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
中药
竹叶,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 ex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等的叶。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之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形态特征
淡竹又名:毛金竹,白夹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1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5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生长环境
通常栽植于庭园。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入药部位
叶。
性味
味甘、淡,性寒。
归经
归心、肺、胃经。
功效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主治
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相关配伍
1、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竹叶汁,饮五六合。(《圣济总录》竹叶汤
2、治暑热气虚心烦:鲜竹叶、太子参各9g,扁豆花6g,鲜荷叶半张。煎服。(《安徽中草药》)
3、治产后血气暴虚,汗出:淡竹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产宝》)
4、治头疮乍发差,赤焮疼痛:竹叶一斤。烧灰,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匀,日三四上涂之。(《圣惠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潮热骨蒸者忌用
采集加工
随时采鲜品入药。
药材性状
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mm,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著,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
相关论述
1、《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2、《安徽中草药》:“清热除烦,解渴,利尿。”
集解
食疗本草》:“竹叶,堇、苦、淡、甘之外,余皆不堪入药,不宜人。淡竹为上、甘竹次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9 23:1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