传统骨伤科为特色的全国运动医学基地。
郑怀贤对中医骨伤科造诣很深,人称“骨伤圣手”,疗效如神。如治疗急性腰损伤患者,片刻功夫,就可使背进来的病员恢复如初,自己走出去。再如难治之症痛风,经其辩证施治,运用加味舒活酒,外敷
二妙散,内服
三妙丸,患者恢复很快。1957年曾为贺龙元帅治疗右手拇指损伤,并在1964年为周恩来总理治疗右手陈旧损伤。
郑怀贤所创
郑氏伤科学术是博采诸家之长,结合多年临床体验而成。归纳出郑氏正骨12法,摸捏按提拉顶,再加端送搬摇旋挂;郑氏伤科按摩13法,抚摩、揉、捏、揉捏、搓、摩擦、推压、摇晃、抖动、提弹、振动、叩击和按压;独创
经穴按摩8手法,摩推按拿,
分合揉掐:总结了郑氏伤科经验穴位55个。
郑怀贤治伤,重视功能,强调治筋。指出骨为主干,节为枢纽,筋肉
为动,若
骨折脱位不治筋,十治八九难屈;重视综合治疗,强调外治;重视医患结合,强调治“心神”;倡导医者练功力、手法,熟记解剖、方药等基本功。其所创“一号
新伤药”、“舒活酒”、“
铁弹丸”、“
三七散”、“
抗骨质增生丸”、“一号活络膏”、“
虎骨木瓜酒”等郑氏良方,以其独特功效,为千百万患者解除了痛苦。
郑怀贤品德高尚,鄙薄金钱名利,正直善良。武艺高强,好打抱不平,除暴安良,有燕赵豪杰之风;医术卓绝则济困扶危,悯恤病患,不愧为一代良医。他不分
富贵贫贱,官吏平民,均一视同仁。无论上班还是下班,只要病人找到他,他一定亲切询问,仔细诊断,从不敷衍了事。对远方来信求医者,他也一一复信,并寄去外敷中药和内服药方,嘉惠了不少患者。郑怀贤主要著作有《
正骨学》、《
伤科诊疗》、《
伤科按摩术》、《
运动创伤学》、《
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等;参加编写《中国中医百科全书·运动医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伤科学》部分条目并任编委,共130多万字,曾获1978年四川省重大
科技成果奖。其中《正骨学》具有较高的
学术价值,已被译成外文,传播到海外。
郑怀贤不仅在拓展传统武术的医疗功能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贡献,而且自身武功阅历丰富,勇于实践,见识高卓,技艺超群,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武技风格,特点为:气势从容,劲力深透,
身法灵捷,打法精确,将一招制敌与游斗走控结合为一体。把沾、闪、走、透、跌、拿的技艺发挥到很高的水平。在武技训练上也总结出一套自己独到的训练体系。他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骨架,融会戳脚、翻子、
八极、劈剑、大枪等技艺,熔铸为一个训练体系。形成无中生有、刚柔相济、长短兼备、动静如一的劲力结构。郑怀贤以高尚的武德修养、对武学医疗功能的开拓与发展和对武术训练体系的熔铸与探索,确立了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解放后,郑怀贤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武协主席、成都体育
医学院院长。地位显赫,为现代武术界之翘楚。1981年,84岁时因患
冠心病在成都逝世。2003年12月顺应中央科研院所改革要求,成都体育医院划转到四川省,更名为
四川省骨科医院,另名成都体育医院、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
弟子传人
郑怀贤武术传人有贺顺定、吴兴与等及友周剑南,医学传人有张世明、
常振湘、冉德洲等人。郑怀贤教授部分弟子传人:
1.
李毅立,中华武林百杰,1924年生,
四川武胜县人,武术一级教练、国家一级裁判、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四川省武术协会常委、四川省武术学会委员、
重庆市武协副主席。幼年随父学缠闭门拳械,后师从陈树廷学大、
小红拳、
燕青拳。1937年入重庆市国术馆,受教于郑怀贤、
朱国福、朱国桢、朱国洋等。系统学习各种传统拳械、对练套路和竞技性项目,擅长太极、形意、八卦、
锁口枪、形意对打、太极对剑等。1940年毕业于四川省十一行政区
国民教育师训班后,从事武术与行医工作,曾先后担任重庆市国术馆教练、重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公园
分校教师、
教务主任。重庆解放后,利用行医之余,在市中区担任业余武术教学训练工作。53年出席全国
民族形式体育及竞赛大会表演锁口枪、钢拳、对剑获优秀奖。1954年为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西南分会武术研究整理组成员。1956年当选为
中国武术协会委员。1957年当选为重庆市武协理事,同年获射箭锦标赛武术观摩评奖大会武术三等奖。1958年入四川武术队集训。1959年起,担任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师兼班主任,重庆市业余
棋艺武术学校、市
大田湾业余体校、市体育技术中心辅导站武术教练、教学组长,多次担任四川省、重庆市武术代表队出席全国武术比赛、观摩交流大会和四川武术比赛的教练和领队工作,均取得好成绩。1983年任四川省武术挖掘整理组副组长。1984年被评为全国武术遗产挖掘整理
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1986年起担任重庆市武术馆名誉顾问。1992年授予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1995年被中国武术协会、
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选为中国当代“
中华武术百杰”。
2.吴兴与: 1955年吴
先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
太原地区工作。吴兴与先生到太原之后遍访晋南晋北,向申子荣、张世林、
陈盛甫等前辈名宿登门求教。吴先生扎实的基本功、谦虚好学的态度、光明磊落的人品打动了这些前辈高人,将形意门的秘技倾囊相授。在山西武术界朋友们的帮助下吴先生对
形意拳中
车毅斋、
郭云深所传流派、戴家祖传形意等进行溯本清源,作了大量寻访、整理工作。他还对其它许多门派的
拳术器械广泛学习,逐渐将众多
武术流派融会贯通,技艺日渐成熟。
1978年吴先生经人介绍与北京的
意拳名家
姚宗勋先生相识,两人一见如故,谈武论道十分投缘。吴先生因年龄、辈份均小于姚先生,于是请姚先生在自己身上
试力。姚先生以意拳绝技三次扑击吴先生,姚先生见吴先生功力深厚便要求吴先生试劲,吴先生推辞不得便与姚先生两手相搭,因形就势以左
横拳轻轻挑裹,姚先生非常惊奇,赞叹道:“你的形意拳(与别人的)不一样!”吴先生笑道:“形意先刚后柔,最后也是刚柔并济嘛。”姚先生含笑点头,遂与吴先生成忘年之交。姚先生武通理达对内家
桩功更是有精
深的发悟,一生与武术各界交手上千次,鲜有败绩,名重海内。在姚先生的帮助下吴先生的连点
发劲与浑圆短劲均极大提高,吴先生也应姚先生之请为其武学专著校核。后姚先生的师兄敖世朋先生入川姚先生即介绍其来找吴先生,姚、敖二先生是意拳巨子他们与吴先生相交十多年,共同探讨武学
真义,被传为佳话。他们不仅帮助吴先生提高了发劲素质而且让吴先生的武学理论更上层楼。
吴先生武艺出众已被武术界所公认,他不仅在四川省太极拳比赛中取得两枚金牌而且在全国武术大赛上被指定作示范表演。观看吴先生行拳完全是一种艺术享受,只觉得如神龙游空,百转千回,又如同行云流水,绵绵不绝。表面上看舒缓圆柔,内在又显含坚刚,慢到方时快,快到圆时慢
开合转换看不清衔接在何处,如圆之无端。整个过程神气鼓荡,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吴先生人品高洁,热心于中华武术的推广与传播。吴先生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仍然精神矍烁,传拳不缀。现被
四川大学武术协会聘请为教练,在
四川大学华西
校区(原
华西医科大学)义务传授
孙氏太极拳、形意拳、
八卦掌及
八极拳等拳械。他对学员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深受广大青年学员的喜爱与尊敬。
3. 习云太:1935年12月生,河北省
唐山市人。中央体育学院(现
北京体育大学)首届毕业生于1955年分配到
成都体育学院工作至2000年,曾受俜于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客坐 教授、
解放军体育学院客坐教授。师承著名武术家
张文广教授及郑怀贤教授,在校期间曾先后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武术系主任、
科研处副处长等职。系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
中国武术协会常委、中国武术学会常委、中国武术科研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及成都市武协副主席、
国家教委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培养了研究生和世界亚洲及全国冠军数十名。其中首届世界搏击大赛冠军一名,国际武术
邀请赛世界冠军七名,亚洲冠军两名,亚军一名,全国冠亚军十七名。专著有新
中国第一部《
中国武术史》、《中华搏击术-----中国武术
散手精粹》,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卷》武术副主编《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武术大辞典》副主编,自1962年先后五次参编全国
体育院校《武术》教材和主编全国体育院校函授(武 术)教材。先后获国家教委特等奖和优秀教材一等奖,并两次获国家体委一等奖。88 年获国家武术贡献奖。92年享受国家
特殊津贴加拿大、英国、
意大利、德国、
澳大利亚、日本等十几个国家传播推广武术,宏扬
东方文化。曾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访
捷克斯洛伐克、
苏联、日本及德国、意大利、
瑞士、法国授课及
学术交流。国内曾在北京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解放军体育学院、北京师范体育学院、中央特殊警察学校及山东、河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讲学及训练。曾多次参加
武术套路及散手规则制定与修改和参加等级运动员标准制定获国家荣誉裁判,担任裁判工作有深圳举行的第一届散手比赛
仲裁委员会主任、第一届世界武术比赛散手仲裁委员会主任、第一届世界搏击大赛仲裁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位。1985年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证书。
4.张世明:主任医师、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现任中国体育
科学会理事,中国
运动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能恢复与运动营养专家组副组长,备战
奥运会运动创伤防治专家,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常委、省中医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成都运动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老年体协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二批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副主编,新加坡国
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等职务,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师从中国著名武医专家郑怀贤教授,从事
中医骨伤、运动创伤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精于中西医理论辩病、辩证诊断各种骨科疑难疾病,常年为
奥运金牌运动员诊治伤病,先后到美国、意大利、前
苏联等多个国家讲学、交流。擅长运用手法、按摩、中药、针灸、练功及
理疗等多种手段
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
运动创伤、四肢
骨折、
脱位和
风湿顽疾、
骨代谢疾病等骨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5.常振湘:主任医师,成都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骨伤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为
国家人事部、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1965年毕业于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从事中医、
中西医结合骨伤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师承郑怀贤教授学术思想,擅长
手法治疗骨关节疾病,特别是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疗程短、见效快、病人易接受为特点。曾两度被派往日本“中国整体治疗中心”工作,在日本工作期间,以纯手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临床效果满意,曾被日本媒体誉为“东方魔手”。
6.
杨礼淑:女,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四川省中医
骨科专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师从著名
骨伤科专家郑怀贤教授,从事中医骨伤、运动创伤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擅长运用
中医理论系统治疗骨伤、运动创伤疾病,曾为国家
优秀运动员诊治伤病,受省
卫生厅派遣先后两次赴
阿联酋援外工作三年。在中医
正骨治疗疑难骨折,针灸、推拿、手法治疗急慢性
软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等多种疾病上,取得显著疗效。
7.闵本初: 主任医师、兼职教授,中国特效医术研究会委员。师从著名中医骨伤专家郑怀贤教授,从事中医骨伤、运动创伤教学、科研、临床工作40余年,曾赴法国等地作学术交流,多次为国家优秀运动员诊治伤病。擅长运用中医理论手法、针灸、按摩治疗各种骨折、脱位,尤其是中药与手法诊治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骨关节痹痛、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等骨伤疾患,对
运动损伤和
运动性疲劳亦有丰富的
临床经验。
8.
郑先达: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十佳”卫生工作者、
中国针灸学会成都分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骨伤、运动创伤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曾赴
菲律宾参加学术交流。擅长运用中医理论与
现代医学方法进行中医骨伤、运动创伤的辩证诊断,多次为国家优秀运动员诊治伤病。师从中国著名武医专家郑怀贤教授,长于针灸、手法、推拿和中药整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
胸部挫伤、
膝关节疾患和各种
眩晕、
头痛等骨科疑难病症。
9.冉德洲: 成都体育学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师从著名骨伤和运动创伤专家郑怀贤教授,曾在郑教授身边学习和工作长达21年之久,深得其真传。从事骨伤和运动创伤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40余年,学术造诣深厚,著作和成果颇丰,主编出版的专著有《
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
运动医务监督》、《郑怀贤医著集粹》等;参编出版的专著主要有《
中国骨伤科学》、《运动医学》(全国体育院系统编教材)、《体育保健高级教程》(全国普通高校
体育专业研究生教材)等,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制的“运动创伤中药
电疗仪”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发明和研制的“人体机能保健药剂”获国家专利。主治骨伤、运动创伤多种疾患,尤其擅长诊治骨折、脱位、
软组织损伤、颈椎病、
肩周炎、
椎间盘突出、
增生性关节炎、
痛风、风湿
关节痛、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股骨头坏死等疾病和骨科疑难杂症。
10.周吉祥: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成都
中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骨伤和运动创伤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师从著名骨伤专家郑怀贤教授,曾赴香港学术交流,多次为国家优秀运动员诊治伤病。擅长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施治,运用手法、针灸、按摩、体疗及中药综合
治疗各种新旧骨折、骨折疑难杂症、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和运动创伤,尤其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胸腰椎骨折等骨伤科疾病。
。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