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
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为历代儒客文人研习与推崇。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词、赋、曲、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
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
名著目录
小说
《
战国策》《烈女传》(西汉)
刘向、《
搜神记》(晋)
干宝、《
太平广记》(宋)
李昉﹑
扈蒙﹑
李穆等、《
世说新语》(南北朝)
刘义庆、《
莺莺传》唐
元稹、《
西游记》
吴承恩、《
三国演义》
罗贯中、《水浒全传》
施耐庵、《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醒世恒言》
冯梦龙、《
警世通言》
冯梦龙、《
喻世明言》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冯梦龙《
初刻拍案惊奇》凌濛初、《
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禅真逸史》方汝浩、《
杨家府演义》作者不祥、《
封神演义》陈仲琳、《
红楼梦》(《
石头记》)
曹雪芹高鹗、《
镜花缘》
李汝珍、《
聊斋志异》
蒲松龄、《三侠五义》石玉昆、《小五义》石玉昆、《济公全传》郭小亭、《
说岳全传》
钱彩、《施公案》未著撰人、《绿野仙踪》李百川《
隋唐演义》
褚人获、《
孽海花》
金松岑 曾朴、《
老残游记》
刘鹗、《儒林外史》
吴敬梓、《
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前汉通俗演义》
蔡东藩----还包括《后汉通俗演义》、《
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部分)、《儿女英雄传》文康。
诗经词曲文集
《
周易》、《
尚书》、《
周礼》、《
礼记》、《
仪礼》、《
诗经》、《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楚辞》 、《
全唐诗》,《
全宋词》,《
乐府诗集》、《
文选》、《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金刚经》、《
四十二章经》、《心经》、《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
稼轩长短句》、《
通志堂集》、《
侧帽集》、《
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王
临川集》、《
临川先生文集》、《
元丰类稿》、《
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
范文正公文集》、《文宪集》、《文山诗集》、《
指南录》、《
白氏长庆集》、《樊川文集》、《
李义山诗集》、《
陶渊明集》。
史书传记
《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春秋》、《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国语》、《
越绝书》、《
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
列女传》、《
高僧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
晋书》、《
清稗类钞》、《
禹贡》《
唐六典》、《
通典》、《
史通》、《
文史通义》、《
战国策》、《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南史》、《
北史》、《
新唐书》、《
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
旧唐书》、《
周书》、《
隋书》、《
南齐书》、《
北齐书》、《
新元史》、《
陈书》、《
魏书》、《
南唐书》等等。
百家经典
《
老子》(又名《
道德经》)、《
墨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管子》、《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
淮南子》、《
抱朴子》、《
列子》、《
孙子》、《
孙膑兵法》、《
孟子》、《
春秋繁露》、《
鬼谷子》、《苏子》失传 、《焚书》、《
续焚书》、《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藏书》、《
美芹十论》(兵家)、《
大学》、《
中庸》等等。
百科学术杂书
《
山海经》、《
水经注》、《
艺文类聚》、《
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瘟疫论》、《
伤寒论》、《
金匮要略方论》、《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齐民要术》、《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梦溪笔谈》、《
奇门遁甲》、《
九章算术》、《文心雕龙》。
诗骚
“诗骚”,又称“风骚 ”,“风”指《
诗经》里的《
国风》,“骚”指
屈原所作的《
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
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
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
十五国风”,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
大雅”、“
小雅”,有诗105篇;“颂”分“
周颂”、“
鲁颂”、“
商颂”,有诗40篇。
《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
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
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离骚
《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
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
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是
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 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 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
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
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所谓“《离骚》之文,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
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
艺术特色。而且其中 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
象征意义。
楚辞
九歌
《
九歌》是《
楚辞》的篇名。关于它的来历,
王逸认为是
屈原仿南楚的民间
祭歌创作的。
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
更定其词”(《
楚辞集注》)。
胡适则认为《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与屈原传说绝无关系”(《读楚辞》)。今人多取朱说。
《九歌》由于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
楚国民间祭神巫歌的许多特色,《
汉书·地理志》说:“(楚地)信
巫鬼,重
淫祀。”《吕氏春秋·侈乐》也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所谓“巫音”,即巫觋祭神的乐歌,这是《九歌》与屈原其他诗篇的不同之处。但是,作品中如“载云旗兮委迤”、“
九嶷缤兮并迎”、“□吾道兮洞庭”等诗句,“老冉冉”、“纷总总”等习用语,又与
屈原其他诗作一脉相通。因此,它应当是屈原诗歌艺术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九歌》图卷宋代
李公麟作《九歌》图·东皇太一元代张渥作
“九歌”名称,来源甚古。除《尚书》、《
左传》、《
山海经》所称引者外,《
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
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乐”,《
天问》中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诸语。各书所说到的“九歌”内容虽有种种演化,但可证“九 歌”乃是传说中很古的乐章。至于屈原用它作为篇名,似乎不会跟远古“九歌”的章数有关,也不一定跟古代“九歌”的曲调相同。可能是取其“娱神”这一点,
再结合《离骚》所说的“康娱”、“□乐”的意思,基本上属于新歌袭旧名的类型。
《九歌》包括11章,前人为了使它们符合“九”的成数,曾作过种种凑合。如清代
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主张《湘君》、《湘夫人》并为一章,《大司命》、《少司命》并为一章。《
闻一多》《什么是九歌》主张以《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中间九章为“九歌”正文。但多数人的意见,以“九”为
虚数,同意汪瑗《楚辞集解》、
王夫之《
楚辞通释》之说,认为前十章是祭十种神灵,所祭的十种神灵,从古代人类
宗教思想的渊源来考察,都跟生产斗争与
生存竞争有密切关系。十种神灵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天神——
东皇太一(天神之贵者)、
云中君(
云神)、
大司命(主寿命的神)、
少司命(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②地□——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
河伯(
河神)、山鬼(山神);③人鬼——
国殇(阵亡将士之魂)。有人认为,在上述十种神灵里面,篇首“东皇太一”为至尊,篇末“国殇”为烈士,都是男性;其余则是阴阳
二性相偶,即东君(男)与云中君(女),大司命(男)与少司命(女),湘君(男)与湘夫人(女),河伯(男)与山鬼(女)。《九歌》原来的篇次,也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关系排列的,今本《东君》误倒(闻一多《
楚辞校补》)。
天问
《天问》是《
楚辞》篇名。屈原作。关于“天问”的意思,王逸《
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的,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天问”。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说是
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他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此说不一定可靠。至于《天问》的写作时间,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说在顷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后,也有可能作于怀王之时。
《
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凡374句,提出了172个问题(
统计标准不一,一说116问)。由于存在错简或脱漏等情况,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顺的现象。但总的看来,还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经指出:“篇
内事虽杂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于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
楚辞通释》)自篇首至“曜灵安藏”,以天事为主,杂
以与天事有关的神话;自“不任汨鸿”至“乌焉解羽”,以地事为主,包括
鲧禹治水传说;自“禹之力献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详,最后以楚国事为主,忧国情绪在这部分里颇为明显,但从
文气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脱漏所致。全诗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他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体及历史传说,多为
先秦时期的齐、鲁、三晋北方
中原地区产生的诸书所不道,可能出于楚国所传
旧史,即《□杌》及左史
倚相所传的
三坟、
五典、
八索、九丘等典籍。《天问》图明代
萧云从作《天问》图明代萧云从作
《
天问》在
语言运用上与《
楚辞》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
七言,大致上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
疑问词交替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言,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
俞樾《评点楚辞》引孙□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
九辩
《九辩》是《
楚辞》篇名。王逸定为
宋玉作。明代焦《
焦氏笔乘》、清代
牟庭相《楚辞述芳》及
吴汝纶在《古文辞类纂》评语中,均以为屈原作,但所提出的理由还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说。关于《九辩》名称的意义,王逸释“辩”为“变”,是对的;但又说“谓陈道德以变说君”云云,则不确。王夫之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盖亦效
夏启《九辩》之名,绍
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
楚声也。后世
赋体之兴,皆祖于此。”(《楚辞通释》)此说较为通达,今多从此说。
《
九辩》是一首感情真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关于它的主旨,王逸认为是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对此,现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怀疑态度。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带有
普遍性。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并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但追求理想、坚持抗争的精神远逊于
屈原。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
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
双声叠韵和
叠字等
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
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开头一段描写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寥数语,而情景俱现,成为后世文人触景伤怀,寄慨身世的
滥觞。
周易
《
周易》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关于它的作者和写作年代,众说纷纭。旧说
伏羲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对此西汉前无异议。东汉
马融及唐孔颖达则指出,爻辞说的多是文王以后事,认为文王演
卦辞,周公演爻辞,对前说作了修正。但今人据《周易》所反映的史实、所表现的思想以及
语言特点、与他书的关系等分析,多认为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据旧
筮辞编撰而成。作为占筮之书,《周易》在形式结构上比较特殊。全书分《经》、《传》两部分。《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卦有六爻,爻分阴(--)、阳(—)。《经》文以“九”表示
阳爻,以“六”表示
阴爻。六爻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如《恒》卦的“□”,其六爻依次是“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六”。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如《泰》卦:“□(卦画)。泰(标题)。小往大来,吉、亨(卦辞)。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九二……(
爻辞)。”卦辞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爻辞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每卦六爻,各爻一般依据内容的时间先后或逻辑层次安排。
卦爻辞中又分
筮辞与非筮辞两类。筮辞是占筮的内容和占筮结果的记录;非筮辞是作者的理论说明。非筮辞在全书中分量较少,但在表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方面则很重要。太极图选自《周易》图卷
周人占筮的范围很广,包括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水旱等。所以《
周易》收集的旧筮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现实。从中可以看到渔猎、畜牧、农、商等各部门生产的不断发展;还有“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革·上六》)的社会矛盾,尤其是贵族内部的斗争;频繁的战争;
原始社会的婚姻遗俗;雷电、卫生之类
科学知识,等等。其中还渗透了作者比较辩证的
哲学思想,以及实行
德治、反对钳制压迫的政治主张。
《周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编撰人将零散、简略的旧筮辞,经过选择、编排和加工,组织成有中心、有层次的卦爻辞,除了几个对立组卦要两卦合看和一些散杂之卦的事类不一外,大多数都一卦说一类事。如《睽》卦记叙了旅人途中的所见所遇,很象一篇惊险的旅人日记。《贲》卦写
对偶婚,按次序叙述了男方氏族成员迁往女家的行前准备、途中情况和到女家后送上礼物等过程,条理十分清楚。在《井》卦中作者还运用了追叙手法,从旧邑主被迫迁走叙起,写邑主统治下这个邑所遭到的破坏和邑人生活的困苦,再写新邑主来后着手改善生活条件,直到最后邑中饮食完全改观,与过去形成鲜明对照。虽然由于受到占筮书形式的局限,插进了不少不甚连贯的贞兆辞,显得不十分紧凑,但这样的记叙,比之
甲骨文那些简略的、甚至是片言只字的记事大大前进了一步,反映了中国文学从占卜语录向记叙文章的演进。
尚书
上古历史文献集。《
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
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
虞夏书》20篇,《商书》、《
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
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
书序》,为《
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
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相传
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
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
古文尚书》比《
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
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
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
孔颖达奉诏撰《
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
南宋吴□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作《
尚书考异》,清代
阎若璩著《
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
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
洪范》、《
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
尧典》。其中的《
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
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
中国封建社会的
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宋代刻本《尚书》
春秋
《春秋》
古代
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
宋春秋》、《齐春秋》等。而《
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礼记·坊记》也言及《鲁春秋》,似乎《春秋》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孟子说过:“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
滕文公下》)汉代
董仲舒、
司马迁、
桓宽等也认为孔子作《春秋》。唐代
刘知几在《史通·惑经篇》中举出12条理由来,对孔子作《春秋》说表示怀疑。宋代刻本《春秋传序》
《
春秋》为中国较早的
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文虽简约如
大事记,而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公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
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校,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
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讹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左传·成公十四年》引“君子曰”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惩恶而劝善。”晋代
杜预由此而发挥,认为褒贬劝惩,自有义例。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但从全书来看,这种发挥牵强、□牾之处甚多。所以宋代
郑樵说“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者也。”但历代对这种属辞比事、一字褒贬笔法的宣传和阐发,使得史学家、文学家在写作时重视用词造句。强调褒贬讽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春秋》语言上极为精练。前人多举下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退飞,过宋都”为例。这里记陨石,“闻其□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公羊传》),又记□飞,先见数目有六,再
看知是□,后来又看是退飞之状。除去附会义例之说,亦可见其记事简洁明了,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
春秋左氏传》,它以叙事为主,与《春秋》相互发明;《
公羊传》、《
谷梁传》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
春秋三传”。
现存旧注本以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为最早,
北京图书馆藏有宋刻本30卷。新注本有
中华书局出版的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论 语
《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
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是《
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
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
孔门弟子的形象。如
子路的率直鲁莽,
颜回的温雅贤良,
子贡的聪颖善辩,
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
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
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
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
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
责任心。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
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
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按时间顺序排列, 他们依次是——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
罗贯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
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
演义小说的
经典之作。
小说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
曹操、
刘备、
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
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
军事冲突,在政治、
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是
中国第一部长篇
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
陈寿(
裴松之注引)《
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
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
虞氏所刊的《全相
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
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
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
刊本是明
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
康熙年间,
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
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
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
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
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
赵云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
阴谋家,这与真实的曹操是有不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
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西游记
《
西游记》是
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
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
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了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
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
猪八戒、
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作品写于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通过故事提出批评。此作品共一百回,六十万余字。分回
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白龙马经过九九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
白话文写成的
章回小说,是中国
四大名著之一。1972年3月17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水浒传》由
张彻,
午马,
鲍学礼共同导演。从1994年4月筹拍,到1997年3月关机,历时3年8个月的同名电视剧由张绍林导演完成。另有同名电影及新版电视剧。《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
施耐庵和
罗贯中所著。
郎瑛《
七修类稿》中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李贽《忠义水浒传叙》中提到作者时,说是“施、罗二公”。此外,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和
王圻《稗史汇编》都记罗贯中作。
胡应麟 《
少室山房笔丛》则说是“武林施某所编”,“世传施号耐庵”。综上所说,明人大致有三种说法:
施耐庵作、
罗贯中作和施、罗合作。现在学术界大都认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吴梅《顾曲麈谈》记
施耐庵即元末剧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
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所载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传》等。但这些材料相互矛盾处不少,且有明显不可信处,因此对于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意见颇不一致,多数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尚待进一步研究。根据民间流传的
宋江起义故事加工定型。全书叙述
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
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
宋江、
李逵、
武松、
林冲、
张顺、
吴用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美国女作家
赛珍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就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
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属
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
红楼梦》,它的原名《
石头记》、《情僧录》、《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等。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
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
曹雪芹。现通行的续作是由
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
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
四大家族为背景,以
贾宝玉、
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
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