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门之变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所发生的一场政变
兴教门之变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所发生的一场政变,导致后唐庄宗李存勖被杀。
事件背景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胆识过人,英武更胜其父。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袭王位。李克用临死前,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叛离麾下的刘仁恭,攻克幽州;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三是消灭后梁皇帝朱全忠(原名朱温,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经过十多年的征战,李存勖完成了父亲的遗命,于公元923年灭后梁,统一北方。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不久后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李存勖称帝后,他自以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敌人已消灭,就不再图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称帝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伶人受到宠幸,可以在宫中自由出入,和皇帝打打闹闹,侮辱戏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镇为了求他们在皇帝面前说句好话,还争着向他们送礼。李存勖还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还下令召集逃离在各地的原唐朝宫中的太监作为心腹,派他们担任宫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将领们受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没有进身之路,一时怨声四起。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到民间去抢民女人宫。有一次,他们竟抢走了驻守魏州的将士们的妻女一千多人,将士都十分愤恨。李存勖已弄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事件经过
926年,河北多地接连发生兵变,而征蜀大军在班师回朝的途中也发生叛乱,耽误了归程。李存勖无奈之下,只好起用自己并不十分信任的李嗣源为将,带领番号“从马直”的皇帝亲军前往河北平叛。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辅佐李氏父子多年,战功赫赫,在军中颇具声望,此时的侍卫亲军将士对李存勖早已失望透顶,遂于阵前哗变,联合叛军拥立李嗣源称帝。李存勖闻变,急忙率余部亲征。无奈大势已去,兵士于途中纷纷叛逃,只好又仓皇退回洛阳。旋即,洛阳城内也发生兵变,伶人出身的军官郭从谦率军打入宫城,李存勖在混战中被乱箭射中而亡,最后又被伶人放火焚尸,史称“兴教门之变”。
事件结果
洛阳大乱,李嗣源遂率军入城,平定局势,先被群臣拥戴为监国,不久后在李存勖的灵柩前正式继位并改名李亶。李继岌此时已率军行至渭南,但洛阳兵变消息传来后,其部属闻讯溃散,他也被迫自缢而死。征蜀大军随后在副使任圜的率领下,归附李嗣源。李嗣源登基时已年届六旬,一生戎马控偲,目不知书,但却颇知民间疾苦,即位后改革弊政,惩贪反腐,裁冗减税,并身体力行戒奢崇俭,称得上是勤政爱民,后唐本已衰败的国势也随之呈现“小康之治”的中兴局面。933年,趁李嗣源病重,其子李从荣密谋夺位,事泄后被杀身亡。而李嗣源病中闻变,导致病情加剧,只能仓促决定由三子李从厚嗣位,随即撒手人寰。934年,李从珂即位后,先派人杀了李从厚,又对石敬璃严密监视,百般防范。936年,李从珂也想用“调任”的方式削弱石敬璃的实力,后者同样起兵叛变,指责李从珂即位非法,应将皇位让给李嗣源的幼子李从益,并暗中向契丹割地称儿,求得援助。后唐的平叛军队因对契丹的驰援毫无戒备,以致大败,军心不稳下投降了石敬璃,与契丹军一同南下进逼洛阳。李从珂眼见大事去矣,举族与曹太后登楼自焚,后唐遂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1 22:54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