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史包括多种文字的历史。
文字系统
汉字: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延续仍为全球华人广泛使用的文字。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它已经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了,此前还有漫长的历史。在地球上,只有几种文字比汉字早,最出名的是在另外两个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的
圣书字和
两河流域的
楔形文字。
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经很发达了,它们记录了
古埃及帝国,古代苏末王朝,
巴比伦王朝,古
波斯王朝……的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不过这两种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后已经被埋在滚滚黄沙和断垣残壁之下了,是近代的
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才使它们重见天日的。它们都是躺在
历史博物馆里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了。
少数民族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多,有的少数民族使用多种文字,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
汉字起源
详细内容见:汉字起源史。
殷墟甲骨文是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字系统,此前有漫长的历史。
贾湖刻符
出现于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
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
刻符,号称
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
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
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
自
张居中和
李学勤教授等合作撰写的《The earliest writing Sign use in the seventh millennium BC at Jiahu,Henan Province ,China 》一文在英国Antiquity杂志发表之后,引起国内外一些媒体的关注,国外感兴趣的学者在《
科学》网站还进行了讨论。
蔡运章、张居中《中华文明的绚丽曙光——论
舞阳贾湖发现的
卦象文字》分析: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双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
双墩遗址,发现630多
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符号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
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
戳记、计数三大类。 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
蚌埠,就“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展开研讨。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
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
仰韶文化的
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
半坡陶符,
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青墩刻符
属于
长江下游区域
良渚文化的
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庄桥坟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
良渚文化的
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
连字成句了。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
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
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
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
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学者、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
甲骨文及
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县的
陶寺遗址,据
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
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
尧”“易”“命”等多种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
朱乃诚表示,朱书文字比甲骨文还早了1500年。考古学家
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评价:“
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
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
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
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
襄汾县所靠近的东南方
翼城县就是传说的陶唐氏唐尧的后代的封国唐。
发展
成熟:甲骨文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
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
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
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
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
光绪,国子监
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
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所发现
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周汉时期的演变
从甲骨文发展到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
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草书、
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大体上商后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西周末年的
毛公鼎上铸的文字则长达497字。现代先后出土的
商周青铜器大约有1万件以上。金文据古文字学家
容庚所编《
金文编》统计,大约单字共3000多个,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
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时的文字趋向简化,各
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大体上
秦国用大篆,六国用“
六国古文”。六国古文也是一种“篆”,从字形上看比秦国文字与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
亲缘关系。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成为一种柔婉美化的长线条。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秦始皇命令
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
赵高作出《
爰历篇》,
胡毋敬作《
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书所代替。据说隶书最初是由下层低贱的人们使用的,当时“隶”指“徒隶”, 本来隶书这种简便的字是写给他们看的。后来在民间用得多了,盛行起来,连
统治阶级也不得不用这种字书写了,到汉朝时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
书写体。当代流传下来的
汉碑,就是由这种隶书写成的。
隶书后来又演变成草书。这是一种隶书的快写体,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汉。与草书同时兴起的还有楷书,它又名“正书”或“真书”,成熟于东汉时期,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体是行书,基本上是楷书的样子,可以说是楷书的一个支派。楷书、行书和草书,一直流传。
汉字类型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
西周达到高峰。先秦称青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
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
秦灭六国,约1269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
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
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
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秦国文字。由于周
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
字书《
史籀篇》而得名。《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
籀文225个,是
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
石鼓文”。
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
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
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
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
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
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小篆
「篆」本是
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
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
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代,
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
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
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
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
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
古文字;
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
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
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代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
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
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
书圣」的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
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
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
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楷书行至唐代进行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后世多少文人骚客舞文弄墨,或多或少以
唐楷为宗,由初唐到盛唐及至元代
赵孟頫,更是演化推崇出楷书四圣:
一是:
颜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书家。颜真卿(709—785),字清臣,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
颜师古的五世孙。颜真卿为人笃实鲠直,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曾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为意,后奉命招抚谋反的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李所杀。
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乃
吴郡张旭。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
书帖足可见其功力。
史学家范文澜在著述中每及于
唐书,皆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
米芾也心仪斯书,原因是那些书帖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读者可从本文中领略个中滋味。情溶于艺,艺才生魂,历史上大凡优秀的艺术,均不违背此一准则。
颜真卿,一位书坛的巨灵。千百年来,唯颜鲁公能比肩书圣王羲之,雄视阔步于书坛。唐代书坛固然以颜真卿为冠冕,而宋代也以颜书为大纛。自兹以往,颜真卿的书魂形成了巨大的向力,而又积淀成
中华民族书魂的重要部分。《新唐书·颜真卿传》赞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浇灌其书艺奇葩的不竭泉源。
二是:
柳公权,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
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官至
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
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
朱长文《
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
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
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
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
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
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
宋体字」,后来还有模
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
我们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汉字特点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
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
象形文字→
甲骨文→大篆→
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于现代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
汉字是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汉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广的文字。一种文字通行面的广狭,是要由它通行地区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数的多少来
共同决定的,我国领土面积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亿多,而其中使用汉语的又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是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所不能比的。
其次,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
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距今4100多年。而我们的汉字呢,从当今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汉字的寿命是最长的,我们仍在使用它。
汉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独立创造,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对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大都是依傍着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而汉字则是由图画发展起来的
象形文字,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跟
埃及文走着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终变成了
拼音字母,而发展成为一种
拼音文字。汉字却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用一种独创的方法把音形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
丰富多彩的文字体系。
由于汉字的通行面特别广,历史特别长,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靠它保存下来的也特别多。包括哲学的、科学的、历史的、文学的,代表着我们
民族文化的全部结晶。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状况,听到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总之,汉字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莫大的贡献。同时,汉字是唯一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文字。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成为一种线条文字,而线条结构是可以表现一种构图美的。所以,汉字除了可以记录汉语以外,还可以成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品。历代都出过以书法名家的人,如汉代
蔡邕的
八分书,晋代
王羲之的行草,唐朝
张旭的
狂草。在我国历史上,书法与绘画齐名,不分轩轾。其他民族的文字虽也讲究书法的工拙,却没有哪个民族把书法列为艺术品。
少数民族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系统很多,如
彝文、
藏文、
蒙古文、
维吾尔文等等。分为
象形字类型、拼音字类型,拼音字类型又分为藏文类型、
阿拉伯字母类型、
罗马字母类型。有的
少数民族使用多种文字,29个民族在现代共使用54种文字。比较关注的有这些:
西夏文
彝文
彝文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
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
爨文”、“
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
东巴文
东巴文是居于
西藏东部及
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
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
宗教典籍兼
百科全书的《
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
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藏文
藏族的
藏文是一种
拼音文字,创立于
松赞干布时代,属辅音文字型,分
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
外来语)。
蒙古文
女真文
女真文字,为金代所创作,金亡时,已渐失其势力。然
建州诸卫致明之
表文,则仍主用女真字,而附以汉文为对译,此仅限于公文然也。至居常往来之书信、簿记等事,则多用
蒙古文。
满文
维吾尔文
维吾尔文,采用
阿拉伯文拼音字,后来又配合罗马字母注音。
另外,还有一些民族采用其共同民族文字,如
朝鲜族人、
哈萨克族。
女书和火星文
女书
女书的使用者主要是汉族妇女,也有当地一些放弃
瑶语只用
汉语的
平地瑶,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是汉语方言的
音节文字。它起源和主要流行的地域是中国南部的
湖南省永州市
江永县上江圩镇。以前还通过女性婚嫁外地,扩展到附近的
道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中。发现者是中国神秘
文化研究大师、
武汉大学哲学系
宫哲兵教授。
火星文
火星文虽然是台湾人发明的网络
游戏文字,也是中国文字的一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