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技术分析手段
数字中国旨在以遥感卫星图像为主要的技术分析手段,在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水土循环系统等方面管理中国。
概念
针对性研究
此后,中国科学家展开了针对性研究,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数字中国”概念。1999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又称资源一号卫星)和巴西小卫星SCAI-1送上太空。当晚,据测控数据,资源卫星准确进入预定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15日中午12时左右,北京的卫星地面接收到第一张卫星CCD 相机遥感图片,图像清晰,随后收到红外相机的早期成像网图。
资源卫星
这是中巴发射后第一颗传输型资源卫星。“资源一号”的发射成功,被认为是开辟了“数字中国”的新纪元,国际宇航界同仁都为之震惊。
以前中国考察国土资源与环境时大都采用常规手段,不能及时反映土地、森林、农业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比如罗布泊已经干涸了,地图上还画着;洞庭湖小了一半,地图上还没有变等等。
有了“资源一号”后,就可绘制 1:10万比例尺数字地图,并可为完成1:5万、1:1万等比例尺的数字地图打下基础,可收集土地利用、农作物估产、水资源、地质矿产、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及海岸带监测等重要信息,所获得的资料对国土资源部今后 5年到10年的新一轮国土普查具有重要价值。
科学依据
取代正在使用的陆地卫星和斯波特,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为对土地实施全面管理提供决策和科学依据。
另外,中国有2223个环境监测站,急需成立一套高效、准确、迅速的环境监测、调查与评估系统,资源卫星的遥感监测系统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利用它可以对大气、水(江河湖海)、工业与生活固体废弃物、突发性的环境事件、生态(土地、草原、森林)等多个要素实施有效监测。
水利遥感领域,资源卫星的应用前景也十分看好,特别是在洪涝灾害监测、水土流失、工程规划等方面。
提出背景
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认为数字地球是一种能嵌入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描述方式。
“数字地球”核心内容是获取数字地图(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这样的地图上,地面所有一切都将暴露无遗。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先生介绍,到1998年,大家就发现,在地球之外,在网络上有一个数字的地球,有一个数字中国,这是最早叫做数字城市的阶段。由于我们和西方比较有一些后发,起步晚一点,但后发有它的优势,比如需求很强烈,国家的力量和资本的准备也比西方要充足,我们可以通过抓智慧城市智慧中国、数字中国的建设,实现低碳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研讨技术
聚集北京
2009年10月16日,几十位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家聚集北京,参加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就中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数字省区”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研讨,共同勾勒“数字中国”的蓝图。
专家观点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是中国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标是要健全中国地理空间信息标准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公益性、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及其交换网络体系,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各地“数字省区”的发展对于整个“数字中国”的最终建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专家建议,中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在“十五”期间应当以促进中国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为主要目标,完善地理空间信息标准规范;加速完善国家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和遥感对地观测体系;并尽快建成多层次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地“数字省区”发展的规划指导统一标准,促进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提高国产化水平
据悉,国家将进一步支持各类基础性、业务化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应用工程的开发,促其实用化,并积极支持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不断提高国产化水平。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的估计,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亚太地区电子商务到2020年将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贸易额将达到2.7万亿美元。
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占地区总额的47%,达8990亿美元。相比而言,东南亚地区的电子商务占地区总额比重依然较小。中国海关跨境电商出口额年均增长50%以上,其中2017年跨境电商出口336.5亿元人民币,增长41.3%;进口565.9亿元人民币,增长116.4%。为了改善数字化基础设施,许多国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投资政策,比如孟加拉国提出的“数字孟加拉国战略计划”和巴基斯坦设立的“全民服务基金”。
政府措施
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中国政府开展了很多工作,包括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等。此外,还将启动一批战略行动和重大工程,推进5G研发应用,实施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等。随着后续政策的出台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快车道。
经济发展
2018年3月份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约3.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英国等国,但还落后于世界第一的美国(约达11万亿美元)。
2017年12月4日发布的《数字中国报告》也有类似结论。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的零售电商交易额超过40%,预计超过法、德、日、英、美等5国的总和;移动支付个人消费交易额高达79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1倍;全世界262家“独角兽”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企业。
2018年1至9月,贵州省共签约大数据项目264个,合同投资总额593.9亿元。科大讯飞猪八戒网、科大国创、康佳创投、腾讯云计算等一批知名企业成功落地。
2018年11月26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就业白皮书(2018年)》显示,贵州省数字经济增速达37.2%,数字经济吸纳就业增速达23.5%。贵州省大数据企业达到9551家,比2017年底净增600多家。
风险投资
中国境外风险投资越来越活跃,大约75%投向数字相关行业。中国数字公司积极推动海外并购活动,其中三大互联网公司在过去2年中开展了35次海外交易,比如阿里巴巴收购东南亚主要电商平台Lazada。中国数字公司也在指引商业模式创新,比如共享单车公司OFO摩拜单车已将其业务拓展到亚洲、欧洲及拉美等国家。
建设成绩
2020年9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2019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梳理总结了各地区、各部门2019年信息化发展情况,分析了数字中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提出了努力方向和发展重点。
一、数字中国建设向纵深发展
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信息基础建设迈出新步伐。IPv6规模部署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19年底,IPv6活跃用户数达2.7亿,占互联网网民总数的31%,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达13.92亿。5G商用全面提速,截至2019年12月底,中国已开通5G基站13万个,5G用户快速增长。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北斗三号卫星核心部件国产化率100%,北斗相关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
信息技术创新取得新进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上升3个名次排在第14位,连续4年保持上升势头。信息领域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基础性、战略性技术产业发展和配套产业链建设不断优化。
数字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7%。数字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产业数字化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0.2%,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主引擎地位进一步巩固,向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数字惠民便民取得新成效。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2018年的第65位提升至第45位,在线服务达到全球“非常高”的水平。网络扶贫行动目标基本完成并持续巩固提升,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数字乡村战略深入实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互联网给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搭建了桥梁,主要电商平台上残疾人网店超过17万家,销售额近300亿元。
数字“一带一路”建设收获新成果。数字经济伙伴关系网络不断拓展,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国—阿拉伯国家网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全面推进。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经同137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22个国家签署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文件并建立合作机制。网络互通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建成跨境陆缆和国际海缆
二、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2019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年度目标任务较好完成,重大任务、重点工程和优先行动深入推进,数字能力建设持续增强,数字鸿沟加速弥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明显,数字惠民服务不断完善,数字国际合作继续深化,数字红利充分释放,数字中国建设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趋势更加明显,为全面完成“十三五”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开启“十四五”信息化发展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在数字能力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优化提升。千兆宽带进入规模商用,在全国超过300个城市部署千兆宽带接入网络。网络提速降费深入推进,固定和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较2015年提升6倍以上,固定网络和手机上网流量资费水平降幅均超过90%。基础软件生态加速发展,移动操作系统进入生态构建阶段。人工智能技术深化融合应用,面向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等关键技术加快迭代创新。信息技术领域专利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大数据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产业规模超过8100亿元,同比增长32%。工业互联网快速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35亿,全国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70个,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达4000万台套,工业APP突破25万个。
在数字经济方面,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2019年,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4%和29.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中国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2%、50.1%。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975亿元,同比增长27%。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直播带货小程序网络零售加速发展,成为互联网流量新入口。数字化“双创”步伐提速,112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孵化创新企业1.3万余家,创建品牌2.5万余个,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4.4万亿元。区域数字经济增长带逐步形成,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农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农业生产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应用,总体应用比例超过8%。
数字政府方面,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关键进展。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体上线试运行,接入地方部门360余万项服务事项和一大批高频热点公共服务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区政务服务事项数据2800多万条、政务服务办件数据5.51亿条、总访问人数10.4亿人,注册用户1.35亿。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发布1300多个数据共享服务接口,近2000项群众和企业办事常用数据被列入部门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全国人大建设完成法规备案审查平台。全国政协开通委员移动履职平台进行网络议政远程协商,近2000名全国政协委员在移动履职平台上发表1.4万余条意见建议。智慧法院建设加速推进,中国裁判文书网累计公开文书9600余万篇,累计访问量突破450亿人次。中国法律服务网累计访问13亿人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版启动试点应用,开启新时代检察信息化办案新模式。各地区“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区通办”渐成趋势,“掌上办”“指尖办”逐步成为政务服务标配,不断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大幅上升至31位。
数字社会方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生态环境数据化管理技术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全国环境监测网络持续健全,为开展污染防治监管执法联防联控提供精准支撑。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快完善,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全面提升。“互联网+人社”行动成效显著,社保卡全国持卡人数达13.05亿人,覆盖中国93.2%人口。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推进,省级智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上海、深圳、杭州、北京、广州、重庆、天津、宁波、福州等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前列,雄安新区浦东新区两江新区、滨海新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等智慧新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等智慧城市群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数字乡村建设成效逐步显现,2019年农村宽带用户数达1.35亿户,比2018年末增长14.8%,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数字惠民方面,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教育信息化2.0行动加速推进,全国中小学网络接入率达98.4%,92.6%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上线慕课课程数量增加到1.5万门。“学习强国”已开通114家主流媒体的“学习强国号”,手机客户端在14家应用商店下载量达7.05亿。“共产党员”教育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播出节目1.3万余个,干部网络学院课程增加至1.1万余门。“互联网+医疗健康”驶入快车道,19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持续完善。智慧交通让出行更加便捷,全国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用户突破2亿,部分机场实现从购票到机舱口的全程“刷脸”。数字化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国家图书馆超过2/3的善本古籍实现了在线阅览,“一键游”“一部手机游”等移动应用端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智慧广电建设加速提质升级,移动应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网络扶贫五大工程纵深推进,五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共支持4.3万个贫困村光纤网络建设和9200多个贫困村4G基站建设,基础电信企业推出资费优惠,惠及超过1200万户贫困群众。
在数字治理方面,数字中国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战略规划指引作用不断加强,《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战略政策出台。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相继出台,网络综合治理更加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不断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等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法治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法》《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发布实施。《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印发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数字治理规则逐步建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管理制度机制不断健全。
三、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为更好评估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情况,国家网信办组织有关单位,结合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CNNIC等部门和机构的统计数据和评价指数,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信息服务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产业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发展环境等方面,重点评估了31个省(区、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显示: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持续稳步提升,北京、重庆、福建、广东、湖北、江苏、上海、四川、天津、浙江等10个省(市)(按照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信息化发展水平位于第一方阵。2019年,上述地区出台一系列信息化发展政策规划、行动计划,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信息技术产业生态,深化普惠高效的信息服务,信息化发展效能整体提升。
北京全面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庆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部署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指引的创新驱动战略行动计划,规划12个智能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福建推动数字福建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快5G商用建设,政务服务实现“马上就办网上办”,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走在前列。广东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继“粤省事”后推出“粤商通”涉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构建整体推进、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数字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湖北全面布局“智慧湖北”和“光网城市建设工程,大力提升“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逐步形成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格局。江苏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据强省、智造强省,高水平建设智慧江苏,积极打造物联网技术创新先导区产业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先行区,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上海打造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面向制造、医疗、交通、金融等先行领域,建设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试验场”,发布智慧工厂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无人驾驶等多个重点场景,带动社会生活智慧化升级。四川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着力点,不断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网络扶贫行动深入推进。天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智能终端产品、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化应用、大数据产业等重点领域发展。浙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在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基础上,基于浙政钉、浙里办等应用实现“一次不用跑”服务,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四、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数字世界成为全球共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成为各国提振经济的重要方向。数字技术加快迭代创新,世界各国加速布局信息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持续加大对5G、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新兴领域的投入,着力构建数字驱动新生态,打造未来竞争新高地。网络文化日趋交流交融,文化交流在互联网上创造、扩展和丰富,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国际数字合作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合作相关议题已经成为国际各重要机制、平台的核心议题和世界主要国家关注焦点。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重大威胁,世界经济面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和萎缩。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一步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携手抗疫、合作共赢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后疫情时期,国际社会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数字世界,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扎实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冲击。面对巨大困难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网络信息技术大显身手,大数据有力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商复学,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宅经济”等无接触经济蓬勃发展,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基本经济活动物资供应,有力对冲了疫情给经济社会运行造成的不利影响。
当前,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数字中国建设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主要表现于:中国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亟需提升,全球信息技术产业供应链风险加剧,数字鸿沟由“接入鸿沟”转向“能力鸿沟”,更广范围、更高层级、更深程度地释放数字红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与现有发展政策和监管规则不匹配、不适应问题凸显,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同时也对传统治理模式带来挑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数字中国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核心技术、产业生态、治理规则等领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一是完善规划布局,全面系统评估“十三五”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要求,加强对数字中国建设新形势的深刻剖析,高标准编制“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二是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电网、铁路、公路、水运、水利、物流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三是夯实能力基础,加快基础性技术、通用性技术攻关突破,加大面向前沿技术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做强实体经济,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动能。五是聚焦脱贫攻坚,毫不放松加大力度推动网络扶贫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坚决打好网络扶贫收官战。六是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加快建设数字政府。七是释放创新活力,部署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八是坚持开放合作,高水平推进数字“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与合作。
2022年6月24日,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在津开幕,天津市委网信办联合华为编制的《天津城市智能体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凝聚了双方对数字中国、数字天津建设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索。
决定性进展
2021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作出部署安排。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幅跃升。
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数字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数字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评价报告
2022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报告重点评估了31个省(区、市)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网络安全和数字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报告显示,浙江、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天津、福建、湖北、四川等地区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 10 名。浙江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
2023年5月23日,国家网信办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亿,占GDP比重提升至41.5%,超过四成。此外,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45个国家级集群产值超20万亿元,占GDP比重近两成。
布局规划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
全国调查
2024年2月,为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工作部署,摸清数据资源底数,加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国家数据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开展全国数据资源情况调查,调研各单位数据资源生产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安全等情况,为相关政策制定、试点示范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调查工作开展时间为2月18日至3月5日。全国数据资源调查工作的调查对象包括省级数据管理机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公安厅(局);各省重点数据采集和存储设备商、消费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应用企业、数据交易所等单位;中央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国家信息中心。
相关报道
2024年3月,由5G和千兆光网组成的“双千兆”网络,全面带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创新发展,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6:39
目录
概述
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