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
战略思想
中国智造是我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国“智造”水平,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且需要知识产权在其中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
矛盾日趋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产业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的冲击,使我国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更加凸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我国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三个产业方面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第一产业不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第二产业不强,虽然有个别行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大多数技术相对落后,呈现“中国制造多,中国创造少”的格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产值比重只有40%,特别是和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相适应的现代第三产业即现代金融、现代保险、现代信息业等发展严重滞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其中,发挥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支撑作用不可或缺。
行业是产业链条上的组成部分。我国水泥、钢铁、建材、造纸、汽车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已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在很多关键技术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行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水泥行业虽产能已居世界第一,但该行业“三高”特征明显。据统计,按照我国现有水泥产能计算,采用落后生产技术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近2亿吨,占全球水泥行业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近20%,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主张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改造及研发力度,通过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来破解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其实,不仅是水泥行业,钢铁、造纸、汽车等行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产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中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要把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转化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抢抓发展机遇,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由大变强。
重大疫情成绩
2020年,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战全胜”大考中,“中国智造”再次交出了一张精彩纷呈的“答卷”。电力攀升、交通回暖、产能提升……展现出“中国智造”强大的行动力,更是中国经济极强韧性的生动写照。
产业调整
回首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先后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无不旗帜鲜明地将自主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有之义。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些举措的贯彻落实,才使得我国经济实现了“保8”目标,全年累计增长8.7%,为经济连续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进入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方针十分明确,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现代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中的重点就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无不需要高新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支撑。
根据我国产业现状看,产业调整的紧迫感已经逐渐渗透到位于产业末端的企业中间。例如,面对我国造纸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三高”状况,有关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的力度。再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第四批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的山东华泰集团,针对造纸生产中的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持续强化自主创新,围绕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成功研发出节能降耗系列新技术,实现了节能、降耗、环保的目标,并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70余件专利申请。华泰集团董事长李建华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凭借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成功度过金融危机难关,展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众多类似的事实足以说明,一方面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只有调整与创新,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与发展。
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点和途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同样体现得十分突出。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给予高度重视和扶持。2010年1月11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奖成果占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获奖成果的36%。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方面已有一定储备,有的与国外差距很小甚至同步,部分领域还具有领先优势。以归属信息产业物联网产业为例,我国这个领域的技术研发已有10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在知识产权、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许春明教授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十分激烈,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发达国家在华专利部署不断增强,因为在华专利部署正是发达国家在我国获得战略性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手段。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认真对待,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有关专家认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首先要认清制定产业结构调整中知识产权战略的形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看,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其在科技、经济领域夺取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中国巨大的供需市场为知识产权的许可、转让等技术贸易提供了无限空间,并且中国势必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战略重地。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发挥知识产权战略的引领作用。2010年4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北京会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杰弗里·奥尼亚马时表示,中国一直把发展摆在第一位。当前中国正在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是支撑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变制造为智造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褒贬不一。
据称,在国际上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的说法最早源自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再往前追溯,英国、美国和日本以其强大的创新和制造能力,也曾先后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各种产品、机器和设备。英国于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它创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分工合作与规模生产的近代工厂,掌握了国际分工的主动权,是全球制造中心和财富集散中心
类似英国,美国也是通过执新一轮工业革命牛耳而成为“世界工厂”的。美国用一系列知名品牌来标识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创立了“泰勒制”与“福特流水生产线”,奠定了现代工厂的基础。战后的日本则是通过“重化学工业化”、“加工贸易立国”和“技术立国”,成为新兴的“世界工厂”。它不仅实现了企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如“丰田模式”,还实现了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的革命,即所谓“日本式经营”,如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等。
就英、美、日的历史经验来看,“世界工厂”一般应具备这样一些条件:该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已位于世界同类企业和行业的前列;工业品出口额必须占到世界总额的较大比例,能影响甚至决定世界市场供求关系、价格走向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该国的工业生产不仅为世界大规模地提供各类物品,而且为世界贡献了批量科学技术及全新的管理经验,使世界工业文明跃上新的台阶。
可以说,与昔日“世界工厂”相比,当今中国的“世界工厂”无论从质还是量的方面衡量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Made in China”长期以来似乎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比例很低,诸多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作为前“世界工厂”的美国和日本,这一比例却仅占5%左右。很多无自主品牌、无自主设计、无核心技术的“三无中资企业,仅靠代工生产来赚取微薄的利润。
以芭比娃娃与iPad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代工产品”为例。世界上大部分芭比娃娃都由中国制造,若以10美元一个售价来计算,拥有该品牌的美国获利8美元,而中国企业只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费。标有“Made in China”的iPad在美国最低售价约499美元一台,但每卖出一台iPad,富士康和深圳工厂仅得9美元。由代工芭比娃娃到代工iPad,“中国制造”的代工技术显著升级,但中国从中获取的毛收益比重却在下降。
国际分工体系的角逐中,昔日“世界工厂”英美日占据国际分工链的高端。作为今日“世界加工厂”的中国,既要瞻“前”还要顾“后”。“前”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有印度、墨西哥东欧等地的成本追兵。中国必须思变,实现由“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造基地”。
加速智能时代
“一步领先未必步步领先,但一步赶不上,可能就步步赶不上了!”在昨日的“东府1号文”发布会上,东莞副市长贺宇就直言感慨,在美国、德国等先进制造强国继续实施“再工业化”、“工业4 .0”等战略后,推动东莞制造业的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机器换人”则是东莞制造升级的重要抓手。东莞市经信局局长叶葆华就透露,自2014年9月,东莞启动“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申报以来,截至2014年12月31日,企业共申报了463个项目,其中审核通过的有效项目达到438个。“申报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其它工业扶持项目”,叶葆华介绍说,到了12月31日23时59分,还有企业在网上申报“机器换人”的项目。
根据官方初步统计,这438个项目总投资达到38.65亿,预计全部完工后可以减少用工31100人。“不是企业直接裁员,更多的是企业在增资扩厂后不增员,因此相对的,减少了人力投入”。
基本介绍
上海世博会又起高潮。盘点本届世博会能够昭示未来、引领未来的新理念、新科技、新方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中国智造”的身影。
回首150多年的世博史,是一面映照中国追赶世界步伐的明镜,见证着“中国智造”的变迁。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偶知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寄出12包精选的“荣记湖丝”并一举获奖,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由此破题。此后,中国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不时在早期的世博会上登台亮相,且载誉而归。
然而,从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开始,100年间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品无外乎古董、玉器、瓷器、丝绸、茶叶、茅台酒景泰蓝苏杭扇笔、宁波木器、笔墨等,而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工艺品,确实也是当时的中国唯一拿得出手的东西。可是,在波澜壮阔的科技革命工业革命面前,这些农耕文明经典之作犹如明日黄花,难掩凋敝和落寞。
直到新中国自1982年起恢复参展世博会,现代的科技元素才日益在中国展品中体现。而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完全是我国先进科技、绿色场馆和美好生活理念一次最为集中的全方位展现,各式新奇实用、世界一流的“中国智造”,正如一道道精致甜品,为世博科技盛宴增添完美元素。
当我们行走在上海世博园,处处都能看到能够昭示未来、引领未来的新理念、高科技的“中国智造”的身影:从上千辆穿梭于世博园区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到遍布园区、节能环保LED技术照明;从安全供水、主要卫生指标甚至优于欧盟标准的超过10多万吨的直饮水系统,到全球首个TD-LTE演示网,上海世博会都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改革开放中大步赶上的中国,能够为人类的未来作出何种贡献。
从百年前的办博梦想,到今天成为东道主;从首届世博会上代表中国的12包精致湖丝,到上海世博会上层出不穷能够昭示未来、引领未来的的新理念、高科技的“中国智造”展品,从羡慕者到领跑者,今昔对比,世博会已经从中国单纯羡慕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变为中国展示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结合成果的平台,中国与世界一流的距离,正在一天天地接近。
中国智造品牌
“中国授权”创出品牌
多年来,“中国制造名冠全球,但由于大多数“中国制造”并未得到授权,无自主开发定价权,始终处于供应链最末端。比如2010年南非世界杯,中国生产的官方助威工具“呜呜祖拉”,每只利润只有几毛钱。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瞄准了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上游。2013年6月,杭州协程实业成为国际足联(FIFA)官方授权制作与销售授权商,负责制作世界杯吉祥物Fuleco(福来哥)。这是中国企业首次直接从FIFA获得世界杯吉祥物官方授权。
有类似动作的是炜光集团,他们的名牌产品是球迷版“大力神杯”。他们还从FIFA获得了世界杯金属、陶瓷、塑胶等五大类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权。
“利用世界杯的全球影响力,通过授权形式加大中国商品的品牌和广告效益,‘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授权’、‘中国品牌’转变。”郭夏表达了对“中国授权”这种新形式的赞同。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表示,“中国授权”代表了国际对中国制造的认可,折射出包括研发水平、创意能力在内的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准的提升。
“中国智造”名声鹊起
除了生产足球周边产品,本届世界杯上还有许多“高大上”的“中国智造”。
比如,世界杯的两座著名球场,国家体育场潘塔纳尔体育场,主导其改建工程施工的,是中国三一重工的起重机。球迷进场时的安检设备,也大部分是“Made In China”——中国企业同方威视,为世界杯提供了近600台先进安
检设备,在世界杯的12个举办场馆中,有9个球场的安检设备都是他们的产品。
世界杯期间,“中国牌”地铁将为巴西的城市分担巨大的交通压力。在巴西城铁车辆全球招标中,中国的北车长客以优质的技术和合理的价格,力压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国际一流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中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114辆1A线地铁列车、124辆EMU电动车组,全部由北车长客研制。
为了世界杯,巴西还专门从中国引进两辆混合动力大巴车,编入公交车队,赛事期间,负责运送全世界的客人。
南非世界杯的座椅、安全套,到巴西世界杯的LED产品、地铁、安检设备,短短4年,“中国制造”逐步摆脱了产量大、质量差、技术含量低的名声,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
书籍
1978~2008,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是守在全球产业价值链条的末端混饭吃,还是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在全球分工中,中国怎么从“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进化?中国企业如何全面参与“国际游戏”,中国品牌如何以新姿态、新机制加入经济全球化竞争格局。《中国智造》将为您一一解答:为您揭示品牌运营的秘密,探寻大国崛起的中国征途,揭开新经济时代财富流变规则,为您解读后奥运时代中国国家品牌革新战略,以“中国智造”新思维倡导品牌蓝海战略,为中国经济发展突破瓶颈带来全新思路,以商业创新和品牌战略赢得属于我们的尊严。
“中国智造”突围
“中国智造”的发展正是要破解“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两会上,来自科技界的政协委员对科技创新有着不同的声音。据媒体报道,来自科研院所的委员说,没有好的途径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科研人员无法提高积极性;来自企业的委员则说,尽管中央提出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际上大部分科研经费还是落到了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创新的经费捉襟见肘。虽然角度不同情况不同,但这些问题都与当前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有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李家俊说,打造人才高地和政策高地,才能形成科技创新高地。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在一些技术领域长期处于跟踪和追赶状态,已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的内涵包含了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今后20年将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和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的绝佳发展机遇期。
中国制造”遭遇成长的烦恼
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已有22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经过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奋斗,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尽管近10年来,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但在一些重要的领域,有多少真正叫得响的中国品牌?然而,不久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撰文表示,中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1.77%。
中国已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但以单车利润来计算,德国人卖一辆宝马,中国人可能要卖20多辆甚至更多的吉利或者奇瑞。一个爱马仕包动辄数十万元,中国需生产多少个包才能抵得上一个爱马仕?一双耐克鞋能卖到千元以上,而中国生产多少双鞋才抵得上一双耐克的利润?
标有“Made in China”的iPad在国外售价每台499美元,组装费只占售价的3.4%,每卖出一台iPad,富士康和深圳工厂的40万员工仅得9美元报酬。
高端回流、低端失守,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后夹击式的围堵”。
目前,中国服装[0.70%资金研报]年出口量达400多亿件,制鞋产量已突破百亿双,皮革箱包出口占全球总供应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每项出口量都是世界之最,但是我们的企业多数在为国外的品牌“做嫁衣”。
专家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大量制造业企业总体上仍处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
以光伏企业为例,不久前欧盟启动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对处于困境中的光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同许多光伏企业一样,目前不少中国制造企业正遭遇着“成长的烦恼”。
烦恼来自多个方面,主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廉的自然资源,取得了全球中低端产品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份额。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对各生产要素需求持续提升,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资源类产品价格的上涨趋势不可逆转。
对此,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表示,目前,我国一些制造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消失,部分外资企业正在迁往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新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则认为,如果失去“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中国制造”是“中国创造”的基石。
“中国智造”备受期待
中国正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迈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但是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巨大挑战,经济体量的增大并非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未来我们的发展不在于快,关键是怎么样持续、健康。”中央财经领导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
“中国智造”的发展,正是要破解“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一改过去以资源环境过度消耗为代价、依赖低廉劳动力成本、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状况,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向全世界亮出“中国智造”新形象。
“一个好的想法或许能改变整个世界。”这是世界现代设计的奠基地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第三任校长密斯的名言;“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追求做到完美无瑕。”这是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的理念。
苹果系列是“全球代工”的经典产品。公司只负责设计、技术监控和市场销售,而所有的生产加工环节都以“委托生产”方式,外包给遍布世界各地的下游制造商。“我们动脑,他们流汗;我们出思想,他们卖体力”。以高技术专利和创意能力见长的跨国公司,把廉价的加工环节和生产基地像包袱一样甩给“打工国家”。
我国90%左右的出口商品,都属于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产品附加值低。前有发达国家抢占高端制造业,后有新兴国家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
一方面,一些中国的大型企业加快了创新的脚步,据统计,2012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资金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5%。另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加快自主创新,走品牌化之路仍显得艰难。
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他们的4倍至10倍;资源绩效居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倒数第6位;据世界银行估计,污染物排放的70%源于制造业,环境污染给我国带来相当于3.5%至8%的GDP损失。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说。
在“中国智造”发展过程中,各行业不乏典范,制造业自主创新也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上天、入地、下海、高铁、输电、国防等都显示出我国制造业巨大的创新力量。
如在许多数控和智能化产品领域,我国企业已经开始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智能手机领域的华为中兴
又如在冰箱行业连年衰退、压缩机行业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浙江加西贝拉依然交出了属于“中国智造”的一份漂亮成绩单:今年1月至8月,加西贝拉销售1360万台,同比增长15.7%,其中出口同比增长近4成,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如此良好的市场表现,源于创新研发带来的“乘数效应”。
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动车组的发展,是对电力机车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产品创新的结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机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我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的竞争力并不仅在于低成本,还包括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的宏观经济稳定性等。但他同时表示,降低对“成本优势”的依赖将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现在必须抓住有限的时间实现产业升级,突破产品和生产工艺在技术上的瓶颈。”
以改革促创新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委员指出,当前我国的科技体制已经有碍于进一步的创新,造成了科技资源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五项重要任务。一是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协同创新。三是改革科技管理。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五是营造创新的环境。
万钢表示,因为国家经费支持下产生的科学成果是我们共同享受的资源,我们将实行科技报告制度,把每一个验收的项目让大家都可以查询。我们还在推动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使我们大院、大所、大企业科学研究的设备向社会开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十余年的艰难探索,让很多中国企业更懂得发展的不易和转型的意义所在——唯有创新才能不败,唯有转型升级才能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整体看,投入尚显不足,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研发机制也没有真正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表示,要全面迈向“中国智造”,还需以开放式创新思维引领“内涵式”发展。
吕政指出,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经历证明,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占领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当前,国家出台了多种措施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广大中小企业要把自主创新转变为内生动力,这是转型发展的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全国人大代表李家俊建议说,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在不同领域的优势,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他建议政府要更多的重视基础研究,鼓励高等院校更高的参与到国际前沿的、涉及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而在市场上有应用的、竞争力的应该鼓励企业去做,同时通过某种政策、杠杆让企业和高校的研究更好地结合。“这是我们的必由之路,这是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李家俊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说:“我认为德国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借鉴,主要方式是加强创新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滨海高新区工委书记荣建勋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他表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让企业有创新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同时我们还要搭建平台,让企业家、科学家和我们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及有志于创业的人,多联系多沟通;我们也搭建平台,让这些企业家、科学家和银行以及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加强联系,这样就把产学研、企业、民间资金、科学成果结合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南华集团[0.00%]有限公司董事张赛娥则建议,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观方向和愿望虽然正确,但亦不宜有太多行政手段干预,否则可能影响中国过去数十年工业发展的基石,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中国继续发展软实力,例如高科技人才培训、鼓励创业及创新精神、完善法制及其他高科技工业所需的配套,则高科技工业自然会兴旺。
智造取制造
2015年9月9日,李克强到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考察,并为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中国心”测量精度
需要仰头90度才能看到全貌、重量相当于50头非洲象、有一辆公交车那么长——摆在李克强总理面前的这块银灰色“铁疙瘩”,可谓实实在在的“大块头”。
别小看这个外表笨重的家伙。作为全球冲程最大的船用曲轴,它可是船用柴油机的“心脏”,同时对精加工要求很高,在旋转时的振动幅度不能大于人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
“大块头有大智慧!”总理称赞道。2015年9月9日,在大连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他特意抽出时间到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考察,并亲自为这颗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中国心”测量精度。
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称得上“大块头”;而若想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强国,“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这样的“大智慧”。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由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旨在通过“三步走”来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舆论兴奋地将其称为李克强的“王牌计划”。《经济学人》杂志评价说,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到了一定时候,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就会因后劲不足而将“接力棒”交给其他国家,如今中国不仅没有松手,反而把棒捏得更紧了。
2015年可谓“中国制造2025”元年。检索总理一年来的足迹,就会发现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始终是他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国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丝毫不能忽视。”李克强这样说道。
传统的“Made in China”还要继续做,但中国制造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
赴河南考察,总理第一站选择的是洛阳矿山机械厂;出访巴西的百忙之中,他把与企业家的交流座谈会开在一艘由中国生产的渡轮上;素有政策风向标之称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全年41次中至少有6次进行了“中国制造2025”相关部署。
李克强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实。当着全球诸多首席执行官的面,他毫不讳言:“我断定,各位身上应该都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但大多都是日用消费品。”当商界大佬们发出会心的笑声,李克强随即声明,传统的“Made in China”还要继续做,但中国制造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
这一战略思维在国务院2015年5月下发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中得到体现。“中国装备”占据了重要位置: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被重点部署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作为十大领域的内容被重点推动。
英国《金融时报》专门发表评论,提醒企业家需要密切关注“中国制造2025”。“随着中国高附加值制造业逐步形成,外资企业仍可以通过共享知识和技术来参与中国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文章指出。
“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是推动“中国智造”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的核岛厂房既能抵御商用大飞机的撞击,又能抵御福岛核事故那样的地震震级,同样可谓“大块头有大智慧”。
“你们自主研发制造质量优、有竞争力的核电机组,是在铸‘国之重器’,为中国发展‘强筋壮骨’。”2015年6月15日在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考察时,李克强说。当老中青三代核电人争相向总理表示一定把“华龙一号”打造成世界一流核电品牌,他毫不犹豫地说:“你们为我撑腰,我去国际舞台为你们扬名。”
此次考察恰逢《中国制造2025》正式公布一个月。离开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后,李克强又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参会人员可谓“阵容强大”:不仅有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工程院等11个部委的负责人,还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15家装备制造企业的负责人。
时间之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李克强此行无疑是解读“中国制造2025”的密钥。其中两个说法尤为引人瞩目,除了中国制造“重器论”,另一个则是推进“中国智造”。
总理说:“为什么我们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跟中国‘智’造联系在一起。智从哪里来?集众人之智。要运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
如果说中国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打”,那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则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后者恰恰与创新密切相关。
李克强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创新思维,得到外界高度评价。美国《华尔街日报》敏锐捕捉到了中国制造业这一变化,称“中国科技不再是山寨,创新已成主流”。
当“中国制造2025”遇上德国“工业4.0
这恐怕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喝过的最特别的啤酒了。在安徽由中德合作共建的合肥学院,她和李克强举杯饮下德式黑啤。值得一提的是,啤酒是由中国大学生在德国老师的指导下酿制的。
中德合酿的啤酒如此美味,“中国制造2025”遇上德国“工业4.0”又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的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可以作为标志之一。该园区已推进重点项目74个,大多数涉及智能制造、先进机械制造
“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级版’!”李克强2015年10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与默克尔会谈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取得早期收获,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在李克强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规划的路线图里,走出国门也是重要一环。“中国的经济要升级,出口产品也要升级,我们不能总是卖鞋袜、衣帽、玩具。”他曾表示。
总理多次强调,推动中国制造、中国装备走出去,将倒逼我们不断提高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举措。
事实上,就在2015年9月9日,李克强站在大连重工的码头,远眺钻井平台在海天之间挺立。这些中国制造的“大块头”由欧美客户订购,将用其“大智慧”参与世界工业体系的建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14:44
目录
概述
矛盾日趋凸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