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
北宋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歌总集
《乐府诗集》是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全书共一百卷,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所集作品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十二大类。每一类有总序,每一曲有题解,对乐曲的起源、性质、演唱配器等均有详尽说明。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已失传著作的内容。
内容简介
《乐府诗集》的收录范围上自陶唐氏尧舜时期歌谣,下至五代,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五千二百九十首。全书设十二大类,共一百卷。其中:
郊庙歌辞十二卷,为第一卷至第十二卷。汉至五代,用于朝廷举行的祭祀大典。
燕射歌辞三卷,为第十三卷至第十五卷。汉魏皆取周诗《鹿鸣》,自晋荀勖始自造诗,至隋,用于朝宴、飨射。
鼓吹曲辞五卷,为第十六卷至第二十卷。初为军乐,后一度与俗乐结合,汉以后又转为雅乐,用于朝会、田猎、道路、游行等场合,用短箫铙鼓等乐器伴奏。集中所录汉《铙歌》,有多首西汉民歌的上乘之作。
横吹曲辞五卷,为第二十一卷至第二十五卷。传自西域,西汉李延年更造新声。初也称鼓吹,后定有鼓有角者为横吹,用为军旅马上之乐,至东汉专用于赏赐有功边将。汉曲多已不存。集中所收《梁鼓角横吹曲》,由北朝传来,保留了不少北方民族的优秀民歌。
相和歌辞十八卷,为第二十六卷至第四十三卷。汉世街陌讴谣,初为徒歌,后渐有丝竹相和伴奏入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为汉乐府之大宗。集中大量收录历代拟作。
清商曲辞八卷,为第四十四卷至第五十一卷。其始即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瑟调),皆汉魏旧曲。形成于中原而又传于江南,主要是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等民歌。
舞曲歌辞五卷,为第五十二卷至第五十六卷。汉至隋,为配合舞乐的歌。包括用于郊庙朝飨的雅舞,用于宴会游乐的杂舞。
琴曲歌辞四卷,为第五十七卷至第六十卷。唐虞至隋唐,合于琴曲的歌,有五曲、九引、十二操等。
杂曲歌辞十八卷,为第六十一卷至第七十八卷。汉至唐,未配乐或乐调难明的歌辞,题材杂广,“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怀,或言征战行役之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虏,兼收备载”。
近代曲辞四卷,为第七十九卷至第八十二卷为近代曲辞。隋唐两代杂曲,皆为文人作品。
杂歌谣辞七卷,为第八十三卷至第八十九卷。唐虞至隋唐的徒歌、谣、及谚语等。
新乐府辞十一卷,为第九十卷至第一百卷。唐代新歌,辞实乐府而未配乐,或寓意古题,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不复倚傍。
十二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大类、小类皆有解题,引述前人著作,间阐己见,以明曲调源流。小类下以歌曲题分列,每曲先列古辞或较早的无名氏之作,继列后人拟作及类似之曲,拟作按时代先后排序,曲前也时有解释该曲来源的解题。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乐府”起源于秦。汉承秦制,汉代的乐府机关从秦代沿袭而来。不过秦代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来采集民间歌谣,多唱前代旧曲,故真正的乐府诗歌始于汉代。西汉时设有太乐和乐府二署,分掌雅乐和俗乐。汉惠帝时的乐府令,就是掌雅乐的太乐令。到汉武帝时设立了乐府,就是主管俗乐的乐府署,收集当时的民间歌谣配上音乐,从此揭开了乐府诗史新篇章。至唐代“乐府”概念逐渐脱离音乐特征,而更注重内容,出现了所谓的“新乐府”。
乐府采诗一是为了娱乐,二是为了观风俗。乐府诗的主要时代是汉魏两晋南北朝,在性质上大体经历了三次变迁:“由两汉之俚巷风谣,一变而为魏晋文人之咏怀诗,再变而为南朝儿女之相思曲,三变而为有唐作者不入乐之讽刺乐府。”(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后世所谓的乐府诗,主要就是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乐歌,以及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与仿乐府古题创作的徒诗。《乐府诗集》所收的也就是这后起意义上的包罗甚广的乐府诗。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乐府诗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描写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汉乐府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现实,描写了统治阶级骄奢荒淫的生活,表现了人民的爱情和婚姻生活。汉乐府主要有三类作品:第一类为反映老百姓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和他们的不满与反抗,如《妇病行》;第二类为反映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如《战城南》;第三类为反映婚姻恋爱和妇女的不幸,如《上邪》。
南朝乐府包括东晋以及宋、齐、梁、陈四朝的作品,主要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两大类。南朝乐府几乎全是情歌,这些情歌从不同侧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有的抒写了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的痛苦,有的充满着对男女不平等的哀怨,有的则是大都市中被侮辱的妓女们的悲诉。此外还有少数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如《拔蒲》《采桑度》等。
北朝乐府包括北魏东魏西魏以及北齐北周的这一时期的民歌,主要是《鼓角横吹曲》和《杂曲》。由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与南方不同,因此北方民歌描写战争、骑射、漂流、孤儿以及畜牧生活的比较多,如《企喻歌》反映从军生活,《隔谷歌》写俘虏生活。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如《琅琊王歌辞》《敕勒歌》;表现北方民族豪侠尚武的精神,如《木兰诗》;反映北方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如《紫骝马歌辞》;反映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如《雀劳利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此外,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如《地驱乐歌》。
艺术特点
风格特点
汉乐府中有比较成熟的叙事诗,主要标志是具有鲜明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和连贯的故事情节。汉乐府形式新颖,有四言,但主要是杂言和五言。杂言诗的好处是自由,有的杂言诗几乎和散文差不多。汉乐府成熟的五言形式,大大促进了文人的诗歌创作。汉乐府多用口语,不加雕琢,语言朴素自然。南朝乐府语言清新自然,基调婉约缠绵,多用五言四句,有丰富的想象。南朝乐府具有秾艳的情调,绝大多数是是表现儿女情长的。这些民歌中大量运用双关的语法,也就是谐音字的运用,如以“藕”为“偶”,以关门之“关”为关心之“关”等。北朝乐府的题材和南朝乐府相比要广泛得多,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描写战争、羁旅、婚嫁、武功等的作品,风格刚健,充满了战争的气氛和尚武的精神。北朝乐府是“军中马上”的军乐,来自漠北武夫,所以音调高亢。在感情上的表达往往质朴明快,直来直去,但是绝不鄙陋。北朝乐府在艺术上也表现了鲜明的独创性。以《木兰诗》为例,它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篇幅最长的作品,是一首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很高的民间叙事诗。木兰的经历具有传奇色彩,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典型的英雄女性形象。全诗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重叠等来塑造人物形象,运用长短句错综交替的口语,朴素自然,节奏感很强,表现出刚健明朗的艺术风格。
分类特点
《乐府诗集》之所以能成功地展现出历代乐府诗的完整风貌,实赖郭茂倩的网罗宏富,编辑精当。全书编排方法很有特点,以音乐曲调分类著录诗歌,十二大类之分兼顾了乐府诗的来源、用途和音乐系统,大体合乎乐府库的实际。在具体编织上,编者也匠心独运,着意体现乐府诗的流变轨迹。同一曲目曲调的古辞、拟作依撰写时代前后统排在一起,使读者能很直观地看出其演变的轨迹与文辞的异同。如第三十八卷“相和歌辞”十三“瑟调曲”三中所列的《饮马长城窟行》一曲,即首列秦汉以来所传“古辞”一首,继分别列示魏文帝陈琳傅玄陆机沈约陈后主张正见王褒、尚法师、隋炀帝唐太宗虞世南袁朗王翰王建僧子兰等人的拟作,使这首本为征夫之妇哀怨之词的古曲在后代的各种诗体重构与阐述,系统地展示在了研究者眼前。
另外,郭茂倩为全书各大类、小类及古辞近曲所写的解题,均旁征博引,对各种曲调及歌辞的起源与发展,都有较为详实的考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乐府歌辞。如第二十一卷“横吹曲辞”大类的解题,即先总括云:“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继引《晋书·乐志》所载横吹有双角(胡乐)及汉李延年因胡曲造新声二十八解事,及《古今乐录》所载南北朝横吹曲多述战阵事,终述隋以后及唐横吹用之卤簿,与鼓吹列为四部或五部的衍化之迹。
不足之处
《乐府诗集》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书中把某些文人诗也列入乐府题目之中,显然不大恰当;二是编者对于隋唐以前的音乐曲调缺乏确切了解,不免采用了前人一些不一定准确的说法;三是由于此书重在曲调,因此不免疏于歌辞的考订,所录歌辞往往和关于曲调本身的叙述不太一致,个别诗作者有误置;四是在分类上有层次重叠处,如“舞曲”与“郊庙”“燕射”,分部上前者可分归入后两类。
后世影响
文学影响
《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影响一直很大。元代吴莱因不满此书,遂在其基础上编有《乐府类编》一百卷。元代周巽亨编《历代乐府诗辞》,起《击壤》,迄李唐,总诗一千二百余首。元代左克明编《古乐府》十卷录唐前乐府,体例和《乐府诗集》相同。明代吴勉学编有《唐乐府》十八卷,基本采自《乐府诗集》初盛唐部分。明代梅鼎祚编纂《古乐苑》,虽于《乐府诗集》驳难颇多,而究其书编纂实际,则受惠处实不少。明代冯惟讷汇辑唐以前诗为《古诗纪》,各朝乐府诗也几乎全出于《乐府诗集》。
研究价值
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籍。它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这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于汉代一度罢乐府,中辍采风,汉以后虽仍有乐府机构的存在,而大规模地采集风谣的工作不再进行,以致民歌难得幸存。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西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但现存乐府民歌包括东汉在内总共不过三四十首。《乐府诗集》中的民歌,虽只占十分之一左右,实在已是不小的数字。这些作品都是郭茂倩从各类书籍中一一搜出。例如汉代一些优秀民歌如《陌上桑》《东门行》等见于《宋书·乐志》,《孔雀东南飞》见于《玉台新咏》,还有一些则散见于《艺文类聚》等类书及其他典籍中,经编者收集于此书之中,便于寻检。特别是古代一些民间歌谣谚语,大多散见于各种史书和某些学术著作,此书“杂歌谣辞”把这些民间作品集中起来,也为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的介绍和说明。这些说明征引了许多业已散佚的著作,如汉代扬雄的《琴清英》、蔡邕的《琴颂》,晋以后谢庄的《琴论》、张永《元嘉正声伎录》、王僧虔宴乐技录》,释智匠《古今乐录》《琴历》《歌乐》、荀氏《录》,唐代郗昂《乐府解题》、李勉《琴说》、李良辅《广陵止息谱序》《琴书》《琴集》《琴议》《乐苑》等,使许多珍贵的史料得以保存,成为研究五代以前音乐不可多得的资料。
作品评价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乐府诗集》一百卷,太原郭茂倩集。凡古今号称乐府者皆在焉。其为门十有二。首尾皆无序文,《中兴书目》亦不言其人。
元代周慧孙《乐府诗集序》:自声韵绝响之后,太原郭茂倩编类古今歌曲,上际唐虞,下迨叔季,目之曰《乐府诗集》。凡歌词之典雅纯正,曲调之清新靡丽,媟辞俚语,长谣短歌,鲜不该尽。其夫风、雅、颂之变与世代推移,可一览而周知。而骚人墨客操觚弄翰于断烟斜阳之外,亦足以感发其幽情者矣。
元代李孝光《乐府诗集序》:太原郭茂倩所辑《乐府诗》百卷,上采尧舜时歌谣,下迄于唐,而置次起汉《郊祀》。茂倩欲因以为四诗之续耳。《郊祀》若颂,《饶歌》《鼓吹》若雅,《琴曲》《杂诗》若国风。以其始汉,故题云《乐府诗》。乐府,教乐之官也,于殷曰瞽,宗周因殷,周官又有大司乐之属,至汉乃有乐府名。茂倩杂取诗、谣,不可以皆被之弦歌,且后人所作弗中于古,率成于侈心,犹录而不削,其意或有属也。
元代吴莱《乐府类编后序》:太原郭茂倩次《古今乐府》,但取标题,无时世先后,纷乱庞杂,摹拟盗袭,层见间出,厌人视听。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一:郓州郭茂倩辑自汉魏讫唐乐府。其唐人拟古题皆以类附。题之昉于唐者,特为“近代曲词”“新乐府词”二目括之。合百卷,唐实居其大半矣。
明代毛晋《乐府诗集跋》:太原郭茂倩集乐府诗一百卷,采陶唐迄李唐歌谣辞曲,略无遗轶,可谓抗行周雅、长揖楚词,当与《三百篇》并垂不朽。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其《解题》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每题以古词居前,拟作居后,使同一曲调,而诸格毕备,不相沿袭,可以药剽窃形似之失。其古词多前列本词,后列入乐所改,得以考知孰为侧,孰为趋,孰为艳,孰为增字、减字。其声词合写,不可训诂者,亦皆题下注明。尤可以药摹拟聱牙之弊,诚乐府中第一善本。……然卷帙既繁,牴牾难保,司马光《通鉴》犹病之,何况茂倩斯集?要之大厦之材,终不以寸朽弃也。
出版信息
《乐府诗集》现存宋刻残本两种:其一较全,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目录二卷,仅卷十九至二十六、卷九十六至一百配以元至正刻本,卷二十七至三十四配以清钞本,有傅增湘跋,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据以影印出版,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亦以“傅增湘藏宋本”为名影印出版;其二残缺甚多,现藏上海图书馆与南京图书馆,仅存卷五十八至六十一,卷八十四至八十八共九卷。另有元至元六年(1340)济南彭氏校刻明嘉靖间补版印本(北京大学藏)、元至正元年(1341)集庆路儒学刻本(复旦大学藏)、元至正元年集庆路儒学刻明修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有王咸、毛晋校跋;上海图书馆藏本有清陆贻典校;中国科学院藏本有清刘喜海跋;南京图书馆藏本有清丁丙跋)、明毛氏汲古阁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有清翁同龢翁曾文跋,另一种有清劳权校并跋)、明抄本(存一至七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湖北崇文书局重刻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据明毛氏汲古阁刻本影印)、《四部备要》本(据汲古阁本校刊)。目前的通行本,是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以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宋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本及他书的排印本。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简体字横排本。
作者简介
郭茂倩(1041—1099),字德粲,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西北)人。北宋翰林侍读学士郭劝之孙,职方员外郎郭源明之子。元丰年间曾任河南府法曹参军。著有《乐府诗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20:2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