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
唐代中期名将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省临潭县)人。唐朝中期名将,左金吾卫大将军李钦之子。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晟出身军伍世家,十八岁便投身军旅,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他身高六尺,勇武绝伦,善于骑射,曾一箭射杀吐蕃猛将,名扬军中。
屡建边功
广德元年(763年),李晟被凤翔节度使高升召入凤翔军,补任为列将。他平定叠州羌、宕州连狂羌叛乱,累功升至左羽林大将军。后来,李晟又讨平党项羌,因功加授特进光禄卿,不久又改授太常卿。
大历四年(769年),吐蕃进犯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李晟时为凤翔右军都将,率一千士卒兵出大震关(在今陕西陇县西),直奔临洮。他屠灭吐蕃定秦堡(在今甘肃临潭),生擒堡帅慕容谷钟,迫使吐蕃解除灵州之围,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左金吾卫大将军、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
大历八年(773年),凤翔节度使马璘被吐蕃军围困于盐仓(在今甘肃泾川西北)。李晟率部横击吐蕃,在乱军之中救出马璘,因功获封合川郡王。他威名远振,引起马璘的忌惮,被遣入京中为宿卫,担任右神策军都将。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继位,剑南节度使崔宁入京朝觐。吐蕃、南诏联军趁机进犯剑南,蜀中震动。唐德宗任命李晟为太子宾客,命他率神策军四千人,与左金吾卫大将军曲环所率的五千范阳军一同援救剑南。李晟取道漏天(在今四川雅安)、连取飞越、肃宁等城,横渡大渡河,击破吐蕃军,斩首一千余级。吐蕃退走。此时,曲环所部在七盘再次击破蕃诏联军,进克维州茂州。李晟穷追吐蕃军至大渡河外,与各路唐军会合,大败蕃诏联军,斩首六千级,俘获敌军颇多。蕃诏联军有近十万人被困山谷,因饥寒坠崖而死。
征战河朔
建中二年(781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叛乱,兵围临洺(治今河北永年)。李晟被任命为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与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合兵援救临洺。他在双冈(在今河北邯郸西北)大败魏军杨朝光部,并乘胜追击,与田悦战于临洺。当时战况激烈,唐军各部皆退却。李晟率部冲锋,踏着坚冰渡过洺水,横击魏军,使得唐军重新振作,合力击破田悦。
建中三年(782年),李晟又在洹水击破田悦,乘胜进军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因功被授为左散骑常侍、魏府左司马。当时,幽州节度使朱滔、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因不满朝廷封赏,遂与田悦勾结,并率军围困赵州(今河北赵县)。李晟建议联合义武节度使张孝忠,合兵攻打范阳(今北京),以迫使王武俊从赵州撤军。唐德宗允其所请,将莫仁擢、赵光铣、杜季泚等禁军将领调拨至李晟麾下,并加授李晟为御史大夫。李晟领军北进,果然逼得王武俊撤军退走。
建中四年(783年),李晟联合义武军,将幽州将领郑景济围困于清苑(今河北保定),并掘水灌城。田悦、王武俊纷纷派军来援,但都被李晟击败。朱滔又亲自来援,并以大军包围李晟所部。李晟内攻郑景济,外抗朱滔,与敌军相持数月。后来,李晟重病卧床。部将共议,决定从清苑撤离,退保定州。朱滔惮于李晟威名,也不敢派兵追击。
讨平泾乱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镇士卒在长安哗变,拥立朱泚为帝,唐德宗仓皇逃奔奉天(治今陕西乾县),史称泾原兵变。当时,李晟已经病愈,正欲再次挥师北进,却接到诏令,让他回师勤王。张孝忠因义武军正陷于朱滔、王武俊威胁之下,不肯让李晟率军离去。李晟留下儿子李凭为质,又解下玉带贿赂张孝忠的亲信,方得带兵西归。不久,李晟兵至渭北,驻军于东渭桥(在今陕西西安东北),被拜为检校工部尚书、神策行营节度使。
兴元元年(784年)二月,李晟以战败之罪,斩杀神策军将领刘德信,兼并其部队。当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自河北前来勤王,驻军于咸阳。他担心李晟独当一面会分去自己的功劳,便奏请朝廷,表示要与李晟合兵一处。朝廷命李晟移营。李晟遂率部转移至陈涛斜(今陕西咸阳东),与李怀光合营。但李怀光却迟迟不肯进兵。李晟请李怀光出兵收复长安,并请命率部担任前锋,却被李怀光拒绝。
李怀光上奏皇帝道:“神策军给养赏赐比地方部队优厚,军中非常不满,我没法解释。”唐德宗派翰林学士陆贽到李怀光营中安抚,并与李晟一同商讨军粮供给之事。李怀光想要李晟自己请求减少粮食供给,使他失去士兵的拥护,于是道:“军饷和赏赐不平等,军队怎么打仗?”陆贽多次用眼色暗示李晟,李晟回答道:“您是元帅,全权处置军政事务,我只领一支部队,听从您的命令,至于增减军饷的事,您看着办。”李怀光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李怀光驻军咸阳八十余日,以等待战机为借口,始终不肯出兵,暗中勾结朱泚,反叛迹象逐渐暴露。李晟害怕自己的部队被李怀光吞并,上奏皇帝道:“应先采取措施应变,请调偏将赵光铣、唐良臣、张彧为洋、利、剑三州刺史,各自领兵守卫,保证关中与四川的交通畅通。”朝廷没有回音。此时,吐蕃欲助朝廷消灭朱泚,德宗打算督战咸阳。李怀光认为皇帝要夺他兵权,图谋更加急迫。不久,李晟以有诏令为名,移军东渭桥,脱离李怀光。几日后,李怀光吞并鄜坊节度使李建徽、神策行营节度使杨惠元的军队。
唐德宗逃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因骆谷道路狭窄,粮食供应困难。德宗很后悔没有听从李晟的建议,又担心地问浑瑊道:“李晟兵力孤绝,能打胜吗?”浑瑊道:“李晟秉性忠义正直,意志不可动摇,我预料他一定能打败叛军。”德宗方才安心,并晋升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晟接受任命时,边拜边哭道:“京师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大家都不肯进兵,谁能收复它呢?”于是修理衣甲武器,加高城墙,挖深濠沟,筹划收复京师。
此时,李晟率领孤军处于朱泚与李怀光之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处境极为险恶。李晟一方面谦词厚币,假装对李怀光诚心诚意;另一方面,又命张彧代理京兆少尹,征调京城周围的赋税。李晟集合全军训话道:“国家多难,皇帝流亡,目睹危难,为节义而死,是我们份内的事。你们此时不杀匪首,立功博取富贵,就不是英雄豪杰。”三军将士皆愿效死命。同时,骆元光统领的华州军、尚可孤统领的神策军,以及戴休颜统领的奉天军、韩游瑰统领的邠宁军,都接受李晟指挥。
此时,李怀光方才恐惧。李晟写信公开斥责他,让他打败朱泚立功赎罪。李怀光不听,又害怕李晟的袭击,于是逃奔河中。不久,李晟兼任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又兼京畿、渭北、鄜坊、丹延节度招讨使。这时,唐德宗欲西去成都,李晟却认为皇帝应留在梁汉之地,以安天下人心。784年(兴元元年)四月,李晟被加封为鄜坊、京畿、渭北、商华副元帅。
当时,李晟与许多神策军将领的家属都在长安城中被朱泚当作人质。有人提起此事,李晟流泪道:“怎么能顾惜自己的家庭呢?”此外,李晟与部下一起同甘共苦,以忠义和情谊激发军心,全军始终没有怨言。
李晟领兵攻打长安通化门,叛军不敢出战。次日,李晟集合将领们询问如何攻取长安。众将都要求先攻外城,然后扫清皇宫里的敌人。李晟却认为:“叛军若设伏兵与我巷战,居民会喧闹溃散。叛贼的精锐士兵集中在皇苑中,直接进攻这里,是挖他的心腹要害,想逃跑都来不及。”于是从东渭桥移营到光泰门,以大军直逼都城,大败朱泚部将张庭芝、李希倩。
当时华州军营在北边,兵力较少,叛军集中进攻。李晟率精兵前去援救,两破敌军,乘胜进入光泰门。叛军逃奔白华,叛军哭声整夜不停。次日,李晟再次出兵。众将都请求等西部军队来到再夹攻,李晟道:“叛军已经失败,应该乘胜消灭。如果等候西边的部队,这会给他们再起的机会,对我们没有好处。”于是把全军召集到光泰门,令王佖、李演率领骑兵,史万顷率领步兵,进抵皇苑北面。
李晟派人先在夜里拆毁二百步长的皇苑围墙,作为进兵通道,等到李演等人来到时,叛军已经用栅栏堵住。李晟怒叱诸将道:“怎敢如此放纵敌人,我当先杀了你们。”史万顷害怕,率领其部众首先冲进,拔去栅栏攻入皇城,王佖带领骑兵跟随其后进击,叛军大败。官军分路前进,姚令言率领叛军仍在顽抗。李晟命令决胜军使唐良臣率领步骑兵进逼,且战且进,到了白华门,叛军有数千骑兵出现于官军的后面,李晟率领一百多骑兵回身抵御,左右的人呼喊:“相公(李晟)来了。”叛军都惊恐逃散。朱泚率领败兵逃离长安,李晟派遣兵马使田子奇追击,其余叛军相继投降。
李晟驻军在含元殿前,住在右金吾卫驻所,并命长安、万年县令,分头慰问居民,军队秋毫无犯。住在远处街坊的居民,过了一夜才知道朝廷的军队已经进城。次日,李晟屯兵安国寺,斩杀跟随朱泚叛乱的人,表彰坚贞不屈者,并要求赦免被迫从贼的人。
捷报传到梁州,德宗流泪不止。群臣前来祝贺,道:“李晟荡平凶恶的叛贼,但市场摊铺没有移散,宗庙没有惊动,长安居民未受惊扰,即使是三代时用兵,也不能超过他。”皇帝说:“上天生下李晟,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哪里是我一人的福气呢?”封李晟为司徒,兼中书令,实封一千户。李晟派大将吴诜到宝鸡清理道路,并请求亲自去迎接和保卫皇帝车驾,德宗没有答应。
德宗从梁州回来,李晟身穿甲胄在三桥迎接皇帝,德宗停马慰劳他。李晟两次跪拜叩头,向皇帝祝贺,又道:“陛下的臣子,不能很快消灭叛贼,致使陛下两次流亡,是我不称职的罪过,请定我的死罪。”拜伏在道路的左边,德宗感动得掩面流泪,命给事中齐映扶起他,让他回到自己的位置;又赐他府宅、良田、园林等。李晟进府宅时,京兆尹设帷帐,教坊奏乐作为前导,皇帝命令将相送他回家。德宗在东渭桥为李晟立纪功碑,亲自撰写碑文,又命皇太子录下碑文副本,赐给李晟。
防御吐蕃
收复长安后,李晟考虑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北)临近边界,且为军事重镇,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发生兵祸,为此,他主动奏请前往泾州。于是,德宗命李晟兼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进驻泾州。
当时宦官尹元贞持符节巡视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华州(今陕西省华县),擅自到河中抚慰李怀光。李晟上表弹劾尹元贞假借皇帝命令,想为叛乱的元凶开脱罪责,请皇帝治尹元贞的罪,又认为李怀光有五个不可赦免的原因,请求率五千精兵打败叛贼。德宗刚把进攻叛贼的任务交给马燧浑瑊,因而没有答应。
吐蕃对李晟极为畏惧,大相尚结赞对他尤为厌恨。他们认为唐朝的名将只有李晟、马燧、浑瑊三人,于是实施反间之计,派遣使者通过马燧请和,再通过会盟之际劫虏浑瑊,出卖马燧。786年(贞元二年)九月,吐蕃兴兵进犯陇州(今陕西省陇县),却不掠夺,并道:“召我来,何不以牛酒犒劳?”然后慢慢退去,以此来离间李晟。李晟派王佖率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汧城(今陕西省陇县东南镇),击破吐蕃军,几乎生擒尚结赞。不久,李晟又派野诗良辅攻占吐蕃摧沙堡。
尚结赞多次遣使求和。李晟入朝觐见,认为吐蕃不可相信。宰相韩滉支持李晟的意见,请求调发军粮供给李晟,让其攻击吐蕃。此时德宗厌恶战争,疑心将帅生事以获取功劳。适逢韩滉去世,而执政的张延赏又与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进行诋毁,认为不能让李晟久握兵权,并推荐刘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边事,让他们立功来压制李晟。德宗竟然采纳了张延赏的意见,削去李晟的兵权。
晚年生活
787年(贞元三年)三月,德宗在宣政殿召见李晟,册封他为太尉、中书令,又命他在尚书省治事。同年闰五月,浑瑊吐蕃在平凉会盟,果然被吐蕃劫持,而马燧也被罢免河东节度使之职。
793年(贞元九年),李晟去世,终年六十七岁。德宗得知后流涕不止,命百官到其府第吊唁,并追封他为太师,赠谥号忠武。李晟下葬时,德宗又亲到望春门送葬,派使者在灵车前宣读诏书,又命百官在路旁哭拜。
元和年间,李晟配飨德宗庙廷。唐僖宗逃奔四川时,仓部员外郎袁皓收集李晟的功勋事迹,编写《兴元圣功录》,以此激励诸将。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八十三》《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七十九》有记载。
人物评价
总评
李晟性疾恶,临下明,善知部下之长;敢犯言直谏,尽大臣之节;治军严明,赏罚必信。在作战指挥上,不畏强敌,善激励士气,团结友军,谋定后战,身先士卒,临敌应变,政治攻心与军事打击并用,因而能克复长安,立不世之功。史书称他“器伟雄才”,“长于应变”,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代评价
功与时并,才为代生,苟蕴其材,遇其时,尊主庇人,何代不有?在中宗则桓彦范等著匡戴之绩,在玄宗则刘幽求等申翼奉之勋,在肃宗、代宗则郭子仪等扫殄氛祲。今则李晟等保宁朕躬,咸尽力肆勤,光复宗祏,继之前烈,夫岂多谢。(《画中宗以后功臣於凌烟阁诏》)
天祚我邦,是生才杰,禀阴阳之粹气,实山岳之降灵。宏济患难,保佑王室;扫荡氛蹋,廓清上京。忠诚感于人神,功业施于社稷,匡时定乱,实赖元勋。(《答李晟遗表手诏》)
李晟希代特生,乘时间出,高明禀忠厚之桢,□故得拥是旄幢,徇於封略,旋师中冀,讨孽上京。一鼓而凶魁电窜,皇居乃正,清庙重安,大效展于邦家,大惠孚于黎庶。(《册李晟司徒文》)
李晟天授明德,为时栋梁,膺期挺生,佐理戡难,作我英宰,保大定功。浑忠义以居心,等夷险以为体,魏郊伐叛,申肃杀之威;汉苑摧凶,树廓清之效。宫城遂复,庙社攸安,三辅释涂炭之忧,万国允朝宗之愿。及夫藩镇岐下,黎献昭苏,踔威棱于接境,阜农耕于夷壤。钦若朝政,戢干戈,弼予一人,永清四裔。(《册李晟太尉文》)
建中四祀,寇发上京,暴蔑人神,僭称名器,则有若西平王晟等翦灭大憝,廓清中区。……晟仗钺启行,执桴亲鼓,敛隍堑,排墙垣,胜气兆于风云,威声振于原野,指顾摧靡,荡无孑遗。布朝旨以宽胁从,励臣节以诛同恶,乾轴倾而复纽,皇维弛而更张,迁枭声为好音,变袄祲为和气。……晟有兴运之略,有匪躬之诚,有定乱之勋,有禁暴之德。……国危能安,军胜能整,古所谓卫社稷者,晟其当之。(《西平王李晟东渭桥纪功碑》
唐宪宗李纯:李晟间代英贤,自天忠勇。迈济时之宏算,抱经武之长材,贯以丹诚,协于一德。尝遭屯难之际,著戡定之功,鲸鲵既歼,宫庙斯复。(《命李晟家编附属籍制》);赠太师晟,识精韬钤,神假雄武,建中寇孽,躬践忧虞。垂饵虎狼,致威樽俎,刷宫庙之尘秽,回日月之光辉。(《命李晟配享德宗庙庭诏》)
陆贽:沉肃有勇,坚明能断。闻难感愤,誓军徂征,诚激於衷,义形於色。自河之右,万里济师,殷然雷奔,大盗慑骇。……蓄锐养士,深垒固军,以谋吞元凶,以义纠群帅。躬擐甲胄,率先启行,布忠信为军声,持义烈为战器。廓清氛沴,宁复皇都,宗庙载安,宇宙斯泰。佐予兴运,时乃茂功。励精刚之操,体博大之德。适时变通,而大节不夺;虚受广纳,而独断自明。奉法以身,推功以下,众无犯命,人用乐从。怀德畏威,令行禁止。誓群帅於危疑之际,驻孤军於板荡之中。气凌风悖诚动天地,一鼓而凶徒折北,再驾而都邑廓清。师皆如归,人不知战,再安社稷,功格皇天。
尚结赞:唐之名将,李晟与马燧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
赵元一:李公晟,电扫关中,欃枪已灭,风行草靡;车轨攸同。凶党伏诛,枝叶皆尽;逆人之迹,并令削除。天府神都,咸称万岁。……李公一清宫掖,德比伊、周;再殄凶渠,功超卫、霍。
吕温:许叔冀之保灵昌,李光弼之全河阳,李晟之收复京邑,皆以兵少将一,而建大功。
皮日休:吾爱李太尉,崛起定中原。骁雄十万兵,四面围国门。一战取王畿,一叱散妖氛。乘舆既反正,凶竖争亡魂。巍巍柱天功,荡荡盖世勋。仁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
石敬瑭:西平王昔在德宗皇帝幸梁洋之岁,而有保定大功中兴返正扶持社稷之力,载诸史氏,予嘉乃德,曰笃不忘。
刘昫:忠于事君,长于应变,诚一代之贤将也。观恒山之役,立谈释二帅之憾;泾师之乱,号哭赴奉天之危,可不为忠义乎!对白华之进军,知平凉之必诈,沮星变之议,移渭桥之军,可不为应变乎!解带结孝忠之心,请婚释延赏之怨,嫉恶有楚琳之请,惩乱行希鉴之诛,可不为明于决断乎!而德宗皇帝听断不明,无人君之量,俾功臣困谗慝之口,奸人秉衡石之权,丁琼之言,诚堪太息。虽龊龊刻渭桥之石,区区赐烟阁之铭,亦何心哉!
欧阳修:晟之屯东渭桥也,朱泚盗京师,李怀光反咸阳,河北三叛相王,李纳猘河南,李希烈讧郑、汳。晟无积赀输粮,提孤军抗群贼,身佩安危而气不少衰者,徒以忠谊感人,故豪英乐为之死耳。至师入长安而人不知,虽三王之佐,无进其能,可谓仁义将矣!呜呼,功能存社祏,不能见信于庸主,卒夺其兵,哀哉!虽然,功盖天下者,惟退祸可以免。四子世似其劳,是宜有后哉。
李惟清:臣闻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有郭子仪、李晟,西北望而畏之。
陆游: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文天祥:李公文武孰能传,勋业声华遍九州。一片忠心照日月,万方民社奠春秋。
罗贯中:李晟推功于下,而引咎归已,此固哲人之所为,而晟能之。宜其孤忠独立,而追踪汾阳也。
王世贞:李西平渭桥之役,以一旅弱师介于二鸱虏之间,卒能收强励激以成补天浴日之烈,此非特其忠志强忍殊也,葢亦有精思焉。夫西平之一决,隃于郭汾阳多矣。然其量稍隘、意稍满,故轻发于后贵之延赏,而卒为其所制。延赏虽忮,非鱼朝恩、元载比也,以为西平之处延赏,不若汾阳之处朝恩、元载也。
王夫之:① 李抱真得武俊之要领而示之以诚;李晟蔑视怀光之反,而安据渭桥,不为妄动;皆能忍暴集之奔湍,坚以俟其归壑者也。有臣如此,贼不足平矣。② 德宗抑有李晟、浑瑊、马燧之赤心为用,故李怀光虽叛,不敢逼上而屏迹于河中。
康熙帝:李晟虽遭谗间,不能坦然自信,则亦未尝学问之故也。凡人臣善处功名者不多。概见惟在帝王加意保全之,斯可得善始善终耳。
蔡东藩:若夫李晟、浑瑊、马燧,为唐德宗时三大名将,晟知吐蕃之难信,不宜与和,而瑊与燧皆未曾料及,是晟之智烛几先,固非二人所可逮者。
徐培根:李晟以一军隶属二强主将下,坐视残贼田悦死灰复燃,建议不听,劝解无效,最后于侥幸中使二主将释怨修好,共同戮力王室,其处境已苦矣。及其勤王至长安外围,奉诏隶属于行将为叛之李怀光,旋得脱离统属,却以孤军处于二强寇之间。在少服无粮窘境下,卒能建功匡复,盖忠义激发,虽流离颠沛时,自足恃以自固。幸则为戡乱定难;不幸则为张巡、许远之致命遂志。是以不仅是敢死则生,而且使贼知所惧,不敢动矣。自重则威,威则固,固则必成大功。此战略之极,即最高之战略艺术也。
后世地位
公元789年(贞元五年),唐德宗命人将李晟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
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晟。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晟亦位列其中。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李晟。
个人作品
《全唐文》收录有李晟的奏疏两篇:《谏赦李怀光疏》、《诛田希鉴献状》。
轶事典故
万人敌
李晟随王忠嗣征讨吐蕃,遇到一吐蕃猛将守城抵抗,杀伤大批唐军。王忠嗣大怒,招募军中善射士卒。李晟应召而去,一箭射死蕃将,三军振奋。王忠嗣厚加赏赐,抚着李晟的背,夸赞道:“真是个万人敌啊。”
合二帅
李晟与马燧、李抱真合并攻打田悦。李抱真听闻朱滔、王武俊倒戈围困赵州,分兵两千去戍守邢州(时为昭义军所辖,治今河北邢台)。马燧大怒,欲引兵返回河东。李晟劝解道:“我们三人奉诏讨贼,邢州与赵州相邻,叛军攻打赵州,邢州也不得安宁。李公虽然分兵守卫,但其麾下精兵骁将都留在这里,于战局并没有多少影响。您急着退兵,又将国事置于何地?”马燧豁然醒悟,主动前往李抱真营中,与其抛弃前嫌。
锦裘督战
李晟每次作战都要身穿锦制皮衣、戴绣花彩帽,在阵前指挥。李怀光告诫李晟道:“身为将帅应当行事慎重,你穿的这么招眼,不是会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吗?”李晟却道:“我长期在泾原前线,得军中将士畏服。我就是想让他们认出我来,让他们感到害怕。”
慕效前贤
李晟在凤翔任职时,曾对僚佐们道:“魏征因为直言进谏,让太宗取得超过尧舜的业绩,真是忠臣啊!我真仰慕他。”行军司马李叔度道:“那是文官的职分,您功高德厚,怎么还追求这些呢?”李晟郑重严肃地道:“你说错了,我有幸担任将相,如果因明哲保身不说话,这难道是皇帝所需要的臣子吗?”李叔度大惭。因此,李晟每次上朝,对答皇帝,都忠诚正直地尽到大臣的节操,不曾居功自傲锋芒毕露。
惧怕文士
李晟与张延赏不和。吐蕃离间李晟与朝廷的关系,张延赏等也在朝中诋毁。李晟听说后,整日哭泣,双目红肿,将儿子全部派到长安为质,又上表要求削发为僧。不久,李晟回朝,又以足疾为名,要求辞去节度使的职务,皇帝没有允许。在宰相韩滉等人的调解下,李晟与张延赏结为兄弟,又推荐张延赏为宰相。后来,李晟欲与张延赏结为亲家,张延赏没有答应。李晟感慨道:“武夫性子直爽,喝一顿酒什么怨恨都没有了。文士就不一样了,表面上虽然和解了,但仍然放在心中。我怎么能不惧怕文士呢?”
西平礼法
李晟的女儿嫁给吏部侍郎崔枢为妻。一次李晟做寿,其女前来庆贺。酒宴中,一个侍女来到女儿身旁耳语几句,女儿退席而去,不久又回到宴席上。李晟问女儿何事,女儿答道:“昨晚婆婆身体不适,我派人回去照顾了。”李晟怒斥道:“我怎么有你这样的女儿!你婆婆病了,你作为媳妇不在家侍奉,反而来为父亲祝寿。我有你这种女儿,还做什么寿!”李晟当下命女儿马上回家,自己随后也前往崔家问候,并因没有教育好女儿而道歉。
亲属成员
先世
高祖:李芝,赠陇州刺史。
曾祖:李嵩,赠泽州刺史。
祖父:李思恭,陇右军裨将,赠幽州大都督
父母
父亲:李钦,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军裨将,赠太子太保
母亲:太原王氏,赠代国夫人。
子女
儿子
李晟共有十五个儿子,其中出名的有李愿、李宪、李愬、李听。
女儿
李晟至少有两个女儿:
墓葬纪念
主词条:李晟墓
李晟墓在今陕西省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端偏东处,即当年平定朱泚时驻军之地。冢为圆锥形夯土堆,高5米,直径15米,现距渭水仅25米,部分墓道已陷落渭水中。墓前原有石碑一通,裴度撰文,柳公权书字,俗称“三绝碑”。明代为防止碑身掉于渭水中,已迁碑于冢西北约200米处,迄今完整。墓前尚有明清时修墓冢碑三通,另有明刻石狮一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19:0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