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
甘肃省白银市下辖县
会宁县,甘肃省白银市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5°24′-36°26′、东经104°29′-105°31′之间,总面积6439平方千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截至2018年,会宁县下辖24个镇、4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会宁县常住人口401581人。
历史沿革
地名来历
祖厉县是会宁县之古称,有西汉安定郡东汉武威郡属祖厉县之别。最早见诸史册记载的是《汉书·地理志》,在安定郡之条目下有:“武帝元鼎三年置,户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县二十一,”内有“祖厉,莽曰乡礼”的记载。
后汉书·郡国志》武威郡条目下有:“祖厉故属安定”的记载。可见祖厉建县悠久。而西汉、东汉之祖厉县城具体建在什么地方,方志界尚有争论。1994年版《会宁县志》依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守忠之说,认为西汉祖厉县城在靖远河靖坪,东汉祖厉县城为县南十里铺窝铺汉古城;2007年版《会宁县志》载《汉祖厉县城考》(李志中、万全琳)认为西汉祖厉县城在头寨子镇马家堡村河坪;东汉祖厉县城在郭城驿镇大羊营。
会州、西会州、新会州3州名均为会宁县历史沿革中的名称,其中会州之名使用年代最长,1000年左右;西会州、新会州二州名分别使用14年和10年。公元1214年前后则3州治所在今靖远县辖境,此后便迁至今会宁辖境。
建置沿革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禹贡》中属雍州。殷、周为西羌所居。战国至秦属北地郡
两汉时,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孔道。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厉县(祖厉音嗟赖,以祖厉河而定名),属安定郡,治所在今县北郭城驿镇,有祖厉县故城遗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汉武帝西巡到此。《汉书·武帝记》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
王莽篡汉,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宁县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村民小组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国时属魏地,隶武威郡。
魏晋以来,会宁之地陷于荒芜。西晋初废祖厉县。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另设祖厉县,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
东晋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5个政权。
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会宁”县名之始。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周太祖为西魏相时,置会州会宁县,治所在今靖远县东北。《元和志》载:“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謦资犒军,太祖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会宁县自西魏得名,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周属高平郡乌兰县。隋属平凉郡会宁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复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后改凉川县
属会州会宁郡,所辖会宁、乌兰二县。贞观八年(634年)改会州为粟州,同年又复名会州,属关内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
属会州敷川县。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人克会州,地属西夏。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收复会州,属熙河兰会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会州新城(即今郭虾蟆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县。宣和中(1120年)尝置刺羌城于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时称“甘泉堡”。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宁县(今张城堡西宁古城)。至此,今会宁县境内同时有两县(敷州、西宁)、一州(会州)。
属会州保川县。又置西宁县,属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有西宁故城遗址。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宁县为西宁州,仍属会州,后又降州为县。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会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复会州。
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会州。元初,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县入州,属巩昌路,隶陕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宁地震严重,“诏改会州为会宁州”。
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会宁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路。会宁县名从此沿用,历经明、清两代,已有600多年历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隶巩昌路。
初隶巩昌府
民国二年(1913年),截府留县,改属兰山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甘肃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权;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检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1985年8月1日,会宁县改隶白银市至今。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0年代初,全县有5个区,81个乡。1957年,陆续撤并为3区、1镇、29乡。1958年,建立10个人民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个。1965年,合并成20个人民公社、1个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撤销并入城关人民公社。
1973年,增设王庙、侯川、太平、青江、马路、草滩、掌里、土木、新庄、塬边10个人民公社。1976年,增设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增设柴门人民公社。
1980年恢复城关镇。1983年7月,撤社建乡,城关镇更名会师镇(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而得名),全县共建乡32个、镇1个。
2000年8月,撤销郭城驿乡,设立郭城驿镇。2001年9月,撤销河畔乡、头寨子乡,设立河畔镇、头寨子镇。
2005年1月,撤销桃花山、王家庙、塬边、掌里、青江驿5个乡,2005年9月,全县辖6个镇、2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84个村、6个社区、2039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
2014年,省民政厅(甘民复〔2014〕154号)批复同意:撤销柴家门乡、侯家川乡,设立柴家门镇、侯家川镇。
2015年,省民政厅(甘民复〔2015〕2号)批复同意:撤销中川乡、汉家岔乡、刘家寨子乡、白草塬乡、大沟乡、四房吴乡、老君坡乡、平头川乡,设立中川镇、汉家岔镇、刘家寨子镇、白草塬镇、大沟镇、四房吴镇、老君坡镇、平头川镇。调整后,全县辖16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区划现状
截至2020年,会宁县下辖24个镇、4个乡,会宁县人民政府驻会师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地处北纬35°24′至36°26′、东经104°29′至105°31′之间。东依静宁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南与通渭县毗邻,西靠安定区榆中县,北与靖远县平川区相邻。总面积为6439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土地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
会宁县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县以祖厉河为基干,分布树枝状沟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千米土地便有1.07千米的沟壑。总体南高北低,东北角、中西部有海拨2200米的山塬和峰峦。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多为川、塬地,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地阶地貌。其地貌大体可分:
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此地貌在县内广泛分布。梁呈长条形,顶不宽,坡梁长,坡面大,坡度15—25度,多数被现代槽状冲沟切割 ,沟头为“掌地”,在中部有少数呈山间盆地地貌。侵蚀严重地区,梁峁并存,峁顶面积不大,四周斜坡在10度左右。峁梁相接者梁身不长,为沟谷深切,黄土堆积较厚。
黄土堆积侵蚀梁峁顶面残塬地貌:此地貌分布在县境北部祖厉河、关川河两侧,海拔1700—2200米。有白草塬、扎子塬、李家塬等八塬典型峁顶残塬,塬面坡度平缓,一般在5—10度之间。塬缘到谷底切割较深,坡面高且陡,塬面为塬地,沟谷为沟坝地。
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分布于祖厉河及其支流祖河、厉河、关川河、土门岘河两侧,为宽窄、长短、高低各异的三级河谷阶地,呈树枝状嵌入梁峁丘陵之间。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城川、甘沟川等七川为典型河谷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级阶地为河滩,宽数米至数百米,为排洪区;高出河滩10—30米的二级阶地为川地,地势平坦,宽数百米至3千米;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级阶地为坪台地,断续分布于川道两边。阶地多由第四级冲积、洪积物组成,黄土层厚,土质较好。
气候
会宁地处西北内陆,属温带季风气候带的西北边缘部,地介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青藏高原四个气候区和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三个干湿区的交汇区。加之地形东南高而闭塞,西北低而开阔,夏季暖湿气流北上困难,冬季干冷空气长驱无阻,故气候温凉干燥、南北差异大,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匀,年际变率较大,年内四季分明,日照时数较长,蒸发强烈,无霜期较短,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年降水量267.1毫米,年平均气温9.2℃,年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23.3℃,地面平均温度12.4℃,年无霜期154天。
水文
会宁县主要河流有祖厉河葫芦河清水河等三条。
祖厉河,黄河上游支流。位于中国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侧。源出会宁县南华家岭,北流经会宁县、靖远县入黄河。因流域地层含盐碱较多,水味苦咸,故又称苦水河。河水含沙量较高。
葫芦河,是渭河一条较大的支流,古称瓦亭水、陇水。因河床狭窄多曲折,形似“葫芦”得名。发源于宁夏西吉县与海原县交界处的月亮山南麓,向南流经西吉静宁秦安, 在天水三阳川与渭河交汇,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
自然灾害
干旱是会宁的主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有气象资料记载的1956--1989年34年中,发生干旱17年,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从出现季节和时段来划分,可分为春旱(3—5月),春末夏初旱(5月下旬至6月下旬),伏旱(7—8月),秋旱(9至10月上旬)4种影响最大的是春末夏初和伏、秋旱。“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秋旱连根烂。”据34年资料统计,发生春旱16年,春末夏初旱17年,均为两年发生一次。春末夏初旱有3—5年的周期变化,并以3年周期变化为显著,故有“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大旱”的说法。34年中发生伏旱12年,不足3年一遇;秋旱出现几率较小,共出现11年,平均3年发生1次。
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仅次于旱灾。多发生在4—10月间。1956—1989年34年时间内,出现冰雹80次,平均每年2.4次。最多的1977年5次。最早出现在4月23日,最晚出现在10月27日。5、6月冷暖气流交错频繁,是冰雹最多的时段。7—9月,冰雹一般强度大,危害农作物最严重。冰雹重灾区系汉家岔、党家蚬、翟家所、桃花山等乡,平均每年遭受1—3次;中部大沟、甘沟驿、新塬乡次之,平均每年1次;北部郭城驿、河畔川区很少降雹。
暴雨在会宁有两重性,既能造成山洪暴发,冲毁农田,人畜伤亡;又能积蓄雨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还可引洪漫地;暴雨局地性出现几率大,多在6—9月,其中7月、8月出现最多,6、9月出现较少,平均每年暴雨0.1~0.3次,3—5年出现1次。
会宁县霜冻多为白霜。有时空气中水气缺乏,看不见白霜,但农作物同样遭受冻害,称为黑霜或干冻。 受灾最重的秋霜是1972年9月3日,全县秋田受灾面积47.89万亩,占秋田播种面积66%,其中有18万多亩糜、谷、荞麦基本无收;受灾最重的春霜是1982年5月13日,地面最低温度一2.0~一2.3℃,全县冻死夏秋田。5.05万亩,其中改种4.15万亩。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会宁干旱少雨,水资源极为匮乏。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水,且汛期洪水集中,难以利用。大部分河流平时流量很小且水质苦咸,水质较好,可以利用的仅有厉河、侯川河、响河等。地下水主要有大豹子川、厉河、关川河、祖厉河干流(县城至甘沟段),大部分都矿化度较高,可饮用的淡水仅局限于东南部老君坡、太平店、杨崖集、侯家川、新添堡、中川、丁家沟一带。近年来最新勘探发现的铁木山矿泉水和龙王峡地下水,经有关部门鉴定,符合可饮用水标准。
2003年,全县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地表水资源年总量为15100万立方米,约有6700万立方米可利用,近年水库容量锐减,实际利用率直线下降;地下潜流量为106万立方米,约有80万立方米可利用;收集降雨资源600万立方米;靖会电力提灌工程调入黄河水资源5300万立方米。全年人均占有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27立方米。全县年水资源需求总量为8915.5万立方米,根据水量平衡计算,农村缺水率为17.7%,城镇缺水率为59.6%。
会宁县多年平均降水量373.8mm,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00mm 以上,境内主要河流为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流域面积594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2.3%。全县自产水资源总量735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250万立方米,地下水1058.2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952.2万立方米),入境地表水资源量7850万立方米。全县总水资源量1520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5100万立方米,地下潜流量106万立方米。全县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538.72万立方米,占自产水资源总量的34.5%,占地表径流量的38.9%,占地下水资源的77.8%。全县现有取水许可总量1.3亿立方米,人均183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为532390.32公顷。耕地面积为260319.58公顷。种植园用地面积为1909.91公顷。其中,果园1843.23公顷,占96.51%;其他园地66.68公顷,占3.49%。林地68065.20公顷。草地168822.38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315.9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8819.7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412.42公顷。
生物资源
会宁盛产豆类、马铃薯、糜谷等粮食作物和亚麻籽、瓜类、蔬菜等经济作物,肉羊、肉牛等草畜产品比较丰富,是甘肃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农作物的主产区和“肉羊产业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其中荞麦米和良谷米被农业部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0个“畜牧绿色发展示范县”之一,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肉羊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亚麻籽之乡”。“香泰乐”被确定为国家驰名商标,“会宁胡麻油”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会宁县野生树种有20科,32属,85个品种:有刺槐、龙爪柳、云杉、马尾松、侧柏、钻天杨、楸树、甘蒙怪柳等。其中,钻天杨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会宁县内主要的野生动物有狼、苍鹰、雀鹰、赭红尾鸲、北红尾鸲、白背矶鸫、柳莺、金翅雀等。
矿石资源
会宁县境内的坡缕石(又称凹凸棒石)是甘肃省新发现的世界稀有的非金属矿产资源,该矿石含有以碘(I)硒(Se)为代表的人体所需生命微量元素14种中的12种,以及植物所需微量营养元素6种。经详细勘察推断其资源量为700多万吨,凹凸棒石平均含量约24%。
人口
经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会宁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而会宁县已存的人口历史记载的是唐代天宝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会宁人口有24961户、177857人。
人口数量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宗教信仰
会宁的宗教活动始于宋代。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会宁县在宋代就有佛教活动,但剃发为僧者不多。民国时期,桃花山常有佛事活动。1950年,成立佛教居士林菩提协会。1958年,中川、丁沟等地有信徒127人,大小佛堂9处,受四川佛教会领导,常和上海、定西、通渭、秦安、静宁等地联系。
会宁县道教活动始于元代。铁木山为主要活动场所,常住道士三四人。经元、明、清三代,共修庙宇25座。殿宇辉煌,香火不断。为甘肃中部道教活动场所之一。
1926年,基督教传入会宁,当时有信徒六七人,借用民房举行宗教仪式。会宁没有牧师,只有长老和执事。1989年,全县有教徒71人(男38人,女33人),分布在桃花山乡北关社、党家岘乡马川社、翟家所乡张城堡村。
在元代,随着回族的迁入伊斯兰教传进会宁。有老格底目教派、哲赫忍耶、虎夫耶 两个门宦。清乾隆时,哲赫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到马家堡定居传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全县城乡有清真寺45座。1989年底, 全县有清真寺38座,有阿訇46人。
经济
综述
2017年,会宁县实现生产总值62.76亿元,比上年增长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8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4.96亿元,下降1.5%;第三产业增加值29.32亿元,增长1.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68亿元、增长5.7%,金融业增加值2.90亿元、下降0.9%,房地产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9.5∶23.8∶46.7。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1618元。
2017年,会宁县大口径财政收入为4.63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2.65亿元,增长1.7%。其中,税收收入1.52亿元,下降16.5%;非税收入1.14亿元,增长43.8%。上级补助收入36.81亿元,增长8.8%。全县财政收入总计达到45.28亿元,增长15.26%。全县财政总支出4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公共财政支出39.51亿元,增长4.99%。
2017年,会宁县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1亿元,比上年下降46.64%,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7.31亿元,下降53.54,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7.70亿元,增长5.07倍。按产业分,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7.81亿元,下降55.1%,其中工业投资17.82亿元,下降48.2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7.19亿元,下降41.36%。
2020年,会宁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2.47亿元,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55亿元,增长6.25%,第二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35.01亿元,增长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9亿元,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0818.91元,增长4.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858.43元,增长8.03%。
第一产业
2017年,会宁县粮食总产量3956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85%。其中,夏粮产量6246万公斤,增长6.5%;秋粮产量33314万公斤,增长3.37%。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10.62万亩,比上年减少0.2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1.69万亩,增加0.0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78万亩,增加0.34万亩;瓜类种植面积2.87万亩,增加0.01万亩;黑瓜籽种植面积2.5万亩,减少0.55万亩。
2017年,会宁县共有林地面积147.82万亩,其中当年造林面积4.8万亩,当年零星植树200万株,当年育苗面积0.2万亩,未成林抚育作业面积24.31万亩,成林抚育作业面积37.3万亩,果园面积累计达到9.03万亩。
2017年,会宁县全年肉类总产量4310.4万公斤,比上年增长5.15%,牛奶产量941.5万公斤,比上年下降18.58%;羊毛产量111.6万公斤,增长3.35%。禽蛋产量239.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5.6%。
2017年,会宁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2.1万千瓦,比上年下降26.8%;农村共拥有拖拉机2265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713台,小型拖拉机19942台。化肥施用量47506.45吨,增长0.41%。有耕地面积226.06万亩,其中水地有效灌溉面积31.56万亩,比上年增加0.32万亩;梯田年末累计达到194.01万亩,其中当年新修梯田4.25万亩。
第二产业
2017年,会宁县全年工业企业及个体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8.27亿元,比上年下降8.8%,完成工业增加值6.80亿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12亿元,比上年下降7.96%,实现增加值3.95亿元,比上年下降6.3%。
2017年,会宁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亿元,比上年下降0.1%。全县共有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3户。资质建筑业实现总产值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05万平方米,下降1.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24万平方米,增长1.01%,竣工房屋价值24713.5万元,增长4.24%。
第三产业
2017年,会宁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7.87%。按地域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9亿元,增长7.29%,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亿元,增长8.21%;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2.70亿元,增长8.65%,限额以下实现零售额25.19亿元,增长7.79%;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54亿元,增长7.6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4亿元,增长12.06%。
2017年,会宁县邮政业全年完成业务收入2069万元,比上年增长14.3%。本地固定电话用户年末达到35164户,比上年下降11.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95520户,比上年末增长4.2%;互联网ADSL、FTTH宽带用户年末达到37169户,比上年末增长1.9%。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74.8部/百人,每百人增加2.5部。通电话的村284个,通有限电视的村65个,通宽带的村148个。
2017年,会宁县接待游客374.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09亿元,增长22.7%。
2017年,会宁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0.51亿元,比上年末下降2.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6.21亿元,增长4.7%;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1.18亿元,下降7.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7.8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9%。
2017年,会宁县保费收入1.46亿元,比上年增长9.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66.2万元,增长1.76%;寿险保费收入7744.7万元,增长16.4%。全年保险赔付额3656.9万元,比上年增长13.02%。其中,财产险赔付2556.5万元,增长11.43%;寿险赔付1100.4万元,增长16.9%。
政治
贾全: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候选人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17年,会宁县财政投入科技经费达340万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5187万元。争取到国家、省、市科技项目5项,专利申请受理222件,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4000万元,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2项。成立了甘肃会宁建伟食用油有限责任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建市级亚麻油工程技术中心1家,累计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完成申报认定1家;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家,完成申报认定1家;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3家;成功申报认定市级众创空间1家;新培育申报星创天地1家;培育引进创新团队2个。
教育事业
会宁教育源远流长,有据可考者始于明代。明代会宁县于城西建孔庙、立学官,后设教谕(训导),万历年间,知县高拱辰在文庙增建儒学署、明伦堂。清代设学宫。除此之外,明清时期民间自行筹办义学与私塾,建有枝阳学舍(枝阳书院)。明、清两代,考中文武进士20名,文武举人115名,贡生396名。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甘肃考中进士3名,会宁曹铭就是其中之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甘肃考中进士8名,其中有会宁苏源泉、万宝成。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甘肃选送第一批赴日本留学生5名,其中有会宁杨思、万宝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会宁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跻入全省先进行列。
截止2018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240所,其中幼儿园60所,小学129所(另有教学点126个),初中39所,九年制学校1所(会宁县马堡晓华民族学校),特教学校1所(会宁县特殊教育学校),高级中学5所,中职学校2所。在校学生77354人,其中幼儿园 16128 人(包括附设班 2536 人),小学30281 人,初中 14936 人,特殊教育学校 71 人,普通高中11924人,中职学校4014人。教职工8063人,其中专任教师7858人,专任教师中幼儿园629人,小学 3331 人,初级中学 2078 人,特殊教育学校22人,普通高中1369人,中职学校429人。
参考资料来源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会宁县有会宁县文化馆会宁县图书馆会宁县博物馆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会宁教育展馆各1个,县级直属广播电视台1个,县级广播电台转播台2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9%,有线数字电视用户9780户,户户通地面卫星接收电视用户7.8万户,村村通地面卫星接收电视用户6.4万户。全年图书发行量350万册,杂志累计发行26万份,报刊累计发行310万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0.9万册。
博物馆馆藏文物1.1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12件。图书馆馆藏古籍图书337部5112册,《天文祥异赋占》、《天元玉历祥异》和《元版通志》等3部26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卫生事业
2017年,会宁县共有卫生机构37个(不含个体诊所),床位2060张,卫生技术人员2461人。年内门诊就诊156万人次,入院人数7.04万人,出院病人7.08万人,治愈率89.5%,好转率96.4%,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8%。卡介苗接种率、麻苗接种率、糖丸接种率、百白破接种率均达到100%;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95.22%、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51‰,婴儿死亡率为6.41‰,孕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99.8%。健康教育覆盖率以村为单位达到100%。
有会宁县人民医院、会宁县中医院和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等3家县级医院。
环境保护
2017年末,会宁县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74.9公顷;森林面积71228.15公顷,森林覆盖率12.59%;有污水处理厂1个,垃圾处理站2个。
交通运输
截至2017年,会宁县社会投入营运的汽车8279辆,比上年增长0.8%,其中客车196辆,下降31.9%,出租车270辆,与上年持平,货车7813辆,增长2.1%。通公路的村284个,通汽车的村284个。
历史文化
文保单位
截止2021年,会宁县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1项,省级5项,市级25项(截止2021年已公布四批),其中代表性传承人,截止2021年,各项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25人(其中第一批208人,第二批117人)。
参考资料来源
方言
会宁县内绝大多数人使用当地方言。会宁方言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北方言系统。方言区内,因地域范围大,人口稀疏,交通不便,南、中、北乡方音差别明显。
会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陇中片的特征是平声不分阴阳,只有三个单字调。会宁方言声调主要的有三个声调,以轻声、平声为多,上声少,去声字基本读为阳平。可以归纳为低平、缓升、少曲、不降。调值大多在三度以下,在高声叫喊时,调值也只有44、41,51调值很少见。比如“光明磊落”普通话读出来,阴、阳、上、去四声俱全,而会宁话基本上都读成平声。所以会宁话听起来口气缓慢,声音轻柔,语调平展,抑扬顿挫不够,感情色彩不足,俗话所谓“腔口不硬”。
宗教
会宁的宗教活动始于宋代,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在会宁有禅宗净土宗两派,主要分布在四房吴、白草塬、河畔、会师镇、郭城驿、柴家门等6个乡镇。
道教在会宁的派别只有正一派,主要分布在刘家寨子、甘沟驿、丁家沟、杨崖集、四房吴、郭城驿、白草塬、土高山等8个乡镇。
基督教分布在会师镇、党家岘、郭城驿、中川、杨崖集、头寨子、四房吴、土门岘等8个乡镇。
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新添堡、会师镇、头寨子、党家岘、太平店、甘沟驿等6个乡镇,以新添堡乡居住最为集中,有格底目1个教派和哲赫忍耶、虎夫耶、尕德忍耶3个门宦。
饮食
会宁县主食以面食为主,菜品具有地方特色,而杂粮食品种类多样,以小杂粮小吃广为出名。菜品主要以会宁羊羔肉、猪肉丸、卷帘子、农家酱大骨头、猪皮冻、凉拌豆芽等为主。小吃以浆水面、苦苦菜、酿皮子等为主。
2013年,会宁评选出了四大美食:会师第一排、爆炒乌鸡块、野蘑菇炖羊肉、开锅羊肉。以及十大名小吃:烤洋芋、麦芽甜饼、德盛昌烧鸡、酿皮、荞面油圈、米黄馍馍、炒荞饼、家产土豆泥、浆水荞面节节、手撕葱花饼等
戏剧
在会宁,秦腔、眉户、皮影戏较为普及。在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方面,会宁创排了红色三部曲现代戏《重逢会宁》《会师前夜》《红色热土》。其中本土编排大型秦腔剧代表有《郭虾蟆》、《一扇门》,并均在兰州人民剧院和兰州音乐厅参加演出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
社火
会宁以前有春社秋社的祭祀活动,后来演变成春节期间的社火。民国及其以前除大灾年外,一般年年都有。1949年后,增添了秧歌队等新内容。1954年元宵节,调集城乡社火100多家,在四千会广场演出,灯火辉煌,弦歌悠扬,万人空巷,热闹异常。1960年社火绝迹,1963年后又渐恢复。“文革”十年,基本停止。1976年后,人民安居乐业,社火逐年兴盛。传统项目有:腰鼓 、旱船、推车、龙灯、高跷、高抬、纸马、舞狮、太平鼓等 。
建筑
陇中北部山区的景泰、会宁、靖远、通渭等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一致,建筑材料为土、石、砖、木等。合院式民居是最普遍的居住形式。
靖远县、会宁县与兰州市榆中县为邻,受兰州地区环楼四合院建筑形制的影响,这里的四合院称为“四合房”。由于本区域建筑材料相对匮乏,它不像经济发达地区的四合院那样规整,围墙均夯筑而成,在院落内三面或四面修建房屋,房屋的墙体有四种结构:一种是下半部黄土夯筑,上半部川土坯(当地称为“基子”)和草泥砌筑;第二种是土坯砌筑,土坯砌墙技水比较发达,房屋的后檐墙用“大拉”(墙厚37厘米),侧墙用“立卧”(墙厚30厘米),前墙用“单封”(墙厚20厘米),而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在墙体下碱部分(勒脚)砌三至五层砖;第三种是黄土夯筑,全部用土夯筑而成,结构分橡打墙与版打墙两种;第四种是草泥垛墙,系草把与泥巴砌筑而成,一般砌成空斗式,承重能力较差,多用于体量较小的房屋。在这一区域内,房屋形制多为单面坡瓦曲,屋檐、门窗均朝向院内,便于收集屋顶的响水。在早期经济闲难时期,这种房子是陇中北部广大地区群众的主要住宅形式,现多用于圈养牲畜、磨庑、厨房,或用于看守田园的临时歇息之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陇中各地农村地区修建新式居民点,打破了传统四合院格局,采用一致坐北向南、高低一致的砖瓦房,房屋之内设套间。今城镇、近郊居民除修建砖木结构房屋外,还修建二层楼房。
风景名胜
会宁是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历来有会宁八景的说法。截止2019年,全县有173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有会宁红军会师旧址郭蛤蟆城遗址张嗣功旧居铁木山米家峡水库关川道堂等各级著名旅游景区。会宁县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地方特产
会宁的荞麦米、良谷米、胡麻油、苦荞茶、杏仁露、马铃薯淀粉等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其中荞麦米和良谷米被农业部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2022年7月8日,会宁胡麻油上榜2022“甘味”旅游产品名录。同时会宁胡麻油也被原国家质检总局通过2017年第117号公告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其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2023年9月,“会宁小扁豆”和“会宁苦荞麦”入选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
著名人物
郭虾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会州(今会宁)人。他家世代为保护家园的射手。金宣宗时,他与兄禄大都以善射而应募从军。兴定初年,禄大因军功卓著,被遥授同知平凉府会州刺史,进官一阶,赐姓颜盏,镇守会州,虾蟆随兄在军中。后屡立战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后三年,郭虾蟆仍旧困守孤城,战到了最后一刻,自焚而死。
曹铭,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进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论谏刚直,年三十四岁以直谏死。
张勋,字鼎彝,明正统四年(1439年)乙未科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栗在庭,字应凤,县城东关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官至提按察使。在职时,廉洁自律,体察民情,修黄河石堤,复查积案,减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颂。
焦腾汉,字凌宵,翟家所乡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进士。官至贵州安龙镇总兵。
参考资料来源:
荣誉称号
1997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0年5月13日,会宁被省、市确定为创建“无毒县”县(市)之一。
2002年8月,会宁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小杂粮(荞麦、豌豆、良谷、莜麦)之乡”。
2003年8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小杂粮之乡”。
2004年1月,会宁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肉羊之乡”。
2008年,会宁被列入 2008年全国红色旅游十大亮点之一 。
2009年12月24日,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0年,被甘肃省评为全省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先进县。
2010年4月,被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及国际休闲产业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
2010年8月,被中国旅游业联合会、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
2012年5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2009-2011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先进示范县”。
2012年9月5日,会宁县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之列。
2012年10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2年12月,被评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2013年8月,会宁也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评为“中国亚麻籽之乡”。
2013年8月,在第十一届中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荣获“中国十佳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红色旅游示范城市”。
2014年,会宁县被评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县”之列。
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
2016年,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试点县。
2017年4月,被甘肃省交通运输厅评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017年6月12日,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0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之一。
2018年8月5日,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2018年9月入选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2018年,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9年,会宁县摘帽退出全国贫困县之列。
2019年,会宁县被确定为甘肃省第三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
2019年12月25日,会宁县侯家川镇葛家滩村荣获首批“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2020年6月30日,会宁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10日,入选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
2020年,会宁县党家岘乡党家岘村荣获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2020年,会宁荣获甘肃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9月,会宁县被《小康》杂志社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
2020年10月,会宁县入选“2020中国城市品牌形象百优县市”榜单。
2020年12月,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县区”。
2020年12月,会宁县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被确定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核心区。
2021年4月26日,会宁县在第四届国际旅游年会“艾里缇斯”奖颁盛典上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县”奖项。
2021年6月,会宁县入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
2021年9月8日,会宁县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9月,会宁县在西安举行的“美丽中国文旅经济发展论坛”中成功入选全国优秀文旅城市榜单,被授予“美丽中国·最佳宜居宜业宜游名县”和“美丽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名城”称号。
2022 年1月21日,会宁县被甘肃省重新认定为省级卫生县城。
2022年8月,会宁县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
2022年10月,会宁县上榜“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2022年11月11日,会宁县上榜“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名单。
2022年12月,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第八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2022年12月,会宁县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3年7月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军区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
2023年9月,会宁县被命名为“甘肃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23年12月28日,会宁县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2024年3月,会宁县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城市名片
参考资料
会宁概况.会宁县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国家统计局.
会宁概述.会宁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4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