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防败毒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摄生众妙方》卷八。为发表剂。具有疏风解表、败毒消肿,祛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症见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苔白脉浮,及一切疮疡肿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者。
歌诀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疮疡痢疾表寒证,散风祛湿功效宏。
组成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一钱五分(4.5g)、甘草五分(1.5g)。
用法用量
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日1剂,分2次服)。
功用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
主治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苔白脉浮,及一切疮疡肿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者。
方义
本方即人参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而成。方中以荆芥、防风、羌活辛温解表之功,发散风寒为主药;辅以柴胡加强解表之功;佐以独活祛风除湿,川芎活血祛风止痛,前胡、桔梗宣畅肺气以祛痰,枳壳理气宽中,茯苓利湿;甘草调和主药,缓急止咳为使。诸药协同,具有疏风解表,败毒消肿,祛痰止咳作用。
运用
1、本方药理作用较为广泛,但最主要的还是用于外感风寒,挟湿挟痰的表证。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舌苔白腻,脉浮者为应用指征。若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者,亦不宜服。
2、本方因有败毒消肿作用,故又用于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而见风寒湿表证者。
3、现代临床用本方治疗感冒、流感有良效。也用于治疗皮肤病、腮腺炎、骨槽风、乳房肿块等疾病。
加减化裁
在荆防败毒散的基础上加入木香、黄连二味中药材,可清热导滞,对于痢疾初起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在荆防败毒散的基础上加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可清热解毒,用以治疗疮疡初起。在荆防败毒散的基础上加入苦参、蝉蜕、薄荷、牛蒡子,可祛风止痒,用以治疗皮肤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偏温燥、凡里有实热或阴虚内热者不宜用。
附方
名称:荆防败毒散
组成:生地、防风、荆芥、红花、黄芩、连翘、牛蒡子、升麻、玄参、黄柏、桔梗、人参、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麻疹发热,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寒乍热,咳嗽喷嚏,手足稍冷,惊悸多睡
出处:《幼科指南》卷下
功用:清热解毒
名称:荆防败毒散
组成:防风、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薄荷、连翘、桔梗、枳壳、川芎、茯苓、金银花、甘草
用法:上锉。加生姜,水煎,疮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主治:痈疽疔肿,发背乳痈,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以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者
出处:《回春》卷八
功用:散毒
名称: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薄荷、连翘、甘草、桔梗、蝉蜕、前胡、花粉
用法:加灯心、竹叶,水煎服
主治:麻疹初起
出处:《痘疹会通》卷五
名称: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皂角刺,羌活、独活、川芎、薄荷、生姜,桔梗、枳壳、茯苓、甘草、苏叶
主治:喉闭初起。因肝肺火盛,复受风寒,寒气客于会厌,致咽喉肿痛,面赤腮肿,项外漫肿,甚则喉中有块如拳,汤水难入,猝然如哑,暴发寒热
出处:《喉科种福》卷四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败毒散与荆防败毒散均能主治风寒湿表证,均有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荆防败毒散中又用荆芥、防风配羌活、独活,其解表作用较败毒散明显;败毒散中又用人参配茯苓、甘草,其补益作用较荆防败毒散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