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械学院
中国工科著名院校
上海机械学院(Shangha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是一所在部属高校和上海市高校中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重点大学,享有“制造业黄埔军校”之盛誉,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学科专业以工为主,主要是动力、仪器仪表、机械、电子、计算机、科技外语、系统工程等,后又增设文理学院、沪江城中区商学院,形成了以工为主,兼有管、理、文、商的特色。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在国内最早设立了系统工程学科专业;在国内首先研制的“1秒光栅光学分度头”项目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外语系;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举办了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美加高校合作举办的全英文授课MBA项目开创了中国MBA教育的先河;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首批四所实行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制的试点单位之一;培养了国内第一个低温与制冷工程专业博士。1994年2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
历史沿革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不久,沪江大学校长凌宪扬辞职,并将全部校产责成总务长冯家声按清册移交。6月,沪江大学常务校董会议任命教务长余日宣、张春江、蔡尚思三人组成行政委员会,暂时行使校长职能,同时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务长,文、理、商学院院长等14人组成。
1949年8月,新的校务委员会由校内群众直接选举产生,成员为18人,常务委员共5人:余日宣、蔡尚思、张春江、郑建国、郑承华(学生),余日宣任主任委员,郑建国任秘书长。校务委员会任期一年。
1950年5月,校董会召开了全体会议,在上海的校董参加,余日宣和郑章成、张春江、郑世察等人列席了会议。此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修改校董会章程、重新厘定学校的办学方针。此时余日宣任沪江大学行政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会主席、教务长、文学院院长、政治学系主任。
1951年1月,沪江大学代表余日宣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集的“处理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遗留问题”会议。在北京,余日宣应九三学社之邀,参加“反美文化侵略座谈会”并作大会发言。
1951年2月,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处接管沪江大学,学校改为中国人民自己办理,不再接受外国津贴,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资助。校务委员会成立了处理日常校务的常务会议,余日宣任主任委员,蔡尚思任副主任委员。同时,章靳以调入沪江大学担任教务长,实际主持日常工作。
1952年,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沪江大学成立思想改造指挥部,余日宣任总指挥,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零任副总指挥。余日宣致信周恩来总理希望组织沪江大学教授赴北京考察学习,后他们成行,受到周恩来和刘王立明(原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烈士的遗孀)的接待。
1952年秋季,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科(组)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交通大学等院校。同年,沪江大学停办后,华东工业部接管沪江大学(1906~1952)原址和校舍,建立上海工业学校,下设机械、电机和化工三个专业,首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李葵元,教学的老师有少数是原沪江大学留任。
1953年1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二机器制造工业学校,受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1月,学校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同年,又另行成立了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工业管理学校。
1958年7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将上海工业管理学校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学校,校名仍为“上海机器制造学校”,除上海机器制造学校原机器制造、工具制造、热工仪表、光学仪器四个专业外,新设铸造、金属压力加工、金属学与热处理三个专业,原上海工业管理学校的计划、统计、会计三个专业合并成工业管理专业,全校共设8个专业。8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建议,同意上海机器制造学校升格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1959年6月,一机部决定将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与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的专科部分合并,校名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上海工业学院”,以发展军用仪器仪表制造专业为重点。
1960年5月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学校日后被誉为“制造业的黄埔军校”。
1962年,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61级光学仪器专业新生全部转入上海机械学院就读。
1965年3月,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调入湖南大学
196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学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领导。
1972年4月,上海工学院撤销建制,并入上海机械学院。合并后的上海机械学院,总部设在靠近上海市中心的闸北区延长路原上海工学院院址,分部设在上海机械学院军工路原址。
1978年,建立上海机械学院冶金分院、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后分别于1979年、1983年改为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分校、上海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978年,上海机械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原上海机械学院部分当时设有透平机械、热能工程、制冷设备低温技术、工程热物理、光学仪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同年3月,仪表系教师戴兴庆课题组的“1秒数字式光栅光学分度头”项目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上海机械学院附属工厂于1972年在国内首先研制1秒光栅光学分度头),成为了学校科研工作的转折点。
1978年,学校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外语系,1979年开始招收英语和德语本科生,198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专门用途英语(ESP)硕士研究生。
1979年,学校在国内最早设立系统工程学科。同年11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专程到校考察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工作,并在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
1979年1月,上海机械学院一分为二,原上海工学院部分恢复建制并成立上海工业大学(今上海大学),军工路校址再次成为上海机械学院主校区。
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双重领导,以第一机械工业部(1982年5月与农业机械部、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和国家机械设备成套总局合并设立机械工业部)为主管单位。
1979年12月,上海机械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正式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我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在规章制度与项目的实际运作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总结了项目建设的经验,制定出一整套外国专家管理条例
1981年,学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加拿大高校合作,开始举办全英文授课MBA项目;1983年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发表专题报道,认为“此举开创了中国MBA教育的先河”。
1984年1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2月,热能工程专业、气液两相流体动力学与节能技术两个方面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首批列为“上海市花园单位”。
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将上海机械学院等四校作为全国首批实行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制的试点单位。
1986年获得制冷与低温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拥有该学科博士点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1988年,培养的国内第一个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1986年以后,上海机械学院工程学科成套引进了国外专家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1988年,台、港、沪三地沪江校友联合上海机械学院在沪江大学原址设立“沪江城中区商学院”暨复办沪江大学商科(后来发展成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抗日烈士刘湛恩之女刘光坤,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副总干事喻超等都曾在学院上课。
1990年,上海机械学院已拥有18个本科专业,1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和专业(1993年拥有18个硕士点),4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和专业。
1990年,上海机械学院招收本科生558人、专科生60人,研究生90人(硕士生81人,博士生9人),成人生234人。
1990年,上海机械学院教职工总数为1696人,其中专任教师521人,教授50人、副教授224人(含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37人)。
1992年4月至5月,上海机械学院参加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重点工业会战第五次科技攻关招标活动,成为中标数最多(8项)的单位。
1993年,学校创建工业工程专业,是上海市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
1994年2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
1995年10月12日,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德国大众基金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和华东工业大学在上海联合举办第一届区域规划国际学术会议。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华东工业大学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上海理工大学。原华东工业大学所在的军工路校区,起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当年曾是享誉全国的沪上名校;原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所在的复兴路校区,起源于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
1998年9月,按“中央与地方共建,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原则,学校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入上海市管理,成为一所新型的市属高校,此后被确立为市属重点大学
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并入学校。
2003年7月,上海市政府将学校列为市属高校重点建设的三所学校之一,将极具行业影响力和办学特色的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两校部分资源参加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2015年5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健康医学院,脱离上海理工大学系统;同年6月,上海健康医学院与学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2006年10月28日,上海理工大学迎来了建校一百年庆典,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发表贺信,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校庆庆典并致辞。
2016年,上海理工大学成为“十三五”期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参考资料:
学科特色
上海机械学院地处上海东部的杨浦区,原沪江大学旧址,东滨黄浦江复兴岛隔水相望,西临军工路
学院除培养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均为4年制)外,还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除全日制本科外,还招夜大、函授与专科班。学院夜大学招收5年制本科生,除校本部外,还在市内设有分部。
学科专业以工为主,主要是动力、仪器仪表、机械、电子、计算机、科技外语、系统工程等,后来又增设文理学院、沪江城中区商学院,形成了以工为主,兼有管、理、文、商的特色。
截止1989年9月底,学院科学研究机构有:能源节约与开发研究所、精密仪器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研究所、计算中心以及高等教育研究室、计量与仪表研究室、低温生物工程研究室、汽车与内燃机研究室、叶轮机械汽体动力学研究室、系统动力学研究室等15个研究室。
历任领导
学校历任主要负责人
图书馆
上海机械学院图书馆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1958年8月在其前身即1952年建立的上海工业学校图书馆基础上成立,图书馆源头为1908年设立的上海浸会大学堂图书室(沪江大学图书馆前身)。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停办,华东工业部接管沪江大学原校址新建上海工业学校。1953年,学校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1958年8月,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到1959年底,图书馆藏书达到7.71万册。1960年,升格为上海机械学院。1972年,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工学院合并,工学院撤销建制,原图书馆改为分部图书馆。1978年初,恢复原上海机械学院(工学院恢复独立建制)以后,图书馆复建,1982年11月,新建馆舍落成,当年完成搬迁工作。当时馆藏已超过50万册,中、外文期刊订阅数达1737种。新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使用面积5500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2200平方米,阅览室面积1700平方米,共有阅览座位826个。形成包括中文样本书、工具书、中文开架、中文闭架、外文闭架、文艺开架、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等8个书库及教师参考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科技期刊阅览室、一般报刊阅览室的流通阅览体系。出于对沪江大学老校长刘湛恩烈士的缅怀崇敬之情,学校曾先后于1948年和1991年两度将图书馆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
1983年以来,由一位副院长分管图书馆工作。1984年底,馆领导由正副主任改设正副馆长。原来的组升格为部,设采编部、流通阅览部、期刊部和办公室。1988年9月,原属科研处领导下的科技情报室划归图书馆,实现了图书情报一体化。1985年以后,为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建立了“科技文献检索室”,成立了教学小组,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增设文献资料复印业务。同时,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了《图书馆岗位职责》、《图书馆工作人员守则》、《图书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制度。图书分类编目逐步实现规范化,建全了目录体系。还定期编印新书目录,不定期编制专题目录,广泛开展参考咨询和阅读辅导活动。对新生开设《怎样利用图书馆》讲座,印发介绍图书馆的小册子。结合学院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校办产业工作,开展科技情报文献资料检索、科技情报咨询服务,外文科技资料翻译及专题科技情报跟踪服务等项工作,图书馆编印《科技情报简讯》发至有关部门,并与兄弟院校交流。
1990年,全馆藏书64.86万册。其中:中文图书48.13万册,外文图书12.12万册,期刊合订本4.61万册。订购现期期刊1342种,其中:中文期刊644种,外文期刊698种。全年的文献经费29.4万元。该馆主要收藏动力机械、热能工程、仪器仪表、自动控制、机械工程、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及科技外语、商业等专业的基础理论著作以及教学、科研参考的专业期刊和有关工具书。藏书中以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热力涡轮机械、光学仪器、低温工程、系统工程等6个重点学科的图书和核心期刊较为完备。
图书馆专职工作人员50人。1987年正式开展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工作,健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业务档案,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晋升制度。此外,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图书情报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并对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组织参加图书情报专业培训班学习。为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每年召开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和业务工作研讨,编印了《图书馆文集》。
历任馆长:张树鹄、孙万一、高乃崇、林俊灿、朱继梅。历任副馆长:刘同智、徐世津、董志洪、贾琛、程丕模。
1994年2月,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该馆改名为华东工业大学图书馆。1996年5月,华东工业大学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上海理工大学,该馆改名为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
合作交流
上海机械学院与国内外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工厂、企业等进行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建立密切的横向联系。上海机械学院与吉林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签订了全面的校际合作协议,与哈尔滨锅炉厂、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签订了联合招收、培养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协议,还与开封市人事局、重工业局、与海南省有关教育部门签订联合培养大专生的协议。上海机械学院与全国20多个省、 市、地区的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转让技术成果等,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果。先后与连云港南通市、上海市的杨浦区、南汇县宝山县以及大庆油田,无锡市机械局等市、县、地区建立了全面科技协作关系
国际交往方面,上海机械学院已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济根大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印第安纳大学贝勒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爱荷华大学、日本的东京农工大学、香港理工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与美国的普渡大学圣母大学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美国开利亚公司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经国家教委和前机械委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前院长陈之航教授同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林燧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哈纳教授、古洛尔教授进行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
附属单位
学校编辑出版《上海机械学院学报》、《高教研究》和《能源研究与信息》、《仪器仪表》、《动力机械通讯》、《系统工程研究》及《沪江报》。学校设有附属工厂,除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外,还生产光、机、电结合的精密机械产品和教学仪器设备。
知名校友
孟建柱(1947-):高级经济师。1987年~1991年在上海机械学院工业企业系统工程专业研究生班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历任上海前卫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中共川沙县委书记,1990年任中共嘉定县委书记,1991年任上海市农村工作党委书记,1992年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1993年起任上海市副市长兼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1996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2001年任江西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曾任中央政法委书记、公安部部长。
黄奇帆(1952-):研究员。1977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仪器仪表系自动化仪表专业。历任上海焦化厂副厂长,上海市经委综合规划室副主任、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上海市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体改委副主任、市经委主任,市工业工作党委副书记。曾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夏毓灼(1941-):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锅炉专业。曾任上海四方锅炉厂厂长,上海机电工业管理局局长,上海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上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上海市优秀企业家”,“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上海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
张森(1942-):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1962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1980年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专业书法创作研究,尤以隶书蜚声书坛,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书法艺术奖,并载入美国ABI国际名人大典。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秘书长。
孙家羱(1943-):1969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动力机械系。先后任四川温江变压器厂车间主任温江县财贸工交部干部;温江县氮肥厂党总支书记、厂长;温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委副书记、温江县政协主席、温江县委书记;成都市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何木云(1944-):企业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7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涡轮机专业。1984年起任东方汽轮机厂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1996年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00年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党组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获“四川省企业优秀领导干部”称号。2003年为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理事长。
樊高定(1949-):研究员、制冷技术专家。1973年上海机械学院动力学院制冷专业毕业。现任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李兆敏(1965-): 1981年~1985年上海机械学院热流专业学习,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现任石河子大学党委委员、常委 、副校长(援疆)。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63”子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等10余项。为“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第二负责人,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马纯济(1953-):企业家。1983年~1985年上海机械学院学习。历任济南汽车配件厂党委书记兼厂长,济南市机械局副局长,中共济南市槐荫区委副书记、区长,中共槐荫区委书记,济南市经委主任、党组书记,中共济南市委工交工委书记、市经委主任。1998年2月当选为济南市副市长,任市政府党组成员。现任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
柴永森(1963-):企业高管,高级工程师,青岛市资深专家。现任双星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高级副会长兼轮胎分会理事长。1984年上海机械学院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进入海尔集团,历任海尔股份公司进出口公司副经理、分厂厂长、质量部长、副总经理、党委书记等职。1995年,出任被海尔集团兼并的红星电器公司总经理。1998年起,历任海尔集团总裁助理、副总裁、常务副总裁兼海外推进本部本部长、高级副总裁兼数码及个人产品集团总裁、空调集团总裁、全球运营部总经理等职。被评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突出贡献科技人才、青岛市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山东省企业卓越领导者、2016中国十大品牌年度人物、全国先进生产力杰出人物等。
胡小唐(1952-):1973年~1977年上海机械学院仪器仪表系量仪专业学习,中国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第一个博士生,国际纳米制造学会会士。现任天津大学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天津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首批入选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天津市“育才工程”入选专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
陈元(1945-):研究员。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8年~1980年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研究生班学习,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区委书记,北京市委常委、商贸工作部部长,中国人民银行党组副书记、副行长、国家开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理事,国际清算银行稳定金融学院顾问委员会成员,荷兰国际集团顾问委员会成员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俊虎(1962-):1985年~1987年上海机械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1991年上海机械学院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水煤浆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燃烧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主任。
郑斌(1959- ):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1978年~1985年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光学仪器专业,获学士、硕士学位。本科和硕士毕业后,留在上海机械学院光学仪器教研室任教。之后,前往美国特拉华大学进一步深造,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匹兹堡大学医学成像研究中心。现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自1998年起,不间断获得美国健康科学院科研项目的资助,先后五次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最高个人科研基金奖(5个R01项目)和创新基金奖(1个R21项目)。被推举担任国际X光科学和技术杂志(Journal of X-r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主编。
吕贵(1952-):1994年~1995年在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管理学院学习,获第二学士学位。1996年~2004年任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共上海市委候补委员、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华侨民族宗教事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社科项目终审组和社科优秀成果评审终评组成员、上海市“十一五”规划专家组成员、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代表工作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党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
荀逸中(1954年-):企业高管,高级工程师。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德语专业,获学士学位。 曾任华域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运营控制部执行总监。历任上海汽车发动机技术档案室科长助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翻译、助理、值班长,装配车间副经理,汽缸车间副经理、厂长协理,上海汽车工业浦东轿车项目组质量规划项目经理,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厂副厂长、党总支书记,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曾获上海市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上海市质量标兵、上海市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浦东新区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2006年获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称号。
郑建军(1950-):企业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3年~1977年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自动化仪表专业,获得学士学位。现任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研发的“GY612—1型多头多色电脑自动刺绣机”于1990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创办专业从事各类缝制设备电脑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公司——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徐匡迪(1937-):特殊钢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后留校任教。1972年~1979年任上海机械学院冶金系教师。曾任上海工业大学教授、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教卫办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长、上海市计委主任、上海市副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2001年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中国工程院院长。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刘高联(1932-2008):工程热物理和流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1993年上海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曾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专家会员、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国际非线性分析学者联合会(IFNA)、美国机械工程学会(ASME)和德国应用数学和力学学会(GAMM)会员。
吕福源(1945-2004):高级工程师,196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80年~1981年上海机械学院英语专业培训。1981年~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工学院进修。1983年4月后,历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轿车厂副厂长、总经济师。1990年后,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汽车工业司司长。1994年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98年转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2002年任外经贸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同年9月任外经贸部党组书记、副部长。2003年3月,任商务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黄海洲(1962- ):经济学家。1984年9月至1987年6月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中美合作)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印第安纳大学Kelley商学院商业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董事总经理、股票业务部负责人,兼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特聘教授,并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40人论坛(CF40)成员、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局委员、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题理事会成员。1998年至2005年任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高级经济学家,2005年-2007年任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并兼任多家国内和国际学术杂志的编委会成员。
韦志海(1954-):1983年~1985年上海机械学院党政管理专业学习,现任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曾获得山东省“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2008年5月获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
张宏建(1961-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5月至1988年5月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热能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副校长。2014年当选为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理事会副会长,2015年当选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
张亦星(1963- ): 企业家、上海理工大学客座教授。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自动化仪表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深圳市新能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1998年创立的深圳市新能力科技有限公司为国内首家电力操作电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应用于上海磁悬浮国家电网、军工潜艇充电、城市地铁等多领域。2009年创立的广东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在2015年深圳光明重大山体滑坡事故救援中,专门成立救援队伍,组织工程设备百余台,参与抢险救灾一个月,为事故抢险救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深圳市政府及武警交通部队武警水电部队的嘉奖。2015年6月为支持母校的教育事业和创新人才培养,捐赠300万元(人民币发起设立梧桐树”基金。
吕培明(1967- ): 教授。1985年9月至1989年6月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科技英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8年2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副校长。曾任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馆教育领事、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同济大学人事处处长等职。由其主持的“当代中国”全英语系列课程包先后获得“教育部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013年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 和“2013年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
孙伟(1963- ) : 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学会主席。1981年7月至1985年6月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热工流体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学会(简称IEST)主席和董事长、美国暖通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洁净空间技术分会主席和全球技术转移委员会主席。曾在ASHRAE中先后担任洁净空间技术分会主席、区域副主席、技术奖评委会主席和全球技术转移委员会主席等,获ASHRAE杰出演讲者,并在全球35个国家传播新技术、新成果。20多年来,其在美国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和研究所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室内环境及控制技术设计和新技术研发,是美国工业界这一领域的科技领军人物。2016年主编的600多页专著《洁净房设计手册》在美国出版、全球发行。
王志强(1962-),1979年~1983年上海机械学院透平专业学习。现任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曾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省1992-2002年度产学研联合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顾海涛(1963-),1980年~1984年上海机械学院透平专业,现任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任哈尔滨电站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期间,公司获得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苏丹项目部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公司获得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公司历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出口十强企业。
朱晓辉:1984年~1988年上海机械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专业,具有30余年管理、市场营销及技术经验,在IT和电信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带领北电网络通讯工程有限公司从传统通讯公司转型成中国IT及通讯领域到端到端解决方案提供商。1998年,在其任惠普公司任中国区副总裁期间,向上海理工大学捐赠价值100万元的惠普计算机设备,奠定了学校惠普计算实验室的建设基础。
陈海斌(1969- ): 企业家。1987年9月至1991年6月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科技英语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年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现任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上海理工大学杭州校友会会长。2001年创办的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从事医疗诊断服务事业,积极推行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凭借特色的“服务+产品”一体化商业模式成为行业领先者,于2011年7月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医学诊断外包服务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公司参与女性健康关爱计划等社会公益项目百余项,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癌症基金会“社会公益奖”。荣膺“2014年度风云浙商”。
林善平(1966- ):企业家。1986年6月至1989年7月,上海机械学院计算机专业学习。现任虹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顺昌县慈善总会会长。2000年起自主创业,公司已发展为占地面积118亩的虹润科技园区,拥有6家企业的虹润集团公司,并在北京、南京建成2个研发中心;公司是41项仪表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2014年与庄松林院士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2012年起在上海理工大学设立“虹润学生创新基金”。2020年荣膺福建省文明办“福建好人”1月榜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8 17:3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