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又称南方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汉族拳种的总称。南拳在400多年前即有史书记载。由于历史悠久,其流传地域辽阔,因地而异,种类繁多。广东有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拳种,还有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佛家拳、侠家拳、刁家教、岳家教、宋家教等;福建南拳有鹤拳、王祖拳、太祖拳、罗汉拳、梅花拳、连城拳、五兽拳、虎仔金刚拳及犬法、地术等;四川南拳有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拳种及峨嵋拳、白眉拳等;湖南南拳有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岳家拳等;湖北南拳有洪、鱼、孔、风、水、火、字、熊等八门拳;江西南拳有字门拳、硬门拳等;浙江南拳有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和温州南拳等。
基本概况
南拳在400多年前即有史书记载。由于历史悠久,其流传地域辽阔,因地而异,种类繁多。广东有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拳种,还有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佛家拳、侠家拳、刁家教、岳家教、宋家教等;福建南拳有鹤拳、王祖拳、太祖拳、罗汉拳、梅花拳、连城拳、五兽拳、虎仔金刚拳及犬法、地术等;四川南拳有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拳种及峨嵋拳、白眉拳等;湖南南拳有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岳家拳等;湖北南拳有洪、鱼、孔、风、水、火、字、熊等八门拳;江西南拳有字门拳、硬门拳等;浙江南拳有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和温州南拳等。
南拳拳系的形成,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响。从公元4世纪起,中国境内由北而南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是在两晋之际,当时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辗转迁移到福建。第二次是在唐末僖宗时期,由河南固始人
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兵5000人及大批眷属南迁至泉州、福州。第三次是在
两宋之际,南迁军民超过百万。以上三次移民,都是从河南出发。他们定居在南方的同时,也把比较成熟的北方武功带到了福建、广东一带。
明代中期,另一位武学大师戚继光率领
戚家军参加平倭战争,转战浙闽粤三省。戚家军曾在福建征战多年,并曾在福州、泉州等地驻防。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祖上六代都是军官。戚继光的武功当属于
北少林一系。在戚系军的武功训练中,所有的拳械
套路都由他亲自编写,剔除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动作。戚家军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也必将使这种带有明显北方特色的武功对闽粤武术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基本特点
稳马硬桥,它的步型、步法从外型而言,虽有高桩与矮桩、大架与小架之分,但都要求沉实稳固,做到高而不浮,低而不板。拳谚云:“练得硬桥硬马,方能稳扎稳打”。
手法丰富,南拳的手法有拳法、掌法、勾手(鹤嘴手)、爪法、指法、肘法和桥法等。尤其是爪法、指法和桥法是区别于其它拳种的重要特征之一。南拳通常在步型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完成若干次上肢动作,故有“一势多手”、“一步几变手”之说法。
力发于腰,南拳的发劲,要通过腿、腰、背、肩以及全身的协调一致,贯穿顺达。发劲时讲求先蓄后发,先收后放,“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快慢相间,南拳在发劲上可分短劲(寸劲)、长劲、飘打劲、连绵劲与撞抖劲(即宗劲、震劲)等,演练中注重长短结合,快慢相间。
发声呼喝,南拳讲求发声,以声助威,以气催力。南拳的发声,一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结合动作发力而发声,做到力、气合一。二是模仿象形动作因势发声,做到形、意合一。
南拳的总体风格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威猛迅疾,灵巧绵密,
刚柔相济,上肢及手型尤富于变化。它不像
少林拳那样雄浑朴茂,舒展大方,但其刚烈之气,威猛之势,却灏然自成气象。
南拳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清初到清代中期,即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它包括上百个拳种,广泛流传于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台湾等省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并很早就流传到海外,在东南亚以及美洲、大洋洲扎下根来。若论传播
中国武术的贡献,南拳拳系自当首屈一指。
基本分类
南拳种类繁多,以地域,大致可分为:广东南拳、广西南拳、福建南拳、浙江南拳、湖南南拳、湖北南拳、江西南拳、四川南拳等拳种。其门派众多,如广东的“五拳十三家”洪、刘、蔡、李、莫;白眉拳、南螳螂、咏春、
侠家拳、
蔡李佛拳、
周家拳、
南枝拳,福建的少林桥手、
五祖拳、
鹤拳、
罗汉拳,广西的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
黑虎拳、
金刚拳。湖北的
洪门拳、
鱼门拳、
孔门拳、湖南的
巫家拳、
薛家拳等。
名家派别
浙江南拳
兰溪最有名的拳种为兰溪南拳中的
七步拳、十字拳。光绪《兰溪县志》记载,自唐宋以来,兰溪就有武科武进士郑梦桢身居锦衣卫西司理刑,武举人郑梦龙身居锦衣卫副,除此历代武人辈出,将军不计其数,可见,武术早就在兰溪结下了不解之缘。1358年,朱元璋麾下大将胡大海攻打衢州,其间正逢雨季,曾在兰溪长乐村屯兵训练数月。闲遐时,官兵教村民习武练拳,据传,兰溪南拳中的十字拳、七步拳等就是当时所流传下来的拳种,迄今有600多年历史。
兰溪武术系南拳一脉,主要拳种有七步拳、十字拳、四步拳、五步敌、六步拳、四门修空、六云鹤、双肩小八卦、四门棍、镇山棍、毒蛇出洞、扁担、凳花、拐杖、汤布花等。其中,七步拳的特点套路是短小精悍,拳法独特,迅猛快捷。七步拳按远七步、近贴肩之意,以提沉平聚贯等法完成。动作要求上下相随,步稳拳猛,势急,发力顺达。十字拳按四门八道,攻防兼备、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少打多、以快打慢的技击特色。
广东洪家拳
洪家拳,简称
洪拳,一向是在南拳之中流传得十分广泛的门派,由上文可见多个地方的主要拳术之中都有洪拳之名的,如广东、两湖、四川、浙江等。其实在广东更是赫赫有名的,如‘广东十虎’之中的铁桥三、黄麟英等就是习洪拳的。 关于洪拳的来源一般有二个说法的,一是出自南少林寺,在明末清初时由福建传入广东;二是广东花县人
洪熙官所创的。这两种说法大致上都和南少林寺的关系密切,可见洪拳本为南少林的拳术之一。
洪拳以刚为主,它的武术风格有二,一是长桥大马、长手长攻的大开大合武术;另一种是短桥窄马、短手近攻、贴身攻防的武术。
现今所流传的洪拳体系有十分多的,一般流传在广东一带的,亦即
黄飞鸿一脉的现今名为虎鹤洪拳的。而套路方面主要的有工字
伏虎拳、虎鹤双形、五形拳、
铁线拳,而其他的则是根据各支派而有所不同的,如:拳术方面的有千字掌、现
龙拳、十独手、蝴蝶掌、金刚伏魔掌、千佛手、单鹤朝枝、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
猴拳、彪拳、罗汉掌 法、鼠步
梅花、洪门三展手、十字拳、流星捶、五禽拳、
龙虎双形、虎豹拳、三进拳 、单弓伏虎、双弓伏虎、铁线三展拳、夜虎出林、二龙争珠等,兵器方面则有双匕首 、
单刀、形意箫、单剑、指挥刀、双剑、
双刀、雨伞、缨枪、行者棍(双头棍)、 五郎八卦枪棍(单头棍)、五点梅花棍、少林六点半棍、洪门棍、春秋大刀、
斩马刀、傜家大扒、铁尺、扇子、
三节棍、拐、板凳、
蔡阳刀、七点半棍、铁包金棍、 十八拦枪、护手刀、七星刀、单鞭、双鞭等。
而洪拳的手法有沉桥、圈桥、缠桥、截桥、劈桥、插掌、劈拳等特色,以僵劲运出桥手作防卫,以短劲作出攻击;在马步上有硬马的风格,以子午马(
弓步)、吊马、
四平马、麒麟马(沉步)、二字拑羊马等为主。属刚猛一路的拳术。
广东南拳有五大流派:洪家拳、刘拳、蔡拳、
李拳、莫拳。
陈亨受其影响创立的
蔡李佛拳对后世影响很大。
广东刘家拳
有禽蟧爪、虾公腰之称的
刘家拳,估计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它的始祖,一直有三种说法的,一是
刘生,二是刘一眼、三是
刘青山所创的。一般在广东以外的地区是绝少见过此拳术的,而此拳术也只是在中山附近比较盛行的。
刘家拳以灵为主,短桥短马、功夫硬朗、灵巧敏捷、步走四方、拳打八面。正如其拳理:进似追风箭、退似雷电闪、走步须灵活、出手似云烟’。它多是以吊马、拖马、侧闪等的,而手法上则是禽蟧爪(禽蟧即蜘蛛)、虾公腰(虾公即雄虾)的。禽蟧爪是指它的桥手快速敏捷;虾公腰是指腰力的运用上要有如虾腰般的爆炸力。其内容有大运天、小运天、十拳、天边雁、八图功、刘家五形拳、刘家刀、刘家棍等。
广东蔡家拳
蔡家拳相传为广东
番禺人蔡展光所创的,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蔡家拳以‘快’为主,所谓洪家讲桥马,蔡家讲快打,亦如其口诀:‘快速灵巧、敏捷多变、消身借力、因势利导、闪化巧取、只可以巧取胜、不可以力争衡。在技术上,蔡家拳是有着重偏门攻击,快步抢攻,消身借力的特点,马步以三角步为主。其内容方面有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
四象拳、拳肘手、六连拳、百鸟归巢、单头棍、双头棍、蔡家三矢大钯等。
广东李家拳
李家拳相传为广东
新会人李友山所创的,其发源地为新会市大泽区七里村,也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相传李友山在少林的
五形拳上改进,成为现今的李家拳。李家拳是以长桥大马、偏身偏步、朴实刚劲为主的,身法上则是以肘攻击为主,要求沉实稳重,出手准确,由于是以肘攻击为主的,所以也要求着点准确,以避免一击不中,被别人有机可乘,一如其拳诀:“奇肘卅六有谁知,出挫沉缠捆最宜。剪切盘循成妙用,穿栏拱折护相施。尖横下反兜归后,顿揭连攻腕在前。纂伏低寻高割就,平钩扫脚势难移、尖桥宜用连肘法,巧妙功夫在顿肘。我桥在上宜顿打,我桥在下用缠攻”。其内容有五连手、中六连、七连手、三十六肘、哨打、短扣、子午连环棍、双头大圈点棍、金锁连环双刀等。
广东莫家拳
莫家拳与一般的南拳是不同的,一般的是比较着重手法的,而莫家拳则是以脚法为主的。莫 家拳的第一代人物之中有莫蔗蛟、莫达树、莫四季、莫定如、
太平天国的女将莫清骄,而近代的有,在香港武术界叱吒一时的双刀
莫桂兰,应不过是百多年的历史。
莫家拳的要领是:一脚胜三拳。所以它是在南拳之中一个十分特别的门派,因为只有它是像山东
戳脚般以脚攻击为主的。至于它的脚法方面一般是有:撑鸡脚(穿心腿)、虎尾脚(后蹬腿)、钉脚、钩镰脚、后弹脚、翻身腿、侧脚踢、双飞脚、旋风腿等。
而一般的人士大多是只看重莫家拳的手法,其实莫家拳的手法也是不可轻视的,它的手法大多是走重手一路的,以碎喉、插眼、撩阴等手法为主,也是别派的比较少。也许一般人会觉得这些手法比较阴损,不够光明正大,而已在真实的格斗上,是生死之搏,而且莫家拳一般是给女子习的,女子在力量上大多不及男子的,所以难免要用这些手法去取胜了。
其内容有莫家正宗拳、桩拳、三支笔、碎手、莫家
拗碎灵芝拳、双龙出海、直势等。
广东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传统拳术中的
南拳之一。相传为广东省
新会京梅乡人
陈享所创。他综合了
蔡家拳、
李家拳和
佛家拳三家之长而形成一支新派,故名。它
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此拳手法以拳、掌、桥为主。步法和腿法有弓、马、虚、拐、撒、扭步和踢腿、横踩、后钉、单飞脚和箭腿等。其特点是快速灵活,柔中带刚,左右开弓,步法多变,具有勇猛、机智的风格。此拳共有四十九个套路,分初、中、高级。初级有四平桥、小梅花、截虎拳等;中级的有平拳、八卦心拳等;高级的有虎形、鹤形、醉七仙、佛拳等。
广东咏春拳
咏春拳,为南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咏春二字乃是为了纪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的。
严咏春原籍广东,她则自小跟随南少林五祖之一的五枚师太习技。及后更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理(亦有一说为严咏春习得
方七娘的永春白鹤拳之后有感而发),并得其师五枚大师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当时严咏春并要求五枚师太为拳命名,大师则叫她用自己的名字咏春为名。
她期后下嫁福建盐商梁博涛,并传其技给他。后来梁博涛因与红船中人友好,并常与其友
梁兰桂、黄华宝及
梁二娣等饮酒论技,他更将咏春拳与他们交换红船之名技-南少林六点半棍。由始起,‘咏春拳’就不是只有八斩刀法一路兵器了。
其后梁华宝传艺予梁赞,即人称佛山赞先生。
梁赞凭其天资聪颖,苦心钻研,使咏春拳能在晚清期间,在岭南一带声名大着。令咏春拳声名大振。而近代的则有已过身的叶问师傅。
咏春与一般南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黐手之练习,而黐手之最佳练法,须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当年收费颇昂,遂未为一般阶层人仕所能负担,而能学者,多为贵家公子而已,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
咏春的套路比较少,只有
小念头、寻桥、标指、八斩刀、南少林六点半棍法。咏春拳拳势紧凑,实在是属于
短打之中的优秀拳种。而也出现了多个派别的咏春,如广州咏春、刨花莲咏春、米机王咏春等
潮汕南枝拳
南枝拳是南拳十大拳法之一,是陈南枝首传的。广泛流传于汕头、潮州、潮阳、普宁、五华、揭阳、揭西等潮汕地区,在节日盛况时通常配合潮汕舞狮队演出。
南枝拳动作简练,发招刚劲,能攻善守,灵活多变。近身擒拿,手足并用,步稳力沉,步走四面,拳打八方,进退快捷,连消带打,步法灵活。南枝拳手法采用冲拳、凤眼拳、顶腕、虎爪、劈手。腿法采用侧踢、飞蹬、转身侧踢、踩腿、蹬地飞跳步等
南少林黑虎门
南少林黑虎门,乃南少林旁支之一,相传为广东十虎之中的苏黑虎受南少林僧传授后创出来的,故名为黑虎门。约有二百年历史。
黑虎门的套路包括有:十形拳、
醉八仙拳、黑虎刀、金刚棍等。其中十形拳的十形即为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每形内含三十点手,分前、中、后桩三部分,拳法刚柔并济,朴实无华。 在桥手上,黑虎门跟另一同为南少林旁支的洪拳是明显地不同的,黑虎门的桥手不重沉桥,要求把桥手伸直的,虽容易被敌人有机可乘,但也能增强攻击力。不过现今留流传大多吸收了洪家拳等的手法用上了沉桥。
基本技法
基本技法,南拳,种类和流派都很多,各具特点,它们一般的技法有以下八点。
稳马硬桥
南拳讲究扎马。扎马就是“桩步”;
马步桩是南拳扎马的基础。有大马、小马和半马之分。不论什么形式的极步,都要求五趾抓地、落地生根,强调“稳如铁_塔坐如山”。“手是铜锤,脚是马”,扎马练好了,腿力沉.重,步势方能稳扎,运动才有章法。桥,就是臂的运使,称为“
桥手”。比如,臂下垂做内旋的动作,唤作“滚桥”;肘下沉,唤作“沉桥”。对桥手,则要求肘臂刚硬,内蓄劲力。“练得
硬桥硬马、方能稳扎稳打”,南拳十分重视桩步的稳扎和肘臂桥手的坚硬。
脱肩团胛
南拳身法讲究脱肩团胛。脱肩,是两肩有意识地向下沉坠,似乎将启向下脱卸似的。团胛,是使肩胛骨向前微合,形成团状。脱肩下沉,能助长臂肘的劲力。团胛前合,能使背紧,有助于前胸的涵虚。
直项圆胸
南拳身法还讲究直项圆胸。直项,是下颏里收使颈项挺直,但不可僵硬。圆胸,是胸作微涵,稍呈圆形。项直有助于胸背肩肘的劲力合一,胸圆则有助于沉气实腹。
沉气实腹
南拳也非常讲究
气沉丹田,强调沉气实腹,使腹肌加以紧缩。沉气实腹,促使臀部必须收敛。它与脱肩团胛。直项圆胸以及五趾抓地,乃是一个整体,能够做到上下完整一体,周身劲力就将会凝结到一处。
五合三催
五合是,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三催是,手催、步催、身催。大凡开步出拳,要身随步转,拳随腰发,收腹蓄劲,先收后发。手法须灵活,步法须生根,“手法快时马步生,马不凌乱自有章”,手法与步法也须协调一致。南拳运动时,要“手到、眼到、身到、步到”,目随手动,传神于目,示意于手。要求
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配合协调,这样,南拳运动才能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力从腰发
“手从胸口发,力从腰马生”,南拳把腰视为发力的重要枢纽,它的发力都趴腰力来带动。同时,南拳又强调腰功必须刚柔相济,如“鱼游于水,蛇行于陆”。如果腰部呆板刚硬,缺乏柔韧,也带动不好劲力的发挥。南拳在劲力上分寸劲(短劲)、长劲、飘打劲、连绵劲、爆发劲等等。这些劲力均须“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
发声呼喝
南拳讲究发声呼喝,一般的喝声有“嘻”,“喝”,“哗”,“嗱”,“咿”,“嗌”等六音。随着拳势变化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呼喝声。“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发声呼喝,一是助威势,二是助劲力,三是助形象,不可以无原则地乱喊乱叫。
体刚劲粗
南拳在运动时还强调运气鼓劲,肌肉隆起,时张时弛,全身体刚劲粗,使整个拳势呈现出刚劲十足的形象。
共同特点
南拳北腿”。手法有拳、掌、爪、钩、指以及各种肘法、桥法等。其中桥法是南拳特有的手法,亦即直臂或屈臂形成“桥”形,进行圈、盘、切等的手法。
②动作紧凑,劲力刚健,发劲有3种形式:一为快速用力,如“弓步双冲拳”;二为短劲发力,亦即手臂保持一定弯曲,用劲短促,挥动幅度较小,如钩拳、短撞拳等;三为匀速用力,亦即在臂部持续紧张的情况下慢而均匀地用力推出,如单双推掌、碟手推等。
③步法稳固,重心较低,强调桩步为
基本功。拳谚说:“未学功夫,先学扎马”。扎马即
桩功。扎马练好了,才能“稳如铁塔坐如山”,为南拳步稳势烈的特点提供条件。
④快慢相间,长短并用,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快时迅速清晰,慢时沉稳有力。
⑤身法要做到吞吐浮沉,靠蹦闪转,腰腿身手要贯串一致,做到手起肩随,腰催周身,完整一气。
⑥气沉丹田,发声吐气。南拳常配合发力因势发出喊声,这有助于使动作饱满刚健,突出南拳的刚烈风格。
⑦南拳要求出手居中,注意门户,反应敏捷,要象拳谚所说“触即变,发如箭”。
由于南拳劲力饱满,以刚为主,所以练习者肌肉发达,
筋骨强壮,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可有显著提高。南拳强调蓄劲闭气与发劲开声交替使用,要求运用
腹式呼吸,因此对增强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都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