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是指解除表证。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
解表药。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症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
肺经和
膀胱经,故其
适应证和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解表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
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现的
表证。症见:
恶寒发热,
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
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宜
辛温解表;风热者宜
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
补益方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扶正解表三类。
应用解表方药注意事项:
1.该类药多具
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功效减低。
2.服用解表药后宜避风寒。如
外感风寒之表证,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发汗,以微汗出为度,以免大汗
伤阴耗气。应中病
即止,勿久服之。
4.
阳虚自汗、
阴虚盗汗、
疮疡久溃、失血者不宜单用
解表剂,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以
达邪去而不伤正之目的。
作用参考
发汗解热作用
如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
白芷、生姜、薄荷、
菊花、柴胡等大多数
解表药均具有发汗解热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而实现的。
如桂枝、
紫苏、生姜、菊花等多数
解表药均能扩张周围血管,增强体表循环、促进
汗腺分泌,从而增加热的散发。表证特点之一是“
恶寒”,而这种恶寒与肌肉及小
动脉痉挛有关(即
产热增加),解表药通过扩张痉挛之血管可改善这种
病理状态。同时由于外周循环加强,使
病毒大量流至皮肤
毛细血管。引起皮肤毛细血管增生、血清渗出、形成皮疹。这可能是解表药用以
透疹的作用基础。解表药除了能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用于
疮病之治疗外,还能通过扩张周围血管,使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用于疮用初起之治疗。
经过大量实验,已证明解表类药物对某些细菌、病毒等
致病微生物有抑制或杀伤作用。
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
紫苏、羌活、防风、白芷、生姜、
牛蒡子、
桑叶、
菊花、
葛根、升麻等。
对某些
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菊花、桑叶、菊花等。
对某些
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者: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白芷、藁本、细辛、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等。
对
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者:柴苏、荆芥、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牛蒡子、升麻等。
对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者;桂枝、羌活、防风、白芷、辛夷、葱白等。
此外,菊花对白喉杆菌及
脑膜炎双球菌;防风、白芷、细辛对
枯草杆菌;桂枝对
炭疽杆菌;柴胡对
疟疾均有
抑制作用。
其它作用
除上述主要
药理作用外,该类药物尚有镇痛作用;
止咳祛痰作用;
健胃及利尿作用。
药方
败毒散
【组成】
羌活4.5克,柴胡4.5克,前胡4.5克,独活4.5克,枳壳4.5克,茯苓4.5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
川芎4.5克,甘草1.5克。
【主治】
疮肿初起。
红肿疼痛,
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正文】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用法: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
禁忌:斟酌。
方解:
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宜于
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
疮疡、
瘾疹。
葱白七味饮
【组成】
葱白(连根切)9克,干葛(切)9克,新豉(绵裹)6克,生姜(切)6克,生麦门冬(去心)9克,干地黄六9克。
【主治】
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
咳血、衄血)之后,感冒风寒致
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正文】
用法:劳水八升,以勺扬之一千过。上药用劳
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渣,分三次温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
禁忌:斟酌。
方解:
葱白七味饮系
补血药与
辛温解表药并用,故为治
血虚外受风寒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
身热、
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失血病史为主要依据。
加减葳蕤汤
【组成】
生葳蕤9克,生葱白6克,桔梗4.5克,东
白薇3克,淡豆豉12克,
薄荷4.5克,
炙甘草1.5克,红
枣二枚。
【主治】
素体阴虚,
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
有汗不多,
咳嗽,心烦,口渴,咽干,
舌红,
脉数。(本方常用于老年人及产后
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
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正文】
用法:水煎,分温再服。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主治阴虚之体外感风热者。外感风热,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口渴等症;阴虚之体,感受外邪,易于
化热,且阴虚者亦多生
内热,故除上述邪袭
肺卫的见症外,尚有咽干、心烦、舌赤、脉数之症。治当辛凉解表,
滋阴清热。方中葳蕤(即玉竹)
味甘性寒,人肺
胃经,为
滋阴润燥主药,用以润肺养胃、
清热生津,因其滋而不腻,对阴虚而有表热证者颇宜;薄荷辛凉,归肝、
肺经,“为
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
君药。葱白、淡豆豉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
表邪,为
臣药。
白薇味苦性寒,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甚宜;桔梗
宣肺止咳;大
枣甘润养血,均为
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配伍,汗不伤阴,滋不碍邪,为滋阴解表之良剂。
麻杏甘石汤
【组成】
【主治】
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嗽喘逆,气急
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正文】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
外感风寒、郁热致喘之主方。若表证仍在,乃用麻黄
宣肺,以发散在表之寒。汗出而喘,为
里热所迫,故用石膏清肺,清在里之热。杏仁辅麻黄以平喘。甘草助石膏以生津。至此里热清,
表邪解,则汗自止,喘自平。
点评:无汗而喘、身
恶寒,主要用
麻黄汤,以辛温散之;有汗而喘、身大热,主要用
白虎汤,辛寒来清之;若有汗、或无汗、身无大热而喘,则宜用
麻杏甘石汤两解。
升麻葛根汤
【组成】
升麻30克,芍药30克,
炙甘草30克,
葛根45克。
【主治】
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
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本方除用治
麻疹外,亦治
带状疱疹、单纯性疮疹、
水痘、腹泻、
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正文】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 ,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
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以
病气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法:作
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若
麻疹已透,或疹毒
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
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方解: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肺胃蕴热,又感
麻毒时疫之邪所致。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争,清肃失调,故初起可见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等
肺卫症状;风邪疹毒上攻头面,故
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
苔干。治当辛凉
解肌,
透疹解毒。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经,解肌透疹,
清热解毒为君药。
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方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
血分,
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
血络热毒,为
佐药。使以
炙甘草调和药性。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竹叶柳蒡汤
【组成】
西河柳15克,
荆芥穗3克,干葛4.5克,
蝉蜕3克,
薄荷叶3克,
鼠粘子(炒,研)4.5克,
知母(蜜炙)3克,玄参6克,甘草3克,麦门冬(去心)9克,
竹叶(三十片)3克。
【主治】
痧疹初起,透发不出。喘嗽,
鼻塞流涕,
恶寒轻,
发热重,烦闷躁乱,
咽喉肿痛,
唇干口渴,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正文】
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
升麻葛根汤、
竹叶柳蒡汤都有透疹清热之功而用治
麻疹初起,透发不出。但前方专于
解肌透疹,其透散清热之力较弱,是治麻疹初起未发的基础方;后方不仅透疹清热之力大,且兼
生津止渴之功,是治麻疹透发不出,
热毒内蕴兼有津伤的常用方。
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
白芷3克,芍药6克,桔梗3克。
主治:
外感风寒,郁而化
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
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本方常用于感冒、
流行性感冒、
牙龈炎、
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用法: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3克),煎之热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石膏12克,水煎
温服)。
禁忌: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使用本方,恐其引邪入里;若里热而见
阳明腑实(大
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使用。
方解:本方证乃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
外感风寒,本应
恶寒较甚,而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为寒郁肌腠化热所致。因
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热扰心神,则见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
表邪,里有
热邪之佐证。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
三阳合病。治宜辛凉
解肌,兼清里热。方以
葛根、柴胡为君。葛根
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既为“解肌要药”(《
明医指掌》卷1),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羌活、白芷助
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主。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
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均为
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相配,共成辛凉
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本方的配伍特点:温清并用,侧重于
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凉解表以治风热表证之方,当有区别。
葱豉桔梗汤
组成:鲜葱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
焦山栀9克,
薄荷叶5克,
连翘6克,甘草3克,鲜
淡竹叶12克。
主治:
风温初期。证见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白,脉浮数的患者。
功用: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运用:1.本方证是以
发热恶寒,咳嗽,心烦,口渴,脉浮为辩证要点。2.用本方可治疗
急性气管炎。
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
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
无汗,头痛
项强,肢体酸楚疼痛,
口苦微渴,舌苔白或
微黄,脉浮。(本方常用于感冒、
风湿性关节炎、
偏头痛、
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用法:水煎温服。
禁忌: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
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方解: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
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故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
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
风药中之润剂,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
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
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
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
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
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临床应用本方,尚须根据病情轻重,辅以羹粥。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加味香苏散
组成:
紫苏叶5克,陈皮4克,香附4克,甘草炙2.5克,荆芥3克,
秦艽3克,防风3克,
蔓荆子3克,
川芎1.5克,生姜三片。
主治:
外感风寒,兼有
气滞证。头痛
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
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功用: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禁忌:斟酌。
桑菊饮
组成:
桑叶9克、
菊花9克、杏仁9克、
连翘9克、薄荷6克(
后下)、桔梗9克、甘草6克、
芦根30克。
主治:风温初起。症见咳嗽、发热不重、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方解:本方为辛凉解表之轻剂。由于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
肺气不宣,故以身热咳嗽为主证。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
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
清热生津止渴,共为
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
临床应用:1.本方长于宣肺止咳、疏风清热,故常用于
外感风热、咳嗽初起之证。如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气管炎等均可加减运用。若痰稠难喀出者,以
瓜萎皮、
浙贝母以清肺化痰;若
痰中带血,可加
白茅根、生
藕节以
凉血止血;若伤津口渴者,加
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若热邪较盛气粗而喘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肺胃之热。2.本方加白
蒺藜、决明子、夏枯草治疗流行性结膜炎;加
牛蒡子、
土牛膝可治急性扁桃体
腺炎。
银翘散
组成:银花9克、连翘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
竹叶4克、生
甘草5克、
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芦根30克。
主治:
外感风热或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解: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
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中银花、
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淡豆豉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竹叶清热除烦,芦根
清热生津止渴协助银、翘清热透表,桔梗、
牛蒡子、甘草合用,以
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临床应用:
2.用于咽喉病患。
3.用于一切热性疾病及传染病初起。如
肺炎、
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
出血热等。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
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水
饮证。症见
恶寒发热、无汗咳嗽、
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
不得卧或肢面
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
表寒引动内饮,
水寒射肺则
咳痰清稀,喘息
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方
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
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
辅药。芍药配桂枝以
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
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
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
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
痰饮、
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
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
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
调和营卫;
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
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
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
干姜以温化降逆
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
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
支气管哮喘、
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
痰饮之要药。若
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桂枝汤
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
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
干呕、口不渴、脉浮缓。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服后片刻,饮一小碗开水,使其微微汗出。
方解: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
表虚是因营卫不和所致。
卫阳不固。则肌表空疏而恶风,营阴不能守则汗自出,风邪乘虚入于肌表。方中桂枝辛温,解肌通阳、发汗解表为主药;辅以白芍
敛阴和营,且可阻止桂枝以防发汗太过而
伤阴。桂芍相配,一散一收,
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生姜助桂枝以辛散卫分表邪。大枣助芍药养营,姜枣合用,又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共为
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药合用共凑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应用广泛,除用于风寒
表虚证外,亦常用于一切
杂病之表虚
自汗。如妇女任娠
恶阻、病后、产后营卫不和,或气血不调之时而微热、时而微寒、脉缓有汗者。
2.本方加
葛根,名
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用于
桂枝汤证兼有项背强者。
3.本方加
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
杏仁汤(《伤寒论》)用于桂枝汤证兼有咳喘者。
4.本方加龙骨、
牡蛎,名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用于
阴阳失调之
遗精、
眩晕、
盗汗、自汗者,取其调和阴阳、镇潜
固涩之效。
5.本方芍药量加倍,再加
饴糖,名
小建中汤,用于
脾胃虚寒所致胃脘挛痛。
注意事项:
2.
温病初起,但发热不
恶寒,有汗而渴,
舌红苔黄,
脉数者禁用之
麻黄汤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
恶寒发热、头痛
身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微汗为度。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解: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主要方剂。方中麻黄
味苦辛性温,为
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所以是方中之君(主)药,并用之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
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之桂枝之臣(辅)药,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
身疼。本证喘是由肺
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以降肺气、散风寒之杏仁为
佐药,同麻黄一宣
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桂,又能缓和麻、桂枝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诸药合用,共凑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证之辩证要点是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多用于冬春季无汗的
重感冒及
流感而有上述症状者。
2.
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即麻黄
汤加白术。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湿家身烦痛。
3.
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组成:麻黄、杏仁、
苡仁、甘草。功用:解表祛湿。主治:
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
4.
大青龙汤(《
伤寒论》)即麻黄
汤原方剂加石膏、生姜、大枣。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
外感风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5.
三拗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
麻黄汤去桂枝。功用;
宣肺解表。主治:鼻塞
身重,语言不出,或
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
咳嗽痰多,
胸满气短。
注意事项:麻黄汤发汗力强,不宜用于
表虚自汗、
体虚外感、产后及出血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