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的龙属于“南龙”风格的龙舞,既有南龙的精巧,又有北;龙的刚劲,独具一格。栖霞龙舞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源于村民求雨太抬龙的习俗。在求雨过程中,人们在神场上用泥塑龙,再挂上红绸描上金色,形成了栖霞龙的雏形。发展到后来,村民把泥塑龙简化为用竹篾制作龙神的栖霞龙——柴龙。
柴龙简介
柴龙的龙头、龙身、龙尾是用竹篾编制的圆筒节节相连组成的,竹筒用木板加固后,用木销相接串成长龙。整个龙身外表均用纸糊,里面装上灯架,可以点蜡烛,在夜舞时使用。柴龙的保存也极有特色,龙身中各户分别保管收藏,每家都把龙身架在屋梁上,龙头山各户轮流坐比收藏。而它的局限在于只适合夜晚表演,目前濒临失传,栖霞区现在着重发展了滚龙、手龙、鼓龙的扎制工艺。栖霞龙舞的形成十分十富,龙舞动作既有滚、盘、腾、游、窜等基本动作,也有跳、卧、交、绞、旋等难度动作,队形上则省独舞、对龙、四龙、大小龙、手龙、鼓龙、组合群龙舞等。
龙舞特色
1985年,栖霞摄山镇的龙舞录像片作为中国南京和佛罗伦萨市文化交流内容被送出了国门,名声大噪。1999年,为庆祝澳门回归,栖霞大滚龙在澳门回归之日登上八达岭长城进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