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huán)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根据《
姓氏考略》记载,
上古时期,
轩辕黄帝有一位大臣名叫桓常,他的后人就以其名字为姓氏,称为桓氏。由此可见,桓氏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故桓氏后人奉桓常为桓姓的
得姓始祖。
基本介绍
桓,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亦可读作chūn(ㄔㄨㄣ)、wán(ㄨㄢˊ)。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桓(Huán)姓源出有四:
源于黄帝时的桓常,出自
黄帝属臣桓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
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桓氏。
按史籍中的记载,由于那位桓常“审乎地利”,具有丰富的地理物侯知识,熟悉作物生长规律,于是向黄帝讲述了土地耕种之利。这是一个协助黄帝促使人类从原始渔猎的蛮荒状态向农耕
氏族社会转变的重要角色。但古史中没有关于他为官任职的更详细记载。
该支桓氏世系以及正确读音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部分桓氏族人仍奉黄帝大臣桓常为得姓始祖。
源于
子姓,出自春秋时期
宋国国君子御说,属于以谥号为氏。作为谥号,“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义,按古代《
谥法》的规定:“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
据史籍《
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国君名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
宋闵公)子捷之弟。
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
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湣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
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子御说宠妃甚多,生有七个儿子:
子兹甫、子
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
周襄王
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子御说病逝。
宋桓公在位时期,克敬勤民,多次参加诸侯盟会,曾出兵援救
郑国、
邢国,安定周王室。因此他逝世后得到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历史上称为“
宋桓公”。在宋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
该支桓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子姓桓氏族人皆奉
宋桓公子御说为得姓始祖。其支庶子孙
向魋,就以
王父的谥号为氏。称为
桓魋。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
齐国国君
齐桓公,属于以谥号为氏。
据史籍《
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
齐国君主齐襄公姜诸儿执政时言行多变、政令不信,国政混乱不堪。齐襄公有三个弟弟,分别是
公子纠、
公子小白、
公子彭生。当时公子纠的老师
管仲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通知了好友
鲍叔牙,于是诸公子们纷纷外逃,公子纠逃到外婆家鲁国,公子小白在老师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了
莒国。
姜小白死后,得到了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后世称之为齐桓公。
在齐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并世代相传。
姜姓桓氏族人皆奉
齐桓公姜小白为得姓始祖。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于
乌桓(wán)族,乌桓原称“乌丸”、“古丸”、“
乌延”,原与
鲜卑族同为
东胡部落。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
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
西汉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匈奴王
冒顿单于击败
东胡,东胡人北迁至
鲜卑山和
乌桓山(乌丸山)定居,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
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现
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
罕山。乌桓族无文字,刻木为信。随水草放牧,以穹庐为室,常要向匈奴进贡,匈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
到了秦、汉之际,乌桓民族主要活动于
饶乐水一带,其地东邻
挹娄、
夫余、
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
幽州刺史所部相接。
西汉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
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
东汉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
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
辽东属国。
东汉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
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
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
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
部落联盟。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
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
蹋顿统一现
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
袁绍在
官渡之战之后败给
曹操,其子
袁熙、
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
柳城,斩蹋顿诸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农历9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此时雨水已经止息,滨海道可以通行了。曹操经此路返回,途经碣石,回想白狼山一战,意气风发,写下了豪情满怀的《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一句中的“幸甚至哉”,应该是曹操在征灭乌桓部落之后的真实感受。
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建立的
北魏王朝占领了乌桓之地,鲜卑与乌桓融合,鲜卑族于是有了乌桓氏。
乌桓族人在迁入
北魏时,融入鲜卑族,其中有改汉字
单姓为桓氏者,另外还有复姓桓
侯氏、桓阿氏,史籍《
姓氏寻源》中记载:“后魏桓阿氏,后改鹿氏。”其实,所谓“桓阿氏”就是《姓纂》中记载的“鹿桓阿氏”,实际上应当是“阿鹿桓氏”,这在《通志·氏族略》、《姓氏辨证》等其它史籍中皆有勘误,正确的应当是“阿鹿桓改桓氏”或“阿鹿桓改桓氏,阿鹿孤改鹿氏”方为正确。
五胡
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乌桓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铁弗”人
赫连勃勃立国
胡夏。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为乌桓后人所建立。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乌丸国,之后乌桓融入契丹、
靺鞨等其他民族。形成一个名叫“桓赧氏”的部落,属于
生女真,
女真语称“桓散达”,以部为氏。在
金世祖完颜·
劾里钵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桓散达”被征服,并入女真统一体,成为后来完颜·劾里钵的儿子、
金太祖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的附庸属下。到了金熙宗完颜亶执政时期,
金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期间大量接受
汉文化,
女真族桓赧氏在此过程中汉化省文为单姓桓氏。
据史籍《中华姓府》《姓氏寻源》记载:清代老
满洲部族(
女真族)桓泰氏,
满语为wántai Hala,世居雅兰(今
俄罗斯雅兰河流域),在
满清时期为脱谱姓氏,族源不详,后并入
满族八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
汉姓为桓氏、泰氏等。满族人不与汉人通婚。
少数民族改姓的这些桓氏,正确读音均作wán(ㄨㄢˊ)。
姓氏始祖
迁徙分布
桓氏在东周时期之前,为单一来源姓氏,源于轩辕
黄帝大臣桓常,因年代过于久远,不在
信史之内,故不可完全相信。在东汉之前,桓氏主要是来源于宋桓公和齐桓公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
北魏时,鲜卑族的部分乌丸氏亦改姓桓氏。
此外,《元和姓纂》和《
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姜姓齐桓公之后,也有发祥于河南子姓宋桓公之后,更有一少部分为鲜卑族之后。在宋版《
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七位门阀,
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谯国郡,亦称谯郡。
东汉朝
建安年间(196年~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隶属
豫州刺史部。谯郡下辖的
龙亢县为桓氏郡望的具体所在地。
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
怀远县、
鹿邑县、
永城县、
濉溪县、
蒙城县、
涡阳县、
利辛县、
固镇县间一带地区。
谯郡桓氏支脉有三,
一出龙亢县(今怀远县龙亢镇),东汉桓荣、曹魏桓范、东晋桓彝均属之。
一出铚县(今
濉溪县南
临涣镇)桓氏,东晋
桓宣、桓伊属之。
龙亢、相、铚三县,东汉均属
沛国,魏景初二年(238年)割入谯郡。
《
晋书》卷六四《武陵王遵传》:“〔桓〕伊与
桓温疏宗”。《世说人名谱》列
桓伊为
龙亢桓氏“别族”而附之于龙亢桓氏之后。据此可知,
铚县桓氏与龙亢桓氏宗族相通而支脉疏远。
●龙亢堂:东汉经学大师
桓荣,
齐桓公后裔,沛郡
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
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
刘庄,从此恩遇日隆,官至少傅,
汉明帝时封
关内侯。桓荣与子
桓郁、孙
桓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
帝王师”,在历史上成为美谈,
龙亢桓氏由此出名。从此桓氏家族成为龙亢的望族。
龙亢桓氏历经东汉、三国、
西晋、东晋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
文官武将在朝供职。桓荣十世孙
桓温担任
东晋大将军、大司马,领导了三次北伐收复中原的战争。末三代有十七位将军握兵权、守重镇,声势显赫。桓荣的第十一世孙
桓玄,篡东晋、废安帝自立为帝建立
桓楚政权。公元404年,
刘裕进攻桓楚政权,桓玄兵败,死于江陵。此后,大江南北桓姓灭嗣绝伦,被抄斩者众,侥幸活命者,或更名换姓或远逃他乡。
●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位将军(
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
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乐善堂:据
田余庆先生《
东晋门阀政治》所载:汉魏桓氏除了望出谯郡者外,还有《
元和姓纂》卷五引
应劭《
风俗通》楚大夫桓思之后的桓,当即长沙
临湘桓氏;还有《三国志·魏志·裴潜传》注引《
魏略》所云冯翊甲族桓氏;同书同志《
王粲传》所云安成令
下邳桓威,等等,《文选》卷二八
陆机《
吴趋行》注引
张勃《
吴录》,吴八族中有桓氏。《三国志·吴志·士燮传》有交趾
桓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谓西晋时扶风王
司马骏有长史荣阳(今浙江荣阳)桓隰。
桑世昌《
兰亭考》卷一载修禊赋诗者有“荣阳桓伟”(张淏《
云谷杂记》卷一,桓伟误作柏伟),则桓氏尚有荣阳一望。又,《
隶释》卷二《东海庙碑》尚有南阳桓氏。
桓氏遗迹
“桓傅故里”牌坊
在桓荣的家乡龙亢,现在仍有“桓傅故里”牌坊,位于积善街(又称庙巷街)南端,拱门下原有石阶通往
涡河下的顺河街。其始建年月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明代万历四年(1576)得以重建;清道光29年(1849)重修;1955年因修筑涡河左堤有碍工程被拆除;1984年当时的龙亢
区公所重建。
后来的龙亢人为了纪念桓氏,曾保留了桓荣故宅、桓荣就读的碧云宫和洗砚池;修建了乡贤祠,供奉桓荣及其声名显赫的子孙们。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这些古迹大都荡然无存了。
● 龙亢桓氏墓群
安徽省
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北2.5公里唐庄
东有一处桓氏墓群,俗名“双古堆”,又名“五里古堆”。两座土墩墓,南北排列。南墓底部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北墓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据旧《
怀远县志》载:“桓荣赐葬
首阳山,此必其子孙或族人墓”。然究为桓氏何人之墓,有待考证。1982年,桓公墓被列为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
●三角圩汉墓群
安徽省
滁州市
天长县三角圩汉墓群中共清理墓葬二十五座,除一座为战国晚期外,其余都为西汉早、中期。这批墓葬集中在约一千平方米的范围内,距地表2.5至3米深,分一人单葬与双人合葬两种,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
棺椁为
葬具,多南北向形制大小不一,出土文物种娄繁多,有铜器、铁器、漆器、木器、玉器、陶器、玛瑙、琉璃、银器、
角器等,计748件。主墓一号墓,坑长4.8米,宽3.5米,为夫妇
合葬墓,
随葬品380余件,墓中
出土玉、银、铜、木四种质地五枚印章,墓主名叫桓平,为西汉
广陵王中宫
谒者。十九号墓中出土一枚木质漆印,根据两墓桓姓及许多漆器上铭文“桓乐”、“桓安”、“大桓”等字样,推认三角圩汉墓群为桓氏(贵族)家族墓群。
● 长沙桓氏贵族墓群
湖南省
长沙市长岭橡胶厂汉代墓葬,是一处西汉时期桓氏(贵族)家族墓葬群。墓主人桓驾的
陪葬品以陶器为主,器物组合为鼎、盒、壶,还有铜镜、泥钱和
泥金饼,不见
五铢钱,所以认定桓驾墓的年代应当在西汉中期
汉武帝以前。
早在1959年,在毗邻长岭橡胶厂桓驾墓的左家塘区,也发掘了一座西汉大墓,墓主人名叫桓启。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桓启墓的墓室规格大过桓驾墓,桓启墓的陪葬品还有兵器出现,与战国墓相似,而与西汉中期墓不同,且桓启不避汉景帝
刘启的名讳,表明桓启墓的年代必然在汉初景帝以前,早于桓驾墓。同时,桓启墓的规格比马王堆2号墓长沙丞相
利苍墓略小,但明显超过出土了“长沙仆”、“宫丞之印”等铜质官印的长沙国诸属官的墓葬,证明桓氏家族在西汉长沙国境内具有一定的
社会地位,这一家族可能自汉初延续至西汉中期。
西汉桓氏贵族,史书上缺乏相关记载,秦朝统一六国前夕,
秦始皇有大将桓齮,一度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后攻赵失利,畏罪潜逃,下落不明。另1991年安徽天长县三角圩也发现过一处桓氏家族墓群,其中一号墓出土了“桓平”玉印及其他各类精美玉器达90余件,还有
龟钮铜印“
臣平”和木印“广陵宦谒”,表明“桓平”是西汉
广陵国时期的谒者属官,为广陵国王
刘胥身边的近臣,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广陵国受封于汉武帝以后,其桓氏家族显赫于西
汉中后期,而长沙国境内的桓氏家族,大致上发迹于西汉初年,延续至西汉中期,不排除两个家族之间或许有一定世系和渊源关系。
西汉“桓驾”玉印,1990年出土于湖南省
长沙市长岭橡胶厂汉代墓葬。玉印覆斗形钮,上有穿鼻,印面
正方形,边长2.6厘米,高2.1厘米。印面无
边栏,
阴刻篆体白文“桓驾”两字。“桓驾”两个字的位置左右均分,所占比例对等,不偏不倚。印面中多以
汉印缪篆典型的平直均匀线条为主,使整个印面显得十分协调。平直中更具变化的是“驾”字的左上部“力”字的斜势和
曲笔,增加了整枚印的情趣和生动感。“桓”字右边的“日”字有意拉长,使字形变瘦,整体便十分匀称而协调。纵观“桓驾”玉印,精致秀丽,线条均匀和谐,是汉代玉印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桓驾”玉印,制作精致,字体秀丽,展示了汉代高超的
工艺技术和美学追求。通过“桓驾”玉印,使我们了解了西汉时期长沙国地方的
贵族政治概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无独有偶,桓启墓里也出土了一枚“桓启”玉印,与“桓驾”印的形制、材质、字体等基本相同,推测“桓启”与“桓驾”当属同一家族。
家谱文献
《安徽怀远龙亢桓氏家谱》,(现代)桓氏阖族重修,计算机
排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桓氏宗祠。
字辈排行
桓氏一支字辈:“宿彩汗院……”
宗祠通用联
望出谯郡;源自帝臣。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桓姓的郡望和
得姓源流(见上
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功高夹日;威著避骢。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丹阳人桓彦范,字土则,以荫袭调右
翊卫,后为
中丞,长安年间官司刑
少卿,曾多次上疏请求昭雪冤案,又官羽林将军。中宗时任侍中,正直敢言,封扶阳郡王,出任濠州刺史。后为权臣
武三思诬陷被害。夹日,在太阳两旁,比喻辅佐天子。下联典指东汉谯郡龙亢人桓典,字公雅,顺帝时太傅桓焉的孙子,能传家学。
举孝廉为郎,灵帝时官
侍御史,当时
宦官专权执政,他正直而不避,因常乘骢马(青白色的马),京城人说:“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建安年间官
御史中丞,封关内侯。
世传新论;代陟崇阶。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
光武帝时官
议郎、
给事中。通音律,善鼓琴,学问广博,遍习
五经,喜欢非难俗儒,因坚决反对
谶纬神学,被光武帝看成“非圣无法”,几乎被处斩。他的论点,对后来
无神论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著作有《新论》二十九篇。下联典指东汉谯郡龙亢人桓荣,字春卿,光武帝建武年间官至少傅,
明帝时封关内侯。其子桓郁,字仲恩,官至太常,曾先后为明帝、章帝讲授经书,很受恩宠。其孙桓焉(桓郁的儿子),字叔元,顺帝时官太傅、太尉,曾在宫中讲授经学,有传业单子数百人。其曾孙桓麟,字元凤,
桓帝时官议郎,在宫中
侍讲;桓鸾,字始春,官至议郎。其玄孙桓彬(桓麟的儿子),字彦林,少年时与名士
蔡邕齐名,举孝廉为郎,因为从未与
中常侍曹节(
曹操的曾祖父)的女婿冯方(也任郎,桓彬的同事)在一块儿喝过酒,被冯方怨恨而罢官,著有《
七说》等。其九世孙桓彝,字茂伦,东晋明帝时历官
尚书吏部郎、散骑常侍,参预机密。其十世孙、桓彝的长子桓温,字元子,为明帝的女婿,历官
安西将军、
荆州刺史、大司马、
都督中外诸军事,封南郡公;次子桓云,字云子,历官
建武将军、义城太守、江州刺史、
西阳太守;三子桓豁,字朗子,简
文帝时任抚军
从事中郎、
征西将军,孝武帝
太元初年官征西大将军;四子桓秘,字穆子,历官
秘书郎、宣城内史、
中领军;五子桓冲,字幼子,历官江州刺史、
中军将军、都督江扬豫诸州军事、荆州刺史,曾镇守
京口、上明,积极筹划防守,配合谢安打败前秦军。“崇阶”,代指高官。
登高仰菊;图诚辨疑。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桓景,尝学于费长房,一日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可令家人作绛
纱囊盛茱萸系臂,登高饮菊酒,祸可消。景如其言,夕还,见牛羊鸡犬皆死,房曰:“代之矣。”下联典指东汉·桓谭,
光武时,上书陈时政,帝欲以谶决疑,谭直言谶之非经。
荣由稽左;志在尽忠。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桓荣,少习欧阳《
尚书》,官
少傅,赐车乘马,谓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下联典指晋·桓冲官荆州刺史,尽忠王室。
兄弟双太守;父子两将军。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冠军将军桓石虔及其弟桓石秀,两人都曾任过太守,有政声。下联典指晋代桓冲及其子桓谦。桓冲,有武功,累迁振威将军,桓谦累拜
骠骑大将军。
择婿乘龙得偶;救叔跃马突围。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桓焉官太尉,二女嫁黄宪、
李膺,时称二女乘龙。下联典指晋·桓石虔勇力过人,其叔桓冲为
苻健所围,桓石虔跃马驰赴,救桓冲突围。
直言世事遗新论;推衍宏议号盐铁。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桓谭,能文好古,著书二十九篇,言当行事,号《新论》。下联典指汉代
郎官桓宽,博通善属文,推衍
盐铁之议,计数万言,后通称《盐铁论》。
贤妇毁妆,挽车归里;贞妻割耳,行义表闾。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桓少君嫁鲍宣为妻,赠嫁甚盛,鲍宣不悦,桓少君悉归
侍御服饰,与鲍宣共挽鹿车以归乡里。下联典指汉·刘长卿妻桓氏,夫死于夭,乃割耳自誓,朝廷嘉其行,赐号“行义桓嫠”。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大将桓温,字元子,素有雄才大略,为安西将军,都督荆、梁等四州诸军事。下联典指东汉名人桓景,尝学于费长房,一日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可令家人作绛纱襄盛茱萸系臂,登高钦
菊酒,祸可消。景如其言,夕还,见牛羊鸡犬皆暴死。房曰:‘代之矣’”。
藻鉴精明,雅负艰深之节;风期豪隽,具饶宏济之才。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桓彝,有人伦识鉴。
苏峻反,桓彝起兵赴难,固守经年,势孤力屈,城陷见害。下联典指晋·桓温,以雄武专朝。
历史名人
桓魋(tuí),东周春秋时期
宋国(今河南
商丘)公族。任宋国主管
军事行政的官——
司马,掌控宋国兵权。他是
宋桓公的后代,深受
宋景公宠爱,他的弟弟
司马牛是
孔子的弟子。
桓宽,字次公,西汉时期
汝南人,治《公羊春秋》。
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
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
盐铁论》六十篇。
桓谭(公元前23年前后-公元56年前后),
两汉时期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字君山,
沛国相(今
淮北市)人。
桓景,东汉时期
汝南人,他曾经跟随
费长房修道,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不过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消除灾祸:让家人将包着
茱萸的
绛色纱布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喝
菊花酒。桓景听了以后回家照办了。第二天,他回来说,家里的牛羊鸡马都死了。费长房对他说:“畜生代替你们死了。”从此以后,便有了重阳节。
经学大家。
桓虞,
东汉时期官员,为
汉章帝时官员,早期任
尚书仆射,能够依法断事,细密公正,后来担任
南阳太守。
桓郁(?~93年),字仲恩。沛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
龙亢镇)人。东汉大臣,太常
桓荣次子。
桓焉(?~143年),字叔元,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县
龙亢镇)人,
东汉大臣,经学大师
桓荣之孙。
桓麟,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桓荣曾孙,桓酆之子,官至
许县县令。
桓鸾(108年~184年),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桓荣曾孙,东汉太常
桓郁孙。
桓典(?-201年),字公雅,谯国龙亢(今安徽
怀远县龙亢镇)人,
东汉大臣,桓荣玄孙,太傅
桓焉之孙,桓顺之子。
桓彬(133年-178年),字彦林,沛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大臣,
桓荣玄孙,桓酆之孙,桓麟之子。
桓阶(?—221年),字伯绪(《
孙夫人碑》作伯序),长沙
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曹魏开国功臣。
桓范(?-249年),字元则,
沛国龙亢(今安徽省
怀远县西
龙亢镇北)人。三国时期
曹魏大臣、文学家,画家。
桓嘉(? — 252年),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三国时期
魏国将领。官至
乐安太守、安乐乡侯。后被
丁奉所杀,谥曰“壮侯”。妻子是
升迁亭公主。
桓邻,
交州交趾郡(越南
河内东北)人。
桓治之弟。
三国吴时,被
交阯太守
士燮举为郡吏。士燮死后,其子
士徽自任交阯太守,拒阻
孙权所派之新任太守。邻叩头劝士徽迎接新守,被徽笞死。后其侄桓发举兵攻徽,未果。
桓隰,
司隶河南尹荥阳县人,晋初任
扶风王司马骏长史,曾与
司马骏、
刘宝等议论
诸葛亮之为人。
桓彝(276年-328年),字茂伦,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
桓荣九世孙。
晋朝大臣,
江左八达之一。
桓宣(?-344年),谯国
铚县(今安徽省
濉溪县)人,
义阳太守桓诩之孙,冠军长史桓弼之子,
晋朝将领。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
铚县(今安徽
濉溪)人。
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
镇南将军桓宣族子,其父
桓景,曾任
丹阳尹。有“笛圣”之称,著名琴曲《
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
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
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
桓荣之后,宣城内史
桓彝长子。
桓冲(公元318—384年),东晋名将,字幼子,小字买德郎,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宣城内史
桓彝第五子,
大司马桓温之弟,桓楚武悼帝
桓玄之叔。历
征虏将军、
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丰城公等。
桓玄(369年-404年), 字敬道,小字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
怀远龙亢镇)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
桓温之子,
桓楚帝国武悼帝。
桓修(?-404年),又作桓脩,字承祖,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桓荣十一世孙,
车骑将军桓冲第三子。东晋将领。
桓振(?-405年),字道全,东晋末年名将,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
征西大将军桓豁之孙,
冠军将军桓石虔之子,桓楚武悼帝
桓玄从子,有其父风,果锐敢斗,但暴横无行。桓玄败死后作为其继任者继续领导桓楚的余党对抗东晋,终因兵败战死。
桓石民,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朝重要将领,宣城内史
桓彝之孙,征西大将军
桓豁之子,冠军将军
桓石虔之弟。其妻为
谢安兄长
谢奕的女儿谢道辉(
谢道韫之妹)。桓石民历任显职,甚具名望,多番击败敌国。前后累功进迁
左将军。后来卒于任上,没有子嗣。
桓石绥(?-410年),征西大将军
桓豁之子,大司马桓温之侄,
桓楚武悼帝
桓玄从弟,谯国龙亢(今安徽省
怀远县西
龙亢镇北)人,东晋末期将领。
桓玄败死后仍持续抵抗东晋,终失败被杀。
桓法嗣,祖籍谯国龙亢,桓荣的十七世孙,
唐朝州曲阿(今江苏
丹阳)人,官至雍王府
谘议参军、
弘文馆学士。
桓彦范(653年-706年),字士则,桓荣的十九世孙,祖籍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
润州曲阿(今江苏
丹阳)人,官至宰相,唐朝“复国
五王”之一。
桓臣范,祖籍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桓荣的十九世孙,桓彦范之弟。任
鸿胪少卿、
右卫将军、左
金吾将军、
京兆尹、
西京副留守等。开元廿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薨于位,享年六十四岁。有《桓臣范墓志铭》存于
洛阳师范学院。
桓玉珊 ,1937年6月出生于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曾分别担任原国家物资部副部长、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