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一级字,指事字,拼音是“gǔ ”,“古”的本义为古代,与“今”相对。引申泛指古代的事物,如仿古、考古、拟古、怀古、古义(古书的义理)。
字源演变
古,甲骨文(口,言说)(十,极多),表示无数代先人口口相传的久远时代。有的甲骨文在“古”的字形基础上再加一个“口”,强调“古”的“传说”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明确的“十”。有的金文将写成明确的“十”。有的金文将“口”写成“曰”(言说),强调“古”与“言说”的关系。有的金文在“古”的字形基础上加“三十”,极力强调传说年代之漫长。造字本义:名词,在漫长的过去岁月中被一代代传说的久远时代。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古”是传说中难以追述的久远时代,
“昔”*是发生大洪荒的远古时代,“古”比“昔”更遥远。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凡古之属皆从古。
说文解字注
故也。
邶风、大雅毛传曰。古、故也。攵部曰。故、使为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备於古。故曰古、故也。逸周书。天为古。地为久。郑注尚书稽古为同天。
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识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则展转因袭。是为自古在昔矣。公戸切。五部。
康熙字典
〔古文〕𠖠𡇣《唐韵》《集韵》公戸切。《韵会》果五切。《正韵》公土切,𠀤音鼓。《尔雅·释诂》:古,故也。《说文》: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铉曰:十口所传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诗·邶风》:逝不古处。《前汉·艺文志》:世历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
又《礼·祭义》: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注:先古,谓先祖也。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轮已庳则於马终古登阤也。注:终古犹言常也。
又贲古,县名。《前汉·地理志》:益州郡贲古县。
又姓。《广韵》:周太王从邠适岐,称古公,其後氏焉。汉有古初,《蜀志》有广汉功曹古牧,北魏有古弼。
又草名。《尔雅·释草》:红,茏古。注:俗呼红草为茏鼓,语转耳。
又《集韵》古暮切。音顾。亦作故,义同。刘向《九叹》:兴《离骚》之微文兮,冀灵修之壹悟。还余车于南郢兮,复姓轨于初古。
又《字汇补》:溪姑切。音枯。古成氏,复姓。汉广汉太守古成云。後秦古成诜,以文章参枢密。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
书法演示
书法展示
方言音韵
◎ 赣语:guu3 老古
◎ 客家话:[梅县腔] gu3 [陆丰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台湾四县腔] gu3 [客语拼音字汇] gu3 [东莞腔] gu3 [沙头角腔] gu3 [宝安腔] gu3 [海陆腔] gu3
◎ 粤语:gu2
◎ 潮州话:gou2(kóu) gu2(kú)
◎ 韩语:KO 고
◎ 越南语:cổ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中上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