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1163年),字浩然,渤海族,辽阳(今辽宁沈阳)人,中国金朝宰相。
人物生平
支持改革
女真文化是借鉴于契丹、汉文化而开启的。使女真人最先接触到契丹、汉文化的是一些仕辽而又汉化很深的渤海人。926年,辽朝灭亡
渤海国,改为
东丹国,以
耶律倍为王,后来南迁到
辽阳,从此以后辽阳便成为渤海大姓聚居的地方。在这些大姓中,张浩一家尤其显贵。张浩的家族本来姓高,是
高句丽王室后裔,曾祖高霸改姓张,曾任辽金吾卫上将军,祖父张祁、父张行愿也都是辽朝的官吏。渤海在唐时已通用汉字,张浩出身宦官人家,不仅熟通汉文化,更通晓中原文物制度,这使他在
女真族的
封建制改革中能够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天辅年间,
金太祖破辽东,张浩前去投奔宫政,得到赏识,立为义子。太祖以他为“承应御前文字”(《金史、张浩传》,以下凡未注出处者皆引此传),办理文字事务。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赐
进士及第,授秘书郎。先后受命修宫室、定朝仪、“管勾御前文字”。熙宗时,由户、工、礼三部侍郎升为礼部尚书,参与“详定内外仪式”,在熙宗时的一系列改革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1149年,海陵王杀熙宗自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镇压女真贵族的同时,他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和
渤海人。张浩也受到海陵王的重用。海陵王夺取帝位后,召张浩为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天德二年(1150年)十一月,进拜
尚书左丞。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进拜
平章政事,二年二月,拜
尚书右丞兼
中书令,三年二月,又进拜
左丞相兼侍中。
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废中书、门下两省,只存
尚书省。六年七月,张浩以左丞相进为太傅、
尚书令、司徒。海陵王统治时期,张浩进入金朝中央最高领导机构,使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一时期,他所从事的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是营建中都。
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海陵王命张浩等增广燕京、营建宫室。
金世宗即位后,拜张浩为太师、
尚书令。此时张浩已年老多病,但他仍协助世宗实行汉化政策。当时,有人主张罢科举,世宗不敢决定,说:“吾见太师议之。”张浩入见,世宗问他:“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张浩回答说:“有。”世宗问:“是谁。”张浩回答说:“
秦始皇。”世宗对左右说:“岂可使我为秦始皇乎。”废除科举的议论遂止。
练达政务
张浩身仕五朝,任宰相十余年,是一个练达政务的能干的官吏。熙宗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相当激烈。
右丞相韩企先死后,
宗弼开始排斥韩企先一派的汉臣。田珏原是韩企先提掖的
汉官,任
吏部侍郎。韩企先临死前,向宗弼推荐他作宰相。韩企先死后,宗弼借故杀田珏,被牵连者达几十人,
尚书省为之一空。张浩因与宗弼信任的汉臣
蔡松年友善,受命行六部事。他办事干练,讲究效率,很受人们的称道。
熙宗统治后期,为免受朝廷派系斗争的牵连,张浩以有病为由,请求到外地作官。他曾做过彰德军
节度使、
燕京路转运使、平阳尹等官,很有政绩。他任平阳尹时的政绩,更为人们所称道。平阳地区治安状况不好,为盗的很多。临汾有个男子在夜里抢夺民家妇女,张浩将他逮捕,并出榜杀了他。从此,为盗的就减少了。在平阳的近郊有淫祠,郡里的人都很信奉他。庙祝、田主趁机争夺香火的利益,累年不决。成为民害。张浩命人拆毁淫祠,把供奉的神像投到水里。从此,强宗黠吏屏迹,不敢再犯,郡中大治。世宗时,
杨伯雄任平阳尹,也很有政绩。平阳百姓赞扬说:“前有张,后有杨。”
明哲保身
熙宗、海陵王统治时期,是
女真族由奴隶制向
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形势十分复杂。在政治斗争的漩涡里,人们升降沉浮,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弄得不好,甚至会把命丢掉。但是,在这种纷乱的局势下,张浩却“无事不为,无役不从,为相最久”,官运亨通,很少受大的打击。究其原因,主要和他善于明哲保身有关。
皇统六年(1146年)二月,右丞相
韩企先病死,
宗弼开始排斥朝中韩企先一派的汉臣。吏部侍郎田珏被指控结纳朋党,被排挤出朝。次年六月,田珏以结党专擅罪被处死,株连
尚书省汉臣多人,尚书省为之一空。在这种情况下,张浩受命行六部事。由于办事干练,人们很佩服他的才能,这本是他施展才能的好机会,但他看到当时政局混乱,大狱迭起,决心离开京师避祸。他以身体有病为名,请求到外地做官。熙宗晚期,他先后任彰德军节度使、平阳尹等官,直到海陵王即位,才又被召还京师。
海陵王统治时期,张浩因办事干练、营建中都有功,很受重用,担任宰相多年。但他却处处小心谨慎,遇事不敢坚持己见,甚至违心地去做他不愿做的事。
正隆三年(1158年),海陵王为了南侵宋朝,准备迁都
汴京(今河南开封),把这里作为进兵江南的大本营。他派张浩和
敬嗣晖营建汴京宫室。营建汴京宫室非张浩所愿,他委婉地对海陵王说:“往岁营建中都,天下乐然趋之,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海陵王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他也就没有坚持,违心地到汴京去营建宫室。在修建宫室过程中,海陵王时常派宦官梁充去视察。当时,汴京工程浪费惊人,“一殿之费以亿万计”,梁充见了还说不够华丽,有时甚至命令毁掉重建。张浩以丞相之尊,“曲意事之”(《
金史、梁充传》),不敢得罪他,害怕他到海陵王身边说自己的坏话。
海陵王一心想南侵宋朝,进而统一江南。对此,张浩是不赞成的。但是,当海陵王向他征求意见时,他却不敢正谏,只用婉转的话来回答,想以此稍止海陵王用兵江南。他上奏说:“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海陵王听了这话很觉吃惊,说:“何以知之。”张浩回答说:“
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海陵王虽然喜欢他的话,但并不听从。
海陵王南伐失败,在扬州兵变中被杀,留守在汴京的太子光英也被杀死。张浩见大势已去,便派
户部员外郎完颜谋衍向金世宗上贺表,表示拥戴,又作起金世宗的宰相。
对张浩的为人,海陵王颇有些不以为然。:他曾说:“
左丞相张浩练达政务,而颇不实。”(《金史、
纥石烈良弼传》)。他重用张浩,主要是看中他的才干,却不十分信任他。《
金史》说海陵王对张浩“用之厚,遇之薄”,不是没有道理的。
营建宫室
金太宗张浩即参与大内宫室营建,制定朝仪,后又与伯德特离补一起修缮东京宫室。
海陵王最重大的改革,就是把金朝的都城从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迁到燕京(北京市)。而在这一改革中,张浩起了重大作用。张浩营建燕京,仿汉人都城宫室制度。都城周围七十五里,共十三个城门,宫室及凉位十六。宫城的前廊,东西各二百余间,分为三节,每节为一门。宫城东西转各有廊百间,驰道两旁种植柳树,廊脊覆上碧瓦,宫阙殿门则纯用碧瓦。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定都燕京,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于是改为中都。张浩又请求凡四方的百姓愿意居住在中都的都免除十年的赋役,以实京师。海陵王采纳了他的意见。海陵王迁都燕京奠定了金、元两代京都规模,对其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推进汉化
熙宗时,张浩参与“详定内外仪式”,在熙宗时的一系列改革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金世宗即位后,拜张浩为太师、尚书令。此时张浩已年老多病,但他仍协助世宗实行汉化政策。在张浩的帮助下,世宗坚定了实行科举制度的决心。张浩还以荐举人才为己任,世宗时,他荐举的纥石烈志宁、杨伯雄等人,后来都成为名臣。
史籍记载
《金史·张浩传》
张浩,字浩然,
辽阳渤海人。本姓高,东明王之后。曾祖霸,仕辽而为张氏。天辅中,辽东平,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赐
进士及第,授秘书郎。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权签
宣徽院事,管勾御前文字,初定朝仪。求养亲,去职。起为赵州刺史。官制行,以
中大夫为大理卿。天眷二年,详定内外仪式,历户、工、礼三部侍郎,迁礼部尚书。田珏党事起,台省一空,以浩行六部事。簿书丛委,决遣无留,人服其才。以疾求外,补除彰德军节度使,迁
燕京路都转运使。俄改平阳尹。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事之。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累年不决。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强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郡中大治。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海陵召为户部尚书,拜
参知政事。天德二年,丁母忧。起复参知政事,进拜
尚书右丞。天德三年,广燕京城,营建宫室。浩与燕京留守
刘筈、大名尹卢彦伦监护工作,命浩就拟差除。既而暑月,工役多疾疫。诏发燕京五百里内医者,使治疗,官给药物,全活多者与官,其次给赏,下者转运司举察以闻。
贞元元年,海陵定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改
析津府为
大兴府。浩进拜
平章政事,赐金带玉带各一,赐宴于鱼藻池。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从之。拜尚书右丞相兼侍中,封潞王,赐其子汝霖
进士及第。未几,改封蜀王,进拜
左丞相。
正隆二年,改封
鲁国公。表乞致仕。海陵曰:“人君不明,谏不行,言不听,则宰相求去。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则求去。卿于二者
何居。”浩对曰:“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养病之地也,是以求去。”不许。
海陵欲伐宋,将幸汴,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与
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不听。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浩不敢正谏,乃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对曰:“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浩至汴,海陵时时使宦者梁珫来视工役,凡一殿之成,费累巨万。珫指曰:“某处不如法式。”辄撤之。浩不能抗而与之均礼。汴宫成,海陵自燕来迁居之。浩拜太傅、
尚书令,进封
秦国公。
海陵至汴,累月不视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诸将。浩欲奏事,不得见。会海陵遣周福儿至浩家,浩附奏曰:“诸将皆新进少年,恐误国事。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而海陵部署已定,恶闻其言,乃杖之。海陵自将发汴京,皇后、太子居守。浩留治
尚书省事。
世宗即位于
辽阳,扬州军变,海陵遇害。都督府使使杀太子光英于南京。浩遣户部员外郎
完颜谋衍上贺表。明.年二月,浩朝京师,入见。世宗谓曰:“朕思天位惟艰,夙夜惕惧,不遑宁处。卿国之元老,当戮力赞治,宜令后世称扬德政,毋失委注之意也。”俄拜
太师、
尚书令,封南阳郡王。世宗曰:“卿在
正隆时为首相,不能匡救,恶得无罪。营建两宫,殚竭民力,汝亦尝谏,故天下不以咎汝,惟怨正隆。而卿在省十余年,练达政务,故复用卿为相,当自勉,毋负朕意。”浩顿首谢。居数日,世宗谓浩曰:“卿为尚书令,凡人材有可用者,当举用之。”浩举纥石烈志宁等,其后皆为名臣。
浩有疾,在告者久之。遣左司郎中
高衎及浩侄汝弼宣谕。浩力疾入对,即诏入朝毋拜,许设座殿陛之东,若有咨谋,然后进对。或体中不佳,不必日至省中,大政可就第裁决。浩虽受诏,然每以退为请。三年夏,复申前请。乃除判东京留守。疾不能赴任,因请致仕。
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曰:“谁欤。”浩曰:“秦始皇。”上顾左右曰:“岂可使我为始皇乎。”事遂寝。
是岁,薨。上辍朝一日。诏左宣徽使赵兴祥率百官致奠,赙银千两、重彩五十端、绢五百匹。谥曰文康。
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庙廷。泰和元年,图像衍庆宫。子汝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