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彦威(872年-928年),字子重。洺州曲周县(今河北省曲周县)人。唐末至
五代时期名将。
人物生平
效力梁朝
霍彦威是
洺州曲周县人,生于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他少年时遭遇唐末兵乱,十四岁时在村落间被
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帐下大将
霍存掠得,霍存因其为人俊爽,于是养以为子。霍彦威年未
弱冠,其声名已为朱全忠闻知,被朱全忠招致左右征战,屡立战功。曾经在交战中被流箭射中,自此瞎了一只眼。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霍彦威自开封府
押衙、右亲从
指挥使、
检校司空被授为右龙骧军使。次年(909年),自
右监门卫将军改授左天武军使,再升为
右监门卫上将军。
乾化三年(913年),与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袁象先等协助东京留守
朱友贞杀死篡位者
朱友珪,随后朱友贞继位,即后梁末帝。霍彦威因功被授为
洺州刺史,转任
河阳军(治河阳,今
河南孟县西三十五里)
留后。
贞明元年(915年),邠州留后
李保衡背叛岐王
李茂贞,举城归降后梁,末帝当即升霍彦威为邠州
节度使,前往接收。同年五月,李茂贞派大将
刘知俊领重兵来袭,霍彦威与诸军都指挥使黄贵等据城固守,长达一年多(《旧五代史·刘知俊传》作“半载”),岐军仍不能攻下邠州。在此期间,霍彦威每次俘获
岐国士兵,一定将其放还,“秦人怀其惠”,适逢后梁援军抵达,这才不再侵扰。
后被改授为宣义军(治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城关)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北面行营副招讨等使,加官至
特进、检校
太傅。贞明三年(917年)正月,又移镇
郓州,任
天平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任北面行营招讨使,统领大军,与晋军相持河上。后因屡次战败,被降授为陕州
留后。
归降庄宗
龙德三年(923年),晋王
李存勖称帝,建立
后唐政权,即后唐庄宗。同年底,庄宗奇袭灭梁,进入后梁都城汴州,霍彦威自陕州疾驰至汴州请罪,被庄宗下诏赦免。
一天,庄宗在崇元殿宴请诸将,霍彦威与另两位后梁降将
段凝、
袁象先等参会。酒酣耳热之际,庄宗举酒致意天平军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
李嗣源说:“此席上的宴客,都是我前年的劲敌,能在一天之间同时与我欢宴,是由于你任前锋的功劳。”霍彦威等闻讯惊恐,出席谢罪,庄宗说:“我与总管(指李嗣源)说笑而已,你们不用害怕。”借机赐他们御衣、器币等,君臣尽欢而罢宴。不久后,霍彦威自镇国军留后被调为保义军留后。
同光二年(924年)正月,霍彦威随李嗣源抵御
契丹入侵,援救幽州,任北面招讨副使。四月,庄宗特赐霍彦威姓名为李绍真。同月,
潞州(今山西长治)小校
杨立煽动军士据城哗变,李绍真授招讨副使,再随招讨使李嗣源平叛。平叛成功后升任
武宁军节度使。李绍真善于言谈,颇通交际,深受李嗣源器重。
从龙之臣
同光四年(926年),效节军指挥使
赵在礼在魏州作乱,李嗣源奉命讨伐,李绍真也破其将赵太于邢州,与李嗣源在魏州会师。三月八日,从马直军吏张破败率众哗变,逼迫李嗣源造反,李嗣源初尚不肯,军士“抽戈露刃”,一再胁迫,李绍真、
安重诲等人踩着李嗣源的脚,让他暂且应诺。李嗣源只好率部进入魏州,与赵在礼合兵,李绍真也随侍,被叛军元凶
皇甫晖等忌恨,险遭杀害,他用计开脱,才幸免于难(一说李绍真没有进城,而是与所部留驻城外)。城外各军听闻二人合势叛乱,纷纷散逃,只有李绍真的镇州兵五千人驻扎在魏州城的西北角。两天后,李嗣源出城,在李绍真所部护送下前往魏县,准备回到镇州,但李绍真与安重诲劝说李嗣源南下夺取帝位。
四月,李存勖死于
兴教门之变后,李绍真随李嗣源进入洛阳,带头率群臣
劝进,一度劝李嗣源改易国号,最终李嗣源决定不改国号,先以监国身份摄政,后正式继位,改元
天成,是为后唐明宗。在此期间,李绍真的权势达到顶峰,史称“旬日之间,内外机事,皆决于彦威(指此时的李绍真)”。大权在握后,李绍真擅自逮捕将军段凝、
温韬下狱,准备按律将其治罪。安重诲劝道:“温、段二人罪大恶极,背叛梁室,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现在主上(指明宗)平定内乱,希望安定天下,难道是您报仇的时机吗?”李绍真这才停止,后仍将二人“放归田里”,不久赐死。
五月,李绍真申请将名字改回霍彦威,得到允准。
移镇平卢
天成元年(926年)五月,霍彦威加兼侍中,移镇郓州,出任天平军节度使。此前
平卢军青州指挥使王公俨乘乱杀死监军杨希望,掌握青州,不肯接纳前节度使
符习。明宗于同年八月派霍彦威移镇青州,授王公俨为登州刺史。霍彦威抵达淄州后,聚集兵力,一面逼迫王公俨赴任,一面鉴于其人初心不良,派兵在北海县逮捕王公俨,将其斩杀。
天成二年(927年)三月,霍彦威被加授为检校
太尉兼
中书令。十一月,霍彦威入汴州觐见,得到明宗厚待,直到月末方才归镇。霍彦威不通治道,但随他出生入死的智囊
淳于晏,颇通理政之道,故而霍彦威对淳于晏言听计从,在地方少有过失。
生荣死哀
天成三年(928年)十一月,霍彦威病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七岁。讣讯奏至朝中时,明宗正在近郊,听到消息,“掩泣归宫”,为他
辍朝三日,直到该月末仍不奏乐,以表示自己的哀悼之意。次年(929年)六月,下诏以
三公礼仪安葬霍彦威,特赠
太师,赐
谥号“忠武”。之后,明宗诏命尚书左仆射
李琪撰《霍彦威神道碑》(今已佚)。
北宋乾德(963年-968年)年间,
宋太祖诏令建后唐明宗庙于
洛州,以霍彦威与工部尚书兼
平章事任圜配飨明宗庙庭。
主要影响
后梁末帝时代,霍彦威镇守邠州,抵抗岐国大将
刘知俊的围攻。入后唐之后,随李嗣源平定潞州叛乱,在涿州击败契丹,又在赵在礼谋叛时领别部在邢州击败叛将赵太。邺都兵变时,力劝李嗣源同意谋反,并建议其举兵南下。兴教门之变后,霍彦威拥戴李嗣源称帝,“首率群臣劝进”,一时之间,“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对于李嗣源的成功夺位起到重要作用。
历史评价
李存勖:朕思在德胜寨时,霍彦威、
段凝皆予之勍敌。终日格斗,战声相闻,安知二年之间,在吾庑下。(《旧五代史》引)
康延孝:段凝素无武略,一朝便见大用;霍彦威、王彦章皆宿将有名,翻出其下。(《旧五代史》引)
李嗣源:故平卢军节度使霍彦威,勋名显著……。(《故平卢军节度使霍彦威以三公礼葬敕》)
轶事典故
与幕僚
霍彦威还是小校时,士人
淳于晏便成为他的门客。一次,霍彦威兵败,只身逃脱,左右亲随无人跟从,唯有淳于晏仗剑护卫,徒步奔走于草莽之间。自此之后,霍彦威感恩淳于晏的义气,二人亲密无间,相得甚欢。等到他历任各镇节使,淳于晏都任其
从事,无论公务私事,“事无巨细,皆取决于晏;虽为幕宾,有若家宰”。之后各镇节度使招用门客,往往加以效仿,当时称这种现象为“效淳”。霍彦威所到之处有能政之名,均由淳于晏之力。
霍彦威镇平卢军时,因幕僚
张可复为人滑稽,喜欢推诿避事,给他取了一个“奸兔儿”的称号。
不知礼数
霍彦威出身武夫,不通礼仪。在天成二年(927年)后唐明宗平定宣武节度使
朱守殷叛乱后,他派使者献两箭祝贺,明宗也回赐两箭。霍彦威“以臣传箭于君”被史家抨击为“非礼也”。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