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指
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高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继承;第二,处于
价值链高端,具有
高附加值的特征;第三,在
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
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基本概念
高端制造产业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
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中国已经出现很多专业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如“
高端装备制造业第三方专业课题研究中心-
中国重大机械装备网”。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课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研究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基础分类
“十一五”以来,我国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的大国,主要表现在:一是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二是装备制造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创新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
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我国还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四个主要差距:一是
技术创新能力急需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基础元器件、
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已成为发展“瓶颈”;三是
产品结构不平衡,高端装备产业急待培育和发展;四是
产业集中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国际知名的品牌少。
《工业转型升级
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抓住
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机床、汽车、船舶、发电设备等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民用
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这为“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一、重点方向和任务
(一)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主要包括了液气密元件及系统、轴承、
齿轮及
传动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等;基础制造装备主要包括了
数控机床及冲压、锻造、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工业母机”。《规划》对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发展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了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强锻铸焊等基础工艺研究,加强装备及检测
能力建设,提升关键零部件质量水平;二是推进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关键零部件等自主创新,建设若干行业检测
试验平台;三是继续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重型数控
工作母机和
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重型
锻压、清洁高效铸造、新型焊接及热处理等基础制造装备。到2015年,将高端关键基础零部件本土化满足率提高到30%,将高档基础制造装备本土化提高到50%。
(二)重大
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
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
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降低
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提出,要围绕先进制造、交通、能源、环保与
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
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
成套设备、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等为代表的
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同时,加快发展焊接、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业、救援、医疗等专用机器人。到2015年,力争将我国机械、冶金、纺织、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
重点产业所需智能制造装备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据预测,2020年我国
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我国燃油供应紧张与巨大的汽车
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
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的战略选择,是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传统
燃油汽车在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占据
市场主导地位。我国作为新兴的汽车大国,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燃油汽车的
节能减排。《规划》提出,要坚持
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
传统能源汽车
节能环保和
安全水平,加快
纯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是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工程,通过
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研发工作,掌握先进
内燃机、高效
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
标准体系;持续跟踪研究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
替代燃料汽车。二是加快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稳步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四是加快传统汽车升级换代,建立基于
燃料消耗量的奖惩机制,完善标准体系,提高
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五是大力推动自主
品牌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实施
兼并重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
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规划》提出,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
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车累计
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
(四)船舶及海洋
工程装备。我国2010年造船产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先后全面超过日本、韩国。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
设计建造能力,大型
液化天然气(LNG)船实现了自主研发和批量建造,大型船用
曲轴等产品实现自主生产,成功研制了首台
自主品牌中速
柴油机,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具备了
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总承包能力,承接了深水
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海洋工程
辅助船的
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
船舶工业面临着严峻形势。《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一是适应新的国际造船标准及规范,建立现代造船新模式,着力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实施
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散货船、油船(含
化学品船)、
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升级换代;二是全面掌握
液化天然气船(LNG)等
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基础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善船舶
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提升船舶配套水平,巩固优势配套产品
市场地位,提升配套产品技术水平,完善
关键设备二轮配套体系;四是重点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油气
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以及海洋监测仪器设备产业化,打造
珠三角、长三角和
环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装备
产业集聚区;五是组织实施绿色精品船舶、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深海资源探采装备、
深海空间站等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提升绿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规划》提出,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海洋工程装备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20%,船舶工业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
(五)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主要涵盖了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
通信信号、
牵引供电、安全保障和
运营管理等
技术装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形成了较为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产业(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
生产能力与规模高居世界第一,集成创新和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了高速
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等高端产品。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原始创新较弱,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对外依存度较大,产品安全性、可靠性、
可用性、
可维护性和
全寿命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等。预计“十二五”期间,高速动车组
需求量约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传动
电力机车和
内燃机车需求量约为5000台以上,轨道交通装备
产业规模年
市场需求约可达2000亿元。《规划》提出,要以满足客货
运输需求和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
综合运输体系为导向,以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具备节能、环保、安全优势的时速200公里等级
客运机车、大
轴重长编组重载
货运列车、
中低速磁悬浮车辆、新型
城轨装备和新型服务
保障装备;要组织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攻关,加速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技术的
综合能力,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六)
民用飞机。“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对民用飞机产业的支持,在型号研制、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ARJ21支线飞机进入适航试飞阶段,列入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大型客机项目进展顺利。我国已将民用飞机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逐步推进
低空空域开放,这必将对民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产业带来极大的机遇。《规划》提出,要坚持
军民结合、科技先行、质量第一和
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快研制
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大中型直升机、大型灭火和
水上救援飞机、
航空发动机、核心设备和系统;要深入推进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全面开展大型飞机及其配套的发动机、
机载设备、关键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研制,建立大型飞机研发标准和规范体系;实施支线飞机和
通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新支线飞机研制和改进改型,推进支线飞机产业化和精品化,研制新型支线飞机,发展中高端喷气
公务机,研制一批新型作业类通用飞机、多用途通用飞机、直升机、
教练机、
无人机及其他特种飞行器,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规划》提出,到2015年,
航空工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产
单通道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国产支线飞机、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
占有率力争达50%。
(七)民用航天。“十一五”时期,我国民用
航天装备取得快速发展,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48次56个
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新一代
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
嫦娥一号、二号实现成功绕月。继续加快我国民用航天发展,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是支撑国家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展现我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手段。《规划》提出:一是要完善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完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并实现首飞;实施先进
上面级、多星上面级飞行演示验证;启动重型运载火箭和更大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实施
月球探测、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宇航产品型谱化与长寿命高可靠工程,发展新型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新技术与
科学实验卫星,不断完善应用卫星体系,推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卫星地面系统建设,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科研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三是加强航天军民两用
技术发展,拓展航天产品与服务出口市场,稳步提高
卫星发射服务的
国际市场份额。“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过30%。
(八)节能环保装备。“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减排治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环保装备获得长足进步,2010年
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产品种类达到10000种以上,在大型
城市污水处理、
工业废水处理、
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具备了成套设备的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除
二氧化硫和
化学需氧量两个指标外,还将
氨氮和
氮氧化物的排放增加为
约束性指标,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规划》提出,紧紧围绕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建设需要,依托国家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十二五”时期,一是大力发展高效
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
余热余压利用和
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二是重点发展大气
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
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仪器仪表等
环保设备,推进重大环保装备应用示范;三是加快发展生活
垃圾分选、填埋、
焚烧发电、
生物处理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围绕“
城市矿产”工程,发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装置及设备,推广应用
表面工程、快速熔覆
成形等再制造装备;四是发展先进、高效、可靠的检测监控、安全避险、
安全保护、
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
安全设施及
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发展安全、便捷的应急净水等救灾设备。
(九)
能源装备。“十一五”以来,我国能源装备发展迅速,发电装备
装机容量累计超过9亿千瓦,其中以
风电装备和太阳能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成世界首条±800千伏
特高压直流和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长期依赖进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
厚煤层电牵引采煤机、世界最高的6.3米
液压支架、世界最大等级的5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1.2万米的陆地用
石油钻机、
乙烯“三大
压缩机”等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一次
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11.4%的目标。《规划》提出,要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
循环流化床等先进发电技术,加快水电装备向高参数、大容量、巨型化转变;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推动
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大型先进
压水堆和
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
储能技术瓶颈,提升
风电并网技术和主轴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着力发展适应我国
风场特征的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装备;依托国家有关示范工程,提高太阳能光电、
光热转换效率,加快提升太阳能
光伏电池、
平板集热器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掌握
系统设计、压缩机、电机和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油气物探、测井、钻井等重大装备及
天然气液化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
(一)完善依托
重大工程发展高端装备的体制机制。以用户为龙头,以装备制造单位为主体,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
共同开发先进装备;鼓励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组成的
产业联盟参与工程招投标;完善
招投标制度,消除对国产装备歧视性条款,发挥投资、工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用飞机、民用航天、高技术船舶等科研计划的作用,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发挥节能减排
专项资金的作用,组织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设立高端装备发展专项,支持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研制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端装备,确有必要进口的核心装置、
关键部件、原材料和关键技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完善
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支持装备制造
企业融资、规模化发展;发挥现有装备制造业基金的作用,支持装备制造
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
企业上市,加大创新投资和
股权投资向装备制造领域倾斜;支持
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装备的
融资租赁业务。
(四)突出抓好重大专项。继续抓紧抓好高端
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大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和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工作,开发关键制造装备,突破核心共性技术,为实现我国高端装备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撑。
(五)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建立装备首台套
保险机制和示范应用制度。探索设立装备
风险基金,为装备使用单位采用首台套高端装备及配套系统提供担保,鼓励装备使用单位为研制企业提供工业试验条件和应用机会,建立装备示范应用制度。加速推进低空空域开放,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六)加强
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
全球产业链。鼓励境外企业和
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展先进装备联合研发和创新。支持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公司,并购或参股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
国际化经营,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
重要性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走上
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举措。
中国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
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
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
需解决问题
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
突破口,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依赖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是导致一般产品
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形成某些领域的
恶性竞争,这样下去不仅是效率问题,而且是扰乱
市场秩序、严重阻碍高端产品发展的关键问题。
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也导致了
区域结构趋同化,盲目追求
GDP和
地方财政增长,加剧区域内
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甚至加剧
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大企业集团不强,缺乏配套的专特精小企业
制造能力强、研发能力弱;依赖
引进技术多、
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
生产产值高、
工业增加值低;单机制造能力强、
系统集成能力弱。
因此,必须通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改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
创新体系来解决大企业集团的
竞争能力。
建立完善的
技术创新体系是中国装备制造业
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
由此可见,只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后段是不够的。
从上述的构造表明基础
共性技术是不可缺少的,中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使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削弱甚至缺位,已产生明显的不利于整体创新的影响。利用转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
公共服务平台已刻不容缓,否则会影响中国建立
创新型国家的整个战略进程。
落实政策
政府各部门要将国务院颁布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合力执行。
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及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政府已颁布的政策可以说是给予了足够的支持,问题是按照统一的目标大家合力执行。
这些
政策文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2009-2011年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调整强调的是
发展质量,振兴突出的是提升水平,要加深理解。
高端装备制造发展
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实现
中国制造向
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总的思路是这样考虑的。面向
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和
服务型制造,做强做大,加快发展航空装备和未经应用产业。提升
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培育和发展海洋功能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
国民经济的
支柱产业,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到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基本满足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
发展目标
1、产业
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若干
高端装备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和一批具有
竞争优势的
专业化生产企业,建成若干产业链完善、
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急需区。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
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和一批具有
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
3、基础配套能力显著提升。高端装备所需的
关键零部件、基础件达到50%,关键自动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
国内市场需求。
发展
根据国务院《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
海洋工程装备以及
智能制造装备五个细分领域。未来十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201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
销售收入1.6万亿,占装备制造业的8%。到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特点
根据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观点:第一,技术先进,已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
人才储备;第二,
市场空间大,对装备制造业起到支撑作用;第三,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处于成长期,潜力大;第四,对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提供保障。
根据
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观点:第一,
高技术含量。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集聚了大批研发、
技术人才,产品中凝结了较高的
技术含量。第二,高资本投入。核心
技术研发难度大、工艺复杂,必须支付高额
研发费用和设备及材料购置费用。第三,高整合性和带动性。需要政府、企业、金融等多种机构配合,集聚多个行业联合攻关;也会使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共同受益,带动能力强。第四,关系国家战略。
重点发展方向
高端装备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六个领域的重要支撑。比如新能源装备、新材料装备、高效节能
环保装备、电子信息装备、
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等等,考虑到各规划之间的衔接,按照决定明显的高端装备制造的重点方向,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装备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1、航空装备方面,以市场为主线,组织航空研发、产业化、市场服务发展,大力发展系列
支线飞机,重点突破发动机
关键技术和装备,空中
管理系统和先进
发展能力,建立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航空飞机。
2、卫星
产业发展,卫星以建立中国自主的安全可靠长期
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应用
服务体系为核心,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重点加强
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卫星
地面系统和卫星
应用系统建设,大力发生卫星综合应用的产业链,加快中国空间设施的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
3、轨道交通方面,要围绕高速、重点、快捷三个方向,重点发展
大型工程、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掌握系统集成和关键
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制度化水平,形成制度创新体系和现代化
产业集群,满足中国轨道
交通建设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4、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面向国内外
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油具开发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
海洋矿产资源装备制造业,围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以及海上作业辅助、服务等环节的需要,重点发展大型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装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分包能力。
5、
智能制造装备方向,面向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推进
智能仪表装备、
智能装备等四大类产品,其中智能专用装备主要包括大型智能
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智能
印刷机械、自动化
纺织机械、环保机械、煤炭机械、
冶金机械等各类专用装备,实现各种制造
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义化,带动整体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
6、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发展工程,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首先要以推进高端装备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产业发展环节,加大
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用一体,重点实施支线飞机和
通用飞机工程,空间工程,轨道交通装备
产业创新提升工程、智能制造产业创新
发展功能等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前景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高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继承;第二,处于
价值链高端,具有
高附加值的特征;第三,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
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
加拿大、欧洲、
俄罗斯等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仍处于全面领先地位,韩国、
新加坡和中国、
巴西、印度等新型国家则奋力追赶。中国高端设备制造业取得辉煌的成就,成功的根基在于多年快速发展的工业基础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及
技术储备。
主要方向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制造企业已经突破了原来传统车间、企业、社会以及国家的限制,如
波音787已经在40多个国家共同组织生产,完成复杂的机电产品的装配和组成。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制资源,融入全球的产业链,参与全球的协作与
市场竞争是一大
发展趋势。
1、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首先信息化加快了产品的开发周期,优化了开发流程。在20世纪40年代,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为
产品规划、
产品设计、
物理样机、
产品测试和生产;而到了本世纪,则是从产品规划开始,历经
概念设计、
数字样机、
详细设计以及到物理样机,直至最后的生产。对比来看,设计制造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生产流程也得到了优化。
2、其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发展的协同,降低了
制造成本。世界三大汽车公司——通用、
福特和戴姆斯·
克莱斯勒联合组建了
汽车零部件采购平台。通过该平台,5万家供应商开展
协同采购,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可见,社会化的分工和协作,构建了
现代产业体系,而制造业企业从“大而全”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利用核心的
竞争力优势的资源实现了利润和
附加值的最大化,真正重组了产业的价值链和
企业的价值链,从原来链式的结合向网状的结合转变。
3、再次,环境的绿色化对制造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世界范围
内环境与经济
社会发展间的矛盾突出,全球
环境资源消耗速度超过地球生态自我更新速度达30%。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其中70%来源于制造业。
4、最后,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占据
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先进
管理理念的应用,新产品真正处于
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已经占了很少部分,而大部分的时间处在研发、采购、销售、存储和售后服务。同时专业化又实现了
成本最小化,制造业正在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制造的服务化已经成为先进制造发展新内容。
综合以上几点,高端
装备制造业正在向
全球化、信息化、专业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而制造技术则正在向高速高精、
自动智能、绿色低碳、高附加值、
增值服务、物流联动等方向发展。
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