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关文庙
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建筑物
天井关文庙在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天井关村,创建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海拔960米。
关文庙历史来源
据《孔子家语》载:“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使使骋,夫子将如晋。及河,闻窦鸣犊、舜华见杀,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且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涸鱼,则蛟龙不处其渊;履巢覆卵,则凤凰不翔其邑。何也?恶伤其类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而况人乎!”遂回车而旋之卫,还息于陬,作《陬操》以哀之。”这是后人常提及的有关孔子回车的最早记载。
另一个传说则说,春秋时孔子由卫至晋,路经天井关(当时属卫)星轺驿(今拦车),遇数儿嬉戏,中有一儿不戏,孔子乃问曰:“独汝不戏,何也?”小儿曰:“下及门中,必有门争,劳而无功,岂谓好事?故乃不戏。”遂低头以瓦片筑城。孔子责之曰:“何不避车乎?”小儿曰:“自古及今,为当车避于城,不当城避于车。”孔子乃勒车论道,被小儿折服。驱车向前2公里,又见道旁核桃树上有黄鼠拱立,遂叹此境知礼已甚,旋车而返,留下车辙深寸许。
这只是传说。而天井关孔子回车一说,则可从天井关文庙的记述中窥见一斑
关文庙时间线
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孔子第十九代孙孔昱官于洛阳,追思圣祖有临河之叹而返辔归陬,故于就近山巅立庙存飨。历传五代,至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孔子第二十八代孙孔灵度以“旧宇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中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此说应是在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邘台村的孔庙。)唐时,“孔子三十八代孙孔戡,字胜如(又字君胜),始进士及第,补修武尉,以大理寺评事佐昭义李长荣府。李长荣死,卢从史以别将代之,孔戡留署掌书记。卢从史稍得志便益加骄傲,与王承宗、田绪暗中勾结,“欲效河朔事以固其位”,戡极谏以为不可,致忤从史。岁余谢病归洛阳。及李吉甫镇扬州,欲召为宾佐,不从。从史知之,先后三次“上书论列,请行贬逐”。宪宗不得已,授卫尉丞,分司洛阳。后遂就近迁居山右,卜筑天井关夫子庙侧,以奉烝尝。不久去世,年五十七岁。卢从史兵败后,朝廷追赠孔戡为司勋员外郎。迄今泽之孔氏,半出阙里之派”。唐驾部郎中程浩撰有《天井关夫子庙堂记》。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程颢为晋城令,大兴乡学,天井关文庙亦当有修缮之举,奈无只字记述,无从考证。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州守皇甫琰重修。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郡侯刘仲元议民居以实市,创客舍以属庙,晋城令李从仕踵成焉。店以实用,市以供役。嗣令王祐绘像权屋,息九十缗,毕祀事。晋城令裴从善征得中统钞一百五十缗,命王璧等主之。”元成宗大德四年庚子(公元1300年)又一次重修,也因旧碑已失,无从详知。十一年丁未(公元1307年),“继有□善。州长奉训解公守政是州,致祭于庙,复悯两庑、正殿之疏漏,十哲贤像之弗完,总率僚属,先输己俸,施舍有差,鸠集有数”,进行修饰。完工后,“仍余中统钞二百五十余缗。”至顺二年辛未(公元1331年),“承事裴侠来尹是邑。勤于抚宇,政有成续。未期,阖境咸被其泽。次年仲春上丁,侠率属吏诣庙祀,□其仪制,一如礼。顾正殿、东庑、讲堂、店舍,俱有倾圮,甚为惶恐。会僚左及近门人户、前段正卿、孙公允、南小□□□、星轺□、王□□,度其所费,咸出力役,鸠材募工,不日其功告成。旧者新,阙者备,庙貌益□,贤像益新,柱□□□,廊庑已完。”致使“善政所施,虽行旅赤子无不咸称□□。”此次复修有前普安□□□教授徐□亮于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所撰《宣圣庙重增本息记》。今碑不存。据《山右石刻丛编》载,该碑“高四尺一寸,广二尺二寸五分,二十七行,行四十八字,正书。”八年后,至正三年壬午(公元1342年),“承事郎新田(今侯马)许德基由忻判来尹是邑,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明年仲春上丁,戒文学王丁释菜于兹。既卒事,仰瞻庙貌尘埃,栋宇屈挠,瓴甓崩摧。东庑凭虚,势将就压,门宏硕侧,亦不克交。于是悯焉,愿言增饰。遂割俸资以倡,士民从而和者,犹水趋下。财既足用,复命夙尝致勤于斯者王璧、张荣等典司出纳,并董厥事。鸠工陶甓,募役僦工。自门而庑,而殿而堂,咸一新之。又推所以速圮之由而豫为之防,各尽其道,甚为详密。”然后复绘贤像,请文述事,以传久远。
元末战乱
经过元末战乱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开乾定鼎,天井关文庙又重修数次,有贺盛瑞撰《重修天井关孔子庙记》和陈棐撰《先师孔子回车庙解》二文。由于原碑已不存在,文中又未述及具体时间、维修事项等,因此其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到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星轺大使罗荣重修。万历初,生员任敦化捐地四十亩。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公元1603年),孔子后裔孔时“承邑侯命来董理宣圣庙”,欲并关帝庙一齐维修。不幸孔时“以善病,不获竟其事而去。”会首马首粟、□仲根、郭朝忠,“不忍见庙之荡然废也,遂率众竭处捐资,而范金鉶土,绳木销石,登工于孟秋之吉,不两阅月而工告竣。”但其具体修缮项目未及详述。
清顺治十一年甲午
清顺治十一年甲午(公元1654年)冬,马鸣佩“得两江简命”。乙未仲冬,“于迈受事。先斋三日,历岭登关,乃成礼于庙中阶下,而遍目殿庑,栋楹依然,碧瓦零落,缭垣倾圮,丹青不焕,俎豆无光,为之三叹。”遂“庀材鸠工而聿新之。……是用简者同心,共醵多资。州守孙丕承及高平知县范神祖等四县,夙夜靡遑,克集厥事,凡六阅月告成。”马鸣佩在《重修回车岭文庙序》中写道:“即曲阜宅立庙,自鲁哀公始;立庙京师,自梁天监始;郡学各立庙,自北齐始;州县学皆立庙,自唐贞观始;遵独祀配享之制,易为先师木其主,自明洪武、嘉靖始;而岭上庙则始于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至于孔子文庙之地位,马文又说:“司马太史立为‘世家’,云:‘以布衣而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言六艺者必折衷焉。’韩昌黎处州碑文云:‘自天子、郡邑、有司通得祠,惟社稷与孔子为然,而社主土,稷主谷,句龙与弃又其佐,享位不屋而坛岂如用王者事?巍然当坐,配以群贤,天子北面跪享,进退诚敬,礼如亲弟子者。’今称先师,更尊于帝王,而岭之庙,又在国学、郡、州、邑之外,庙貌之盛与祀事之烈,不更著欤!”
由这两段叙论,我们基本断定:天井关之文庙,始建于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唐贞元间进行了重修。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袭封衍圣公大宗主举事之员的孔衍珻“奉委前往北直、河南、山西等处清查,以防诈伪,以免遗累。”于三月“由中州陟太行,过天井关”,见有其圣祖庙在,“下车瞻拜”。有感于孔子“金声玉振之徽,随在深入仰止,而尼山一脉支分,不独在东鲁矣。”“于是登车抵郡,凡属玉书继体——澄清,……俱汇册移送本州存照”。又念其圣祖“既于天井关立庙荐享,历有年所,承祀岂可无人?复于本族择威仪娴雅孔兴(钅荣)给圣府札,为回车庙奉祀生员。”至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孔子裔孙孔衍珍清出捐地三十二亩,由生员孔兴铣经营供用。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衍圣公咨明山西督抚,札委寄居泽州候补尼山书院学录孔兴鉴,专管回车辙书院祀典事。”至此,无论孔子回车之辙真伪如何,孔氏后人历代都将天井关文庙纳入林庙之列,并将其更名回车辙书院,设师授教,成为早清泽州教育机构之一。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泽州知府姚学瑛因公道此,见文庙“殿宇倾颓,龛像剥落,恭行展谒,惕然不安,思重修之。而周视庙模,当孔道之冲,行旅南来,奔驰骑驮直趋中门,近庙始折而西。且左临深壑,右逼高崖,居民处崖上者,闺闼间竟可俯覸殿。遂与凤台知县林荔、署令严鸣、阳城令张埰、陵川令熊中砥、沁水令祁英共谋,迁建不数武于旧基之南。坐落于冈阜来脉,绵亘四周,罗城宛然。龙虎沙水,回环合抱。爰相其阴阳,背酉傃卯,以收群山众壑之胜,以建万载巩固之基,足尊至圣,而昭景仰矣。”数绅士闻之,亦各乐施集事,鸠工庀材,三阅月而工竣。”此次重修,将原庙前旧坊所书“泮宫”改为“回辙圣迹”,姚学瑛又亲书0.7米见方的“太和元气”四个大字悬于门首。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德音“恭赝简命,来守此邦。凡所属庙宇载在祀典而有需于修葺者,率皆捐廉倡募,委任于端谨练达之人,俾督理而汲汲蒇事焉。”癸未(公元1823年)秋,绅士申企中、王士桓、王允中、孔广志、马六骧等,到县衙署请曰:“天井关先师庙、回车古迹、绘像圣容,今坍塌已甚,修葺之功,盖不可缓矣。”德音“因询前守移建之误,首先捐俸,并为具劝募以修葺之。”“经始于甲申(公元1824年)春,竣工于乙酉(公元1825年)夏。先师殿及两庑,无不焕然复新而翼然齐整。”这一次修缮,新绘了十哲贤像,并“于更衣亭旁增盖小室,以为春秋上丁祭栖息之所。”又考虑到正殿西北“外临高田,儿童嬉戏者举足可登,则因其隙地筑之基而围之以墙”,并“将道旁古今碑碣幸未湮没者,移而嵌诸其壁。或置诸檐宇之下,俾入庙者可以考古证今,而不至日久雨淋以渐至于磨灭”。这是文庙南移后的第一次重修,也是目前可以查到的最后一次重修。
1943年,侵华日军北上太行后,日军小头目稻谷米将天井关文庙付之一炬,用其残砖碎瓦修筑了炮台。世事沧桑!文庙兴废,概可见此。
历史趣闻
至于“孔子回车之辙”碑,今存为明万历年间泽州太守、山东临朐人冯瑗重立。据明文学家王世贞《适晋纪行》一文称:他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六月“过大江,北道齐鲁,历汴抵卫,发宁郭驿,三十里抵清化镇。……抵星轺驿。……初九日黎明冒雨发。道有祠,刻石崖表曰‘孔子回车处’。”与现存之碑显然不是同一块。明代王心一《上太行》一诗中有“山家爱尺土,纵横界如画。上有千年碑,孔父留辙迹。”可见孔子回车碑原创建年代相当久远。
参考资料
古战遗址 千古奇惨.晋城旅游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5 21:40
目录
概述
关文庙历史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