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
医学术语
便秘表现为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粪便干硬、排便困难。便秘可分为器质型便秘和功能型便秘。后者主要因不良生活习惯如排便习惯、饮食习惯及精神压力等引起,而前者包括由直肠、肛门病变等器质性疾病造成。便秘在所有人群中普遍存在,发病率为2%~28%。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会显著增加,尤以老年女性和怀孕女性为高危人群。
病因
便秘通常是由于粪便在消化道中移动太慢,或无法从直肠中有效清除时,导致粪便脱水、变硬和干燥,从而引发的便秘。
慢性便秘有许多可能的原因,一般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可能与直肠、肛门病变等器质性病变因素有关,也可能与结肠传输与排便功能紊乱等功能性因素有关,以及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年龄增长、不良的生活方式、心理压力等也是便秘发生的高危因素。
发病原因
指因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及使用相关药物所引起的便秘。
结肠肛门疾病
先天性巨结肠等先天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外伤或肿瘤等导致的肠腔狭窄;
直肠内折叠等导致的出口梗阻;
以及痔疮肛裂等肛管及肛周疾病等等。
肠外疾病
脑梗死截瘫抑郁症、厌食等精神与神经疾病;
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
以及皮肌炎硬皮病等肌病。
容易引起便秘的药物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
不良排便习惯:如抑制便意,如厕时间过长、排便注意力不集中等。
不良饮食习惯:如食物中膳食纤维的含量过少。
不良运动习惯:如经常久坐或卧床。
诱发因素
平时工作或生活压力大,饮水量不足,尤其是年龄大的女性、怀孕女性,患病风险增加。
生活规律的改变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如:
外出旅游、住院等;
婴儿由奶粉向固体食物过渡时;
儿童在开始学校生活时等。
症状
便秘的主要症状是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及排便困难,还可能伴有腹部胀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等。
典型症状
伴随症状
下腹胀痛、食欲减退、肛门疼痛、肛裂、便血等局部症状。
疲乏无力、头晕、烦躁、失眠、焦虑等全身症状。
就医
便秘一般无需治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相关症状会逐渐消失。当改善生活方式症状没有减轻,且出现发热、下腹部胀痛、呕吐、食欲减退、便血等情况时,建议尽快就医。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诊断依据
就医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至少出现以下2种症状,且持续超过12周,考虑慢性便秘。
相关检查
医生在进行检查时,首先会测定血压、体温、心率并检查是否脱水;然后会进行腹部检查,包括腹部的听诊和触诊,发现是否有肿胀、压痛及包块;对于排便障碍型的患者,医生可能进行直肠指检,判断直肠内是否存有泥样粪便。
胃肠道X线造影:用于判断肠道是否存在梗阻情况,使用钡剂造影时有助于医生判断胃肠的运动功能。
血液学检查
用来发现便秘可能存在的器质性病因,主要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钙水平的监测。
粪便检查
可显示粪便中是否有血,及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和炎症。
可以通过结肠镜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良恶性病变。
结肠传输试验:患者吞服含有不透X线的标志物的胶囊,定时拍摄腹部平片,追踪标志物在结肠中运行的时间和部位,以判断便秘的严重程度。
内镜检查:结肠镜和乙状结肠镜可以让医生直接观察结直肠粘膜是否存在病变。
排便造影:将钡剂放入直肠,模拟排便过程,并借助钡剂在X线显影,可以发现直肠脱垂,及检查肌肉运动是否协调等,用以判断是否为排便障碍型便秘。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将压力测定装置放入直肠,令肛门收缩放松,检查肛门附近肌肉的协调运动。
球囊逼出试验:将装着水的球囊放入直肠,记录排出球囊所用的时间,常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一起进行。
其他:包括肌电图、肛门超声内镜检查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治疗
便秘的治疗以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肠道动力和排便功能为目的。
医生会给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生活方式调整主要包括膳食结构的调整、正确排便习惯的建立和精神心理状态的调整;药物治疗包括泻药、促动力药、促分泌药、灌肠药、栓剂等;当以上方式都无效,且症状没有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可选择手术治疗,但该方法比较少见。
一般治疗
便秘的一般治疗措施主要指生活方式的调整。
膳食纤维的补充是功能型便秘的首选治疗方法,能改变粪便性状、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容易排出。高纤维的水果主要包括树莓、梨、带皮的苹果、香蕉、橘子和草莓等;富含纤维的蔬菜有豌豆、西蓝花、萝卜、土豆、甜玉米等。
同时,还建议食用粗粮,如麦麸藜麦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推荐每日摄入25~35g膳食纤维,且应在几周内缓慢增加,因为如果突然摄入较多,可能导致腹胀和嗳气。
每日饮水量至少1.5~2L,能增加粪便中的含水量,使粪便松软,排出更容易。
运动可以帮助增加肠道肌肉的活动,对于卧床、运动量少的老年患者益处更大。
每日定时排便,如清晨或餐后2小时,不要抑制便意,且排便时保持注意力集中,减少外界因素干扰。
避免生活及工作上的压力。
药物治疗
一般人群便秘的药物治疗。
容积性泻药
通过增加粪便中的水分,增大粪便体积,使粪便松软易排出,适用于轻度便秘的患者。该类药品一般为处方药,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常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常见的药物包括聚卡波非钙、小麦纤维素等。
渗透性泻药
通过形成高渗状态吸附水分,增加粪便的体积,适用于轻、中度便秘的患者。该类一般为处方药,常见的药物包括聚乙二醇乳果糖、盐类的泻药如硫酸镁等。
刺激性泻药
能刺激肠道分泌,增强肠道动力。该类药品一般为非处方药,起效快,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且造成结肠变黑。常见的药物包括比沙可啶、番泻叶、蒽醌类、蓖麻油等。
润滑性泻药
能润滑肠壁,软化粪便,适用于老年合并慢性病的患者。该类药品为非处方药,常见的药物包括开塞露液体石蜡等。
能增加肠道动力,适用于慢传输型便秘的患者。
该类药品为处方药,常见的药物包括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及选择性作用于结肠的普卡必利。
该药含有益生菌,对缓解便秘及腹胀有一定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一般为非处方药。
特殊人群便秘的药物治疗:
老年人:首选容积性和渗透性泻药,严重便秘可短期应用刺激性泻药。
妊娠期:乳果糖、聚乙二醇的安全性比较好,避免使用蒽醌类和蓖麻油等刺激性药物。
儿童:可选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灌肠,以及小麦纤维素、乳果糖和聚乙二醇等,安全有效。
手术治疗
当以上治疗方式无效时,且患者的症状严重影响到工作生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需注意手术有一定复发率,并可能产生相关并发症。
手术前,需充分了解肛门和直肠异常的严重程度,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式。
可选择结肠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结肠旷置术或末端回肠造口术。
可选择吻合器痔环切术、经腹直肠悬吊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经肛腔镜切割缝合器直肠前突加粘膜固定术、以及传统经直肠或阴道直肠前突修补术。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
通过医疗设备让患者直观感知排便时盆底肌的功能状态,体会在排便时如何放松盆底肌,对盆底肌紊乱的便秘有改善效果。
预后
便秘的预后与患者生活习惯是否改善、是否存在病理生理的改变等密切相关。
通常来说,排便障碍型便秘治疗效果好,而慢传输型疗效稍差。此外,心理障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会影响预后,老年人群尤其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等疾病时,如过分用力排便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
并发症
用力排便可能导致肛周的静脉肿胀,引起痔疮。
粗硬的粪便排出可能使肛门撕裂。
用力排便可能导致直肠从肛门中突出,但发生概率较低。
预防
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有意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合理饮食,注意补充膳食纤维。含膳食纤维最多的食物是麦麸、水果、蔬菜、燕麦、玉米、大豆、果胶等。此外,应积极治疗全身性及肛周疾病,防止或避免使用引起便秘的药品,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均有利于便秘防治。
参考来源: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09:27
目录
概述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