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派是
中国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中岳
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基本介绍
少林寺坐落于
河南省
嵩山,嵩山由两座群山组成,东为
太室山, 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
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 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当时,
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涉儿来,得到虔信佛学的孝文帝的礼敬。 跋陀见嵩山很象一朵
莲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孝文帝遂在 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养跋陀。后来又过了三十余年,南天竺僧人 菩提
达摩来到少林寺,广罗弟子,传授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禅宗 的开山祖师。
提起少林武僧的事迹,便不得不一提少林寺的“武林房”。武林 房是少林寺一百零八房之一,也是最特殊的一房。它的地位超然 于各房之外,不受执法僧的拘束,自立制度,由专人统领。不是 每一个少林寺的僧人都可以加入武林房,它的成员,全是由各房 各堂或各从属寺院推荐保送;而他们也必然是举荐者心目中的“ 高材生”。入武林房要交学费,学费由各房、各堂、及各寺院应缴。所以,它有充裕的经费,生活比较优遇,吃得比较好,练功的设备也较充足。武僧们一般不用做劳作,也不必整天的拜佛念 经,也没有硬性规定作息时间,成就的高低,全靠个人的智慧和 努力。寺僧们练武,也真的做到
一不怕苦,二不放松的程度。甚至食无定时,废寝忘餐,不分早午晚,就是一心一意的练功。有 些僧人支颐而睡,指缝里夹着
一支香,香烬炙手,他们又再度起来苦练。
少林寺在悠长的历史中,可谓历尽沧桑,它有过香火缭绕、钟鼓 齐鸣的
鼎盛时代,又屡遭兵燹风雨的劫难。
隋文帝时代,对佛教 大力扶持,赐一百顷田地给少林寺,以供寺僧食用。少林寺渐渐 佛业兴隆。隋末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一场大火把整座寺院化为 灰烬。到了
唐太宗时代,少林寺才恢复元气,寺内殿宇楼阁林立 ,全寺占地一万多亩,寺僧约二千人。但以后少林寺又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抑扬而迭遭变故。二十一世纪寺内许多建筑多是明清两代所建。少林寺的山门,是清雍正年代奉敕建造,山门上“少林 寺”的门匾则是清康熙皇帝的御笔。少林寺的最后一次劫难,发 生在一九二八年。当时军阀
石友三以少林寺辅助他的对头
樊钟秀为理由,三月十五日攻占寺院,先纵火焚毁法堂,次日,又把天 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等多处尽付一炬。千年古刹,从此化为 焦土,时人叹为浩劫。
起源
关于少林派的起源,据
北宋《
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南北朝时,后
魏孝文帝大和年间(477一499),
达摩大师从
梁国北来,面壁于
嵩山少林寺,历时九年而功成,遂传《易筋》、《洗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这个说法,为多种典籍所载,唐代
李靖又写了《易筋经序》.但考之史实,却不与历史相合,现代学者已经证明这不过是传说,被称为禅宗初祖的达摩也并没有这样的武功。
历史上,在
达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就已形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为西域高僧跋陀(又称佛陀)所建的。后来,达摩才来到寺中。达摩虽然创立了禅宗,却并非少林武术的创始人。事实上,少林武术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
从宋到元,少林武术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元代大圣
紧那罗王传授
少林棍法而自成一宗,
福裕禅师汇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术的特点日渐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启五年(1625)树立:“少林观武碑”,成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著名武憎,有觉远上人、小山和尚、
月空和尚,痛禅上人等,又有
悟须、周友、周参、洪转、洪纪、洪信、普从、普使、广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庆盘、庆余、同贺、铉清18人,皆为武林中的超一流高手。明代后朔、少林武术渐从以棍法为主转向拳法。又吸收了很多民间拳种,集天下武术之大成,形成少林派。
清代
康熙年间(也有的说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义士“谋逆”而将其焚毁,并严禁民间练武,少林武术转入地下状态。并由转入南少林的一支,据说创立了
洪门。清代的少林名僧高手有铁斋、致善、致果、天虹、湛举、五枚、古轮、妙兴、贞续、德根等。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术为代表的整个外家功夫的
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从民间引进不少
拳术,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术流传民间,同时,少林还在各地创立分院,自隋唐之际创立福建
莆田九连山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来,元代福裕禅师在外蒙和林(今
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
天津蓟县盘山、长安、太原、
洛阳分别创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东九顶莲花山、台湾八番社、四川
峨眉山,一共是十座少林寺,这就把
少林功夫传到全国。少林派常见于武侠小说,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少林派是
名门正派,素与「武当派」齐名,同被喻为「武林中的泰山北斗」,两派在武侠小说中均有著相当重要的地位,一直都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这两派也常联合起来主持武林正义。
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为重要。南少林又是南拳之祖,以五拳为主要拳法、有
龙拳练神、
虎拳练骨、
豹拳练力、
蛇拳练气、
鹤拳练精之说,又有南拳、一路
闯少林、二路提卢少林、三路文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化少林等套路。(参见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释永文《少林武术概说》,《武林》1983年第七期)
形成原因
少林派武功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凝结了千百万人的心血,吸收民间武术,在漫长的岁月中由无数
武林高手发展流传下来。少林支派众多,都是从少林武术中发展出来的。少林派武功主要形成原因如下:
宗教的稳定性
寺院的内在稳定性是少林派武术得以在寺院中长期发展和延续的保障,不至因战乱和朝代更替使其中断和停滞。寺院的超世俗性又使得武术脱离世俗观念的糟粕静心参悟武术的真谛,久而久之形成独具特色的少林派武术。少林武僧因为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而佛教禅定是佛门重要的修炼方式之一,所谓禅定即:调和身、心、息,克服杂念、昏沉,苦乐皆舍,万虑俱捐,心如明镜止水,清静澄彻。少林武僧内心的内在稳定性和超世俗性表现在习练武术的方式和理论都与佛教的禅定大致相同。少林派武术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气的形体动作,一是所谓的
动功,仿动物之熊经鸟引,二则借禅修之打坐入定,维持一种姿势,持续较长时间中,意识集中,调整呼吸,以意识引导呼吸,以达到内气充实的效果。这气既是一种实在的物体,也是一种潜在的禀赋。内炼功的许多坐姿是模仿佛教入禅的各式打坐在桩法练习中,首先要求做到的是:身形端正,
凝神静气,寂静调息,扫尽情缘,以达到杂念不生之境。据《少林七十二艺练法》载,
妙兴大师谈练功习技有:“……老衲谓无论练功习技,必须养气,气沛则神定,
神则则力足,力足则百体舒泰”。
禅宗和武术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流派在中国得到较大的影响,“不立文字、触物即佛”,这种“不立”与“皆立”的思想,对少林派武术是有很大的启示的。禅宗,既不主张
读经,也不提倡繁琐的仪式,摒弃了渐修的传统修行方式而是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事物时的一种对“终极存在”的认识即“
顿悟成佛”,所谓“顿悟”就是指对于外界事物超越时空的
一刹那间的大彻大悟,从而形成“棒喝”、“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重直觉顿悟轻
逻辑分析的
思维方式和修行模式。武术自身的传承方式和练习模式与禅宗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二者能够以“悟”为纽带。“直指佛心”的“悟”,可以说是少林派武术对佛教借鉴的精华部分,从而形成了少林派武术禅拳互通、以禅导拳、以武悟禅的的独特练习模式。二者的这一共性“悟”拉近了少林寺与武术之间的距离,可能为少林派武术在少林寺寺院内诞生提供了很好的心理认同;二者自觉不自觉的相互作用,必然互相促进了对方的发展和传播。
宗教的神秘性
宗教的
神秘性为少林派武术蒙上了
神秘的面纱,迎合了
民间文化的需要。神话是宗教的发源地,是
宗教意识最早的
表现形态,在原始神话中就已经包含有后来成熟完备的宗教主旨的萌芽。禅宗也不利外,虽然摆脱了繁琐、高深的理论和严格的修行戒律,迅速适应了
中国社会,但绝大多数人却没有真正理解禅宗,人们对禅宗的“涅槃乐果”充满了神秘与幻想。少林派武术中有许多关于神助、神授的故事,如
僧稠学艺、
边澄学艺、以及紧那罗护寺等。这些故事出现的初衷可能各不相同,相同的是无形中使少林派武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明显高于其它非宗教影响下的流派。少林派武术的神秘化迎合了中国民间文化心理的需要,为少林派武术的发展拓宽了空间,同样,少林派武术的发展对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娱乐健身需要
少林寺因地处少室山阴而得名,山上
森林茂密环境清静优雅,但另一方面常有猛兽出没。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必须采取有效的搏斗方式与之斗争,于是为武术的诞生提供了
主观能动性。僧众的修行方式以静坐顿悟为主必然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再加上修行的枯燥单调,出于健身娱乐的需要,
少林和尚在食余饭后以武为乐、以武建身,可以说武术是作为当时少林寺的一种
体育活动,以强身娱乐为目的进行一些“大比武”促进了少林派武术的发展。《
续高僧传》载:“宫中常设曰百僧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斋后消食,习诸武艺。”
宽容性世俗性
佛经教义要求人们“四大皆空”“六根皆静”修道期间,断绝与家庭和社会的来往,甚至彻底超越文化的领域。这种修道的境界,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很难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所以,人们也就在非本质的情景中寻求佛的通俗化。佛教传入中国后,经
达摩与
惠能等人的锐意改革,使佛教特别是禅宗有了其他宗教少有的宽容性和世俗性。这为少林派武术在佛家寺院中植根生长提供了可能,也为少林派武术汲取民间武术精华和民间武术走进少林提供了思想基础。禅宗宽容性使与道教结合紧密的武术得以在寺院中生存提供了前提;世俗性使得少林武僧得以从民间武术中采众家之所长从而使少林派武术得以快速
全面发展。
战争促进作用
少林寺自建寺起一直受皇家封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寺夺民舍,三分且一”,佛教特权势力的不断扩大,寺院主人对于进入寺院的农民和低级僧侣必须严加管教。少林寺作为一个独立或者说半独立性质的“
佛国”实质上是一个地主集团,必然代表了
地主阶级的利益。由于朝代更替或政府腐败时期战争频繁,苛政赛虎,农民生活举步维艰,“假慕沙门,实避调役”,数以万计的涌入佛门寺院,再加上
北魏境内连续不断的出现以农民和僧侣的大起义,譬如创寺的第二年(公元497年)发生的
定州王金钩为首的农民起义,在这样一个客观历史背景下,少林寺与
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必然促使少林僧兵参与
阶级斗争,充当阶级统治的工具。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少林寺创立之后,以僧稠为首的僧人习武之举,完全是一种时代需要和普遍的佛门需求。所以,北魏时期,甚至推延至隋朝末年,少林僧人的习武举动与当时的其他诸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故不能视少林寺有别于其他寺院的门派特色。而且僧稠也非
少林拳的代表人,正如
程冲斗《
少林棍法阐宗》所云:“尝考海内无
武僧,唯少林寺者,重护教也。”。但是,少林寺拒贼,护庙,保护其利益和地位的动机和行为对少林派武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说明了阶级斗争是少林派武术形成的一个重要的
外因。2
民族斗争。少林僧兵在明代的参与民族斗争,特别是参加
抗倭战争,屡建殊勋,为少林寺、少林僧兵、少林派武术声名威震中国。这是少林派武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少林派武术真正发展和显扬的重要契机。
民间武术丰富和发展了少林派武术
少林派武术是在民间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武术是其发展的土壤。少林派武术一方面在保家卫国、护院的斗争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作为寺庙使得一些民间高手为躲避世俗的惩罚或逃离世俗痛苦而遁入佛门,久而久之使得少林派武术吸收了民间的众多拳械技术后,在
禅宗思想、修行模式和哲理的影响下发展成为内容丰富、技术全面的一大流派。少林派武术与民间武术的交流和吸收表现在:
1.宋代。方丈和尚福居为提高众僧的武艺,邀请中国十八家武林高手会集少林寺,交流武艺,扩大了少林寺的影响。对佛教的传播起到积极的
促进作用。从朝廷的政治倚重中游离出来,复杂的各种
社会矛盾激荡使少林派武术进一步依托于广袤民间,由此获得自身的发展动力,这是少林派武术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而且在宋代,少林寺可收容
俗家弟子习武,可见其与民间交流很频繁。
2.明代。少林已有猴拳之记载。《嵩游记》中说,当时少林武僧献技时,其中的猴拳表演“盘旋蹿跃,宛然一猴也”。后人据此将猴拳归入少林一派。另外抗倭名将
俞大猷携宗擎、普从二僧从军学艺,教授剑技。三年后,由宗擎再传少林寺僧近百人,俞大猷复授《
剑经》真诀勉励之,丰富和发展了少林
棍术。
3.清代。强烈的
民族意识和家国观念的影响,使得忠于明朝的一些武术高手其中包括一些明朝旧臣或避难少林寺或遁于深山密林在
民间组织各种秘密的反清教会、帮会,他们利用少林派武术、宣传少林派武术,使少林派武术在社会上流传的速度加快。清庭禁武不仅没有使少林派武术在社会上的传播因禁教而终止,也没有因压制而停步,相反传播规模和范围更大,甚至超过明代。
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洪门问答书》:“武从何处学习?在少林寺学习。何艺为先?
洪拳为先民,有何为证?有诗为证:猛勇洪拳四海闻,出在少林寺内僧;普天之下归
洪姓,相扶明主定乾坤。”
万历年间师承洪转和尚的少林巨子
程宗猷终于写出了《
少林棍法阐宗》,
茅元仪赞不绝口,称
棍法皆以少林为宗(《
武备志》)。
吴殳说程“竟以其棍为枪”(《
手臂录》)也不为过,其实程的师傅洪转和尚曾著有《
梦绿堂枪法》一书,又据《阵记》所载,少林棍中的后堂棍确实是夹枪带棒的。以上可以看出宋、明、清时期民间武术对少林派武术内容的扩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少林派武术进一步发展壮大又一重要外因。
地理位置
中国疆域辽阔,黄河文化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文化中的主干文化。河南又是
民族传统体育之主支——武术的重要发源地,驰名中外的少林拳、太极拳就发祥于此,可见
中原文化积淀之深。
中原大地北有
殷墟遗址、南有九朝、
七朝古都,中原政治
经济文化的发达使少林寺依靠得天独厚的
地理条件成为重要的佛教场所和会武场所,使得僧俗
汇聚一堂研究经典、推敲佛法,切磋技艺。少林寺的
地理位置在
封建时代一直处于历朝历代首都的附近,隋唐是少林寺扬名天下的重要历史时期,自此始少林寺就成为一个独立于地方管制的拥有大量封地的“庄园”,财产和收入自然不薄。朝代更替的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状况就迫使少林寺周边区域的群众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林寺,少林寺出于保护自身既得利益必然会成立专门的组织——僧兵用来看家护院;另一方面,
唐武宗灭佛致使禅宗大兴直至近代,宋辽元时期对于佛教政策也比较缓和,宋代
儒道释三教的渗透,明清时期虽然是佛教的衰微时期但是其中禅宗和净土宗最为流行,少林寺作为“禅宗初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它历来与皇家保持一致因而备受皇家恩宠,这也是少林僧兵作为专门组织存在的必然性的另一重要因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少林寺拥有
僧兵以及僧兵“保国护院”的作用和功能,在扬少林寺之名的同时势必推动和促进少林派武术的发展。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
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武术发源于
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该寺建于
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
魏书》记载:“又有
西域沙门名
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
秦王李世民讨伐
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赏,而被特别认可设立常备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 少林一词也成为
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如
古龙小说中的“七大门派”即为“少林、武当、昆仑、峨嵋、点苍、华山、海南”等派别,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门派。
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
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
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
纵跳和
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
拳术、棍术、
枪术、
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这些套路和软硬功夫,由于年代久远,散失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
拳术
源为武艺之源。少林派拳术有
罗汉拳、
小洪拳、
大洪拳、
老洪拳、
少林五拳、
五战拳、
昭阳拳、
连环拳、
功力拳、
潭腿、
柔拳、
六合拳、圆功拳、内功拳、
太祖长拳、
炮拳、
地躺拳、少林拳、
梅花拳、
通背拳、观潮拳、
金刚拳、
七星拳、练步拳、
醉八仙、猴拳、
心意拳、长锤拳、
五虎拳、
伏虎拳、
黑虎拳、大通臂、长
关东拳、
青龙出海拳、
翻子拳、
鹰爪拳、护身流拳、三路大洪拳等。
对练拳术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
踢打六合拳、走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横炮、二十四炮、少林对拳、一百零八对拳、
华拳对练、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在练习少林拳时,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
拳势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步法进退灵活,敏捷,有
冲拳一条线之说。在身段与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眼法讲究以目视目,运气要
气沉丹田。其动作迅如闪电,转似轮旋,站如钉立,跳似轻飞。少林拳分南北两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还分许多小派。
棍术
少林派棍术有猿猴棍、
风火棍、
齐眉棍、大杆子、旗门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
少林棍、小梅花棍、云阳棍、劈山棍、阴手棍、阳手棍、五虎擒羊棍等。
对练棍术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杆、破棍十二路等。棍打一大片,一扫一劈全身着力。棍练起来呼呼生风,节奏生动,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
强身健体,又能克敌制胜,在历代抗敌御侮中,少林棍发挥过重要作用。
枪术
枪这
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枪术有
少林枪、
五虎枪、夜战枪、提炉枪、拦门枪、金花双舌枪、担拦枪、十三枪、十八名枪、二十一名枪、二十四名枪、二十七名枪、三十一名暴
花枪、三十六枪、四十八名枪、八十四枪、六门枪势、十
枪架、六路花枪、秘授枪谱三十六点、豹花枪等。
对练枪术有枪对枪、对手枪、战枪、双刀对枪、
六合枪、三十六枪破法对练、二十一名枪对刺等。
少林枪术有一条歌诀是:“
身法秀如猫、扎枪如斗虎,枪扎一条线、枪出如射箭,收枪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压枪如按虎、挑枪如挑龙,两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拦、拿、亢、点、崩、挑、拨,各种用法奥妙全。”
刀术
刀是历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誉为“百兵之帅”。“刀如猛虎、枪似
蛟龙”,刀术的演练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凛烈的气概。
少林的刀有
春秋大刀、
梅花刀、
少林单刀、
少林双刀、奋勇刀、纵扑刀、雪片刀、提炉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
单刀、座山刀、六路双刀、八路双刀、太祖卧龙刀、马门单刀、
燕尾单刀、梅花双发刀、
地堂双刀、滚堂刀、单刀
长行刀、五虎少林追风刀等。
对练刀术有刀对刀、二合双刀、对劈单刀、对劈大刀、单刀进双刀等。刀的使用特点是
缠头裹脑、翻转劈扫、撩挂云刺、托架抹挑等,并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劈、撩、斩、刺似猛虎之说。
剑术
剑术矫健、优美、豪放,自古至今流传深远。
少林派剑术有
达摩剑、乾坤剑、
连环剑、太乙剑、二堂剑、五堂剑、
龙形剑、飞龙剑、白猿剑、
绨袍剑、刘玄德双剑、
青锋剑、行龙剑、武林双剑等。
对练剑术有二堂剑、五堂剑对刺、少林剑对刺等。剑诀:“剑是
青龙剑,走剑要平善,气要随剑行,两眼顾剑尖,气沉两足稳,身法须自然,剑行如飞燕,剑落如停风,剑收如
花絮,
剑刺如
钢钉。”
其他兵器械类
少林武术器械有长的、短的、硬的、软的、带尖、带刺、带钩、带刃的,多种多样,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说,近计不易胜数。除上述刀、枪、剑、棍以外,还有
三股叉(南方又称大钯)、
方便铲、套三环、
峨嵋刺、
月牙铲、和戟镰、秀圈、
方天画戟、
双锤、大斧、
双斧、
三节棍、
梢子棍、七节鞭、
九节鞭、
双鞭、刀里加鞭、绳标、
虎头双钩、草镰、“五合草镰、六合战链”、戟头钩、梅花单拐、六合
双拐、少林
六合大枪、马牙刺、
乌龟圈、
双锏、日月狼牙乾坤圈、
禅杖、大槊、风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对练套路
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对枪、空手夺匕首、棍穿枪、草镰合枪、梢子棍合枪、刀对枪、双刀进枪、眉齐棍合枪、单拐进枪、双拐破枪、拐子合齐眉棍、虎头钩进枪、马牙刺合枪、乌龟圈合枪、套三环合枪、方便铲合枪、月牙铲破
双枪、九节鞭对棍、
钢鞭对九节鞭、月牙合枪、月牙合锏、
三节棍进枪、方天画戟进枪、三英战吕布、空手夺刀枪、和戟链进枪、三股叉进枪、大刀封枪、三节棍破双枪、峨嵋刺进枪等。
技击散打
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
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
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
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少鬼攥枪等。
气功
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
站桩功”、“益寿阴阳法”、“
混元一气功”等。
软硬功夫
软硬功夫练法有多种,有卸
骨法、
擒拿法、点穴
秘法、
短打手法、各种
用药法、救治法等。
少林支派
概况
少林支派众多,有“三大家”、“四大门”之说。“三大家”是:红家少林、孔家少林、俞家少林:“四大门”是:大圣门、罗汉门、二郎门、韦驮门。又如六合、
八极、劈挂,通臂、太祖、燕青、华拳、
查拳、弥宗、动力、明堂,沙脚、
戳脚、地趟、洪拳、翻手、猴拳、螳螂、
醉拳、咏春,也大都是从少林武术中发展出来。
少林的套路也很多、光是拳术,据说就有172种之多,有小洪拳、大洪拳、
朝阳拳、观潮拳、炮拳、
通臂拳、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
形意拳、罗汉拳、
六合拳、
猛鹤拳以及“
少林七十二绝技”等。棍法、枪法、刀法也是少林武术的大宗,各有数十种套路,剑术则有二堂剑、五堂剑、
龙形剑、飞龙剑、白猿剑、刘玄德双剑、达摩剑、绨袍剑等。又有方天戟、三股叉、钢鞭、月牙斧、六合大枪、梅花拐等数十种兵器,
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提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等一百多种散打,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弹弓谱、易筋经义、用药法等各种技法等等。
要旨
少林武术的要旨,传说当日
达摩祖师见众憎坐禅,萎靡不振,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乃因躯体衰弱所致,于此悟到修习佛事必先强健体魄,因效鸟兽神态创立拳法,因此,
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攻架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
外家拳法之
集大成者。
侠文化
其一,少林武功博大精深、无人可以穷尽,是天下最大的武学宝库,不愧为武林第一大门派,因此在江湖上,少林派常常充当着“道义”的维护者、裁判者和
领头羊的角色。如金庸《无龙八部》里的少林,天下武学之至境,在于少林;雁门关前攻袭辽人之带头大哥,出于少林,以慈悲佛法使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上,化解怨孽,在于少林。当然,有时少林也有忍让过分而导致贪嗅的情况,如《倚天屠龙记》圆真(
成昆)之作恶江湖,便与少林之纵容大有关系,他们认为人心可化,而殊不知某些恶徒却是本性难移,等等。
其二,由少林的起源传说,产生了一批侠
文艺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推由
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述说了隋唐之际“十三棍僧救唐王”及少林开始发扬光大的传说、关于达摩创少林及历代高僧为少林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也有一些侠文艺作品加以反映。
其三、少林在反清抗暴及抵御外侮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少林曾有过抗倭的壮烈事迹,到清代据说又从事“
反清复明”的秘密活动,由这里产生了关于少林的侠文化传说。明代抗倭名将俞大酞据说与少林大有关系;
洪门天地会传说源出少林;文艺作品里又出现了似
少林俗家弟子为题材的“方世玉系列”等等。
习武渊源
少林寺僧众习武源远流长。早在北魏年间少林建寺初期,即有武装僧众保卫寺庙财产。
到了明代中叶,少林寺棍法已自成一派,寺僧参加了
江浙沿海抗击倭寇的战斗,在各路应募兵马中“最为骁勇”,于是声名
大震。明朝亡后,一些前朝遗老隐身少林寺,“殚精奋力于技击之练习”,为“灭胡兴汉”之谋。相传
顾炎武抗清挫败,曾路过少林寺,作五言长诗追忆少林武僧隋末立功、明代抗倭的功绩,哀叹“岂无材杰人,发愤起颓废”。又传
明朝宗室朱德畴入少林寺剃度为僧,后为少林寺主持,号“痛禅上人”。他曾主持制定“少林寺十戒”,第一戒即为“肄习少林技击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愿,朝朝勤修,无或稍懈。”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少林武功在顺治、康熙数十年间,即有“天下武功在少林”一说。当时的武功高手吕四娘、
白泰官、马和尚、
甘凤池都自诩少林真传。一些反清团体也借重少林寺的声望。《洪门问答》写道:“武从何处学习?在少林寺学习。何拳为先,洪拳为先。有何为证,有拳为证:猛勇洪拳四海闻,出在少林寺内僧,普为天下归洪姓,相扶明室定乾坤。”由此可见,武侠小说中推崇少林寺,绝非妄谈。
少林寺深深陷入武林纠葛,还与它的松散的管理有关。早在明朝时,“中州僧众不纳度牒,今日削发为僧,明日长发为民,任自为之”。
白莲教兴起后,少林寺众多俗家弟子踊跃加入,受挫时又回寺避难。社会上一些“长枪大矢、其技最悍”的强人“亦每削发变形入比丘中”。而少林僧人中一些武功高手也经常借募化之机云游四海,到处比武献技。少林寺与江湖武人的双向交流,既丰富了少林武功,又传布了少林的声望。
少林精神
近几年来,随着少林
禅宗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人们都在拷问:
少林寺虽然历经磨难,但是其所传承的佛教禅宗文化却长盛不衰,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受其
少林弟子所世代传承延续的《
少林精神》所影响。那么少林弟子所世代传承延续的《少林精神》是什么呢? 少林派
《少林精神》
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
不争和合少林心,止恶扬善少林根;
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
孝顺师僧父母亲,守法持戒遵祖训;
慈悲为怀尽施舍,放下名利不是贫;
武医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
相关功夫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