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
汗国是
成吉思汗建立的
大蒙古国在
阿里不哥与
忽必烈的汗位之争走向分裂后,在
蒙古帝国基础上建立的几个主要汗国。
背景介绍
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
蒙古帝国的国家军队的主力,原由
蒙哥汗统帅进攻
南宋,
蒙哥汗死后,四川方面蒙古军进攻南宋不得不停下来。在大将哈喇布花率领下,退居
六盘山与浑都海部会合。
阿里布哥分遣
阿蓝答儿进军
西凉府,与哈喇布花浑都海部会合。另遣玉木忽儿和哈喇察尔南征。又派霍鲁怀, 刘太平赴陕西,欲与
六盘山驻军联络,自
关中进兵。
忽必烈命
廉希宪为
京兆等路
宣抚使,与
商挺同往。
廉希宪到任后,先发制人,以谋反罪处死霍鲁怀和刘太平。接着,忽必烈诏令八春为陕西四川宣抚使,节制诸军。命
汪良臣统帅陕西汉军,监视六盘山部队。
阿里布哥令
阿蓝答儿领兵到西凉府后,与浑都海军会合东来。忽必烈命诸王
合丹合必赤和八春汪良臣等率蒙汉诸军,与六盘山军队会战耀碑谷,
阿里布哥军大败,
阿蓝答儿、
浑都海等被杀。忽必烈进攻和林。阿里布哥汗败逃
谦谦州(即唐奴乌梁海,今图瓦)。忽必烈命移相哥(宗王)统领一军驻扎和林,以待
阿里布哥。自己领兵南返。在
燕京赏赐拥立诸王。然后返回
开平。
河中建国
由于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在选择上任蒙古帝国大汗时反对
蒙哥即位,最终获胜后,河中地区被蒙哥汗划给支持他的
术赤系,自己封地仅限东部,而且察合台孙哈喇斡忽勒在返回途中夭折,其妻
兀鲁忽乃可敦监国达十余年。蒙哥大汗死后,由于发生了其同父同母的两兄弟,二弟忽必烈和四弟
阿里布哥的汗位争夺,忽必烈和阿里布哥都企图占据
察哈台汗国。该地区成为角逐之地。忽必烈派曾供职于他身边的察哈台曾孙阿必夫和的儿子兀鲁乃任
察哈台汗国国主。不想途中被阿里布哥军队所杀害。阿里布哥以谦谦州为基地,控制了察哈台封地,并派察哈台六子拜达尔之子
阿鲁忽成为察哈台汗国国主。同时命他轭守阿姆河,防范旭烈兀东接忽必烈。
这时候阿里不哥率斡亦喇部众至
哈拉和林,详称愿意,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和林,并发兵南下。与忽必烈的军队激战,后因察合台汗
阿鲁忽扣留阿里布哥的使者,阿里布哥率斡亦喇部队进攻阿鲁忽。阿鲁忽战败,退往撒马尔罕。阿里布哥军进驻阿力麻里(今
新疆伊犁霍城),大肆焚掠。恰逢阿力麻里饥荒,居民反抗阿里布哥统治。阿里布哥部下多逃至
阿尔泰地区
玉龙答失。共商归降忽必烈。这时候察哈台汗阿鲁忽整军来攻。阿里布哥处于东西夹击中,只得向忽必烈投降。
阿里布哥势衰后,忽必烈开始采取措施,打算
直接控制窝阔台汗国辖地(主要为今中亚地区)。这时,“忽必烈合罕命一支大军前往阿姆河岸,使一切居于这一地区的打算独立的宗王统统从交通线上撤走,这样合罕的使臣可以没有任何一点困难地往返于旭列大王”(《瓦萨夫史》第一卷,哈默·普格斯塔尔德译本,转引《
元朝史》下册)。
前面说到阿里布哥帮助
阿鲁忽登上察合台汗国国主的位置,但阿鲁忽背叛了阿里不哥,还扣留了阿里不哥汗的使者,于是阿里不哥汗率领斡亦喇部众打败阿鲁忽,并劫掠了富庶的阿里麻里(伊犁的霍城),阿鲁忽被迫逃往撒马尔罕。阿里不哥在富饶美丽的
伊犁河流域的行为是如此野蛮,他蹂躏农村、屠杀他的政敌的所有党徒,以至于发生了饥荒,他自己的一些将领也率军离开了他。阿里不哥看到他的军队陆续瓦解,便设法与阿鲁忽和谈。他使
兀鲁忽乃皇后站在他一边。兀鲁忽乃是为抗议她在察会合汗国的
统治权被剥夺而来的,于是,阿里不哥委托她和
麻速忽·牙刺洼赤带着和平协议到撒麻耳干阿鲁忽处。然而,在撒麻耳干情况发生了
戏剧性的转变。兀鲁忽乃一到,
阿鲁忽就与她结婚,并任命麻速忽为他的理财大臣。麻速忽的支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位贤明的行政官从不花刺和撒麻耳干征收到大量的钱财,使阿鲁忽和兀鲁忽乃得以募集到一支精军。阿鲁忽后来能够击溃从叶密立领地南下的窝阔台系宗王
海都的一次入侵。与此同时,阿里不哥由于缺乏物资,并且又遭到忽必烈和阿鲁忽的东、西夹攻,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他于1264年被迫投降忽必烈。
高加索混战
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激战的时候,高加索正发生着另一场战争。下面我们来说统治波斯的旭烈兀系。和别的支系不同,
旭烈兀把自己看做忽必烈统治该地的
副手。这时候,旭烈兀要应付来自阿姆河和高加索两方面的威胁。在阿姆河对岸,阿里布哥任命的察哈台汗
阿鲁忽正在集结军队。在
高加索山脉以北,术赤系的
别儿哥也是阿里布哥的支持者。战争首先在高加索展开。旭烈兀大军越过作为双方边界的高加索山隘口打耳班关,进入俄罗斯草原。一直进攻到
捷列克河。别尔哥派出大将
那海那颜迎击。旭烈兀失败,被迫退回高加索以南。后来,那海那颜又穿过高加索山隘口打耳班关进入旭烈兀系的封地,穿过
库拉河,这时候旭烈兀已经去逝,他的继承人阿八哈打败了别儿哥的军队。
旭烈兀系和术赤系的冲突还有另外的原因:是别儿哥是穆斯林的同情者,而旭烈兀则赞成基督教。当旭烈兀攻占
巴格达后,别儿哥公开指责旭烈兀滥杀和平居民,并责备旭烈兀未经和宗王商议就擅自处死了哈里发。随着双方发生冲突,
别儿哥和埃及的突厥穆斯林接成了联盟,其实埃及的国王本身就是钦察突厥人,正因为如此也拉近了双方的关系。旭烈兀则与基督教联系密切。旭烈兀的继承者
阿八哈甚至娶了
东罗马帝国的一位公主为妻。伊尔汗国和英国、法国及罗马
教皇,都有频繁的往来。
帝国的分裂
蒙古西征后,因大汗
蒙哥汗过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爆发了内战来争夺汗位,之前成吉思汗分封的诸王选择支持不同的阵营,最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被称为“四大汗国”的
钦察汗国、
察合台汗国、
伊利汗国和
窝阔台汗国等实际上独立的国家。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虽然均出自成吉思汗“
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国,与
元朝驿路相通。但经常爆发边界冲突。
四大汗国在研究蒙古和元代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有的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绕不过对由四大汗国所组成的超级帝国的研究。他们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实际上又各自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四大汗国是蒙古统治者逐次在西征胜利中扩张领土的结果。四大汗国的出现,是
蒙古族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钦察汗国
简介
钦察汗国,
拔都在西北建立的汗国,亦称
金帐汗国或
术赤兀鲁思。
成吉思汗长子
术赤的封地,主要辖区是东起
额尔齐斯河,西至
多瑙河,南起
高加索山的地区。
1236年~1240年,
术赤第二子
拔都征服了
乌拉尔河以西
伏尔加河流域钦察、不里阿耳等部族,并征服了斡罗思,迫使斡罗思各公国称藩纳贡。
1243年,
拔都结束西征回到
伏尔加河上,建立了东起也儿的
石河,西到斡罗思,南起
巴尔喀什湖、
里海、
黑海,北到
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广大的
钦察汗国。对于
东欧各公国享有
宗主权,包含
罗斯公国(罗斯公国是
俄罗斯国家的雏形)。拔都之孙
忙哥帖木儿继位(1266-1282年)。
1277年,
蒙哥之子
昔里吉反抗
忽必烈系
元朝,劫走皇子
那木罕,送到与
海都联盟的
钦察汗国拘留了数年。直到1282年,
脱脱蒙哥继位时,
那木罕才被放回。
1302年,脱脱汗出兵协助元朝攻打
察合台后王
笃哇、
窝阔台后王
察八儿,
笃哇、
察八儿战败。
1308年,
元武宗遣使册封
脱脱为“
宁肃王”。月即伯继位钦察汗(1313-1341年),1314年元仁宗遣使册封,予以承认,此后双方经常遣使往来。
创建
四大汗国中的
钦察汗国是
成吉思汗长子
术赤的次子、
成吉思汗的孙子、西征的统帅
拔都所建,疆域最为辽阔,东起
额尔齐斯河,西至 今
匈牙利、
波兰一带,都城萨莱在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以北。由于拔都的大帐使用金顶,因此在欧洲史书中
钦察汗国也被称作“
金帐汗国”。钦察汗国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商业贸易中心。在其他汗国包括元帝国对于自己的领地的统治都出现问题的时候,金帐汗国长期统治都相对稳定。
拔都之弟
别儿哥在位时(1257-1266年),名义上仍对蒙古大汗称藩,实际上汗国已成为
独立国。
别儿哥因同伊利汗国争夺
高加索地区,无力东顾,于是河中地区被
察合台之孙
阿鲁忽占领,
别儿哥便支持
窝阔台之孙
海都对
阿鲁忽作战,帮助
海都崛起。隶属于金帐汗国的原本
罗斯各公国,出现了一位“王”,即
伊凡四世,以
莫斯科大公国为核心,逐渐发展成一个新的强大的国家——
俄罗斯。而与之相反,金帐汗国中央权力却日渐下降,开始分裂为
喀山汗国、
克里米亚汗国、
西伯利亚汗国、
阿斯特拉罕汗国、
大帐汗国等小汗国,作为
大帐汗国附庸国的
俄罗斯从
大帐汗国中独立出来,并灭亡了
大帐汗国。
封地及居民
在汗国内,
拔都的13个兄弟及其后裔各有世袭封地,拥有军队。拔都的兄长
斡儿答及其后裔据有今
西伯利亚、
哈萨克斯坦,形成了
白帐汗国。
蒙古帝国的
贵由汗去世后,
拔都支持
蒙哥夺取大汗位,打击
窝阔台、
察合台两系势力,乘机占有河中地区。
汗国内居民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由于统治民族蒙古人占少数,因此他们逐渐突厥化。
衰落和瓦解
月即伯在位时,汗国达到极盛时期。迁都到别儿哥萨莱城,与伊利汗国、
埃及等国通好,对外贸易兴隆。伊斯兰教在
伏尔加河下游广泛传播,此后钦察汗都信奉伊斯兰教,部分蒙古牧民也伊斯兰化。
14世纪后期,蒙古贵族对外不断进行掠夺战争,内部又互相争斗,使汗国走向衰落和瓦解。
15世纪20年代初,
钦察汗国分裂成9个相互独立的国家。原中央部分被
大帐汗国取代。(类似于1991年
苏联解体,中央部分被
俄罗斯联邦取代。)
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建立
察合台汗国最初是成吉思汗次子
察合台的封地。初领有
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麓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初建都
阿力麻里(今新疆
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察合台系后王笃哇与窝阔台系后王
海都联合,屡与
元朝皇帝军队争战,终世祖一朝未断。至公元1303年始与海都子罕八儿归服。
1314年,原本让位与自己哥哥
也先不花的察合台汗
怯伯复位,把国都从
阿力麻里迁至
撒马尔罕,在
河中地区提倡农业,实行改革,而也先不花汗则坚持游牧传统,汗国开始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阿力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吐鲁番一带;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河中地区。今新疆及周边大部分地区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也先不花为东部汗,怯伯为西部汗。也先不花、怯伯死后,
亚洲中部的蒙古贵族各部各自为政,互相攻杀。1348年,统治
天山南麓的杜格拉特部权臣
布拉吉找到一个18岁的贵族
秃黑鲁帖木儿,宣布他是也先不花的儿子,并在
阿克苏拥立为汗。历史上把秃黑鲁帖木儿统治的地区称为
东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术儿是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大汗,他用强制手段迫使天山以北16万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
1363年,
秃黑鲁帖木儿死,
东察合台汗国发生内乱,布拉吉之弟卡玛鲁丁夺取了政权,并残杀秃黑鲁帖木儿的子女及眷属18人。1389年,幸存的秃黑鲁帖木儿的幼子
黑的儿火者即汗位,建都于
别失八里;1418年,黑的儿火者之孙
歪思汗,又把国都迁到亦力把里(今
伊宁市),所以东察合台汗国也称“
别失八里国”和“亦力把里国”。东察合台汗国从1348年建立,历经8代、15位汗主政,到1514年被
叶尔羌汗国所灭,计立国166年。而
西察合台汗国在
秃黑鲁帖木儿死后不久,便被自己的将军
帖木尔夺取了
国家政权。
瓦解
1306年,
笃哇败察八儿,尽收
海都生前所占察合台封地。1310年笃哇子怯伯再破察八儿,兼并窝阔台封地。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复分裂为若干小国,大权旁落。14世纪中叶,秃鲁
帖木儿即位后,削夺
藩镇权柄,汗权一度有所恢复。1362年合不勒汗即位后,诸藩王日益跋扈,徒有虚名。1370年,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东察合台汗国后王的统治维持到16世纪。
伊利汗国
汗国建立
伊尔汗国,又称
伊利汗国或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孙子
旭烈兀西征后建立,是东滨
阿姆河,西临
地中海,北界
里海、
黑海、高加索,南至
波斯湾的大国。既为欧、亚两洲文化荟萃之地,又是重要
交通枢纽。居民民族成分复杂,主要讲
波斯语和
阿拉伯语。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部分崇奉基督教。建都于帖必力思(也译作桃里寺,今
伊朗大不里士)。境内农业发达,商业和
手工业也很繁荣。与元朝关系一直都很密切。今伊朗、
伊拉克、南高加索的
阿塞拜疆、
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和
中亚的
土库曼斯坦都由伊尔汗直接统治;
阿富汗斯坦西部的
赫拉特王国是伊尔汗的属国;
小亚细亚的
罗姆苏丹国名义上是
属国,实际上由伊尔汗派官治理。旭烈兀死后,子
阿八哈继袭汗位(1265—1282),政权进一步巩固,1270年曾率军击退了察合台汗八刺对
呼罗珊的进攻。
改革与衰落
在
合赞汗(1295-1304年)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295年6月19日,他率领将士改宗伊斯兰教,当年11月3日即汗位,取名穆罕默德,自号
素丹。此后,蒙古贵族和伊朗贵族日益合流,伊尔汗国组建成为一个
伊斯兰国家。在合赞汗死后不久,伊尔汗国便陷入混乱,1335-1378年的四十多年间,地方总督先后拥立八个伊尔汗,在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建立了各自的封建小王朝:
贾拉尔朝(1336-1411年),1340年建立,据有伊拉克、
阿塞拜疆、
摩苏尔和迪亚巴克儿;克尔特朝(1245-1389年),1342年独立称王,据有赫拉特和呼罗珊部分地区;
穆札法尔朝(1313-1393年),1353年建立,据有
法尔斯、
克尔曼和
库尔德斯坦,称臣于
开罗;赛尔别达尔国家(1337-1381年),这是由起义农民于1353年建立的政权,据有呼罗珊北部。1380年以后,内乱迭起,加上钦察汗
月即别的进攻,势力渐趋衰微。1388年为
帖木儿帝国所灭。
伊利汗国的建立者是蒙古第三次西征的统帅旭烈兀,他与元朝统治者同为拖雷后裔,关系也较其他汗国更为密切。其疆域东起今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抵
印度洋。是沟通亚欧两洲
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之一。元朝曾经与伊利汗国双方互派官员、工匠,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很频繁。阿八哈汗时(1265-1282年)相继败西利亚(今
叙利亚),战埃及王,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合赞汗时(1295-1304年),进行一系列改革,清除积弊,制定税率,整治驿站,鼓励农桑,统一货币及
度量衡,加强法制,提倡文治,是汗国最盛时期,农牧商业均得到发展,岁入增加。同时合赞汗为争取当地领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奉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废除“大汗”称号而改称
苏丹,加速了当地蒙古人的伊斯兰化进程。
公元1317年,年仅12岁的
不赛因即位后,由于权臣出班专政,二丞相不合,内乱迭起,并遭到钦察汗月即别的进攻,国势渐衰。公元1334年不赛因死后,诸王争立,汗国陷于分裂,国势益衰。公元1388年为
帖木儿帝国所灭。
窝阔台汗国
成吉思汗第三子
窝阔台的封地。领有
额尔齐斯河上游和
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
叶密立(今新疆
额敏县)。1229年窝阔台继帝位后,将封地赐给其子
贵由。1251年
蒙哥汗即位后,以窝阔台系诸后王屡与作难,将封地分割,分授诸王,以去其势。窝阔台子
合丹领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灭里领额尔齐斯河之地,窝阔台孙脱脱领叶密立,
海都领
海押立(今伊犁西)。公元1259年阿里不哥称大汗后,忽必烈也称大汗,双方战争反复进行了5年,1264年忽必烈称帝后,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海都自以
太宗嫡孙不得立,先后联合
阿里不哥、
乃颜、
笃哇争夺帝位。1301年(大德五年)兵败走死,汗国势衰。1310年(
至大三年),海都子察八儿为察合台汗怯伯所败,部分归附钦察汗国,部分被并入元朝。因存在时间过短,故有的说法并不视其为四大汗国之一。
先后灭亡
蒙古本部内乱
元朝末年爆发了
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元军的
武装力量被
起义军各个击破,在外镇戍的诸王也相续非死即逃。就以受封出
镇江淮地区的三位宗王为例,至正十二年,
威顺王的镇所
武昌失守,威顺王本人逃到陕西,后来在成州被军阀
李思齐围困而死;至正十六年,镇南王的镇所扬州被起义军攻破,镇南王本人则被俘投水死;而宣
让王帖木儿在他的镇所
庐州失陷之后,逃回了大都,又被封为淮王。后来
明太祖朱元璋北伐,
元顺帝北逃,留下淮王监国守大都,淮王被攻克大都的明军杀死。明军改大都为北平,是年为洪武元年。
1371年,明军取河州(元吐藩等处
宣慰司治处),元镇西武靖王以所领的吐藩诸部降明。1382年,明军步骑三十万征云南,次年镇戍云南的蒙古宗王梁王势蹙自尽。随着元廷北迁,不但对诸多镇戍的宗王失去控制,就是对蒙古的勋臣也一样失去了控制。曾经被成吉思汗封为大师、国王的
木华黎,他的后裔开元王
纳哈出在
辽东有相当的势力,在元朝政府北迁后便逐渐和元主离心离德。洪武二十年,明军出征辽东,北元汗廷要求纳哈出向汗廷靠拢,但“虏主数招之不往”(《
明实录》洪武二十年五日),最后,纳哈出以所部“二十余万人”降明,相继投降的还有蒙古“王九、国公群王四”(《明史.鞑靼传》)。
1388年,出塞的明军在
捕鱼儿海大败元末主脱古思帖木儿,
脱古思帖木儿仅以数十骑逃遁。随后在奔往和林的途中被属下所杀。此役,明军的俘虏包括蒙古的宗王
吴王、代王在内共七万七千三十七人。1389年,元辽王
阿札失里(成吉思汗兄弟斡赤斤的后裔)、
会宁王塔宾帖木儿降明,二十二年,明于其地设
福余、
朵颜、
泰宁三宁卫。令阿札失里等为卫
指挥使等职。
1392年,明军伐
哈密。破其城。斩蒙古
豳王(察合台汗
阿鲁忽的后裔),哈密兀纳失里王降明。
元勋臣开元王
纳哈出及辽王阿札失里降明之后,当被成吉思汗分封在蒙古东部的诸王除了这部分降明的外,还有一部分被蒙古帝国本部(鞑靼)
阿鲁台所吞并。明
永乐初,在蒙古草原与明朝对抗的剩有帝国本部及瓦剌。
永乐七年,蒙古瓦剌部投靠了明廷,成为了明朝的藩属。这时候的蒙古本部立了一位名叫
本雅失里的新大汗,永乐八年,
朱棣率领50万大军进攻鞑靼,败蒙古
本雅失里汗于
斡难河,本雅失里仅七骑渡河遁去。战败后的本雅失里在二年后被瓦剌
马哈木暗杀,享年33岁。
西北汗国灭亡
元朝的宗
藩国,处于蒙古草原西北部的诸汗国也在元廷北迁的同时发生重大变化。原
窝阔台汗国早已经被大元王朝、
察合台汗国及
钦察汗国三方削弱、瓜分。察合台汗国亦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
东察合台汗国首都亦力把里,统治区域包括原
西辽故地和今新疆东部、
俄罗斯边疆州,
西察合台汗国则在
阿姆河和
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带。后来,蒙古贵族
帖木儿推翻
西察合台汗国而自立,自称可汗。伊利汗国内乱后被
帖木儿帝国吞并。钦察汗国分裂为
大帐汗国、
蓝帐汗国等国,先后成为
帖木儿帝国的藩属。诸汗国经过重新分化组合,基本上演变成了
东察合台汗国(明朝称其为亦力把里或别失里八)和
帖木儿帝国等权力中心。据《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秋七月
癸丑,别失里八朝贡。
帖木儿帝国先后吞并
西察合台汗国,大败
东察合台汗国,兼并
伊利汗国,挫败
钦察汗国,生擒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后,雄心勃勃,下一个目标,也是最后一个目标,征服明朝。永乐二年,
帖木儿领兵80万东来攻明,人算不如天算,帖木儿中途因自身健康原因,不幸病逝,帝国大军返回。其后,
帖木儿帝国内部为争夺帝位争得你死我活,无暇东顾,最终由其孙哈里承袭王位。在
朱棣永乐五年恢复和明朝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汗国辩疑
成吉思汗时期
“四大汗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成吉思汗时代分封的“
术赤汗国”、“
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拖雷汗国”(后演变为元朝);另一种说法是指
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的“
钦察汗国”、“
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
伊利汗国”。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兼并及占领辽阔的土地,奴役了广大的人口。大约在成吉思汗建国不久,按照
游牧民族中分配了家产。蒙古人以战功功绩公平分配财产,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即
术赤、
察合台、
窝阔台、
拖雷)凭借自己战功继承自己所打下的领地。“他们是成吉思汗王国的四根基柱。他授与他们每人一个王国,称他们为四‘曲律’。”
成吉思汗的五个兄弟也都为
蒙古帝国奉献一生。所以成吉思汗不单分封了四个儿子,还将国土,属民分封给他的五个兄弟。而且,在时间上,分封兄弟比分封儿子还要早一些。
综合《
元朝秘史》、《
史集》等史料的记载,获得分封的成吉思汗的兄弟有
铁木哥斡赤斤、
拙赤合撒儿、
按赤台、
别里古台、
阔列坚等。其中,
铁木哥斡赤斤依据蒙古幼子守产的习俗,和他的母亲一起,竟获得了近一万户的分封。(后来,蒙古大汗的继任人窝阔台在中原汉地又一次分土
分民,成吉思汗的弟弟
斡赤斤获得了62156户的分封,仍然比
成吉思汗的儿子
术赤的41302户及
察合台的47330户要多。这次分配的原则之一,就是按照成吉思汗时各人原封牧民户数的比例来推算中原封户的多少。见《
元史.畏答儿传》)
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共分封了九位兄弟、儿子。这些兄弟、儿子在各自分封“
兀鲁思”【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国家称之为“Их Монгол Улс”(音也客·蒙古·兀鲁思),汉译为
大蒙古国。所谓的“兀鲁思”,在
蒙古语中含有“人众”、“国家”之义,因此成吉思汗分封给诸子、贵戚的民户、土地称之为诸王“兀鲁思”,汉译为诸王汗国】之内都有独立管理军队、属民、贡税、牧地的权利。所以,那种不提成吉思汗的兄弟,而单提成吉思汗的儿子,从而认为成吉思汗仅仅分封了“四大汗国”的观点是欠严谨的。
而同时代的人的看法又如何呢?据宋代的《
黑鞑事略》记载蒙古的情况:“其主初僭皇帝号者,小名日忒没真(即
铁木真),僭号日成吉思皇帝。今者小名日兀窟触,其耦僭号八人。”在这里所谓的“僭号”即称汗。当时称汗的八人,
历史学家王国维以为应是合撤的儿子也苦、
合赤温子
按赤台、斡赤斤、
别里古台、
术赤子拨都、
察合台、
拖雷子
蒙哥,加上
窝阔台(见《黑鞑事略笺证》,转引自《
元朝史》上册第191页)这表明,当时的宋人也没有“四大汗国”的说法,而是认为有八王。
成吉思汗兄弟的分地都在蒙古东面,合称:“东道诸王”。而成吉思汗诸子的分地却在蒙古西面。据日本
那珂通世云:“
太宗所得者,为
乃蛮旧地。察合台所道者,为
西辽旧地。拙赤所得者,为
花剌子模旧地。”(见
吕思勉《
中国民族史》第187页)而幼子拖雷则继承了成吉思汗的中央
兀鲁思。但是,有学者认为,
拖雷并非继承了成吉思汗的中央兀鲁思,只不过是仅仅是“管辖”而已,而并“专门隶属”。因为,成吉思汗的中央兀鲁思是整个“
黄金家族”的公产,归历代蒙古大汗所直辖。
拖雷在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即位时,就将中央兀鲁思奉献给汗兄,就说明了这一点。(《蒙古政治制度研究》第三阶段367页)拖雷家族另有“
兀鲁思”,据《元朝秘史》记载,
拖雷曾获得过成吉思汗5000户的分封。这一点很重要,这表明后来与
元世祖忽必烈争大汗之位的
阿里不哥,他继承的只是
拖雷的“兀鲁思”而已。
宗王镇戍
一方面,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古仍然继承了分封政策(例如
窝阔台曾经将中央兀鲁思的三千户转赐给皇子
阔端)另一方面,随着蒙古帝国对异国不断的征服以及领土不断的开拓,
蒙古贵族分配财产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发展(例如进入中土之后分封的五户丝食邑民等),但最值得一提的却是
宗王出镇制度。
至元初,
元世祖忽必烈按照一些汉族大臣(例如
刘好礼等)的建议开始相继分封诸王子为王,统兵出外藩屏朝廷,这就是
宗王出镇。
宗王所辖的镇戍地区有
漠北前线的
北平王、晋王;吐蕃地区的武靖王;云南地区的
云南王(以及后来的
梁王);扬州地区的镇南王等。
就军队而言,我认为宗王出镇制度与成吉思汗的分封兀鲁思制度有一个不同之处于,分封兀鲁思的军队是由本兀鲁思的
部民形成,完全是诸王个人的私属;而宗王所管辖的军队则多从各个不同和兀鲁思内抽出,并非全是出镇宗王的私属,出镇宗王只是以皇室成员的身份担任军政首脑,代表朝廷执行军政任务,出镇宗王的权力往往超越于诸王之上。(例如先后出镇
蒙古高原的北平王、晋王,对原属于成吉思汗产业的蒙古中央兀鲁思及四大斡耳朵都有统率权)。从这一点来看,宗
王镇戍并非只产生于忽必烈时代,例如当初成吉思汗的继任人窝阔台决定征讨末臣服的
钦察、斡罗思等国时就曾经命各支宗室均以
长子出征、诸王以
术赤儿子拨都为首;而
蒙哥汗即位后,也曾经委派同母弟忽必烈、旭烈兀总督漠南、波斯等行省。
最初的
宗王出镇,有较强的独立性,在镇所多沿袭了成吉思汗时期兀鲁思分封的形式和内容,但灭宋之后,
元世祖忽必烈对各出镇宗王及分封的诸王兀鲁思普遍削夺事权,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设置行省管辖投下分地、宗王在镇戍区与
行中书省等权分治、世袭与非世袭兼行等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内乱,一些宗王在镇戍区却乘机拥有了实际独立的地位。例如忽必烈与
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以及
海都之乱时,察合台汗国开始自行其是;而
钦察汗国与蒙古的本土完全阻隔,获得了实际的独立;
元世祖忽必烈为了争取据有波斯、阿拉伯诸地的宗王
旭烈兀的支持,把
阿母河以西地区授与旭烈兀自主,于是又产生了一个新的
封国——“伊利汗国”;另外在元末大乱之时,
朱元璋北伐,
元顺帝逃离大都。这时在云南的蒙古宗王梁王已取代了行省独揽大权,虽然仍奉北元正朔,但实际上已经处于独立状态。
正式形成
前文已经提到,成吉思汗并非只是分封了四大汗国,而是分封了八大兀鲁思(加上庶妻生子阔烈坚为九大汗国、由于诸史都没有明确记载其封地故而未算)历史界公认蒙古大帝国的分裂是在阿里不哥和忽必烈时代。
先说成吉思汗四大儿子封国中的情况,术赤汗国最终演变成了
钦察汗国;
察合台汗国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之时,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为了争取
察合台的后裔
阿鲁忽的支持,忽必烈答应他统治扩大到从
按台山(
阿尔泰山)到阿母河之兀鲁思和诸部;上述这两个汗国与其说是由成吉思汗最初的封国演化而来的,不如说是由后来的宗王镇戍演变而来的更为贴切。
窝阔台正式继承成吉思汗成了蒙古大汗,死后汗位传给儿子
贵由。贵由汗死后,汗位却落入了成吉思汗另一位儿子
拖雷后裔的手中。这时蒙古大汗的继任人
蒙哥是拖雷的儿子,他即位之后镇压异己,将窝阔台的分地分成了数块时块,分别授与
窝阔台的数个后裔,最大程度的削弱联合在一起的窝阔台后裔的力量。其中,分在叶迷立地区的
禾忽是
窝阔台汗国的正式继承人。至元十三年春,禾忽叛乱,失败后投奔窝阔台的另一个后裔
海都。蒙哥将窝阔台的封地分成数块时,
海都被分到了海押地区,海都在忽必烈夺位成功后,讨逆,接着用武力吞并了大片土地,其中包括整个原属
窝阔台的封地。不过,海都并非是
窝阔台封地的直接继承人。(禾忽才是),因此说,海都所建立汗国与其说是“窝阔台汗国”,还不如是“
海都汗国”更为贴切。海都之乱持续了数十年,他的后裔
察八儿投降了大元。汗国被
元朝和
察合台汗国所瓜分。元将所获得的窝阔台汗国的部分领土并入了
岭北行省中。
成吉思汗的四子
拖雷的长子蒙哥当了蒙古大汗。蒙哥汗死后,继承拖雷封地的是他的四弟
阿里不哥,而非忽必烈。但
阿里不哥在与忽必烈争任蒙古大汗时失败,投降了忽必烈。
阿里不哥所继承的封地因此也受元朝岭北行省所管辖。
再说到蒙古东部成吉思汗兄弟封国的情况,成吉思汗的兄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后裔
乃颜、纠集了合撤儿的后王势都儿、
合赤温的后裔
哈丹于至元二十四年叛乱。
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击败叛军,俘获乃颜,立即处死,势都儿、哈丹先后投降。后来哈丹再叛,逃窜入高丽,至元二十八年兵败自杀。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叛王之后,在叛王封地内设置了
万户府,在东北设置行省进行管辖等措施来削弱藩王的权力。虽然,成吉思汗的四兄弟的家族仍旧
封王,但地位已经大不如前,要受到岭北行省和
辽阳行省的节制。
“
伊利汗国”被一些人拿来与
钦察汗国、
大帐汗国(元)、
察合台汗国并称为忽必烈时代的“四大汗国”,这个汗国其实并非是成吉思汗分封的。1253年蒙哥汗从各支贵族中抽调兵力西征波斯、
阿拉伯地区,遣其弟
旭烈兀领导,但并没有将其地授与旭烈兀。蒙哥汗死后,阿里不格与忽必烈争位,忽必烈为了取得
旭烈兀的支持,便将阿母河以西的波斯、阿拉伯等地区授其作主,于是
伊利汗国便成立了。所以,
伊利汗国可以说是由宗王镇戍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