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再献
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
丁再献,字章甫,号北海。书法家、作家、诗人,著名东夷文化学者。1952年出生于沂南县,中共党员,党校本科,高级经济师,研究员。由于系统破译东夷骨刻文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被誉为骨刻文字破译和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山东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并任数家院校客座教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受教于孙轶青、欧阳中石、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现任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东夷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等。
人物介绍
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山东旅游学院、潍坊科技学院、齐鲁理工学院等客座教授。
丁先生现任: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东夷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旅游文化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等。还担任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顾问,中国孔子书画院名誉院长,山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山东省服务标准化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理事等诸多社会职务。
丁先生专著颇丰,2006年出版的《山水平仄》是我国第一部以旅游为题材的格律诗词、书法、摄影专著,兼具山东导游书籍功能;同年出版的(第一作者王志东)《泱泱山东旅游大省》是全面介绍山东旅游的专著,得到省委宣传部的高度评价;2009年与女儿丁蕾合著的《旅游礼仪》是一部全方位论述旅游礼仪的力作,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部旅游礼仪实战大全,对旅游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10年出版的《旅游小百科》囊括了旅游方方面面,不仅是我国旅游行业第一部旅游科学普及专著,也是第一部旅游百科全书。
2012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90多万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文稿总编审:丁再斌)专著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东夷化是中华文源头的的力作,对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追溯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东夷文化的重要遗存——骨刻文的系统破译和解读方面更是独具创新、史无前例。为此,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旅游局和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等单位为其举行了研讨会,被与会专家称为“划时代的文化巨著”、“东夷文化百科全书”、“东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不可缺少的引领者和导航仪”。
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发现和命名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到目前为止,丁再献在其兄丁再斌的帮助下从刘教授已收集到的200多件骨刻中破译了350多个字,并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成骨刻文演变。为使读者更加直观,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图。一些甲骨文中未被破译、一些解释有误或欠准确的文字在丁再献的《骨刻文释读》“骨刻文解读(执笔:丁再斌)”一节中一一解读。新华社、大众日报、中国旅游报、美国华星报、济南时报、文化月刊、山东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大众网、山东网等各大媒体长篇报道,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大众网及山东网专门为其开设了东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专栏,转载了部分有关东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的论文以及所破译的骨刻文字,广受世人关注。正因为丁再献东夷文化研究和系统破译骨刻文的重大成果,而被誉为著名东夷文化学者,中国骨刻文字破译第一人。
丁先生自幼酷爱诗词、书法,受教于孙轶青、欧阳中石、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专著《山水平仄》格律诗词集被专家称为诗、书、摄影三绝。其书法艺术追求“二王”、“米芾”,多临名帖,喜修汉隶,尤擅行草,创造出了代表自己严谨而潇洒、豪放特点的艺术风格。其诸多书法作品被中外友人收藏,并被收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名人辞典》和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编的《当代山东书法家辞典》。独家创立的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自成一派,高古、典雅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东夷民族创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领先地位,为此被誉为“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
2013年6月,《东夷骨刻文字研发与利用》(文化专项类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通过山东省立项。此项重点课题组成员已于2012年2月完成了90多万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科研论证任务,这部专著的主要观点为: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东夷骨刻文是汉字的源头。2014年1月,山东省决定“实施东夷文化溯源工程”。
人物履历
曾任山东建设兵团一师师部收发员,
山东省级机关行政管理局办公室职员,
齐鲁宾馆筹建处秘书,
山东省旅游局办公室秘书、副科长、科长,
山东省旅游发展总公司总经理、书记,
山东省旅游监察总队副总队长,
山东省旅游协会专职秘书长。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等职
主要成就
1.丁再献同志被收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名人辞典》和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编的《当代山东书法家辞典》。
2.2006年出版的《山水平仄》是我国第一部以旅游为题材的格律诗词、书法、摄影专著,被专家称为诗、书、摄影三绝,兼具山东导游书籍功能;
3.与女儿丁蕾合著的《旅游礼仪》是一部全方位论述旅游礼仪的专著,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部旅游礼仪实战大全,对旅游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与王志东合著的《泱泱山东旅游大省》全面介绍了山东旅游状况,是山东历史文化丛书中关于旅游方面的重要作品,得到了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的赞扬;
5.新著《旅游小百科》囊括了旅游方方面面,不仅是我国旅游行业第一部旅游科学普及专著,也是第一部旅游百科全书;
6.《东夷文化与山·骨刻文释读东》(文稿总编审:丁再斌)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东夷民族与山东历史文化渊源的的力作,对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追溯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7.工作之余创作格律诗词千余首,部分被收录在《齐鲁百年诗词选》中;还撰写了不少游记、论文,多在报刊登载;
8.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邀请,撰写的“好客山东旅游品牌营销策略”和“中国高尔夫旅游发展现状与相关建议”分别收录在具有“权威·前沿·原创”著称的社会科学文献---2010年《中国旅游绿皮书》和《中国休闲绿皮书》中;另有不少书法作品被中外友人所收藏。
9..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发现和命名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丁再献从刘教授已收集到的130件骨刻中破译了190多个字,并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成文。为使读者更加直观,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图,丁再献的《骨刻文释读》即将撰写完稿,一些甲骨文中未被译、一些解释有误或欠准确的文字将在书中一一解读。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中国旅游报、济南时报、旅游商报、华星日报、文化月刊、东岳论丛、旅游发展研究、山东人、时代地理、山东卫视、山东齐鲁台、山东公共频道、各大网站等媒体长篇报道,中国经济网、人民网山东频道、大众网和山东网专门为其开设了东夷文化研究专栏,转载了部分有关东夷文化研究和骨刻文破译的论文、记者专访,以及所破译的骨刻文字。正因为丁再献东夷文化研究和破译骨刻文的重要成果,而被专家称为东夷文化学者,破译骨刻文字第一人。
《山水平仄》
2006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融旅游、诗词、书法、摄影为一炉的开拓著作,在使读者领略到了齐鲁大地自然景色美和人文艺术美的同时,也一同了解了山东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历程。如果读者深为本书所感染的话,那么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当会畅游齐鲁大地,徜徉在山水圣人之间,漫步于黄金海岸之畔,行吟于美丽的湖泉田野中,把山东半岛的奇山神水、圣人丽景,生命的顿悟感受,心灵的呢喃妙语,精神的惊喜感动,带给世界上所有热爱旅游的人们。
作者以旅游为题材,配以书法、摄影,用格律诗词的方式,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山东旅游的资源、产品及其产业发展。该书该书为“齐鲁卷”,共18篇,从作者1000多首格律诗词中选择收录了讴歌山东旅游的诗词396首、书法60幅、摄影460余幅,1至17篇分别对山东17个城市的旅游概况进行了介绍,描写景区(点)260多处,诗词357首,书法60幅,摄影413幅;第18篇,为纪念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等同志关心、支持山东旅游的诗词41首,摄影46幅。作者遵循格律,勤于书法,喜爱摄影,并将三者融于260多处景区(点)之中,而还对每首诗的注释中景区(点)的地址、特点等均有说明。读诗、品书、赏景,令读者耳目一新,是我国第一部以旅游为题材的格律诗词、书法、摄影专著,受到了旅游业界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和称赞,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诗、书、摄影三绝。
《泱泱山东旅游大省》
200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山东当代文化丛书》之一),与王志东(第一作者)合著的《泱泱山东旅游大省》全面介绍了山东旅游状况,是山东历史文化丛书中关于旅游方面的重要作品,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的评价为:《泱泱山东旅游大省》介绍山东悠久历史、河山壮美、人杰地灵、物产富饶以及乡风民俗,更是充满自豪和激情,使外地人读后大有“恨不生为齐鲁人”之憾。
《旅游礼仪》
(丁再献、丁蕾著),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第一部旅游礼仪实战大全。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操作,涉及广泛,内容丰富。
旅游礼仪是指旅游行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旅游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旅游行业内人们交流、交往时所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旅游礼仪是衡量一个旅游工作者的素质、教养、道德水准高低的尺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者精神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志。旅游礼仪是在我国礼仪的基础上,通过旅游工作和生活中的实践,结合我国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的实际,经过认真总结而成,是我国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礼仪不仅是旅游工作者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行为规则,也是旅行游览过程中,旅游工作者与旅游工作者、旅游工作者与旅游者、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在交往交流中的行为规则。传统意义上的礼仪涵盖了法律、制度、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
旅游礼仪也是一种文化。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而著称的中国,形成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这种约定俗成的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旅游之中,并在旅游行业得到了升华,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礼仪文化,特别是孔子家乡山东旅游推广的“好客山东”,更具有代表性。“好客山东”不仅是一个文化旅游品牌,也是一种礼仪的象征,而且丰富了旅游礼仪的文化内涵。
《旅游小百科》
201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丁再献研究员等编著而成,是一部词条精选、表述清晰、定义准确、内容丰富的旅游百科全书,很多词条和定义都是作者首创。中国旅游出版社高度重视,组织专家一丝不苟,反复论证,历时九月,七校其稿,终于成书,这在该社历史上尚属首次。该书囊括了旅游方方面面,不仅是我国旅游行业第一部旅游科学普及专著,也是第一部旅游百科全书。
《 旅游小百科》名字小,其实容量不小,洋洋洒洒,1000多个词条、60余万言,囊括了旅游的方方面面。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旅游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旅游知识需要人们广泛的了解。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仅是一部旅游从业人员的工具书,也是普通民众学习和了解旅游知识的典籍。《旅游小百科》的出版,填补了全国旅游科学普及的空白,是旅游科普的一个突破,为旅游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旅游小百科》发行仪式暨丁再献旅游作品座谈会于2010年10月14日在山东大厦举行
。仪式由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狄保荣主持,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宗廉出席发行仪式并讲话,省旅游局副局长于凤贵致辞,省旅行社分会会长赵学义宣读中国旅游出版社黄金山总编辑贺电,省旅游局局长于冲、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刘德龙、省文化厅常务副厅长邢玉斗、山东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郝铁柱、省作协常务副主席王兆山、省文史书画研究会执行会长崔宏让等领导及各界代表参加了发行仪式。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共十九章,约90万字,以公元前三十世纪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父权制的出现和等级社会的产生为文明社会的起点,并从东夷的文化代表人物集中出现于古东夷地区,根据一夫一妻制首先在这里出现,亦工亦农的农民工首先在这里产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首先在这里形成,论证东夷地区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源头。木制棺椁的出现,证明铁器首先在这里使用,城市的出现,则进一步说明东夷地区经济政治中心的规模。
东夷骨刻文的破译,则进一步说明东夷地区在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文明高度。优秀文化的土壤必然率先结出丰硕成果。与东夷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相衔接的齐鲁文化,便率先产生了姜尚、管仲等大政治家,孔子、墨子、荀子、孟子等大思想家教育家,孙武、孙膑、等大军事家。他们的思想汇入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并成为主流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些都充分说明东夷这一源头文明良好的传承性。本书依据大量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史料,以独到的观察,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字、文学、艺术、教育、礼仪、旅游、民俗等诸多方面论证了5000年文明从东夷开始,突出了东夷文化的所在地山东在创造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也为当代寻根问祖的古文化旅游提供了充分依据。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再献是东夷文化追随者、研究学者,在齐鲁大地已很知名。近几年,他一直在潜心研究东夷文化与旅游,而且对骨刻文研究和破译有了重大突破。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和命名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丁再献从刘教授已收集到的130件骨刻中破译了近200个字,并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成文,为使读者更加直观,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图。丁再献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即将出版,一些甲骨文中未被译、一些解释有误或欠准确的文字将在书中一一解读。
骨刻文破译了,人们对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出的表达形式表示认可,一读便知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仅是对骨刻文直观感觉的开端。如何使读者深入、详尽了解每个字的出处,在骨刻中什么意思,在同一件骨刻中与其他字有什么联系,甲骨文和金文等与骨刻文的传承关系等,就需要逐字逐件进行诠释,这无疑又是一大难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攻读甲骨文,查阅史书籍,研究说文解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将破译出的骨刻文字逐一解出了答案。然而,没能得到家兄丁再斌的全部通过,经过家兄的重新修订,对这些文字的解读更有深度,更加确切,更符合汉字发展规律,使骨刻文的解读达到了新的高度。
《骨刻文解读》(文稿执笔:丁再斌)一节每个字的解读,采用了每字下方附有“汉字演变过程”书写五体方式,其后是该字出于何处、何种意境、与同一件骨刻其他字的联系,甲骨文、金文等与骨刻文的传承关系。
第十九章初定取名为《骨刻文举要》,但骨刻文的发现和命名者刘凤君教授认为:如果是仅破译了几十个字,将其进行解释,可以称“举要”。在第一期发现的130件骨刻文中就破译出了这么多字,而甲骨文已发现近20万片,4000多个文字符号,到目前为止仅破译了三分之一,骨刻文的破译比率如此之高令人惊叹,因此应叫《骨刻文释读》,遂改定其名。
(一)、骨刻文的发现过程
东夷骨刻文为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学家刘凤君教授于2005年春在济南首先发现是文字,开始被称为“早期文字”、“东夷文字”,最后被命名为“骨刻文”。随着昌乐骨刻文、寿光骨刻文的相继发现,刘凤君教授先后出版了《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和《寿光骨刻文》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中部地区潍坊至济南一带和关中地区以及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经常出土刻划文字的骨头、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骨头约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2005年刘凤君教授在济南见到一片刻字的骨头,认为是早期的文字。特别是2007年7月刘凤君教授又见到了昌乐县肖广德等收藏的一批刻字骨头(讲述肖广德发现刻字动物骨头和刘凤君对此做出鉴定的经历以及甲骨文鉴定知识。“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 2009年 第82期”),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他首先公布了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使用的一种早期文字,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并初步得到了学术界队可。刘凤君教授经过进一步田野调查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3300~4600年,确立了陶器符号与骨刻文、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
2008年7月30日,来自北京和山东的考古专家对这些符号进行专门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定名的“骨刻文”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二)、骨刻文的破译
丁再献认为,刘凤君教授是不仅是骨刻文发现者,也是骨刻文破译的启蒙者。当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只不过破解了雨、日、月、山、水等几个字,但为后人打开了破译甲骨文的大门,因而公认为 “甲骨文之父”。遗憾的是王懿荣没有留下关于甲骨文研究的文章,而刘凤君教授不仅将发现的八个字分别与甲骨文及金文作出比对,还撰写了多部关于骨刻文的发现与研究专著。而且还首先发现了八个象汉字中尧、舜、龙、凤、鹿、豕、犬、人的象形字。虽然当时这八个字没能写出,但刘凤君教授已经给后人破译骨刻文以重要的启发,打开了破译骨刻文的大门。正如丁再献的戏言:自己虽然不是专业考古人员,但却是东夷文化研究的忠实“粉丝”,加上对古文字书法艺术多少有一些了解,以及对刘教授的敬慕,有幸也有兴加入到这场“猜谜”游戏中来。
《东夷文化与山东》一书是丁再献原定2010年底完成的计划,当了解到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发现了骨刻文后,认为骨刻文应是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遂产生了将骨刻文内容写进书中的念头。2010年9月5日,丁再献登门造访刘教授后,开始更深入的研究破译,并查找出诸多实物佐证。丁再献对文字研究资料情有独钟。当他接触到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的骨刻文研究时,对骨刻文中一组一组的形象图案产生了浓厚兴趣,凭其多年来对书法和书法理论的研究知识,不仅从130件骨刻上一口气破译了200多个象形字和会意字,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山东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东夷人首先创造了骨刻文字,很可能是汉文字的源头!
东夷自伏羲时代起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黄帝时代文字的创造与使用当然是要阐述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这些骨刻图形文字无法辨认,使得《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第四章关于图形文字的论述无法展开,丁再献的家兄(丁再斌)在修改时不得不忍痛割掉了部分内容。由于其家兄对骨刻文的认知仅仅停留在“龙”、“凤”几个符号上,而对骨刻文是汉字的源头之说将信将疑。尽管丁再献多次向其家兄详尽介绍东夷骨刻文的研究情况,但家兄始终对其表示冷漠。丁再斌认为这无疑是文字符号,但文字符号早在6000年以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例如东夷陶文、陕西临潼姜寨村陶文就都属于文字符号。而且郭沫若先生早就认为甲骨文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要证明这些骨刻符号的重要价值,除非发现其与东夷陶刻符号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进步,与殷墟甲骨文有什么内在联系。与几位学者探讨过,也均与其家兄观点类似,未得到有力支持。但是这并未让丁再献失望,反倒激起了解开这些神秘符号的热情。好在平日喜欢“舞文弄墨”,对隶、篆乃至金文、甲骨文有一定的了解,沿着隶、篆、金文、甲骨文演变的逆行轨迹来研读这些图形文字,也就等于获得了一把解开神秘符号的金钥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破译的第一批骨刻文以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隶的顺序书写成书法作品从网上传给其家兄丁再斌时,丁再斌为之一振,一改对骨刻文的漠视,第一个认可。因此丁再献信心大增,再传给刘凤君教授等学者,也都不无肯定。东夷骨刻文的批量破译,首先让其兄长看到了“文明”曙光。当作者把刘凤君教授编著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寄给其家兄丁再斌之后,丁再斌对骨刻文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作者所破译一百几十个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基础上,他竟然一口气破译了共、比、万、众、解、梦、煮等几十个会意字与部分假借字。这样,东夷骨刻文“六书”的家族赫然壮大,所译骨刻文就有了200余字之多。东夷骨刻文的破译使“草根腐蚀”之说不攻自破。
骨刻文破译了,人们对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出的表达形式表示认可,一读便知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仅是对骨刻文直观感觉的开端。如何使读者深入、详尽了解每个字的出处,在骨刻中什么意思,在同一件骨刻中与其他字有什么联系,甲骨文和金文等与骨刻文的传承关系等,就需要逐字逐件进行诠释,这无疑又是一大难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攻读甲骨文,查阅史书籍,研究说文解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将破译出的骨刻文字逐一解出了答案。然而,没能得到家兄丁再斌的全部通过,经过家兄的重新修订,对这些文字的解读更有深度,更加确切,更符合汉字发展规律,使骨刻文的解读达到了新的高度。
《骨刻文解读》(丁再斌执笔)一节每个字的解读,丁再献采用了每字下方附有“汉字演变过程”书写五体方式,其后是该字出于何处、何种意境、与同一件骨刻其他字的联系,甲骨文、金文等与骨刻文的传承关系。
(三)、骨刻文的意义
骨刻文是东夷民族所创造。骨刻文是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称为“东夷文字”。丁再献就是在刘凤君教授发现尧、舜、龙、凤、鹿、犬、豕、人、象八个汉字的启发和引导下,进入了东夷骨刻文字的宝库,用两年多时间就从刘教授收集的200多件骨刻文中,相继破译了近300个。
通过骨刻文的破译研究和东夷始祖图文的发现证明:汉字起源于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的记载有了可靠依据。正如《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说明长期跟随黄帝生活在东夷的仓颉在始创骨刻文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甲骨文的发现,将我国始创文字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数百年。甲骨文不仅为研究考定古代史、语言史和文字史提供了新的珍贵文献,也为古文字书法艺术和书法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真迹资料。而骨刻文的发现和解读不仅证明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改写了中国文字史,也为甲骨文已释字和未释字的进一步解释和修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为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提供了可靠的新依据;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史提供了有力的新佐证;为陶刻图像(文)、岩画图像(文)研究和远古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丁再献认为,甲骨文的发现,一般认为是100多年前的王懿荣,但也有一些争议,因为在王懿荣发现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甲骨文的记载了。几百年前就有农民在殷墟遗址上挖出甲骨到药铺卖钱的,也有拿到京城去卖钱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发现甲骨文的真正价值,因而他们都不是甲骨文的真正发现者。就如同人人都知道苹果熟了就要落地,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却只能归功于牛顿一样,骨刻文也有类似的经历,其发现者是刘凤君教授。刘凤君教授骨刻文的发现是继100多年前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是中国文字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因此,刘凤君教授可以称得上当代王懿荣了。
(四).《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出版发行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2012年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体系规模宏巨,共分19章,93节,约90万字。作者依据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遗存、考古的成果和史籍的记载,涵盖了文明起点、文化史祖、文化融合、和谐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军事兵学、文学艺术、教育传承、医学科技、礼仪旅游、经史宗教、文字释读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东夷文化的重要遗存----骨刻文的系统破译和读解方面独具创新,史无前例,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新佐证,堪称一部划时代的文化巨著和东夷文化的百科全书。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源头的力作,对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追溯中华文化文明发展脉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被专家称为东夷文研究和骨刻文破译“不可缺少的引领者和导航仪”。
六.探寻丁再献骨刻文研究
2012年01月04日09:40 人民网记者:王小会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再献是东夷文化追随者、研究学者,在齐鲁大地已很知名。近几年,他一直在潜心研究东夷文化与旅游,而且对骨刻文研究和破译有了重大突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于2005年发现和命名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丁再献与其家兄丁再斌从刘教授已收集到的130件骨刻中破译了近200个字,并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成文,为使读者更加直观,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图。丁再献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文稿总编审:丁再斌)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一些甲骨文中未被译、一些解释有误或欠准确的文字将在书中一一解读。
1.概述:
骨刻文破译了,人们对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出的表达形式表示认可,一读便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仅是对骨刻文直观感觉的开端。如何使读者深入、详尽了解每个字的出处,在骨刻中什么意思,在同一件骨刻中与其他字有什么联系,甲骨文和金文等与骨刻文的传承关系等,就需要逐字逐件进行诠释,这无疑又是一大难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攻读甲骨文,查阅史书籍,研究说文解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将破译出的骨刻文字逐一解出了答案。然而,没能得到家兄丁再斌的全部通过,经过家兄的重新修订,对这些文字的解读更有深度,更加确切,更符合汉字发展规律,使骨刻文的解读达到了新的高度。
《骨刻文解读》一节每个字的解读,采用了每字下方附有“汉字演变过程”书写五体方式,其后是该字出于何处、何种意境、与同一件骨刻其他字的联系,甲骨文、金文等与骨刻文的传承关系。
第十九章初定取名为《骨刻文举要》,但骨刻文的发现和命名者刘凤君教授认为:如果是仅破译了几十个字,将其进行解释,可以称“举要”。在第一期发现的130件骨刻文中就破译出了这么多字,而甲骨文已发现近20万片,4000多个文字符号,到目前为止仅破译了1/3多,骨刻文的破译比率如此之高令人惊叹,因此应叫《骨刻文释读》,遂改定其名。
2.骨刻文的发现过程
东夷骨刻文为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学家刘凤君教授于2005年春在济南首先发现,开始被称为“早期文字”、“东夷文字”,最后被命名为“骨刻文”。随着昌乐骨刻文、寿光骨刻文的相继发现,刘凤君教授先后出版了《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和《寿光骨刻文》等专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中部地区潍坊至济南一带和关中地区以及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经常出土刻划文字的骨头、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骨头约占90%以上。2005年刘凤君教授在济南见到一片刻字的骨头,认为是早期的文字。特别是2007年7月刘凤君教授又见到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刻字骨头,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他首先认定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使用的一种早期文字,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并得到了学术界认可。刘凤君教授经过进一步田野调查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4600~3300年,确立了陶器符号与骨刻文、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
2008年7月30日,来自北京和山东的考古专家对这些符号进行专门研讨,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定名的“骨刻文”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的认定。
3.骨刻文的破译
丁再献认为,发现者是伟大的,启蒙者同样伟大。刘凤君教授不仅是骨刻文发现者,也是骨刻文破译的启蒙者。当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只不过发现了像金文中雨、日、月、山、水等几个字,但为后人打开了破译甲骨文的大门,因而公认为“甲骨文之父”。遗憾的是王懿荣没有留下关于甲骨文研究的文字,而刘凤君教授不仅将发现的八个像甲骨文中尧、舜、龙、凤、鹿、豕、犬、人的象形字分别与甲骨文及金文作出比对,还撰写了多部关于骨刻文的发现与研究专著。虽然当时这八个字没能写出,但刘凤君教授已经给后人以重要的启发,从此打开了破译骨刻文宝库的大门。正如丁再献的戏言:自己虽然不是专业考古人员,但却是东夷文化研究的忠实“粉丝”,加上对古文字书法艺术多少有一些了解,以及对刘教授的敬慕,有幸也有兴加入到这场“猜谜”游戏中来。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是丁再献原定2010年底完成的计划,当了解到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发现了骨刻文后,认为骨刻文应是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遂产生了将骨刻文内容写进书中的念头。2010年9月5日,丁再献登门造访刘教授后,开始更深入的研究破译,并查找出诸多实物佐证。丁再献对文字研究资料情有独钟。当他接触到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的骨刻文研究时,对骨刻文中一组一组的形象图案产生了浓厚兴趣,凭其多年来对书法和书法理论的研究知识,不仅从130件骨刻上一口气破译了200多个象形字和会意字,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山东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东夷人首先创造了骨刻文字,很可能是汉文字的源头!
东夷自伏羲时代起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黄帝时代文字的创造与使用当然是要阐述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这些骨刻图形文字无法辨认,使得《东夷文化与山东》第四章关于图形文字的论述无法展开,丁再献的家兄丁再斌在修改时不得不忍痛割掉了部分内容。由于其家兄对骨刻文的认知仅仅停留在“龙”、“凤”几个符号上,而对骨刻文是汉字的源头之说将信将疑。尽管丁再献多次向其家兄详尽介绍东夷骨刻文的研究情况,但家兄始终对其表示冷漠。家兄认为这无疑是文字符号,但文字符号早在6000年以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例如东夷陶文、陕西临潼姜寨村陶文就都属于文字符号。而且郭沫若先生早就认为甲骨文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要证明这些骨刻符号的重要价值,除非发现其与东夷陶刻符号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进步,与殷墟甲骨文有什么内在联系。与几位学者探讨过,也均与其家兄观点类似,未得到有力支持。但是这并未让丁再献失望,反倒激起了解开这些神秘符号的热情。好在平日喜欢“舞文弄墨”,对隶、篆乃至金文、甲骨文有一定的了解,沿着隶、篆、金文、甲骨文演变的逆行轨迹来研读这些图形文字,也就等于获得了一把解开神秘符号的金钥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破译的第一批骨刻文以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隶的顺序书写成书法作品从网上传给其家兄时,家兄为之一振,一改对骨刻文的漠视,第一个认可。因此丁再献信心大增,再传给刘凤君教授等学者,也都不无肯定。东夷骨刻文的批量破译,首先让其兄长看到了“文明”曙光。当作者把刘凤君教授编著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寄给其家兄之后,家兄对骨刻文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作者所破译一百几十个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基础上,他竟然一口气破译了共、比、万、众、解、梦、煮等四五十个会意字与部分假借字。这样,东夷骨刻文“六书”的家族赫然壮大,所译骨刻文就有了200余字之多。东夷骨刻文的破译使“草根腐蚀”之说不攻自破。
骨刻文破译了,人们对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出的表达形式表示认可,一读便知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这仅是对骨刻文直观感觉的开端。如何使读者深入、详尽了解每个字的出处,在骨刻中什么意思,在同一件骨刻中与其他字有什么联系,甲骨文和金文等与骨刻文的传承关系等,就需要逐字逐件进行诠释,这无疑又是一大难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攻读甲骨文,查阅史书籍,研究说文解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将破译出的骨刻文字逐一解出了答案。然而,没能得到家兄丁再斌的全部通过,经过家兄的重新修订,对这些文字的解读更有深度,更加确切,更符合汉字发展规律,使骨刻文的解读达到了新的高度。
《骨刻文解读》(文稿执笔:丁再斌)一节每个字的解读,丁再献采用了每字下方附有“汉字演变过程”书写五体方式,其后是该字出于何处、何种意境、与同一件骨刻其他字的联系,甲骨文、金文等与骨刻文的传承关系。
4.学者对破译骨刻文的评价
丁再献关于骨刻文的破译,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骨刻文的发现和命名者、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多次亲临指导,首先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和诚挚的帮助。著名民俗专家、山东大学赵申教授不仅经常现场研讨,还对所破译出的文字逐一点评,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给骨刻文的破译发挥了重要作用。史前文化研究著名学者、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多次致函、致电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要求坚持不懈地将骨刻文字研究进行到底。著名学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终身教授路遥先生在85岁高龄的情况下亲临丁再献办公室,当目睹了丁再献关于骨刻文破译和研究成果后,当即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与支持,感人至深。著名学者、诗人、山东省文联原副主席苗得雨先生多次热情褒扬,同时风趣地指出:丁再献骨刻文的破译找到了汉字的源头,为中国文字排顺了辈分,其曾祖父就是骨刻文,祖父为甲骨文,依次是金文、篆书和隶书;就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薛群基也对东夷文化的研究表示了热心关注,在解答丁再献提出的骨刻图文是如何形成问题时说:经对照实物详细研究、分析认为:这些骨头上的图文颇有规律,不少图案重复出现,人工刻画痕迹明显,不象虫蛀或其他腐蚀而形成。因此,可以肯定这是人为有意雕画而成。并说,刘凤君教授发现骨刻文和丁再献的破译成就,都是对我国文字研究的重大贡献,希望继续努力,多出成果!
5.媒体对破译骨刻文的报道
丁再献破译骨刻文的成果很快被媒体发现,第一个采访报道的是大众日报记者刘英,她的采访文章在2011年2月22日大众日报发表以后,立即引发了社会重大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中国旅游报》、《济南时报》、《旅游商报》、美国《华星报》,《文化月刊》、《旅游发展研究》、《山东人》、《时代地理》,山东卫视、齐鲁频道、公共频道、各大网站等媒体长篇报道,中国经济网、人民网、大众网和山东网专门为其开设了东夷文化研究专栏,转载了部分有关东夷文化研究和骨刻文破译的论文、记者专访,以及所破译的骨刻文字。正因为丁再献东夷文化研究和破译骨刻文的重要成果,而被称为东夷文化学者,破译骨刻文字第一人。
七.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和山东省旅游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发行仪式
暨座谈会在济南举行
2012.03.05 15:09 人民网 记者:盖双
人民网济南3月5日电2012年3月3日,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新著《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发行仪式暨座谈会在济南舜耕山庄会见厅成功举行。山东省原政协副主席、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长王宗廉,考古学家、骨刻文发现者、骨刻文学科创始人、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等领导和学者5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领导、学者对丁再献取得的东夷文化研究和骨刻文破译成果给与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中国摩擦学最高成就奖和国际摩擦学领域最高奖获得者、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薛群基院士,著名史前文化学者、考古学家、民族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向丁再献发来贺电表示祝贺。
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源头的力作,对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追溯中华文化文明发展脉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被专家称为东夷文研究和骨刻文破译“不可缺少的引领者和导航仪”。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体系规模宏巨,共分19章,93节,约90万字。作者依据中华民族史前化的遗存、考古的成果和史籍的记载,涵盖了文明起点、文化史祖、文化融合、和谐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军事兵学、文学艺术、教育传承、医学科技、礼仪旅游、经史宗教、文字释读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东夷文化的重要遗存----骨刻文的系统破译和读解方面独具创新,史无前例,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新佐证,堪称一部划时代的文化巨著和东夷文化的百科全书。
丁再献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工作之余勤耕不辍,著作颇丰,著有《山水平仄》《旅游礼仪》《旅游小百科》,为我国旅游研究做出了贡献。他独家创立的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自成一派,高古、典雅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东夷民族创造文字的智慧和文领先地位,因此被称为“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
山东省旅游局通报东夷骨刻文字研发立项情况
中国第一旅游网 2013年7月23日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3年7月30日
记者从山东省旅游局获悉,山东省旅游局举行记者会,省旅游局市场处处长王春生主持记者会并就《东夷骨刻文字研发与利用》重点课题正式立项情况进行了通报,该项课题负责人、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接受媒体采访,随后挥毫书写了“中国梦”骨刻文书法,表达了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中国梦。
2013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工作已完成,其中《东夷骨刻文字研发与利用》(文化专项类)经山东省文化厅组织专家评委会评审并公示无异议已通过立项。此项重点课题组成员已于2012年2月完成了90多万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科研论证任务,这部专著的主要观点为: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东夷骨刻文是汉字的源头。
据丁再献介绍,东夷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会意、指事皆有,在山东集中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人、记事为主目前可以系统识别的文字。据东夷骨刻文的发现和命名者、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考证,骨刻文距今4600~3300年,比距今3300~3100年的甲骨文早1300年。丁再献首先破译出100多字之后,又与其兄丁再斌一起进行了系统的破译并解读,到目前为止已经破译出300多字。
丁再献成功临摹之后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成文,为使读者更加直观,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图。为让人们更容易辨认和欣赏这一古老的书法艺术,自2012年初开始,丁再献在对骨刻文字临摹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创作,其创立的骨刻文书法艺术独成一派,高、典雅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东夷民族创造文字的智慧和文领先地位。
丁再献通过对骨刻文字破译研究和临摹,再现了这一古老的艺术风貌。凭其四十多年的书法艺术功底,再次创作的骨刻文书法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有力的推动了开发和运用,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就临摹和运用骨刻文进行书法及艺术创作来说,丁再献是最早的成功实践者。
参考资料
山东省旅游局通报东夷骨刻文字研发立项情况.第一旅游网.2013\u5e747\u670823\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7 07:21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