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
中国江苏省下辖地级市、省会城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简称宁,别称“金陵”“建康”“石头城”,江苏省辖地级市,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春秋短、冬夏长,年温差较大,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称,长江漫滩、富水软土、岗地、岩溶等多种地貌单元并存。总面积6587.04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9月,南京市辖11个区,2023年末,南京市常住人口954.70万人。南京方言为江淮官话
名称衍变
历史上,南京市域范围内曾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70多个名号,名称之多,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也属罕见。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官方称呼(正式名号)和民间称呼(非正式名号)两大类。官方称呼,就是以王朝或政权的名义明文确定的正式名称,如金陵、秣陵、建业、石头城、扬州、丹阳、丹杨、江宁、建邺、建康、金城、蒋州、昇州、归化、白下、上元、西都、留都、陪都、集庆、应天、南京、京师、南都、天京、天都、天城、首都特别市、京市等,有近30个。民间称呼,则是来自历代文人骚客笔下和寻常百姓日常口头上的习惯性称谓,属于非正式名称,如冶城、越城、虎踞龙盘、皇邑、神京、上国、上京、江南佳丽地、京邑、白门、皇都、吴京、帝里、江南第一州、江城、南国、行都、南中、南部、新都、新京、秦淮、钟山等,有40个以上。
其中年代最久远的名号是冶城,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王夫差利用今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在今南京市主城区内的朝天宫建立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冶炼作坊,作坊被称为冶城。
金陵是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丰富内涵的名号。“金”应指金属铜,“陵”是山陵、山冈之意。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秦淮河入江口北岸的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建造城池,取名为金陵邑,是今南京被称作金陵的开端。名称来源有“埋金说”(风水先生说今南京这个地方有王气,楚威王因此命人在此地埋金以镇王气)、“因山立号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记载:“按《舆地志》,古金陵山也。邑县之名,皆由此而立。”)、“产金说”(唐许嵩《建康实录》记载:“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景定建康志》云:“地接金坛,其山产金,故名。”)、“采金说”(孙权在这里开矿采金)。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吴主孙权将统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次年,改秣陵县为建业县,寓意“建立帝王大业”,又在楚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建筑军事要塞石头城。
“建邺”之名源于南京古地名。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东吴孙权为建帝王大业,改秣陵县(今南京)为建业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武帝司马炎改建业为秣陵,并将其西南部划分为临江县。太康二年(281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设秣陵县秦淮河以北为建业县。翌年,改建业为建邺,“建邺”之名由此开始。
在六朝以后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五代十国时的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曾立都南京。
元至正二十八年、吴二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于应天府置南京,这是南京地名之始,是南京市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全国性的首都。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清代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名天京,定为首都。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占天京,重置江宁府。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定都南京后,又将清代的江宁改称为“南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原名一直沿用至今。
部分旧称:冶城、越城、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昇州)、蒋州、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都、天京、首都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南京一带在100万至120万年前有古人类活动。60多万年前有古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50万年前,今南京东郊汤山葫芦洞一带有被后世称为南京直立人(又称南京猿人)的原始先民活动,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曾出土南京猿人化石。约11200年前,南京溧水神仙洞一带出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的活动。7000年前,南京浦口地区已有河姆渡文化,栖霞地区已有农业文明产生。6000年前,出现以北阴阳营文化为代表的一批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已广泛使用石制器具。4000年前,秦淮河流域出现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称为湖熟文化,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商代到西周时期,不仅在金川河和秦淮河流域,而且在玄武湖滨和大江两岸各支流的台地上,都较为密集地分布着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约两百处之多。31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长干古城修筑,这标志着南京建城史的开端,当时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
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六合区境设棠邑,置棠邑大夫,这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国置濑渚邑于高淳区固城湖畔,因邑城坚固,后世名“固城”。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前后,吴国在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周元王三年(前474,一说前473),越灭吴,于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城,俗称越城(又称范蠡城、越台),南京主城区建城由此始。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大败越国,尽得吴故地,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置金陵邑并“郡江东”,为南京主城区建置政区治所之始,金陵之名也源于此。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南京地区县置始于秦,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毁金陵邑城,移其县治于今江宁区秣陵街道,为秣陵县。秦汉时期,南京地区随经济发展建县渐多。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主孙权将统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次年,改秣陵县为建业县,寓意“建立帝王大业”,又在楚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建筑军事要塞石头城。黄龙元年(229年),吴大帝孙权从武昌(今湖北鄂州)迁都建业,是为南京建都之始,从此继三国吴后,又先后有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在建康建都,前后共320余年,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城市的文化辐射力达整个东亚地区。
六朝建康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首开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形成了东亚都城特有的以中轴线为基准,主要建筑左右对称的布局和风格,成为后世都城建设的范本。六朝皇宫建康宫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最壮丽的宫殿,存世三百六十年,史书记载“穷极壮丽,冠绝古今”。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不仅直接影响了北朝和隋唐的都城,还进而影响到日本的京都、奈良以及朝鲜半岛百济等都城,深远影响了后世宫室建设的形制。今南京图书馆和六朝博物馆下仍保留有建康城遗址。
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建康城与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六朝时,以南京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正式开辟,南京“石头津”作为通江达海的国际码头,停泊的中外船只数以万计,出现了“四海流通,万国交会”“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繁华景象,南京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心城市。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灭陈统一全国后,采取压低六朝故都地位的政策,毁建康城邑,于石头城置蒋州,隋炀帝时,改蒋州为丹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废丹阳郡改置扬州。武德八年(625年),扬州治所移至江都(今江苏扬州),从此扬州之名专指江都。至德二年(757年),以润州之江宁县置江宁郡,次年改江宁郡为昇州。隋唐300余年,南京政区建制高不过州、郡,更多时只为一县。
隋唐两代,南京受到北方朝廷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南京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唐亡后,南唐定都金陵,并扩建城邑。北方战火不断,而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云集,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开一代之风。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于武义二年(920年)升昇州为金陵府,南京首次建置为府。天祚三年(937年)正月,金陵府更名江宁府;十月,杨吴权臣徐知诰(即李昪)代吴称帝,以江宁府为国都,史称南唐。南唐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宋初设为昇州,后置江宁府,南宋更名建康府,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府为陪都。宋代的南京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宁府是北宋时期中国南方唯一的府级建制,是江南和东南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机关。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于此。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引发人口第三次大南迁,南京再次成为经济中心,也是当时世界大都市之一。1129年改称建康府,定为行都。1138年改建康为留都,仍有帝王行宫在此,成为南宋重要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时人称曰“国家之根本在东南,东南之根本在建康”、“非据建康无以镇东南”。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并有抗金故垒遗存。
元天历二年(1329年),建康路更名集庆路。元代的南京是监临东南诸省、统领东南各道的江南行御史台驻地,掌管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十道的监察事务。作为中国纺织业的中心,城内有专业工匠六千余户,南京云锦为皇家御用品。
明清时期
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吴二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于应天府置南京,这不仅是南京地名之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全国性的首都。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京师人口逾7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历时27年建造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第一大城垣,根据天象和礼制营建的南京故宫作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建筑形制布局成为后来明中都、北京城和明代王府的设计蓝本。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在南京称帝。永乐三年(1405年),南京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造船基地和始发港,郑和从南京龙江关(今下关)启航,开始第一次远航。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行双京制,应天府(南京)和顺天府(北京)合称二京府。
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游历中国后,在《利玛窦评传》中写到:“目睹南京这座大城,未免眼花缭乱…明代的南京城极其雄伟壮观,堪与十六世纪的欧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拟。本朝开国皇帝洪武把它造成奇迹,东方所能见到的一切都无法望其项背。”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1644年朱由检殉国后,朱由崧被拥立于南京,建立南明。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定为江南省省府,成为统辖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军民政务的两江总督都署驻地。康熙、雍正年间南京人口达百万,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在南京设立的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府,生产丝织品以供应皇家需求,南京丝织业规模在全国居首。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名天京,定为首都。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占天京,重置江宁府。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上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
中华民国时期
宣统三年(1911年)12月29日,起义的17省代表齐聚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国号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日,废江宁县、上元县,置南京府。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改江宁县主城部分为南京市;4月24日,南京市政厅成立,为南京成为现代意义的“市”行政建制的开始;6月1日,市政厅改为市政府,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市行政区,6月6日,定南京市为特别市,直隶于国民政府。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江苏省省会自南京移至镇江县,4月16日,改南京特别市为首都特别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又改首都特别市为南京(直辖)市,直属行政院。
民国十六年(1927)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定都南京的这十年被称作中国的黄金十年,期间南京进行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奠定了南京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南京城市人口增加到100万以上,为中国六大城市之一。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40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月28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2年9月,南京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定为江苏省省会。1989年,国务院批准南京市实行计划单列,被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中央撤销省会城市计划单列。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为副省级城市。201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南京在城市规模等级上定位为“特大城市”,是长三角城市群26个成员中唯一的特大城市。
建都朝代: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南吴(西都)、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起北纬31°14′,北抵北纬32°37′,西起东经118°22′,东迄东经119°14′,东西最大横距约7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0千米,市域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展开,面积6587.04平方千米。
气候
南京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春秋短、冬夏长,年温差较大。冬季常年以东北风为主,1月平均气温2.7℃,极端日最低气温-14.0℃,出现在1955年1月6日;夏季以东南风为主,7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日最高气温43.0℃,出现在1934年7月13日。常年平均降雨117天,平均降雨量1106.5毫米,相对湿度76%,无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年平均温度15.4℃,年极端气温最高39.7℃,最低-13.1℃。大于0.1毫米的降水日数113.7天,极端最多年降水日数160天,出现在1957年;年均降水量1090.4毫米,极端最多年降水量1825.8毫米,出现在1991年。
南京进入春季是4月1日左右,进入夏季是6月8日左右,进入秋季是9月18日左右;进入冬季是11月12日左右。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南京不断的植树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热程度与其他城市相比大为减轻,故已摘去“火炉”的称呼。
地质
南京的地质在全国大地构造单元上属扬子古陆的北部边缘,基底主要是轻变质的片岩和变质的火山岩,同位素年龄约在8.64亿—10.31亿年。基底上的沉积盖层约8000—9000米,为震旦系至第四系沉积物。南京有7亿多年地质历史,经历了三次由海上升为陆的造陆运动和一次翻天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两次猛烈火山喷发,并在地层中清楚记载。
南京7亿多年前的南沱组虽出露零星,但仍可见大水期的沉积物,余者800多米厚的前寒武纪地层多为白云岩,现已做为白云矿大规模开采。从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距今5.7亿至4.1亿年间)南京仍处在海里,沉积了2500多米厚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直到黄绿色泥岩、砂岩和紫红色砂岩;从含三叶虫到头足类、腕足类、笔石、牙形刺一直到鱼化石、腹足类等;海水到后期越来越浅,终于在志留纪末受加里来地壳构造运动影响而第一次上升为陆。所以南京没有早、中泥盆世的沉积,而晚泥盆世也只沉积了厚近130米的陆相砂、砾岩、砂岩、粉砂质泥岩,含少量植物化石。
从晚古生代距今3.6亿年至2.53亿年间的早碳世至时二叠世,南京又沉入海里沉积了500多米厚的灰岩、紫红色砂岩、砂质泥岩,灰岩中含有孔虫、牙形刺和少量珊瑚、腕足,其中灰岩是本区重要建筑材料。到晚二叠世初,受到地壳运动影响,南京第二次上升为陆地,沉积50多米厚的陆相砂岩,泥质粉砂岩和薄的煤层,南京所产的煤矿都属这一时期。
到了2.51-2.1亿年前的古生代末期至中三叠世,南京又下沉为海,沉积了900多米厚泥岩、薄层灰岩、角砾灰岩和石骨层(石骨矿现也开采了)。在泥灰岩中含头足类、双壳类化石。之后受海面地壳运动影响南京第三次上升,并从此永远为陆地,所以从距今2.1亿-1.37亿年间的晚三叠至侏罗纪共沉积了厚1200多米,先紫红色、后黄绿色的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并含少量植物化石。此后南京受燕山地壳运动影响,发生猛烈造山运动,巨厚的地层全部褶皱成山,还伴随大断裂、火成岩侵入和火山喷发,并形成一些铁矿、铅锌锰矿、白垩纪还沉积了1000多米厚的砾岩、砂岩、砂质泥岩的红层,但未见恐龙化石,仅有孢粉、轮藻、介形虫等化石。
新生代6千多万年来,南京沉积了1000多米厚陆相地层,并发生第二次火山喷发,形成南京方山、六合石桂山厚200多米的玄武岩。
地形地貌
南京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称,长江漫滩、富水软土、岗地、岩溶等多种地貌单元并存。南京市地貌属宁镇扬山地,低山、丘陵、岗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0.8%(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约占39.2%。低山、丘陵之间或两侧多是地势低平的河谷平原和滨湖平原,沿长江有沿江洲地和江心洲地,其海拔均不到10米。
南京市长江以北是老山山脉、滁河河谷平原、大片岗地和零星丘陵。长江以南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北部,从沿江到主城区周围,钟山、牛首山、云台山等依次排列,海拔大致在200-400多米;钟山主峰北高峰,海拔448.9米,是宁镇山脉最高峰,其延伸入城内的钟山余脉,自东向西隆起由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和清凉山组合成南北分水岭,北侧为金川河流域,南侧属秦淮河流域。中部,从主城区以南到溧水永阳之间,是一构造完整的山间盆地,宁镇山脉、横山和东庐山、牛首山和云台山、茅山环峙四周,海拔在250-400米;秦淮河由南向北贯穿盆地,两侧形成海拔5-10米低平的河谷平原;在山地和平原之间,分布着海拔20-60米的黄土岗地。南部,溧水区南部和高淳区全境,地势东高西低,海拔仅为5-10米的石臼湖和固城湖滨湖平原位于西部,东部为海拔20-40米的黄土岗地;该区域中部,茅山向南延伸的余脉形成海拔约100米的分水岭,东侧为太湖流域,西侧属水阳江、青弋江流域。
水文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11.4%。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市境,长约93千米,东距入海口300多千米,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千米。有秦淮河金川河玄武湖莫愁湖百家湖石臼湖固城湖金牛湖等大小河流湖泊,长江穿城,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千米,境内共有大小河道120条。河湖水系主要属于长江水系,仅在六合区北部流入高邮湖、宝应湖的河流属淮河水系。长江水系包括江南的秦淮河水系,江北的滁河水系,由沿江两岸独流入江的小河流形成的沿江水系,由石臼湖固城湖组成的两湖水系,以及高淳东部的西太湖水系。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汤山温泉汤泉温泉珍珠泉等尤为闻名。
长江南京段
北岸全长110千米,南岸全长98千米,自江宁区苏皖交界处慈湖口入境流向东北,在八卦洲附近折向东,至栖霞区大道河口出境。长江南京段发育在长江破碎带上,流向及河道均由长江地质断裂线控制。江宽1000米至3000米,如藕节状。长江主泓在南京段七次折返于南北岸之间,受其顶冲的江岸不断塌陷形成凹岸,凸岸江段泥沙淤涨。水流量丰富,年平均流量28200立方米/秒。水流平缓,加之海潮顶扣,泥沙沉积量大,江中沙洲较多。主航道全年自然水深超过10.5米,最深处50米左右,可终年通航万吨级海轮。两岸有多条河流入江,其中南岸秦淮河、北岸滁河自成次一级水系。
秦淮河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又名淮水。有溧水河、句容河两源。在南京城内曾有青溪、杨吴城濠、明御河等几条支流,先后经人工开凿并相互连通。后因历代筑城、修建,大都被淤塞,只遗留断续的残存河段。截至2014年,秦淮河全长110千米,流域面积2631平方千米。溧水河源出溧水东庐(芦)山,有横溪河以及溧水一干河、二干河、三干河等支流。句容河源出句容市宝华山,有解溪河、索墅河、汤水河等支流。溧水河、句容河于江宁区方山南侧汇合,形成秦淮河干流,流向北,有云台山河、牛首山河、运粮河等汇入。秦淮干流流到南京武定门外分成两股。一股称外秦淮河,一股向西在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内秦淮河,即“十里秦淮”,经夫子庙文德桥、镇淮桥,转向西北过新桥、上浮桥至下浮桥,由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准清桥、内桥、内桥、管桥、文津桥、张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秦淮河流域以丘陵、岗地为主,蓄水能力差,腹地圩区滞洪能力弱,下游河道浅窄,洪水出路不畅,汛期圩区易受涝灾,少雨则丘陵、岗地因灌溉水源不足形成旱灾。
滁河(南京段)
古名涂水。源于安徽省肥东县,从浦口区星甸镇西人境,在浦口区境内大部分为苏皖界河。入六合区后,经雄州街道、瓜埠镇至大河口入长江。南京段属中下游,长142千米,境内流域面积1700平方千米,流域内低山、丘陵分别占23.3%和59.3%,平原圩区占11.4%。主要支流皆由北岸汇入,支流均在低山丘陵区,遇暴雨汇水迅猛,干流靠堤防束水行洪。下游六合区境内河道弯曲,出口小,增辟马汊河、划子口河等分洪河道,减轻洪水危害,但排洪能力依然不足。
玄武湖
位于南京城东北玄武门外,东倚钟山,西临城墙,南邻小九华山、北极阁,北接小红山。古称桑泊,历代又称北湖、后湖、蒋陵湖、南湖、南湖、饮马塘、昆明池、真武湖等。南朝刘宋时,传说湖中出现“黑龙”,遂称玄武湖。北宋以前,湖面辽阔,周长20千米,面积约13.3平方千米。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奏请废湖为田。元代大德、至正年间间,又废田还湖。明初,修太平堤,面积只及六朝时三分之一。明朝,在玄武湖建“黄册库”,整个湖区成为禁地。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辟为公园,成为游览胜地。截至2014年,湖周长15千米,面积4.72平方千米。湖底平坦,平均水深1.5米左右,最深处不足2米。湖内分布有5座用疏浚后的湖泥堆积成的人工岛,分别称梁洲、樱洲、环洲、翠洲。湖水主要接纳钟山北坡和西坡来水,北接十里长沟和护城河,又向西经大树根闸与金川河沟通,枯水时可利用金川河引江水入湖。
莫愁湖
位于南京城西水西门外秦淮河西侧。相传六朝时莫愁女居此,故名,该名始见于宋人记载。此前又名石城湖、横塘、南塘,系长江古河道遗留部分。周长5千米,水面约0.2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1米。
土壤
南京土壤类型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种。地带性土壤在南京北部、中部地区为黄棕壤,在南部与安徽接壤处为红壤。经人为耕作形成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主,并有部分黄刚土和菜园土。土壤分布随地形起伏、水文条件呈现出一定规律,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地区三大类。据1980年至1987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显示,南京境内土壤分为7个土类、13个亚类、30个土属和66个土种,总面积41.63万公顷。
南京市典型的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分布于北亚热带山地丘陵的山麓地,母质为砂岩、页岩坡积和残积物。在北部六合区马集地表以下4.5米,为被复红棕色胶膜的土层,再下可见砂礓;南部溧水县,被复红棕色胶膜的土层下伸到地表以下8米左右,再下才见卵状砂僵。红壤仅分布于高淳县南部丘陵山区,属中国红壤带最北缘,西面积很少。
耕作土壤中,水稻土占南京耕地总面积的78%,广泛分布于平原圩区和丘陵塝、冲田。因地形、母质与水分状况不同,其类型、特性差异很大。黄刚土主要分布于黄土岗地缓坡,是黄棕壤经耕垦种植旱作物而形成的。因地形坡度、黏盘部位高低不同,又可分死黄土、黄土等。在岗顶与坡度较大处,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变浅,质地黏重,肥力极低;在平缓处和坡麓,土层深厚,肥力也较高。菜园土分布在城镇附近,经多年耕作,熟化程度较高。
自然灾害
南京市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寒潮、连阴雨、冰雹、炎热高温、旱涝等。平均每年受1次至2次台风影响,季节为6月至10月,8月最多,7月次之。寒潮入侵平均每年5.5次,以12月出现次数最多。春季、秋季连阴雨约两年一遇,从3月至6月均有降冰雹记录,以3月和5月出现机率校高。日最高气温≥35°C的高温天气一般6月上旬至9月中旬出现,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现较多。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7月24日至29日自南向北穿越江苏,累计停留时间长达37个小时,是有记录以来在江苏省停留时间最长的台风,也是过程雨量最大的台风。
南京西北侧的山东郯城至安徽庐江大断裂和东南侧断裂,都是中国东部著名的活动构造带,直接影响南京的地震活动。自东汉延光二年(123年)开始有地震记载的300多条史料中,记录的破坏性地震有7次,其中震中在南京的5次,震级均为4.75级至5级;震中在外地而波及南京的2次,有感烈度和破坏烈度超过篇震中在南京的地震,影响烈度均达7度。
1990年,江苏地震工程研究所提出,以新街口为中心,30千米半经内,约3600平方千米面积范围内是南京潜在震源区,有发生5级至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或可能造成7度的基本烈度。2022年1月15日0时41分,南京市雨花台区发生2.6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南京雨花台区等主城和浦口区、江宁区部分有感。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南京市水资源特点之一是本地水资源不足、过境水量丰富。南京市地处长江、水阳江、秦淮河、滁河下游,过境水量丰富,2015年过境客水资源量为9206亿立方米,其中长江的过境水资源量为9110亿立方米、水阳江过境水资源量为74.23亿立方米、滁河过境水资源量为21.32亿立方米。
2022年,南京市水资源总量为10.9亿立方米,比比2021年减少60.7%,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减少51.7%。降水量为862.3毫米,比2021年减少26.2%,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20.2%。地表水资源9.9亿立方米,比2021年减少63.0%,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减少54.6%。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南京市共有湿地1521公顷,耕地141641公顷,园地14415公顷,林地152683公顷,草地1307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353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351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1442公顷。“十三五”期间,南京市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计划15.98万亩,其中增量计划10.98万亩、流量计划5万亩;共获批用地26.93万亩,落实耕地占补平衡10.67万亩;完成供地21.51万亩;累计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土地11.88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供地3.58万亩。2020年南京市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13.23公顷/亿元,较2015年下降32.9%。
截至2024年3月,南京市森林覆盖面积达297万余亩,林木覆盖率达31.96%,连续6年位居江苏省第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6%,绿地率达40.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平方米。2019年至2023年,南京市新建长江防护林9910亩,其中沿江1千米范围内有宽度50-100米不等的防护林近10万亩。2017年至2020年,南京市共栽植各类珍贵用材树种670万株、森林抚育16万余亩。“十三五”期间,省级以上(含省级)湿地公园总数9个,自然湿地保护率 68.6%。全市范围内共有老山林场、平山林场、青龙山林场、牛首山林场等10个国有林场,共计35万亩。
矿产资源
南京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江浦-六合铁、铜成矿带,宁镇铁、铜、硫多金属成矿带,宁芜铁、铜、硫成矿区,溧水铁、铜成矿区4个成矿区带。截至2020年底,已发现矿产49种(计58个亚种),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1个(计34个亚种),涉及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铜、金、铅、锌、锶、锗等,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硫铁矿、电气石、白云石、石灰石、石膏等,以及煤、地热等能源矿产。已探明的矿产地83处,大、中、小型比例分别为 25%、30%、45%。17种矿产保有储量占苏州省60%以上,其中锶矿(天青石)、铁矿、铜矿、铅锌矿等是江苏省内具有相对优势和特色的矿产。有4种矿产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锶矿、凹凸棒石粘土、玄武矿、石膏矿。地热资源比较丰富,有汤山地热田和汤泉地热田。目前开发利用的矿产主要为铁、铅、锌、锶、水泥用灰岩和地热。
截至2020年底,区内铁矿矿石保有资源量6亿吨,铜矿保有资源量38.5万吨,铅矿保有资源量44.7万吨,锌矿保有资源量66.1万吨,锶矿(天青石)保有资源量61.1万吨,硫铁矿矿石保有资源量 2680 万吨,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量10.6亿吨,石膏保有资源量12.8亿吨,地热水年可利用量349.8万立方米。铁、铅、锌、锶、熔剂用灰岩、水泥和建筑石料用灰岩、石膏、石英岩等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金、硫铁矿、高岭土、陶瓷土、凹凸棒石粘土、建筑用砂等具有潜在资源优势。铁、铜、铅锌矿床中赋存钒、钼、金、银、硼、硫等多种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宁镇、宁芜和溧水等重要成矿区深部及外围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良好。
生物多样性
自2021年10月至2024年5月,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局启动开展全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调,共记录到3672个物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1742种,陆生嵴椎动物410种,陆生昆虫699种,水生生物712种,大型真菌179种,包括长江江豚、青头潜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92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长江江豚、青头潜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秤锤树、中华虎凤蝶等)。玄武湖明城墙基部发现世界城市环境中天然更新的最大水杉小树及最大种群,在紫金山南麓发现城市森林中天然更新的最大南方红豆杉种群。
南京市森林植被主要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3种类型。针叶林主要包括马尾松、黑松、湿地松、雪松、杉木、柳杉、水杉、柏木及其混交林等;阔叶林主要包括杨树、栎类、樟木、榆树、柳树、其他硬阔和软阔及其混交林等。2007年,南京市共发现17种珍稀濒危植物,隶属9科17属,包括野大豆、明党参、中华水韭等。
南京市城区街道绿化树种繁多,主要有悬铃木、槐树、水杉、女贞、梧桐、泡桐、意大利214杨、乌柏等。其中干道绿化树种以悬铃木、薄壳山核桃等为主,街巷则多枫杨、槐树、榆等。主干道除乔木外,还广植海桐、山茶、杜鹃、等灌木或小乔木。郊县绿化树种主要有水杉、泡桐、刺槐及国外松即湿地松和火炬松等。其中平原圩区以水杉、池杉、泡桐、榆等为主,丘陵山区则刺槐、泡桐、杉木、国外朴松等居多。农田林网主要树种有水杉、池杉、泡桐、大官杨、意大利214杨、柳、刺槐等。材用树种有雪松、湿地松、水杉、侧柏等。截至2019年4月,南京市现存古树名木共有1410株。百年以上“古树”有943株,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名木”有467株。
南京市粮食作物主要有稻、麦、玉米、豆、甘薯5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麻、瓜、草莓等。南京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全市野生药用植物790种,年可采量2700万千克以上。大宗品种有:夏枯草、白茅、益母草、在草等。道地药材有明党参、黑三棱、太子参、丹参、苍术、何首乌、桔梗、夏枯草和直立百部9种。珍稀药材有七叶一枝花和浙贝母。
二球悬铃木
即大多数人熟知的“南京梧桐”,又称法桐,主要是因为近代悬铃木大量传入中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法租界内。法国梧桐为落叶乔木,树冠广展,叶大阴浓,夏日里遮天蔽日,冬日里斑驳透光,又因其适应性强,耐烟尘,又耐修剪整形,所以是世界四大行道树种之一。南京中山路、珠江路等多条道路都种了不少梧桐树。
雪松
南京自六朝至今植松植梅有千余年历史,大规模种植雪松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南京从日本及印度引入雪松。雪松是南京的“市树”,也是《南京市行道树树种规划》中的骨干树。
截至2023年底,陆生嵴椎动物410种,陆生昆虫699种,水生生物712种。在全球首次发现昆虫新物种2种(突铗原二翅蜉和钩茎新细裳蜉),全国新记录昆虫3种(高丽嗡蜣螂、达氏嗡蜣螂和臭蜉金龟),江苏新记录昆虫3种(假巨歧长角石蛾、蕈步甲和方胸青步甲)。全市共记录鸟类20目66科188属334种,比2016年历史记录多了46种;石臼湖、新济洲、龙袍成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中华虎凤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和貉的种数量也持续稳定增多。同时,观测到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2023年,南京市有107个生态空间保护区。
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
南京市是全国唯一在城市中心江段有野生长江江豚稳定栖息的大城市,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8个豚类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中唯一在大城市主城区、且能为市民近距离观看江豚提供条件的保护区。保护区于2014年被批准设立,西起江宁区新生洲,与安徽省马鞍山市相邻,东至南京长江大桥,全长44.8千米,规划总面积86.92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30.25平方千米、缓冲区23.66平方千米、实验区33.01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底,江豚种群稳定,数量约62头。
南京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黄山岭路90号,是江苏境内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5063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9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有着“南京绿肺”的美誉。园内上百座大小山峰奇险峻美,以“林、泉、石、洞”的自然景观为四绝,与人文景观相融,是南京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郊野圣地”。截至2024年4月,老山景区拥有生物物种2081种,占全省物种的47.66%(不含水生物),其中维管植物1187种,野生植物882种,珍惜保护树种12种,特色药用植物500多种。其中鸟类记录有16目43科136种含国家II级保护鸟类22种,其中包括赤腹鹰、黑鸢、鸳鸯、小鸦鹃和仙八色鸫等。常见优势鸟类有白头鸭、灰喜鹊、灰树鹊、红头长尾山雀、黑脸噪鹛等。
行政区划
【主词条:南京市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因篇幅原因,详细内容请参见“南京市行政区划”词条中“区划沿革”部分)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9月,南京市辖11个区(另有1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属于功能区,不是行政区划建制),95个街道、6个镇,932个社区、322个村;市人民政府驻玄武区北京东路41号(原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底,南京市常住人口954.7万人,比2022年增加5.59万人,常住人口增量、增幅均居江苏省省第一位。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32.49万人,城镇化率为87.2%。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0-14岁人口为115.84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2.1%;15-59岁人口为629.14万人,占比为65.9%;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9.72万人,占比22%;65岁以上人口为152.87万人,占比16.01%。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14年,比2022年提高0.15%。2023年全市出生人数5.41万人,比2022年减少0.27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为5.68‰,下降0.33‰;死亡人口4.82万人,增加0.49万人,常住人口死亡率为5.06‰,增加0.48个‰;人口自然增长0.59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62‰。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
南京市是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典型的多民族汇集与融合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人口最多的民族为汉族。截至2023年底,南京市有56个民族族别,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4万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13.3万人;有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1个、民族村3个、民族组1个。
语言
南京话最早属于吴侬软语,但现在被划分为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南京方言几经变迁。早期金陵属吴地,本土语音为已经初步汉化的中古吴语。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中原雅语和吴语逐渐融合,形成南京的江淮官话。明代定都南京,将以南京音为基础的音系确立为标准普通话,形成通行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北洋政府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普通话,作为汉语官方标准语的南京官话在民国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明朝时期的江淮官话,南京方言至今保存了很多古语,保留了较多儿化音,如将碗念作碗儿,筷子念作筷儿,小碟子念作小碟儿。南京话有五个声调,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还保留了古汉语中的入声。如今的南京市区,并存着两种南京话:“老南京话”(被称为“地道的南京话”)、“新南京话”(一般所指的“南京话”) 。老南京话,俗称“白话”,是明清两代南方官话的代表方言,往往被称为“真正正宗的南京话”。老南京话主要通行于老城区的南京本地居民社区,流行于城南及城西的老南京居民中。此外,古代南京居民移居外地而传统保持较好的群体,如西南地区屯堡“京族”的屯堡话,和老南京话有接近的地方。随着老南京话迅速衰退及普通话的全国性推广,更接近普通话的新南京话作为南京主要方言已经成为目前南京话发展的趋势。
宗教信仰
南京市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均成立了市级宗教团体:南京市佛教协会、南京市道教协会、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南京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通常简称基督教“两会”)。
南京市是中国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地区之一,自古至今都是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心,是三论宗法眼宗等佛教宗派的发源地,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复兴、传播、研究中心。金陵刻经处不仅是世界唯一的汉文木刻佛经的出版中心,也是中国佛学和维新思想的孕育地。
南京是基督教在中国的全国性中心之一,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位于南京,有金陵神学院江苏神学院两所神学学校。基督教社会服务机构爱德基金会以及世界最大的圣经印刷公司爱德印刷公司都在南京。天主教在南京的历史始自四百多年前的利玛窦,石鼓路天主教堂是天主教南京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以南京为中心的南京总教区辖区面积广阔,下辖6个教区。南京是回族“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对中国回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南京回族大多属于格底木派
经济
综述
1992年,南京被国家九个部委列为中国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1994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南京名列第5。2001年被评为亚太地区最有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2008年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列中国第5,位居北上广深之后,在长三角中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能力仅次于于上海。2014年中国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估,南京仅次于深圳广州。2015年全国投资吸引力城市排名,南京列中国第5,紧随北上广深。2019年《国人工资报告》中,月薪过万人数占比城市排名,南京列中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2020年南京人均消费总额高达7.61万人民币,消费实力排名全国第一。2021年《新发展十年——中国城市投资环境发展报告》发布,城市投资活跃度排名,南京位居中国第四,仅列深圳、上海、北京之后。
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四大支柱产业是南京市经济的“基本盘”。2023年形成1个7000亿级、6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2023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17421.40亿元,比上年增长4.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7.75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5929.00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11174.65亿元,增长5.6%。三次产业占比由上年的1.9:35.4:62.7调整为1.8:34.0:64.2,人均GDP达183015元。
参考资料来源:
2023年,南京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4.1%。其中,轻工业下降1.0%,重工业下降4.7%;生产资料价格下降4.2%,生活资料价格下降3.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4.2%。
2023年,南京市各类市场主体累计179.9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1%。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5万户,增长2.5%;个体工商户109.53万户,增长3.4%。全年全市各级登记机关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4.50万户,其中新设立企业9.93万户。
2023年,南京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12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工资性收入45057元,增长4.5%;经营净收入7512元,增长4.2%;财产净收入7262元,增长2.8%;转移净收入12281元,增长5.3%。按照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858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89元,增长6.1%。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3182元,比上年增长7.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552元,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811元,增长9.8%。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5.7%,其中城镇为25.2%,农村为29.6%。
2023年,南京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63.64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7.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9%。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投资1088.93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38.6%、15.3%、49.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02.46亿元,比上年增长7.7%。
第一产业
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商品粮基地之一,由于长江两岸水质肥沃,因此也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蚕茧、麻类、茶叶、竹木、水果、药材等,农产品有龙池鲫鱼、盐水鸭、雨花茶、固城湖螃蟹、白马黑莓、横溪西瓜、八卦洲芦蒿、富财圩螃蟹、土桥大米、永宁青虾等。
2023年,南京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46.00亿元,可比增长2.2%。分行业看,农业(种植业)实现产值285.10亿元,同比增长0.9%;林业实现产值25.00亿元,同比增长4.1%;畜牧业实现产值25.90亿元,同比下降1.7%;渔业实现产值147.70亿元,同比下降1.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实现产值47.00亿元,同比增长9.0%。
2023年,南京市粮食播种面积208.56万亩,比上年增长0.6%;总产量99.35万吨、增长0.3%。夏粮播种面积66.63万亩、增长1.9%,总产量22.19万吨、增长2.5%,其中小麦播种面积65.59万亩、增长2.1%,总产量21.99万吨、增长2.6%。秋粮播种面积141.93万亩,与上年相比总体持平,总产量77.16万吨、下降0.3%,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22.50万亩、下降1.6%,总产量70.58万吨、下降1.2%;玉米播种面积7.82万亩、增长2.1%,总产量3.26万吨、增长3.1%。油料播种面积34.91万亩、增长12.7%,总产量5.52万吨、增长9.5%。蔬菜播种面积121.45万亩、增长0.1%,总产量279.82万吨、增长0.2%,综合亩产2304公斤、增长0.1%。
第二产业
南京市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作为民国首都以及洋务运动的始发地,南京在20世纪的中国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近代中国城市工业化与现代化转型的典型。1865年金陵制造局的诞生标志着南京近代工业的开端,见证了中国民族军工百年兴衰,1949年后,南京新发展了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磷肥厂、第一只国产电子管、第一台全国产收音机、第一座无线数字卫星通信站、第一部雷达、第一部全自动洗衣机等。
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国家重要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还是中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中国大型石化工业基地之一,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位。2001年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在中国城市中居第二位;汽车制造规模居第三位。2008年中国制造业十大强市排名居中国第一。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2012年液晶模组生产规模居中国第一。2016年南京智能电网产业整体实力居中国第一、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综合排名中国第一、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中国第二。
2023年,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8%,股份制企业增长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0.5%,民营企业增长4.9%。大中型企业增长4.4%,小型企业增长1.3%。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4%。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7.2%、61.6%、27.6%。
2023年,南京市列入统计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80.5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建筑安装业增长8.2%,土木工程建筑业增长13.6%。
第三产业
南京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全国重要的区域金融商务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中是仅次于上海的商贸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中心。2012年“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评估中,综合竞争力南京居全国第六。2013年南京金融产业增加值846.2亿元,位居服务业之首,占南京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56%,成为继京沪深之后,中国第4个金融增加值比重超过10%的城市。2015年“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评估中,金融人才环境南京排中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2016年南京金融产业增加值1241.76亿元,占南京生产总值比重为11.8%,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位居中国第四。2016年“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指数”中,南京列中国第五,仅次于京沪深穗。2018年“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评估中,金融产业绩效南京排中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2020年,南京站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提升12位,列全球第89位;在内地入选城市中排名第7位,较上期提升2位。
南京市是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重镇,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南京着力培育的第一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15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60.67亿美元,高居中国城市之首。2018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4500亿元,列北京、深圳、上海之后,居中国第四、江苏第一,规模占全国的7.1%、占江苏的50.8%。2020年南京有独角兽企业15家、培育独角兽企业95家、瞪羚企业312家,数量居全球城市第七、中国第五。
会展业是南京市重要的产业。2006年南京会展经济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014年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发布的“世界2013城市会议产业发展排名”中,南京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境内举办国际性会议最多的城市。2014年商务部发布《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2014》,南京在国内城市展览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列中国第5。2018年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中显示,南京在中国所有城市办展数量排名第3,中国所有城市展览面积排名第5。
2023年,南京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01.07亿元,比上年增长4.7%。限额以上单位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479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5.97亿元,下降7.8%。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0%,其中专业店、品牌专卖店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6%和8.6%,便利店同比增长48.3%。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0.8%;书报杂志类、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分别增长9.5%、17.0%和7.6%。
2023年,南京市货物进出口总额5659.9亿元,比上年下降9.3%。其中,出口3333.1亿元、下降11.8%;进口2326.8亿元、下降5.6%。从商品构成看,机电产品出口下降4.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12.9%;机电产品进口下降7.1%,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下降13.6%。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下降11.7%,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下降7.8%。从企业主体看,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下降7.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下降8.7%;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下降11.2%。
2023年,南京市实际使用外资4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分行业看,服务业使用外资同比下降3.2%,其中科研技术服务业增长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1.1%,金融业增长139.2%;制造业使用外资增长39.6%,其中电气机械设备制造增长19.3%,医药制造业增长134.8%。全年新设及增资项目717个,合同外资58.6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在宁实际投资2.43万美元,同比增长139%。
2023年,南京市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3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6.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3.2亿美元,同比增长9.8%。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协议投资1.86亿美元,同比增长83.9%。
截至2023年末,南京市各项存款余额为54279.92亿元,同比增长9.6%,较年初增加4756.4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5453.12亿元、占28.5%,余额比年初增加2163.67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6931.91亿元、占31.2%,余额比年初增加883.9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4337.89亿元,比年初增加5537.68亿元,增长11.4%。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4117.51亿元,比年初增长16.7%。全年新增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61家。
2023年,南京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3.49亿标准量,增长13.7%;邮政业务收入149.28亿元,增长11.3%。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9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3%;电信业务收入200.76亿元,增长6.9%。全年完成全社会快递业务量9.79亿件,比上年增长6.9%。
2023年,南京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174.65亿元,同比增长5.6%,增幅较2022年提升3.4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0%。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317.49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5.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5%。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常态化运行,居民生活需求进一步释放,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恢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4.0%和13.5%,增速分别高于规上服务业19.3和8.8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
教育
南京市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有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由丹阳太守建立于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早自汉代,江东私学已经比较发达。南京的官办高等教育则始自东吴。吴永安元年(258年)孙休诏立五经博士创立国学,晋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于建康设太学。南朝宋时,建康太学南京太学)分设文、史、儒、玄、阴阳五科学馆,是世界上第一所分科制高等学府、教育与研究合一的大学。宋代江宁府茅山书院是当时六大书院。明代南京国子监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最高学府,学生多达近万人,还有日本、朝鲜、安南、琉球等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明清时有崇正书院钟山书院、惜阴书院等书院,其中崇正书院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最大的书院。清末开办江南实业学堂、江南武备学堂江南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金陵工艺大学堂等新式学堂,清光绪十年(1884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南京开办明德书院。
南京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19世纪末美国教会在南京开办了最早一批小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附设的附属中学(现南师附中)是南京最早的公立中学。至清末,南京有小学18所。民国十二年(1923年),陈鹤琴创办的鼓楼幼稚园(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是中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研究中心。
2023年,南京市普通中学277所,在校学生31.69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2所,在校学生6.35万人,增加0.0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5所,在校生0.24万人,增加0.04万人,小学391所,在校学生56.57万人,增加3.64万人,幼儿园1031所,在园儿童25.11万人,减少2.73万人,新改扩建幼儿园30所,新开办义务教育学校(校区)12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达100%。
[各区(含江北新区,下同)区属(管)学校名录请参见各区词条中“教育事业”部分]
南京是国家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北京、上海、南京),国家四大科研教育中心,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中国第三位,有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浦口大学城溧水大学城南京高职园5个大学城,从南京走出的两院院士近200人。
清末,西方列强利用在中国内地传教权,纷纷进入南京开办各类教会学校。在西式教育的影响下,南京先后兴起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和全面改革的新式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发达的近代教育体系,有各类新式学校100余所。至民国初年,南京已有5所高等学校,4所省立实业。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金陵大学创建,是中国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创建,这是清末实施新教育后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师范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国第一所华侨学校——暨南学堂创办,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
民国二年(1913年)中国第一所本科层次的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创建。民国四年(1915年)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办,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国第一所戏剧专科学校—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创办,是中国当时的戏剧最高学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创办。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中国最早的音乐学府之—国立音乐院在南京办学。
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最高学府,当时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国立南京大学拆分重组,调出的相关院系作为主体成立或参与组建数十所院校,发展为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一系列高等院校,奠定了今天南京乃至中国高校的格局。
1995年后,211985工程相继启动,南京有985高校2所、211高校8所,数量仅次北京上海,稳居中国第3。
2009年,南京被评为中国最具教育发展力城市。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重镇榜中,南京位列中国第三,仅次京沪。2018年,中国最佳求学城市排名,南京列中国第三。2020年,QS世界最佳留学城市排名,南京排中国大陆第三。
2023年,南京市全市在宁普通高等学校51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不含研究生)79.94万人,比上年增加2.17万人。在宁高校及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学研究生20.81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
医疗
南京医药历史悠久,汉末南京医药誉满江东。六朝时期,精通医学术士名震朝野,蜚声全国。南齐永明年间,始有“六疾馆”之设,是古代中医院的雏形。明朝建都南京,设有太医院。清朝南京医药学家云集,为历代之最。太平天国时期,设立医院,首用中西两法治病。
南京是国家重要的医疗医药中心,中国新药研制的重要基地。南京9所本科院校设有生物经济相关专业或研究院,拥有14个国家级生物经济领域重点实验室。组建了31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涵盖了药物筛选、动物实验、药效药理、制剂工艺、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共性制造等诸多领域,已形成“一谷一镇三园”。
2018年南京被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的1、2类新药总数位列全国第3。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从接诊首例患者到最后一例出院用时49天,南京成为第一个实现患者清零的大城市;为支援湖北和武汉,南京派出医护人员998名,数量居中国副省级和省会第一。2021年国家区域中医(儿科)诊疗中心在南京挂牌。2023年5月,南京市被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城市之一。
2023年末,南京市拥有卫生机构3846个。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44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4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2495张,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70290张。卫生技术人员11.27万人,其中执业(含助理)医师4.23万人,注册护士5.15万人。
媒体
南京公办广播电视媒体有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和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南京广播电视台),其中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是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第一家中国副省级城市广电集团。2007年,南京的《扬子晚报》的发行量在中国仅次于《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排名世界第21位。2011年至2019年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经济规模连续8年在中国出版行业中排名第1,在“世界出版业50强”中位列第6;2012年至2019年间,译林出版社经济规模连续7年排名全国同类出版社首位,是中外文学交流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出版社。
科技
南京是中国四大云数据中心、中国五个大区级通信枢纽、中国电信全国八大骨干网节点,也是十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之一。2019年10月入选首批5G商用城市名单。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2014年高质量科研产出的中国研究机构中南京大学排名中国第2。2015年中国科研产出前十名城市南京排第3,仅次于北京上海。2018年《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50强,南京位列全球第12、中国第3。2018年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显示,南京创新总指数排名中国第4,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属第一梯队城市。2019年中国科学院发布全球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前20强,南京位列全球第14、中国第3。2020《中国智能城市指数》报告中,南京位列中国十大人工智能创新城市第3。2020年联合国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南京排名世界第21,中国第4。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南京创新指数位列中国第3,仅次于北京深圳。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南京列中国第4,仅次北深上,较上年晋升一位。2020年中国科学院发布全球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前20强,南京位列全球第9、中国第3,全球排名较上年晋升5位。2020至2022年《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20强,连续三年南京均位列全球第8、中国第3。2023年中国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发布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南京位列中国第4,仅次于北上深。2023年《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南京位列全球第6、中国第3,较上年上升2名。
2023年,南京市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3家,其中国家级33家。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9家、新增82家。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硅巷234万平方米,集聚高新技术企业519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929家,入驻企业3841家。
2023年,南京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7.1%。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3569家、增长16.8%。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76家,全年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关联带动企业实现营收562.5亿元。2023年专利授权量688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8565件、同比增长1.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6.80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9331件、同比增长22.45%。全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5585份,成交额1001.57亿元,成交额增长16.91%。国家EDA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运营,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化取得积极进展,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获批组建,在研培育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2个,“问天I”类脑超级计算机、“源图”开源软件供应链平台取得重大成果。
文化
2023年,南京市共有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77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35家,市级130家。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站101个,博物馆76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67处,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个。达到省级标准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05个。
体育
南京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端地,1910年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运动会,中国“奥运三问”在南京发问, 1924年中国奥委会的前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成立。中国第一个奥运代表团在南京训练、集结、出发,南京是中国奥运梦的发源地,是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参与奥林匹克事业所做贡献最大的城市之一,在中国奥林匹克历史上,南京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014年举办的南京青奥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承办的又一个重大奥运赛事,是中国首次举办的青奥会,也是中国第二次举办的奥运赛事,青奥会的举办使南京成为大中华地区继北京之后第二座接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2015年中国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南京排名第3,仅次于北京上海。2018年英国权威体育市场情报研究和服务机构SPORTCAL公布的全球体育影响力100强排列榜,南京位居全球第10、中国第2,仅次于北京。
2023年,新改建体育公园(广场)6个、灯光球场41片,建设健身步道125公里,新改建16个百姓健身房,完成776套全民健身工程(点)老旧健身器材更新;体质健康检测与运动健身指导服务9.4万人次,举办群众性体育竞赛与活动3000项(次)以上,高水平举办2023南京马拉松。
社会保障
2023年末,南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75.4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49.0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50.5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91.0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62.95万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25万人(城市1.87万人、农村2.38万人)。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增至每月1050元。
水利
截至2024年7月,南京市共有水库251座,承担着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农业灌溉、生态环境改善等重要功能,总库容5.74亿立方米。2021年,南京市水库数量占江苏省水库总数的28%,居省内首位。
因大多数水库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经多年运行,部分水库淤积较严重。“十三五”期间,南京市完成长江新济洲、八卦洲河道整治,长江崩岸应急治理,滁河、秦淮河、水阳江、石臼湖、固城湖防洪治理工程。完成15条骨干河道治理,6座中型水闸新建改造、480处防汛消险和136处积淹水片区整治,成功抵御2016年秦淮河、“两湖”超历史洪水和2020年长江超历史洪水。基本完成主城、江北、江宁应急水源工程。
环保
2023年,南京市共完成2045个减排项目,其中水污染减排项目61个、大气污染减排项目1984个,主要污染物全部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削减任务。PM2.5年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达良好以上天数为299天、优良天数比率81.9%。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长江南京段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交通
综述
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引擎,南京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务院批复建设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集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海港和运输管道为一体的海陆空协同枢纽体系,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转运中心。将构建面向全球的世界级海港枢纽群、空港枢纽群、全球一体的高铁网。
公路
截至2022年,南京的高速公路已建成总里程538千米、密度8.2千米/百平方千米,列江苏省第1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在国省道公路方面,规划形成“一环八横十八射”共27条、1250千米国省干线公路的总体格局,实现市至区高速公路通达,区与一级公路连通,区至街镇二级公路通达,街镇至街镇三级公路连通,街镇至村社四级公路覆盖的格局。 以南京为中心,有宁沪、宁高、宁镇、宁滁、宁连、宁通、宁巢、宁合、宁洛、宁马、宁宣、宁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江苏省及周边省市。其中,国家高速公路5条:G25长深高速(宁杭高速)、G36宁洛高速、G40沪陕高速(宁合高速)、G42沪蓉高速(沪宁高速)和G4211宁芜高速(宁马高速),国道4条:104国道、205国道、312国道、328国道。。
2023年,南京市公路货物运输量21898.9万吨,比上年增长5.1%,旅客运输总量15697.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2.0%,公路运输总量66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4%。
铁路
南京市是国家重要的铁路枢纽,连接华北、华东和华中铁路交通的主枢纽,国家东部地区铁路交通枢纽中心,是国家四纵四横铁路格局中南北、东西干线的重要交汇点。截至2020年,南京市已形成“一环两跨八线、客货分线”的铁路格局,铁路运营里程476千米,衔接北京、上海、杭州、安庆、合肥(武汉)、郑州6个方向,高铁动车通达全国省会城市比例,与上海、北京并列中国第一。
南京市共有32个火车站,多数不办客运。截至2024年7月,有南京站、南京南站、江宁站、溧水站、江宁西站、仙林站6座高铁站运营,新南京北站即将开工建设,计划2027年运营。其中南京站是国家铁路枢纽站、中国十大铁路枢纽;南京南站是国家铁道枢纽站、亚洲最大火车站之一;南京东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编组站、国家十五大路网性编组站;南京客技站是列车技术场站。
航空
南京市是中国兴办民用航空最早的城市之一,先后共修建过13个机场。第一座机场是国民政府于1912年建设的小营机场,1927年于明故宫遗址建设明故宫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1929年大校场机场建成,设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靶场,设立航空学校,是民国时期最大的航空基地之一,抗战前夕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航空总站。抗战胜利后为全国最大的一个机场。1931年4月在大校场机场创办的中央航空学校被誉为中国空军的摇篮。1956年7月南京市民航迁至大校场机场,大校场改为军民合用。1997年7月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启用,民航迁至禄口,大校场保留为军用机场。2015年7月南京马鞍国际机场启用,大校场机场整体搬迁至此。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江苏省和南京市的门户机场,是国家主要干线机场、一类航空口岸,华东地区的主要货运机场,与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互为备降机场,位列中国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是国家大型枢纽机场、中国航空货物中心和快件集散中心,国家区域交通枢纽,已建成辐射亚洲、连接欧美、通达澳洲的航线网络。
此外南京市还有南京马鞍国际机场(军民合用)、土山机场军用机场)以及若航南京老山机场(中国首家民营直升机场)。
水运
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航运中心,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早在三国时就拥有军港和商港,东吴时期这里已经“江道万里,通涉五洲”;元代起是南粮北运起运港口之一;明代郑和在南京市港起锚,成为郑和下西洋的基地港。2013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报告中,南京市位居中国内地第4,仅次上海、深圳、广州。
南京港是中国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国家重要的主枢纽港和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是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长三角唯一实现集装箱铁路与水路无缝对接的港口。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的建成,使南京港成为最深入内陆的国际型深水海港,也是中国连结全球的江海转运综合枢纽。
公共交通
南京入选2024年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南京市开展响应式停靠公交,打破“一站一停、逢站必停”,78条公交线路实现车内无人下车、车辆减速进站确认无人候车等情况下可越站通,在15条公交线路设立临时停靠招呼站29处,乘客招手示意即可乘坐,响应式停靠公交线路高峰运行时间平均缩短2—4分钟,乘客出行耗时最高缩短23.8%; 推出“小蓝鲸”微循环公交33条,“小蓝鲸”微循环公交线路日均客运量超3万人次;在节假日期间,推出11条假日旅游公交线路,假日旅游线路累计服务游客29.1万人次;投入13辆运营车辆,在特定区域内试点开通动态公交,推出拼车和专车两种模式,为乘客提供“最优选择、最短路程”,日最高单量500余单。
截至2022年,南京市有四种出租车运价标准:普通车11元/3千米,车千米基准价2.4元/千米;中档车11元/2.5千米,2.9元/千米;高档车11元/2千米,2.9元/千米;纯电动车11元/2.5千米,2.9元/千米。
截至2022年,南京有轨电车共有2条线路。南京河西有轨电车于2014年8月1日正式运营,是世界第一条区间无接触网有轨电车,中国首个“进站充电”的有轨电车,线路长约7.76千米,设13个站,其中地铁换乘站4个。南京麒麟有轨电车于2017年10月31日正式运营,线路长约8.95千米,设15个站,其中地铁换乘站1个。
南京地铁的前身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造的京市铁路,南京市是中国第一个拥有市内轨道交通的城市。第一条地铁线路于2005年5月15日正式开通,是中国内地第6个开通地铁的城市。截至2024年12月,南京地铁共有13条线路、234座车站,线路总长484千米,构成覆盖南京全市11个市辖区的地铁网络,南京市是中国第一个区县全部开通地铁的城市,也是继上海和广州后中国第三个开通跨市地铁线路的城市。
人文
综述
“南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京派”文化的古典、“海派”文化的浪漫、长安文化的雄浑、广府文化(或称岭南文化)的务实、天府文化的乐观。南京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汇古今中外于一体,熔东西南北于一炉,它的发展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中华文明的变迁。南京文化基因属于特色鲜明的长江文化,包括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青铜时代的湖熟文化,战国时代的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等。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京文化形成了勇于创新、海纳百川、坚忍不拔、崇文尚读、开放进取和舍生取义等多方面的特质。
饮食
南京市的饮食以金陵菜著名,金陵菜是指以南京市为中心,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菜系,是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金陵菜古称京苏大菜,素以用料严谨、制作精细、玲珑细巧、色彩鲜艳著称,具有原汁原味、口味醇和、形硬质软、肥而不腻、淡而不薄的风味特点。起源于先秦,战国末期屈原在《楚辞》记载有当时的金陵菜肴,隋唐已负盛名,至明清成流派,民国时至顶峰,民国时的金陵菜享有极高声誉,受到上层名流显贵的喜爱。
习俗
南京民风淳厚,有悠久的历史,“华而不佻”、“醇而不俚”是南京民俗的本质。南京向为文化之邦,文化融进民俗;民俗又丰富了文化,南京的民俗娱乐中充溢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间传统娱乐舞龙灯,高淳区的跳“五猖”、花台会、打水浒,溧水的打社火,江宁的方山大鼓,江浦的手狮舞、玩石担、六合的玩飞镗等,看似朴拙,却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沃土之中带露的奇葩,而深受群众喜爱。南京的传统习俗则有爬城头(踏太平)、食乌饭,跳五猖、长芦龙灯、金陵灯会等。
艺术
南京市是世界文学之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等均诞生在南京市,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万多部文学作品与南京市密切相关。《红楼梦》《本草纲目》《永乐大典》《儒林外史》等巨作与南京市密不可分。近现代以来,鲁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玲等文坛巨匠也都与南京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作家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大地》在南京市创作完成。“南京市作家群”是当代中国文坛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文学创作群体。全世界有60多种外国文学作品在南京市翻译成中文,南京市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传统文学名著走向世界舞台的桥头堡。
南京市是中国绘画、书法的重镇。在六朝时有王羲之、顾恺之等书画大家。明末清初,南京市曾经产生过金陵八家以及金陵九子,并形成金陵画派。1930年代,吕凤子、徐悲鸿、张大千、颜文梁、吕斯百、陈之佛、高剑父、潘玉良、庞薰琴等画坛名流云集南京市,形成新金陵画派,其中徐悲鸿、张书旗、柳子谷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现代书画界又有12位南京市知名画家、书法家被称为金陵十二家。20世纪中后期,还出现了“新金陵花鸟派”的金陵四杰——李味青、赵良翰、韩少婴、张正吟。
南京市的地方曲艺有南京白局、南京白话、南京评话、高淳阳腔目连戏六合洪山戏等。
金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对后世诸多琴派产生较大影响,源自于明代皇家乐官,演奏技法上具端庄肃穆,儒雅超然之风又不失严谨规范的特点,尽显皇家风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茉莉花》是南京市的民歌,源自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此外还有高淳民歌采红菱》《五月栽秧》,六合民歌《鲜花调》《留左吹打乐》等。
南京市的传统舞蹈有骆山大龙东坝大马灯麻雀蹦江浦手狮、高淳跳五猖、湾北小马灯舞、栖霞舞龙长芦抬龙铜山高台狮子舞东坝沛桥高跷龙吟车、柘塘打社火跳当当打罗汉、竹镇高跷等,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市的工艺品种类繁多,有南京云锦、金陵金箔、南京绒花、雕花天鹅绒、南京仿古牙雕、金陵折扇、南京木雕、南京剪纸、金陵竹刻等。
文物古迹
南京市史迹遗存众多。现存著名的古文化遗址有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遗址、神仙洞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等。其中,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东南地区唯一发现古人类化石的地点,六朝都城遗址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城制度及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南京明城墙以及明代京城城垣13个城门,不仅为全国城墙之最长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砖城之一。南京地区的古墓葬有数百座,其中最著名的是明孝陵,开启一代帝陵新制,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南京近现代在全国有影响、有重大意义的历史纪念地为数众多,如太平天国天王府、中华民国总统府、中山陵、雨花台烈士陵园、渡江胜利纪念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
截至2023年9月,南京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8点,文物保护单位86 处 (942个点)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 (112个点)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14处 (126个点) ,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347处 (353个点)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 (99个点)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52处 (252 个点) 。共有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 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1596处 (1599个点) 。南京市还有南京城墙地下文物埋藏区,共9区 (15处) 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包括汤山、薛城史前遗址区、石头城遗址区等。有303处已公布的历史建筑,其中,第一批历史建筑68处,第二批历史建筑211处,第三批历史建筑14处,第四批历史建筑6处,第五批历史建筑4处。
截至2023年9月,南京共有历史文化街区11片,其中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9片。包括颐和路、梅园新村、总统府等。共有历史风貌区28片,其中老城区16片,老城外围12片,包括天目路、金陵大学、原国民政府首都水厂等。共有一般历史地段38片,其中老城区14片,外围24片,包括仙霞路、陶谷新村、中央研究院旧址等。共有历史文化名镇1个,为淳溪镇。重要古镇5个,分别是湖熟镇、竹镇镇、东坝镇、阳江镇、瓜埠镇。一般古镇6个,分别是固城镇、汤泉镇、龙潭镇、栖霞镇、汤山镇、桥林镇。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为杨柳村、漆桥村。中国传统村落5个,分别是前杨柳、漆桥、石头寨村、张家村、王村村。省级传统村落62个。重要古村3个,为长丰村、河城村、窦村。一般古村3个,为杜桂村、老河口村、双进村。
中山陵位于钟山中茅峰南麓,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陵墓于1926年1月动工,1929年春主体建筑竣工,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此后工程继续进行,直至1931年底全部完成。中山陵占地两千亩,依山而筑,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气势磅礴,平面呈“自由钟”形。陵寝建筑中轴对称,从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到祭堂、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石阶和平台10个,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和钢筋水泥构筑,覆以蓝色玻璃瓦。中山陵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陵寝附近尚有音乐台、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藏经楼等多处纪念性建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 总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万平方米。分布有7处广场、23座单体雕塑和一座大型组合雕塑、8处各种形式的墙体、17座各种造型的碑体。纪念馆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个基本陈列,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日军“慰安妇”制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类文物,262部影像资料,智慧而严肃地表达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五大主题。馆内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分别展示了1984年、1998-1999年以及2006年发现的遇难同胞遗骸。自1985年8月15正式建成开放以来,截止到2018年底,共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近亿次。
淳溪镇位于南京市高淳区中心偏西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江苏百家名镇之一,素有“江南胜地”之美誉。淳溪镇原名高淳镇,据《景定建康志》记载,宋时已有镇名。至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高淳县从溧水县析置,县治高淳镇,以镇名县。后为避免县、镇名称混淆起见,就以本镇的一条小溪——淳溪为镇名。淳溪古时地处古丹阳湖之滨,依茅山余脉,为丹阳、石臼、固城三湖环绕,自古水域四通八达,风光旖旎,物产丰饶。1997年对薛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6300多年前,逐水而居的高淳先民就已在石臼湖南岸的淳溪薛城村繁衍生息。
2023年11月,南京市高淳区漆桥街道漆桥村上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二辑)》历史文化名村示范案例,成为本批南京市唯一上榜的示范案例。
高淳县志记载,漆桥村始建于西汉,时任宰相平当父子因避王莽之乱自长安隐居在此,为便利南北交通,在河上搭了一座木桥,为防止木头腐朽,就在桥上涂一层红漆,村庄、河道均因漆桥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被誉为“金陵第一古村落”。2013年,漆桥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住建部专家认为,漆桥村以“山-村-田”融合共生为整体保护思路,保护鱼骨状的街巷格局,保留活态生活村落,呈现了江南传统村落的特有味道,相关经验可以面向全国推广复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截至2023年2月,南京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7项市级非遗项目。截至2024年6月,南京市将231个地名列入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区象征
南京市市民精神为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市树为雪松。市花为梅花。市歌为《茉莉花》。南京旅游形象标识为“龙蟠虎踞”。
南京市自六朝至今植松植梅有千余年历史,不过大规模种植雪松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南京从日本及印度引入雪松。雪松历史悠久,原产喜马拉雅山南麓阿富汗至印度一带,最早在1961年引入中国。南京是最早引种并驯化栽植的城市。雪松是《南京行道树树种规划》中的骨干树,苍翠的叶,显得虎虎有生机,代表着最原始古朴的南京,以独有的沉静将一切喧嚣抛掷。
南京人素来爱梅,金陵植梅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此后各朝各代一直盛久不衰。初春时节,去梅花山、雨花台梅岗等赏梅胜地踏青赏梅已然成为南京人流传已久的民俗传统。作为南京市花,梅花为历经沧桑的古都南京传达着高洁、坚强的君子品格,成为金陵古都独特的“城市名片”,靓丽的“南京印象”。
2005年,南京城市的旅游形象标识最终确定,以“龙蟠虎踞”为创意的设计方案成为南京城市旅游标识。“龙蟠虎踞”图案设计十分简单,整个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金石,红底白质,似一方印章,画面上下分别有篆刻的龙、虎之形,龙四爪攫伸,似乎要破框而出;虎则舒展身姿,正仰天长啸;整个画面合围成写意的“宁”字。
地方特产
南京雨花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成功入选中欧第二批地理标志保护清单。雨花茶制作技艺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22年登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雨花茶紧细圆直、形如松针,入水碧绿清幽,入口醇厚,回味绵长。制作工序繁复,包括:“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精制(筛分)、烘焙”七道工序,其中整形干燥是形成其独特外形最为关键的工序。
南京盐水鸭以桂花鸭最为著名, 做好的盐水鸭体型饱满,光泽新鲜, 皮白油润,肉嫩微红,淡而有咸,香、鲜、嫩三者毕具,令人久食不厌。据南京农业大学专题研究,盐水鸭中有令人愉悦的杏仁香、坚果香等92种香味,这些香味复合起来,成就了盐水鸭的独有风味,也使得盐水鸭成了南京香闻四方的城市名片。南京盐水鸭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种低温畜禽产品,低温熟煮,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煮制,使得盐水鸭的嫩度达到一定程度。低温熟煮盐水鸭肌肉储水性好,保持了鸭肉的多汁性。
云锦是南京传统的丝织工艺品,起源于距今1580多年前的南朝东晋时期,元、明、清三代曾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织工精丽,图案色彩宛如云霞,典雅富丽之极,因而得“云锦”美名。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体系由材料准备、纹样设计、挑花结本、造机、织造等百余道工序构成,云锦纹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从元代至明清,南京云锦一直是皇家御用品,可作为朝廷礼品,馈赠外国君主和使臣或赏赐大臣和有功之人。2006年,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金陵折扇的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概括,白如玉,光如镜,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目前大致分为选料、制骨、打磨、制面等步骤,选料为无锡宜兴的毛竹,制作金陵折扇的纸张都是安徽的名品宣纸,采用熟纤工艺制作,扇骨内骨打磨是很薄很薄的,达到0.1毫米的厚度,每一个扇面的连线,都要正对圆心,如果不对圆心的话,那扇面就可能打不开。
风景名胜
综述
南京市自古就有金陵四十景或四十八景之说,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圣境”,冬观“石城霁雪”。
截至2023年12月1日,南京市有国家等级旅游景区52家,其中AAAAA级景区2家,AAAA级景区27家,AAA级21家,AA级2家。南京市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为明孝陵。2024年1—6月,南京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23.2万人次,同比增长83.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8亿美元,同比增长45.8%,人均消费达到1600美元。
重要景点
明孝陵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陵寝,始建于公元1381年,1398年朱元璋安葬于此,到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历经32年之久。明孝陵景区以明孝陵陵宫区为主,包括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等附属设施,以及周边的下马坊、梅花谷、梅花山、明东陵、紫霞湖等景区。明孝陵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审议通过,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景点有明孝陵、梅花山、下马坊、四方城、梅花谷、文武方门等。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是孕育金陵古老文化的摇篮,其内秦淮河全长五千米,史称“十里秦淮”,也是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精华所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山水园林、庙宇学堂、街市民居、乡土人情为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区。景区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以十里内秦淮河为轴线,东起东水关公园,西至西水关公园(今水西门)。
秦淮河蕴涵着南京城市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南京城市最早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南京历史上最热闹的文化、商业中心,代表了南京历史上的繁华。沿岸有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瓮城——中华门瓮城;有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的瞻园,园内坐落着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史专题博物馆;有明代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私家花园——白鹭洲公园;有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等著名景点。在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上还有东晋豪门贵族王导、谢安故居,明代江南首富沈万三故居,明末清初演绎“桃花扇”的传奇人物李香君的故居,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著有《儒林外史》的吴敬梓的故居,秦大士故居,以及乌衣巷、桃叶渡、东水关、西水关、古长干里、凤凰台遗址等。
雨花台风景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千米处,面积为153.7公顷,绿地覆盖率达90%以上。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集体、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年游客量达200万人次以上。
雨花台,三国东吴时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时,佛教盛行,传说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因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始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为江南著名风景游览胜地。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组成,新、复建了雨花阁、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方孝孺墓、辛亥革命人马冢、甘露井、曦园、怡苑、梅岗等20余处名胜古迹和楼台亭阁馆。
对外交流
截至2023年10月,南京市与23个国际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其中日本名古屋市于1978年12月21日签约,2012年2月暂停官方交往。截至2021年,南京市与76个国际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合作城市关系。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14:49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