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关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井关,亦曰雄定关。为晋豫边境雄关,雄踞于山西晋城市境内,太行山的最南部,是通往河南焦作的关隘,史称太行八陉之一,因关前有三眼深不可测的天井泉而得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天井关,为太行山南端要冲,又名太行关,宋靖康元年(1126年)改称雄定关,元末名平阳关。位于晋城市郊区南部40公里。因关南有3眼深莫能测的井泉得名。
天井关形势险峻。当太行南北,晋豫两省之交通要道,为历代兵争要地。为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其他七陉为轵关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水经》曰:“天井溪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章怀《后汉书·注》:“太行山上天井关南,有天井泉水三所,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这三所泉水分别为天井蜜、外梢道、凉水泉等。如是,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井。
天井关南延25公里,分大、小二口两个关隘达省界,沿途关城、古道、堡寨甚多,现存建筑遗址有天井关、孔子庙、星轺驿、横望隘、碗子城羊肠坂、盘石长城、古寨等十余处。
“天井关“以南几华里,所辖“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星轺驿”等重要关隘,由关隘往南数公里,就是通往河南,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险要古道--羊肠坂。太行道又称丹陉,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雄踞太行山南端,是太行八陉最为重要的一条古代通道。
太行道南起河南省焦作市,北至山西晋城市。崇山峻岭间,孔道如丝,蜿蜒盘绕,“北达京师,南通河洛”,是我国古代一条军事、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周围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古隘丛峙。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
据史书记载此太行道,山路盘绕似羊肠,关隘林立若星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天井关,更是天下名关。古人称“形胜名天下,危关压太行”。从西汉设立“天井关”后,历朝历代这里纷争不断,兵戈迭起,大小战争数百起,给这里留下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一带关隘共包括羊肠坂、盘石长城、碗子城古长城、孟良寨、焦赞营、大口、小口、关爷岭、斑鸠岭、揽车村、天井关等多处要塞。但由于各种资料相互抵牾或语言不详,难以认证。
星轺驿和天井关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与古道共存亡。星轺驿以南的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则是天井关所辖的重要关隘,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这里干戈迭起,硝烟不散,为历朝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横望隘和小口隘,位于天井关以南12公里处的太行绝顶,为晋豫古道上的重要关口。横望隘也叫大口隘,因唐朝宰相狄仁杰自汴州北上路经此地时,登山遥望,白云孤飞,便想起留在河阳的父母而怀情吟诗,泽州太守为之刻石纪念,横望隘因此得名。相传北宋大将孟良曾在此筑寨,把守关口,故曰孟良寨1现寨址尚存,还留有建寨碑记。小口隘位于小口南的山梁上,两边山岭高峻,崖悬沟深。隋大业三年,隋炀帝南上太行,欲到河南沁阳的御史张衡家中,为此专门开道九十里,由此通过。后北宋大将焦赞在此修筑城寨,防守关口,故曰焦赞城。时隔千年,焦赞城已不存,而孟良寨由于修筑坚固,至今整体寨墙仍屹立在太行山的高岗上。
天井关有传说中孔子北上太行山被童子诘难而返的拦车村回车辙、石碑、孔庙;有建于唐初,以控怀庆、泽州之冲的“碗子城”;唐狄仁杰望云思亲的“横望隘”;宋代杨家将为设防御敌而建的“焦赞城”、“孟良寨”。历史上曾登临过天井关的古代帝王有13位,著名将领、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和文人墨客达上百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和碑刻。
军事建筑
因为战争的需要,太行道沿途建筑了不少古寨和墩台。他们因山势而建,形制各异,就目前所知,古寨有:碗子城、磨盘寨、焦赞城、孟良寨、韦铨寨、寨河寨、清风寨、大寨、小寨等。寨栅之外,因为传递讯息的需要,仍有墩台十余个,分别为:万善墩、碗子城左右双墩、大口墩、油坊墩、小口墩、黑石岭墩、水奎墩、天井关墩、道口墩。
其建设修缮状况,有据可查的仅在《泽州府志》里记载碗子城道:“碗子城,唐初置此,以控怀泽之冲。其城甚小,故名。”因为战争的发展演变,这些建筑愈往近来愈失其用,到目前为止,古寨尚有碗子城、孟良寨、磨盘寨、韦铨寨、清风寨遗存,其余或有遗迹,或已夷为平地。墩台则均已毁灭,仅黑石岭墩有遗迹,水奎墩和天井关墩有一馒头状土包。其中,天井关墩已被村人遗忘并名之曰沿村圪堆,在2003年进行旅游规划时,郭学宝将其命名为擎关顶。
宗教建筑
太行道上的宗教建筑,见于记载的有普照寺(今小月寺)、大月寺天井关文庙、天井关关帝庙、天井关玉皇庙、拦车孔庙、拦车关帝庙、冶底岱庙等。此处仅就天井关文庙、冶底岱庙作一叙述,其他或因资料缺乏,或因依然存在而列于“现存状况”,不再赘述。
大月寺寺院四面环山,三教河流经其下。寺院东西37米,南北22米,全寺面积为814平方米。坐北朝南,背靠笔架山,东临骆驼崖,南接皇箭垴,环境幽雅。据寺内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明正德丙子(1516年),在清顺治五年(1648年)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进行了重修。寺为一进院,北有正殿五间,左右耳殿各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正殿对南殿五间,右耳殿对南敞棚三间。左耳殿对倒座戏台三间,南殿与戏台间开山门一个,阔一间。1957年,当地又在西边增设北大殿一院三间,左右耳殿各一间,西、南两面为院墙。正殿硬山顶,面阔五间,四椽栿。殿前辟三门,门阔一间,均施六抹隔扇门。寺内现存明清重修碑碣二十余通。
小月寺位于窑掌北2公里的玉柱峰北,山环水绕,林麓周密,是泽州古代一大禅林。初名普照寺,始建于金。明正德丙子(1516年)更名小月院寺。至清初,寺中有和尚百余人。清代星轺(今拦车)人张瑞祥《月院山普照寺纪胜碑》记述了小月寺环境的清幽:“石壁嵯峨,飞流喷薄,乔林丹壑,兽怪禽奇。”清康熙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游此后写道:“树杪水溅溅,群峰矗碧天。松门留晓月,板屋过流泉。谷口山城远,窗中鸟道悬。前林少人迹,寒磬下溪烟。”原寺已毁,现存为当代重修。寺南天柱峰有金泰和二年(1202年)山人李题写的七律一首。
冶底岱庙建于冶底西阳坡之上。据明正德七年(1512年)松月野叟亮月庵所撰《重修东岳庙碑》曰:“其庙圣境者,龙泉水满,竹木森然;殿宇廊庑,次第行列,诚无浪说也。”庙依地势而建,分为上下两院。上院正殿为天齐殿,现存之建筑为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修。该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出檐2.5米,斗栱构架循宋、金营造法式。大殿正门外的方形覆莲石柱础、方形抹角石柱与分列四条石柱顶端的题铭;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的石刻门框、对狮石雕门礅,工艺精湛,铭记明确;殿内精美的砖雕神台和木雕神龛花罩;殿顶高约2.3米的琉璃龙吻,纯粹就是两盘四爪蛟龙从天而降,腾临殿脊。所有这些,以及古朴的彩绘壁画,都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营寨
丹河宋寨: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西,丹河北侧,此寨南、东、北三面绝壁,西面呈缓坡状。宋寨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30米,高13米,寨顶有一东西向通道,两厢有双层兵营残迹20余间,上有巡道和垛口。东南角有一团城,内有一水井。经初步考证,宋寨城堡是两宋时期太行山义军抗金时所建,当地相传为北宋大将杨业的营寨。此寨现已重新修缮完工,正式对外开放了旅游景点,有“中原第一堡”之美誉。
大郎寨:位于河南沁阳市山王庄村南1公里许,原寨已荡然无所,现已形成人居村落。大郎寨及其附近的杨庄、上马庄、下马庄等村据传都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杨延玉(杨大郎)驻兵扼守太行陉的活动场所。
六郎寨:又称杨延景寨,位于丹河峡谷九渡村东北一高山顶上,占地约有上百亩,北侧有山泉一眼,原寨已残破不堪。此寨当地据传为北宋名将杨业六子延景驻兵之地。
杨宗保寨:位于丹河峡谷九渡村杨延景寨南部山顶上,与之相对的是穆桂英寨,原寨也都已荡然无存,仅剩乱石。相传这两个寨与六郎寨一样同为杨将丹陉驻防之地。
汉高城:位于丹河峡谷青天河东部5公里左右,相传为汉高祖刘邦接受郦食其建议,堵塞太行屯兵之地,故名汉高城,有旧城遗址。
碗城寨: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碗城南豫晋交界处,为唐朝初年建成。碗城寨建在一山顶平地上,占地面积600多平方,形状似碗,故名碗城寨,东西设门,古羊肠阪穿城而过,现遗迹保存较好。清道光年间为最近一次修复。附近有四处寨堡遗址,遗留残垣多处。
孟良寨:位于碗城寨东侧山腰,全为石砌,方形,面积1600平方米,残垣高5-7米,宽6米,东西各有城门,原城门上各镶嵌有“南通伊洛”、“北达京师”题记。
磨盘寨: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镇大口村。现存遗址也为不规则方形,南北设门,寨内南北长34.3米,东西宽29米,高5米,墙厚6.9米。北部墙体,向东蜿蜒数百米,连接北齐古长城遗址
马武寨: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常平乡窑头村与泽州交界处。
将军寨:又名岳将军寨,位于泽州县黑石岭村西部一公里关帝岭上。寨呈圆形,下临深壑,现存遗址基本完好,周长134.5米,高6米,墙厚1.8米。北侧设楼梯,宽2.1米,梯升坡长9.7米。寨中兵洞密布,形迹完整。洞呈三角形,沿墙敷设。由入口至洞内,宽度1~2.7米不等。
古西寨:尚有古邘水东岸的古寨,尚有遗迹存在。
寨河寨:拦车村西2公里左右寨河村古寨,遗迹尚存。
南村寨: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东北部,始建年代不详,寨墙巍峨,保存完好。
仙台寨:位于晋城市郊大箕镇东贤子村白水河畔山顶上,南部为进寨通道,为明朝崇祯十六年间建成,其寨门有“仙台”石碣,保存比较完好。
焦赞城:原址位于小口隘,据传为北宋大将焦赞在此驻防时所筑,现已不存。
关隘
小口隘:小口,即 太行陉马牢,为太行陉窑头线进入泽州第一道隘口。
横望隘:又称大口隘,为太行陉常平线进入山西第一道隘口。横望隘得名来源于唐朝武则天宰相狄仁杰途径此地的一段传说,据资料载:大唐梁公仁杰从汴梁途径此地,登太行见白云孤飞,因指曰:“吾亲舍在其下。”眺望良久,直至云移方才离去。
天井关:又称太行关,因关前有三眼深井而得名。天井关又称太行关,历史上曾改名雄定关、平阳关,为太行陉南端第一道关口,海拔高度948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史上与太行陉相关的战争多与之相关,乃兵家必争之地。天井关为省内六大雄关之一。
丹河天井关:为太行陉丹河线北上泽潞的重要关口。“永安三年,诏大都督源子恭镇太行骸谷,尔朱兆寇丹谷,源子恭奔退。”(《魏书孝庄帝纪》),记载了魏晋时期丹谷做为两京(大同与洛阳)间战略通道的史实。
城防
盘石长城:位于太行陉小口、大口之间,建于明嘉靖年间。据《泽州府志》载:“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秋,因流贼横逆,巡抚河南御史秦中李宗枢建此界,借地修城,以控扼要冲。”此城于清咸丰年间防御捻军时增修。
赵长城:位于太行陉横望隘与天池岭之间,东西绵延约3.5公里,现存城墙宽2米左右,高1-3米不等。《史记·赵世家》载“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接河内(今豫北),为石造”。
石寨墙:位于碗子城山顶东侧,长约2公里,石块垒成,宽约1.2米,南部仍存有观察孔及炮孔遗迹。
军镇
万善镇:万善镇地处太行陉南端起点。根据现有资料推断,万善镇形成时间约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万善镇扼太行陉入山之咽喉,有厚实的城墙和坚固的城门,形成伊始就为兵家所必争。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王茂元伐刘稹之战;唐末黄巢起义军与唐军太行争夺战;“梁晋之争”太行争夺战;北宋末年太行义军怀州争夺战等著名战役都把万善镇的做为争夺焦点。
拦车镇:又称狼车、星轺镇,位于晋庙铺镇南约3公里处,今属晋庙铺镇一部分。拦车镇始建年代不详,但其做为天井关南端屏障,与天井关一样为太行陉北上泽潞的必经之地,有“晋南屏翰”之称。
巴公镇:位于晋城市郊区北部,扼太行陉北之咽喉。巴公镇春秋战国时曰“巴子城”,公元前624年,因晋襄公西伐巴蜀,迁巴蜀主于此而得名。五代时期,后周与北汉著名的“巴公原之战”即于此发生,为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范例。金代开始设镇归泽州管辖,一直延续至清均为巴公镇。
史料记载
天井关古为南北要冲也。据《读史方舆纪要》,关南有天井泉三所,其深不测,因名。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崇关”,即此,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关在井北,为天设之险。
战国时,秦与韩、魏争霸,屡战于此。西汉阳朔三年(前22),为防饥民生变,成帝刘骜下诏,禁止入天井关附近的流民久留。东汉建武元年(25),更始帝部将李轶镇守洛阳,冯异河内出兵前,写信招降李轶。李表示不再与冯争锋,冯方得北攻天井关,俘更始帝等10余万。王梁野王(今河南沁阳)郡守时,曾北守天井关,后天井关为更始帝(王莽)部将田邑所据,汉光武刘秀派部将刘延攻打不下。直到王莽死后,田邑方献关请降。
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后燕国主慕容垂攻袭西燕国主慕容永前先进入天井关。
北魏永安三年(530),魏主杀大将尔朱荣。其子尔朱世隆引兵进犯洛阳未克,至建州(今晋城)时,先破天井关,建州遂告沦陷。
隋末窦建德李世民相持于虎牢。窦不纳谋臣凌敬先提出的往西北攻取怀州、河阳,后由天井关越过太行山,进入泽州的建议,结果败于李世民。
唐会昌三年,刘稹据泽、潞叛,杜牧曰:若使河阳(今豫北)万人为垒,窒天井关,高壁深堑,勿与战,而以别军径捣,不过数月,必覆其巢穴矣。时河阳帅王茂元遣将马继军于天井关南科斗店,为薛茂卿所败。既而忠武帅王宰克天井关,焚大小箕村在关北十五里,进攻泽州,不利,贼乘胜复取天井关,既又克之,贼势始阻。中和四年,黄巢侵掠河南诸道,请救于河东,李克用引军自天井关而南。后唐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攻克泽、潞二州,李克用派部将李嗣昭攻下了天井关。后朱全忠攻李克用,也是由天井关出发,一举攻陷泽州。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井关有传说中孔子北上太行山被童子诘难而返的拦车村回车辙、石碑、孔庙;有建于唐初,以控怀庆府、泽州府之冲的“碗子城”;唐狄仁杰望云思亲的“横望隘”;宋代杨家将为设防御敌而建的“焦赞城”、“孟良寨”。历史上曾登临过天井关的古代帝王有13位,著名将领、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和文人墨客达上百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和碑刻。
古镇
星轺古镇又称星轺驿。距晋城市区南37.7公里。原为太行道一驿,镇制约形成于唐,概因玄宗御临而嘉其德者。宋金沿之。 《金史·地理下》曰:“泽州(忠昌军)有太行山、丹水、白水、天井关。镇二:周村、巴公。旧又置星轺镇。”《清史稿· 地理七》:“凤台:冲,繁,难。倚。南:太行山,其巅黑石岭,其北天井关;西南,小口,即太行陉马牢。……镇三:横望、拦车、周村。驿二:太行、星轺。丞 兼巡司驻星轺。”由此观之,泽州府境之广,何言“镇二、镇三”?盖此为边境重镇、交通枢要,特列以彰之矣。
星轺,缘于天节八星主使臣之事,因称帝王使者为星使,星使所乘之车曰星轺。使者所乘的车。亦借指使者。 唐 宋之问 《奉和梁王宴龙泓应教》:“水府沦幽壑,星轺下紫微。” 唐 白居易 《奉使途中戏赠张常侍》诗:“早风吹土满长衢,驿骑星轺尽疾驱。”
明 陆采 《明珠记·煎茶》:“曙光高,马嘶人起,梳洗上星轺。”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记王轸父家书事》:“何冀上闻於天阙,过承下逮於星轺。”清 方文 《送白安石先生司理滇南》诗之二:“水驿轻装偕今子,星轺绝域访遗贤。因此,星轺名驿镇,除用典嘉德外,又显示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春秋以降,古太行道在中原逐鹿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军事作用。
星轺镇之价值,一不在于项橐难倒孔子的所谓聪敏,二不在于曾经的“绿树村边合”,三不在于“驿楼高架与云齐”以及一街两厢那曾经的店铺林立,而在于它的历史承载力和文化包容性。
庙宇
天井关文庙,创建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海拔960米。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孔子第十九代孙孔昱官于洛阳,追思圣祖有临河之叹而返辔归陬,故于就近山巅立庙存飨。历传五代,至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孔子第二十八代孙孔灵度以“旧宇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中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
唐贞元间进行了重修。“孔子三十八代孙孔戡,字胜如(又字君胜),始进士及第,补修武尉,以大理寺评事佐昭义李长荣府。李长荣死,卢从史以别将代之,孔戡留署掌书记卢从史稍得志便益加骄傲,与王承宗田绪暗中勾结,“欲效河朔事以固其位”,戡极谏以为不可,致忤从史。岁余谢病归洛阳。及李吉甫镇扬州,欲召为宾佐,不从。从史知之,先后三次“上书论列,请行贬逐”。宪宗不得已,授卫尉丞,分司洛阳。后遂就近迁居山右,卜筑天井关夫子庙侧,以奉烝尝。不久去世,年五十七岁。卢从史兵败后,朝廷追赠孔戡司勋员外郎。迄今泽之孔氏,半出阙里之派”。唐驾部郎中程浩撰有《天井关夫子庙堂记》。
经过元末战乱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开乾定鼎,天井关文庙又重修数次,有贺盛瑞撰《重修天井关孔子庙记》和陈棐撰《先师孔子回车庙解》二文。由于原碑已不存在,文中又未述及具体时间、维修事项等,因此其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到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星轺大使罗荣重修。万历初,生员任敦化捐地四十亩。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公元1603年),孔子后裔孔时“承邑侯命来董理宣圣庙”,欲并关帝庙一齐维修。不幸孔时“以善病,不获竟其事而去。”会首马首粟、□仲根、郭朝忠,“不忍见庙之荡然废也,遂率众竭处捐资,而范金鉶土,绳木销石,登工于孟秋之吉,不两阅月而工告竣。”但其具体修缮项目未及详述。
战场
天井关古战场,在丹河白水河交界处。《辞海》:“天井关在晋城市郊南太行山上,亦曰太行关,宋靖康时改为雄定关,形势险峻,素称天险。天井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 。有史可查,在天井关发生的战争40多次,主要有:
(一)秦赵长平之战秦昭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赵军屯军长平,赵将廉颇坚壁以待秦,秦军数次挑战,赵军按兵不动。赵王数次批评廉颇作战不力,廉颇仍坚持己见,按兵不动。秦国使反间计让赵王用马服子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当了大将军,立即出兵进击秦军。秦军佯败走,赵军追造秦壁,壁坚不得入。而秦军出奇兵二万五千人绕到赵军的后面围堵赵军,又以一军5000人绝赵壁闲,使赵军前后不得相顾。秦王亲自到河内发动河内十五岁以上的士民各赐爵一级,让他们沿着天井关,北上长平堵截赵国的援军和粮道。赵军被围四十六天得不到粮食,便自相杀、相食,赵括带领精锐的士卒出来接战,秦军射杀了赵括,赵军四十万人投降了武安君白起。白起怕这些投降的士卒为乱,便设计尽坑杀之。前后杀了四十五万人。《水经注》载曰:血流淙淙有声,扬谷之水皆变为丹。
(二)东汉冯异攻天井关。在围攻射犬的间隙,为了扫平射犬的外围军事势力,冯异先遗书李轶,让李轶“不复与之争锋”,便出兵天井关,拔两城,又南下成皋,下成皋以东十三城。降者十余万人。
(三)曹操北征叛将高干,由羊肠坂入天井关,进入泽州。留下了千古绝唱《苦寒行》。建安十年,曹仁围高干于壶关。时曹操下令;“城陷之后,尽坑敌军。”结果连月不下。曹仁向曹操说道:“围城攻郭,必须向敌军宣示活门,这是为了替其开辟生路。如今主公向敌军宣告城陷必死,敌人势将坚心死守。而且此城坚固粮多,要攻,则士卒疲伤;要守,则迁延日久;这样驻军于坚城之下,强攻死守之兵,不是良计。”曹操听从其言,果然城池立降。
(四)晋太元十九年慕容垂慕容永。慕容垂讨慕容永,屯军在邺西,月余不进,慕容永很奇怪,以为太行的道路太宽,慕容垂欲沿山间小道偷袭他,便将大军退守到济源的轵城一带,慕容垂引大军出滏口入天井关。
(五)汉大将刘衍攻天井关。刘玄守天井关,刘衍欲取泽潞,受到刘玄阻击。刘玄与太守田邑连兵,刘衍不得进入泽州。后来,他先攻败了刘玄,田邑才投降。
(六)王茂元屯兵天井关。唐文宗会昌三年六月,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以步兵3000守万善。茂元遣马继守天井关南的蝌蚪寨,刘稹带领薛茂卿大破马继军,焚掠科斗寨。
(七)同年九月,王宰屯军万善,治军严整,昭义人甚惮之。薛茂卿以蝌蚪寨之功希望得到提升。他对刘稹说,留后所求者节也。茂卿太深入,多杀官兵,此节来益迟也。由是,无赏。茂卿愠怼。秘密的与王宰通谋。十一月,王宰攻天井关,茂卿小战便引军退走。王宰攻泽州,与刘公直战不利,公直乘胜收复天井关。甲戌,王宰进击刘公直,大破之。
(八)唐僖宗中和四年,李克用出兵天井关,河阳节度使诸葛爽辞以河桥不完,屯兵万善以拒之。
(九)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金撒刺合破天井关,陷怀州,知事霍安国等十三人死亡。
(十)金宣宗兴定五年,元兵攻天井关。
孔子回车
孔子回车”的优美传说的故事就发生在天井关前不远的星轺驿(当时属卫国),即现在的拦车。《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载:“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使使骋,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趍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犨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违去也违或为讳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况于人乎。’遂还息于邹,作盘琴以哀之?盘操琴曲名也。”这是后人常提及的有关孔子回车的最早记载。据骆承烈《孔子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载,孔子回车处在今河南濮阳西一个古名“棘津”的地方。
另一个传说则说,春秋时孔子由卫国,路经天井关(当时属卫)星轺驿(今拦车),遇数儿嬉戏,中有一项橐不戏,孔子乃问曰:“独汝不戏,何也?”项橐曰:“下及门中,必有门争,劳而无功,岂谓好事?故乃不戏。”遂低头以瓦片筑城。孔子责之曰:“何不避车乎?”项橐曰:“自古及今,为当车避于城,不当城避于车。”孔子乃勒车论道,被小儿折服。孔子见虽项橐小,却有过人之处,于是躬拜为师,令弟子绕“城”而过。驱车向前2公里,又见道旁核桃树上有黄鼠拱立,又遇松鼠口衔核桃跑至面前行礼鸣叫。遂叹此境知礼已甚,玩童如此聪明,连动物亦懂大礼,便羞愧回车南归。旋车而返,留下车辙深寸许。现天井关村仍留有当年的回车辙。后人为祭祀孔子,在村东南修有文庙(史书所载,该庙为东汉时期,孔子第十九代孙孔昱在洛阳居官时所建),还立有“孔子回车之辙”石碑和碑亭,并把星轺驿改为了拦车,从此,孔子回车便成为泽州闻名的四大景观之一。
明万历24年(1596)前后,泽州知州冯瑗立“孔子回车之辙”碑。在天井关村南的拦车村,还看到作为古来商业重镇的气魄与神韵。整个村落依南北一条大道分为东西两厢,虽说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但四五里的大道两边皆为各种建筑讲究的清代或民国店铺,大道的北端是完好的堡门,上刻砖雕“晋南屏翰”,旁门檐上书“拦车北库”,仿佛一座凝固的历史画卷。
碗子城
羊肠坂而上,为天井关最南的第一道屏障——碗子城。该城修筑于唐初,是历代镇守天井关的驻兵之地。城廓以山崖而建,规模不大,“状如碗然,故云碗子城”。宋代初年,太祖赵匡胤御驾亲征泽州,破碗子城,遇山石阻路,不能通行,便先于马上负石,六军皆效之,即日平石为大道,遂至泽州大败李筠,明代大军取怀庆,攻泽州、潞州,均先克此城,而后进军北上。如今,千年的烽火狼烟早已散尽,当年的碗子城已是垣临倾坍,苍凉凄迷。但耸立于太行山巅的城墙、寨门,仍在荒草枯树中雄视着人世问的风雨变幻。
文化遗产
天井关在其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最能使其蓬毕生辉的,便是那些历史名人们的活动踪迹。众多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商贾名流们在途经或留住太行陉时遗留下来的神奇传说、诗词歌赋、杂闻轶事是太行陉留给后人们的又一文化瑰宝。
古代帝王
夏后履癸(桀)公元前17世纪初(夏朝后期),商汤伐桀,迫使夏后桀由都城安邑迁移高都(今晋城市城区),居住镇南垂棘山的山洞里,这里在春秋之前称垂都,后改为高都延续至今。太行陉是安邑到高都必经之地,晋东南豫西北一带附近应为夏桀迁都后主要活动重心。《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载:“《世纪》:汤归,自伐夏,至于太行”;《泽州府志》载:“夏桀居天门”“桀始迁于垂”,天门即天井关。
周文王姬昌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末期),西伯侯文王姬昌带领大军,包围商朝西南的田猎区及军事基地鄂国(邘)都城,占领太行陉南端大片领地,为攻伐商纣扫清了障碍。
周穆王姬满公元前922年,周穆王西巡“迳绝翟道,升于太行”,过天井关,驰驱千里,遂达昆仑,与西王母相会。
齐庄公公元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秋,齐庄公率军攻打晋国,在朝歌(今河南鹤壁)兵分两路,一路经白陉过孟门(今山西陵川)进入晋国境地,另一路从邘国故城(今河南沁阳市北)北上太行陉,直达少水(今沁河),长途奔袭,致晋国于重创。
秦昭襄王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赵两国在韩国的长平(今高平丹河谷地)展开决战,秦昭襄王亲自来到河内郡野王(今河南沁阳)督战增援,赐给所有的郡民爵位一级,征十五岁以上男子通过太行陉丹河谷地全都调到长平前线。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时期,汉高祖刘邦接受谋士郦食其建议,“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在太行陉及丹河谷地增派重兵。后人把汉高祖刘邦当年屯兵城池称为汉高城(今丹河青天河附近),以作纪念。
东汉明帝刘庄公元71年(后汉永平十三年),汉明帝刘庄巡幸荥阳,在视察黄河、汴渠分流工程后,渡河北上太行,巡幸泽州。
汉章帝刘炟公元85年(东汉章帝元和二年)二月,东汉章帝刘炟到东方巡视,先后达到东郡、济南以及孔子故里。三月乙未(十六日),刘炟从东阿(今山东聊城市东南)北行,登上太行山,到达天井关,然后经太行道南下回到洛阳。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九》载:“肃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酉,公元八五年)...乙未,幸东阿,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关。夏,四月,乙卯,还宫。”
魏武帝曹操公元205年(东汉建安十年)年,高干乘曹操征讨乌桓之机反叛,劫持太守,派兵屯守壶关口,备战曹操。第二年春,曹操亲领大军绕道太行陉沿羊肠阪北上攻打壶关,饱受羊肠之苦,留下《苦寒行》军旅诗作。
汉烈宗刘聪公元308年(刘汉高祖永凤元年),平阳的刘汉政权发动对西晋的大规模战争。为堵西晋军队北伐的通道,刘聪受其父刘渊的派遣率十名将领占据太行道。第二年,刘聪在长平大败西晋王旷大军。
西燕国皇帝慕容永公元390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正月,十六国时期,西燕国皇帝慕容永亲率大军进逼洛阳,东晋大将朱序自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北渡黄河迎战,与西燕大将王次在河内(今河南沁阳)沁水一带展开激战。西燕军大败,朱序挥师北上太行道,在太行山追击西燕国主慕容永,一直追到白水(今晋城市区内,注入丹水)。
北魏明元帝拓拔嗣公元422年(泰常八年),北魏明元帝御驾亲征,出天门关,逾恒岭,南下征伐南朝宋国。第二年年闰四月,明元帝从河内(今河南沁阳)返回,北上太行,经太行陉,到达高都城。《魏书》载:“八年春,步自邺宫,遂绝灵昌,至东郡,观兵成皋,反自河内,登太行山,幸高都。”
隋炀帝杨广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五月,隋炀帝由洛阳出发,在仪仗、车队等大量随行人员簇拥下,经太行陉,北巡突厥牙帐。约两个月后,炀帝返回南下,途经济源回到洛阳。《资治通鉴》记载,“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九月,己未,至济源。”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年)正月,唐玄宗李隆基从东都洛阳出发,经太行陉北上,在星轺驿写下了《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一诗。同年冬十月,玄宗皇帝再次沿前次路线北巡。
后梁太祖朱温公元908年(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三月,梁太祖朱全忠由都城(今河南开封)出发经太行道天井关前往泽州,安抚督导与晋王交战的将士。四月,朱全忠经星轺驿顺原路返回大梁(今河南开封)。
后周世宗柴荣公元954年(后周世宗显德元年)三月,后周世宗柴荣兵发大梁,经怀州太行陉星轺驿抵达泽州,与北汉大军在巴公原展开激战,大败汉军。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四月,宋太祖赵匡胤北上太行讨伐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叛乱。在常平和碗子城,因道路险仄,宋太祖亲自下马负石,带领全体将士铺平山道,然后北上星轺驿、天井关抵达泽州。《宋史·本纪·高祖纪》载:“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夏四月丁巳(五月十九日),诏亲征,以枢密使吴廷祚留守上都,都虞侯光义为大内都点检,命天平军节度使韩令坤屯兵河阳。过太行,山路险峻多石,帝先负石,群臣六军皆负之,即刻平为大道。”
民间传说
太行陉民间传说是豫晋两地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籍太行道为载体而形成的口头叙事文化,具有浓郁的覃怀、泽州地域风情。太行陉民间传说是太行道艺术化的历史,数量繁多,包括了史事传说、人物传说以及地方风物传说等三方面内容,鉴于篇幅所限,摘选如下:
史事传说:河南有《常平三代系马槐》、《杨家将的传说》、《丹河的名称由来》等;泽州的有《赵军运沙》、《义士谏括》等。
人物传说:河南的有《赵匡胤负石铺道》、《杨延景挥剑造泉》、《李逵梦闹天池岭》、《于谦过太行道》、《朱元璋火烧九良庙》、《赵神仙的传说》、《冯玉祥过马鞍山》、《王泰顺的传说》等;泽州有《成汤庙、娘娘池及火烧汤王的传说》、《孔子晋国回车》、《廉颇换马》、《司马山、司马剑、御马坪的传说》等。
风物传说:河南的有《九峰山顶蝴蝶会》、《二郎担山的传说》、《石佛滩的传说》、《揲渫大王传说》、《“打金枝案”的故事》、《麒麟山和飞龙岭的传说》、《飞屏岭的传说》、《牛笼嘴村的传说》等;泽州的有《牛山玫瑰的传说》、《有凤来栖》等。
诗词
亲过天井关,并留有诗词的文人骚客包括西汉的刘歆蔡邕等;魏晋的曹操、刘琨等;唐代的李隆基、王维、李贺、 李白、白居易、刘长卿、张九龄、苏頲、张说、柳宗元、韩愈、程浩、徐范等;宋代的司马光、徐范、李若水、苏舜钦等;金代的李俊民、郝经、元好问等;明代的 王国光、贝琼、王世贞、李梦阳、于谦、李攀龙、吴骃、刘龙、谢肃等;清代的赵执信、陈廷敬、朱樟等,共留下诗文、碑碣数百首(篇)。
其中,描写战争题材的:唐代李贺的《长平箭头歌》等。
描 写自然风光的有李隆基的《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宋代徐范的《过太行山》《上太行》;明代刘龙则的《星轺驿和于少保韵》;韩愈的《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 两章歌以和之》;于谦的《到泽州》《上太行》《秋日经太行》《山行》《登星轺驿楼》;吴骃的《登星轺驿楼》;董其昌的《孟门行》;赵执信的《太行绝巅望黄 河歌》;明代刘龙的《星轺驿和于少保韵》等。
描写山高路险的:唐代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唐代白居易的《初入太行路》;金代李俊民的《过星轺驿》;宋若水的《太行道中》;苏舜钦的《太行道》;刘长卿的《太行苦热行》;李锡龄《天井关》;元好问的《羊肠阪》;明代王国光的《上太行》。
描写抒情感怀的:西汉刘歆的《遂初赋》;傅淑训的《重过太行》;陈廷敬的《太行四首》;刘琨的《扶风歌》;王维《偶然作六首之一》;李白《北上行》;李贺的《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司马光的《送仲更归泽州》;于谦的《夏日过太行》、《登太行思亲》;陈廷敬《太行四首》等。
描写旅途艰辛的:曹操的《苦寒行》。
描写事情发展的:唐代程浩的《天井关夫子庙堂记》;元徐亮的《宣圣庙新增本息记》;元白处善《重修夫子回辙庙记》;明陈棐《先师孔子回车庙解》;清孔衍珻《回车庙碑记》;姚学瑛《移建天井关孔子庙记》,蒋琦龄《增修太行碗子城记》等。这些诗词歌赋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早已埋入历史烟尘中的太行往日风华,描述了太行道承载上千年的民族兴衰。
[西汉] 刘歆遂初赋
驰太行之严防兮,入天井之乔关。历冈岑以升降兮,马龙腾以超摅。
无双驷以优游兮,济黎侯之旧居。心涤荡以慕远兮,回高都而北征。
[东汉末年] 曹操《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盛唐] 李隆基《基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金]元好问《天井关》
石磴盘盘积如铁,牛领成创马蹄穴 。老天与世不相关,玄圣栖栖此回辙。
二十年前走大梁,当时尘土困名场。山头千尺枯松树,又见单车下太行。
自笑道涂头白了,依然直北有羊肠。
[明]于谦《登星轺驿楼》
驿楼高架与云齐,晓日登临思不迷。卷幕全无三伏暑,凭栏转觉众山低。
闲花故向吟边落,野鸟偏于静处鸣。 十六年来成一梦,后人谁为继新题。
历史遗产
天井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也是浩瀚的文化长廓。历史上曾登临过天井关的古代帝王有13位,著名将领、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和文人墨客达上百位。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古隘驿亭增添了无限的光彩,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和碑刻。这些诗文,向我们形象地展示和描绘了天井关的自然风光和当时的社会场景,是难得且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宗教民情
天井关太行古道在承担军事战略功能和商贸运输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线各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纽带与走廊,促进了豫西北和晋东南区域间文化的整合融合。太行道沿线覃怀与泽、潞间各类宗教的出现历史悠久,外来宗教往往在进入中国之初就在这一带出现并沿着商路传播。佛教如此,伊斯兰教也是如此,如河南沁阳大郎寨清真寺,据说是国内伊斯兰信众最早建造的清真寺之一,前些年就有相当数量的宁夏穆斯林信众到这里膜拜学经。更为有趣的是,无论是外来宗教还是本国本土宗教都能够和谐共生,相安无事,有时,同一个宗教场所内部会有不同宗教供奉的神灵出现。例如:沁阳九峰山下的九峰朝阳寺内既有孙思邈又有如来佛,野仙庙既有当地的野仙,又有观音、关公等,万善汤帝庙既供奉成汤大帝,又供奉三国关帝。这种多种宗教和谐共生的社会现象与当地开放性、包容性心态不无关系
文化
在历史的各个文明时期,畅达通行的交通条件往往决定着文明区域的规模,同时影响着各个文明区域相互间的联系。太行陉的形成,促进了沿线居民经商观念的形成、商品转运业的发达、大批城(集)镇的崛起,繁荣兴起了覃怀与泽潞商业文明,为两地创造出领先于邻近区域的古代文明奠定了重要基础。至明清时期,太行道连通的怀庆府河内(今河南沁阳、博爱等地)的万善镇、邘邰镇、清化镇、许良镇以及泽州府凤台、大箕、大阳、阳城等地已发展成为“店铺栉比,烟火万家”的当地工商贸易中心。
此外,在天井关以南的山谷中,还有十分秀美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有传说本镇铁店村人铁拐李当年离家修仙的古洞,还有群山环绕,孤峰丛立,风景幽雅的大月寺、小月寺。这些景观,都将成为晋庙铺镇实施兴镇富民,开发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天井关.晋城新闻网.
天井关.晋城在线.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39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