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生产”一词源自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英文原义是原始设备生产商。在我国往往从不同角度称之为“贴牌生产”、“
代工生产”、“委托生产”、“
委托加工”、“
定牌制造”、“
生产外包”等。虽然称谓各异,其本质都是指拥有优势品牌的企业为了
降低成本,缩短
运距,抢占市场,委托其它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并向这些生产企业提供产品的设计参数和技术设备支持,来满足对
产品质量、规格和型号等方面的要求,生产出的产品贴上委托方的商标出售的一种生产
经营模式。OEM是随着
社会分工精细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代表的实际上是一种分工和细化竞争的思想,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实现了品牌与生产的分离,使生产者更专注于生产,品牌
持有者则从繁琐的生产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专注于技术、服务与
品牌推广。由此可知,贴牌
生产方式的运行机理就是在特殊的
委托代理框架下,基于
大规模定制思想实现
供应链管理的
生产模式。
贴牌定义
OEM
OEM,又叫定牌生产和
贴牌生产,最早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它是国际大公司寻找各自比较优势的一种
游戏规则,能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
品牌附加值。近几年,这种
生产方式在国内家电行业比较流行,如
TCL在苏州三星定牌生产洗衣机,
长虹在
宁波迪声定牌生产洗衣机等。
ODM
ODM(Orignal BrandManufacturer),即
原始品牌制造商。ODM ODM是英文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
原始设计制造商)的缩写,指一家厂家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要求,为其生产产品和产品配件,亦称为定牌生产或
授权贴牌生产,既可代表外委加工,也可代表转包合同加工,国内习惯称为
协作生产。
两者区别
1.买断方式:品牌拥有方买断
OBM厂商现成的某型号产品的设计,或品牌拥有方单独要求
ODM厂商为自己设计
产品方案。
2.不买断方式:品牌拥有方不买断OBM厂商某型号产品的设计,ODM厂商可将同型号产品的设计采取不买断的方式同时卖给其它品牌。当这两个或多个
品牌共享一个设计时,两个品牌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外观。
发展历程
OEM是
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趋势下的一种必由之路,也是资源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在欧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建立有OEM性质的
行业协会,1998年OEM生产贸易已达到3500亿欧元,占欧洲
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OEM生产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加快,OEM需求商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挑选OEM供应商,特别是向加工
制造成本低廉的
国家和地区转移。
在
亚洲,日本企业为迅速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最早采用国际OEM的生产
贸易形式亚洲四小龙不可分的关联。其中,台湾早已成为全球PC机最大的OEM基地,印度亦是通过OEM的方式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在IT业,从技术到零部件到软件的
功能模块,谁是全能?
康柏IT产业!美国
耐克公司,其年
销售收入高达20亿美元,自己却没有一家生产工厂,只专注研究、设计及行销,产品全部采用OEM方式,成为世界上OEM经营的成功典范。
利弊分析
好处
相对于购买方而言,供给方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然而,采用OEM方式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近几年来,国内家电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趋于饱和,某些国内制造企业为了能开拓市场,而为国外品牌做代工。增强了企业的全球意识。
现代化生产中普遍存在着
规模经济效应,即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大而呈现出
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来自于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固定成本的分摊。如果企业本身就存在这
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成本下降的效果将更加明显。参与OEM供给,意味着产出规模的扩大,不但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而且降低了成本。
(3)学习经验, 完善管理
提供OEM的企业往往在OEM购买方的
产品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OEM购买方可以在
生产管理,
市场营销,
产品开发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在合作过程中,OEM供应方可以在
产品质量控制,成功控制,经营
效率控制等的管理上按照购买方的要求组织生产,以先进的
组织控制,来自于“
干中学”经验积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如果
OEM产品属于创新产品,供给企业除满足购买方的需求外,还可以以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或者增加产品线的长度,推出新产品;或者加深产品线的深度,增加现有产品的品种,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OEM方式对买卖双方而言,除了共享
产品整体竞争优势外,还具有一个最有特色的优势,那就是买卖双方进出市场的灵活性。只要买卖任何一方发现了更有利可图的途径,就可以随时
终止合同。从这个角度而言,OEM市场是高度有效的。
(5)节约销售投资
当企业面对
国外市场时,由于地域广,各国
商业习惯不同,很难建立完全的独立
流通网。但是如果借用
外国公司的
销售力量,那就便利多了。如富士,
理光等都对其在
欧美的厂商和经纪采取了OEM方式,这样就减少了企业间运转时的摩擦,消减了企业本应投入的大量销售资金,使企业能够适应在
海外经营。
弊端
中国从事加工生产和出口的企业,多数是在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其市场的绝大部分在海外。现随着
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下降、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这类企业都普遍面临
利润率下降、
发展速度减缓等问题,许多企业正在作二次发展方面的尝试。但是,这类企业在思考和尝试战略发展时,潜伏着三个亟待引起高度重视的不良症状。
(1)规模扩张———壮大背后的虚弱
部分加工出口型企业认识到多元化发展的陷阱,明确提出现阶段仍然在原行业内继续谋求发展,不搞多元化。关于如何在原行业内谋求发展问题,这些企业的高层经营者的回答几乎都是“扩大生产规模”。但是,随着国内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加工出口型企业的生产利润趋于下降,生产环节在产业链中的
竞争地位也同时趋于下降;相反,市场环节的
利润率和竞争地位在相对上升———所有的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如前几年的家电行业就已经遇到这种情况,迫使家电生产企业最后不得不实施市场
一体化战略,来实现对市场环节的渗透和控制。
扩大的生产规模,虽然可以改善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但由于并没能提高在产业链里的地位,而且还会造成对市场环节的进一步依赖,地位可能会更加被动。加工出口型企业考虑在原行业内发展时,对扩大生产规模问题不能做简单处理,在考虑生产规模扩张的方式上,尤其需要谨慎,否则,不仅不能提升竞争力,还会加大
企业转型或
退出成本。
(2) 成本优势———成功背后的乏力
中国加工出口型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显著的成本优势。在形成成本优势的因素中,中国
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是主要的形成因素。但是,随着国内该行业的发展,加工出口型企业的成本优势正在受到一些相反因素的抵消:
首先,劳动力
价格优势对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不具
可持续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肯定日趋减弱。现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很多企业已经受到利润率下降的困扰;其次,由于源于劳动力价格的成本优势,是中国加工出口型企业相对其它国家同类生产企业的优势,而不是中国某个具体企业的
独特优势,所以,在国内
竞争者范围内,这种
整体性优势不构成具体企业的竞争优势。
现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具体企业的发展开始受到缺乏独特竞争优势的制约。显然,对具体企业而言,必须通过其它方式形成自身独特的、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就成本而言,通过高效的生产
组织能力、
物流系统改善能力以及工艺
创新能力等,获取的成本优势才可以持续支撑企业的发展。加工出口型企业长期依靠
劳动力价格优势,不重视这类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这类加工出口型企业来说,这一带来成功的要素,同时也反过来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隐患。
(3) 代理出口———轻松背后的沉重
根据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加工出口型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很高,有的企业90%以上的产品依赖出口。然而,伴随优秀出口业绩的,却是这类企业脆弱、甚至是残缺的
市场功能。原因是,这些加工出口型企业,
产品销售并不是通过企业自身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实现的,而是普遍采用
出口代理的方式,只和国外少数几个
一级代理商打交道,真正的市场对这些企业来说,完全是个“黑箱”,如何把握市场终极需求、建立高效的销售网络、灵活使用不同销售方式等能力,被长期荒废了。
现利润区间已经开始向市场环节转移,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要有强大的市场能力,否则,在海外市场上,自己的命运越来越多地被别人控制,生存和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另外,许多加工出口型企业也已准备开拓
国内市场,这更需要有足够的市场能力,仅仅通过一级代理的方式是不行的。
然而,出口导向型企业长期采用出口代理,荒废了自身的
市场功能,而市场功能的形成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对于加工出口型企业来说,代理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造成企业市场功能的残缺,它将成为企业下一步谋求更大
自主发展的沉重“债务”。
(4) 反倾销的困扰
由于贴牌生产出口产品的成本较世界著名品牌低廉,在发达国家销售,经常遭到反倾销,因为当地国家政府为保护其行业使中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5) 品牌缺失
当中国企业为别人代加工的成分越来越多时,自有的品牌也就越来越少,这一点对中国的企业来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