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坝沛桥踩高跷。沛桥高跷以两根85cm左右长的木跷杆做成。中间钉耳,上装踏板,踩高跷人将脚置于踏板上。
清末时期,东坝镇已成为太湖流域的重镇,商务活动频繁。成为扼守中江、连接下江的枢纽。芜湖至太湖地区客商务必依水路经东坝下太湖,达苏、锡、常。每年农历三月,五月,七月都有隆重庙会活动,以柏姓为主的东坝沛桥高跷应运而生,成为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其表演人员都是沛桥村民,老少三代同台表演。表演者分别化妆成生、旦、净、末、丑诸角,扮演一曲曲戏文。改革开放以来,在有关艺术家指导下,沛桥高跷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在音乐、舞美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自1994年以来,先后赴南京、上海、苏州、周庄等地演出,,观众上百万人次。
再用绳子将跷杆紧缚于双腿,然后立起可行走舞蹈,极具观赏性。演出分四场,36个曲目,如:桃园结义、打渔杀家、摘石榴、施公案、刘海砍樵、三请樊犁花、白蛇传、千里送京娘、穆桂英挂帅等。 东坝沛桥高跷的产生和发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对与之相关的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创作上,戏剧人物形象逼真,配以打击乐产生强烈的音响效果,表演生动,体现了文化艺术价值。它不仅丰富了当地节日文化生活,而且对族群的和睦起到了促进作用。 解放后,高淳县重视对东坝沛桥高跷的挖掘,整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和县文化部门把抢救,保护东坝沛桥高跷列入工作重点。2002年以来,东坝镇成立了东坝沛桥高跷协会及其常务理事会,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东坝沛桥高跷得到传承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