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
宗庙。配享太庙指的是大臣凭借生前的勋业,去世后得以祔祀于帝王宗庙,功臣配享是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
发展历程
关于功臣配祀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尚书·盘庚》载:“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周礼》载:“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于
大烝,
司勋诏之。”但商王
武丁以后的甲骨文中,仅记载着
伊尹配享先公、先王,至
武乙以后的卜辞不见有关功臣配享的记载,说明商代功臣配祀制度还不稳定。
相对稳定的功臣配享于帝王庙堂制度始于三国时期的曹魏。《魏书》记载:“昔先王之礼,于功臣存则显其爵禄,没则祭于大烝,故汉氏功臣,祀于庙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勋优著,终始休明者,其皆依礼祀之。”
建安十八年,曹操在
邺城建立魏宗庙。曹丕立国后,将曹节、曹腾和曹嵩合为一庙,而让曹操独享一庙。魏明帝曹叡登基后,于229年将宗庙迁至洛阳,下诏将曹操、曹丕和自己的三祖之庙定为“万世不毁”,开创了帝王在位时为自己确立庙号并且“万世不毁”的先河。青龙元年魏明帝正式实施配享太庙制度。
隋朝、元朝太庙未设有配享功臣(元朝实行皇后配享制,采用“一帝一后”原则)。
名单
曹魏
晋朝
后秦
皇后孙氏(姚兴母)
北魏
献文思皇后,李氏
假黄钺、持节、侍中、相国、录尚书、
都督中外诸军事、
天柱大将军、司州牧、太原王,
尔朱荣(前废帝
元恭时得此荣,后来被废)
北齐
配享神武帝高欢庙庭
使持节、都督冀定等五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太师、开府、录尚书事、咸阳郡公,孙腾
太保,封祖裔
太尉、河东王,潘乐
配享世宗高澄庙庭
太师,万俟受洛干
配享世祖高湛庙庭
太尉、河东王,潘乐
北周
配享太祖宇文泰庙庭
使持节、侍中、都督雍华豳泾原三秦二岐十州诸军事、太尉、尚书令、
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
寇洛刘宋
配享太祖刘义隆庙庭
南齐
配享太祖萧道成庙庭
太尉王俭
镇军大将军陈显达
陈朝
配享高祖陈霸先庙庭
使持节、
通直散骑常侍、平北将军、散骑常侍、
开府仪同三司,
杜僧明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侍中、司空,
周文育侍中、镇右将军、特进、护军将军、
右光禄大夫、
开府仪同三司,
杜棱配享世宗陈蒨庙庭
唐朝
配享高祖李渊庙庭
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司空、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裴寂纳言、宰相、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
刘文静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应国公、赠并州都督、司徒、周国公、太尉、太子太师、
太原王、魏王,
武士彟(
武则天时期追加,后被取消)
配享太宗李世民庙庭
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太尉、
同中书门下三品、赵国公,
长孙无忌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梁国公,
房玄龄(后因其子
房遗爱谋反,被取消)
检校侍中、吏部尚书、总管东宫兵马、尚书右仆射、蔡国公,
杜如晦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国公,
高士廉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行军总管、门下平章政事、卫国公,
李靖工部尚书、检校行台仆射、洛州都督、
左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蒋国公,
屈突通配享高宗李治庙庭
并州都督、太常卿、
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詹事、尚书左仆射、司空、英国公,
李勣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尚书左丞、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北平县公,
张行成吏部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宾客、尚书右仆射、河南郡公,
褚遂良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吏部侍郎、中书令、吏部尚书、蓚县公,
高季辅太子少傅、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郡公,
刘仁轨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右相、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
开府仪同三司、高阳郡公,
许敬宗配享中宗李显庙庭
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文昌右相、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监察御史、凤阁舍人、司刑少卿、同平章事、汉阳郡王,
张柬之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司刑寺少卿、侍中、扶阳郡王,
桓彦范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三品、
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南阳郡王,
袁恕己凤阁侍郎、检校兵部尚书、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齐国公,
魏元忠配享睿宗李旦庙庭
尚书右丞、户部尚书、侍中、吏部尚书、右仆射、子太傅、许国公,
苏瑰尚书右丞、侍中、尚书左丞、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徐国公,
刘幽求太常寺乐工、右武卫中郎将、右骁卫将军、代国公,
安金藏配享玄宗李隆基庙庭
尚书左丞、中书令、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燕国公,
张说配享肃宗李亨庙庭
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宪部尚书、韩国公,
苗晋卿左仆射、集贤院待诏、宰相、同平章事、兼东都留守、太尉、冀国公,
裴冕(《新唐书》)
配享代宗李豫庙庭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尉、中书令、汾阳王,
郭子仪左仆射、集贤院待诏、宰相、同平章事、兼东都留守、太尉、冀国公,
裴冕(《旧唐书》)
配享德宗李适庙庭
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太尉、西平王,
李晟泾原郑颍节度使、总揽西北军政、检校礼部尚书、司农卿、太尉、张掖王,段秀实
左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司徒、中书令、太师、咸宁王,
浑瑊配享宪宗李纯庙庭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
裴度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魏博节度使、太子少保、太尉、凉国公,
李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司徒、南平王,
高崇文配享僖宗李儇庙庭
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太子太傅、夏国公,
李思恭后唐
配享庄宗李存勖庙庭
振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侍中、卢龙节度使、燕王,
周德威昭义节度使、司徒、太保、侍中、中书令、太师、陇西郡王,
李嗣昭配享明宗李嗣源庙庭
宋朝
配享太祖赵匡胤庙庭
配享太宗赵光义庙庭
配享真宗赵恒庙庭
配享仁宗赵祯庙庭
配享英宗赵曙庙庭
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魏国公,
韩琦配享神宗赵顼庙庭
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国公,
富弼(后被取消,靖康年间恢复)
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荆国公、舒王,
王安石 (后被取消)
配享哲宗赵煦庙庭
左仆射、门下侍郎、太师、汝南郡王,
蔡确(后被取消)
配享徽宗赵佶庙庭
尚书左丞、同治枢密院事、知院事、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左仆射、仪国公,韩忠彦
配享孝宗赵昚庙庭
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太保、太师、魏国公、会稽郡王、越王,
史浩配享光宗赵惇庙庭
配享宁宗赵扩庙庭
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右相、宁远军节度副使、太师、沂国公、
福王、
周王,
赵汝愚辽朝
配享圣宗耶律隆绪庙庭
太尉,乌者
金朝
配享世祖完颜劾里钵庙庭
配享太祖完颜旻庙庭
国论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封燕国王、陈国公、金源郡王,
完颜撒改阿舍勃极烈、开府仪同三司、曹国公、金源郡王,
完颜习不失国论昊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辽越国王、辽王,
完颜杲太子太师、保大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源郡王,
完颜忠保大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蜀王,
完颜银术可配享太宗完颜晟庙庭
太师、右副元帅、魏王、许国王、晋国王、辽燕国王、宋王,
完颜宗望保大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蜀王,
完颜银术可西京留守、尚书左仆射、侍中、楚国公、尚书右丞相、
濮王,
韩企先配享世宗完颜雍庙庭
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左丞、平章政事、尚书右丞、中书令,
张浩平章政事、枢密使、右丞相、广平郡王、金源郡王,
纥石烈志宁配享章宗完颜璟庙庭
太师、尚书令、淄王,
徒单克宁(先配享世宗,后改章宗)
平章政事、尚书右丞相、左丞相、左副元帅、萧国公、
常山王、南阳王,
完颜襄参知政事、平章政事、
银青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寿国公,
张万公配享宣宗完颜珣庙庭
平章政事、右丞相、尚书左丞相、枢密使、申国公、延安郡王,
仆散端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平章政事、右丞相、寿国公,
高汝砺元朝
配享武宗海山庙庭
明朝
配享太祖朱元璋庙庭
正殿:
西序:
巢国武壮公华高
东序:
其他増减:
配享成祖朱棣庙庭
配享忠臣庙庭
晋江主簿,史孟常
阴阳训术,杨仕弘
配享旌忠祠
清朝
清朝历史上,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 、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是因为死后无子、绝嗣,故顺治将他们供入太庙。铁帽子王也并非都能入选太庙。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王,西供奉有功大臣。
东殿供
慧哲郡王 额尔衮
宣献郡王 界堪
通达郡王 雅尔哈齐
西殿供
太子太傅、
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谥文襄,
图海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谥文襄,
兆惠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谥文忠,
傅恒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谥文成,
阿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谥文襄,
福康安总督、赠一等宣勇公,
和琳,嘉庆元年,
清高宗命配飨太庙,嘉庆四年,
和珅诛,清仁宗命撤出太庙。
名单特点
配享太庙历代入选人数少
从曹魏至清朝,各朝代配享太庙功臣人数总体较少,曹魏、西晋、唐朝、宋朝、金朝、明朝、清朝共7朝配享太庙人数不足200人,其中人数最多的唐朝也仅44人,而西晋、明代人数则不足20人。明洪武二年设立
功臣庙,用大臣的功绩大小作为排序标准,共有21人入庙,但其中配享太庙的仅为10人,可见入选太庙标准之严格。与此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皇帝均有功臣配享,曹魏、西晋、金国、明代有功臣配享的皇帝数量比例不足50%。
大多为建立功勋的开国功臣
配享太庙的基本要求为建立重大功勋,而开国大臣都跟随皇帝建立新皇朝,因此也是配享太庙的主要选择对象。各朝代中,开国功臣入选太庙除了唐代、宋代外,比例均大于50%,魏、晋两代配享太庙功臣全部来自开国功勋。从时间上看,配享太庙的大臣主要集中于王朝前期,中后期入庙大臣较少。
多数朝代配享功臣以武臣为主
由于配享太庙大臣多为开国功臣,因此入庙武臣比例较高,除唐、宋二代因重文治而文臣占主导外,其余各朝代武臣比例明显大于文臣,明代甚至有“太庙专以武臣配享”之制,明清两代配享太庙的文臣寥寥可数,明代1名文臣,清代3名文臣(含1名亲王)。
配享功臣增补迁入多,被罢黜或替换者少
纵观历朝,不少大臣去世多年后被后继皇帝增补入庙,例如唐玄宗天宝六年即追授11人入太庙,明嘉靖皇帝追授4人入太庙。但也有少数大臣入庙后因各种原因被罢黜或替换,例如唐代武士彟(武则天父亲)于唐高宗时期入庙,武则天死后唐睿宗将武士彟迁出;许敬宗于武则天时期入庙,在中宗时期被迁出;房玄龄于唐太宗时期入庙,唐高宗时因受次子谋反牵连而被迁出;明代姚广孝于仁宗时期入庙,嘉靖时期以和尚不适宜立于太庙而被迁出,由刘基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