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称为风寒湿邪。风寒湿邪分为风邪和
寒邪。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痛、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
舌苔厚腻等症状。
在夏秋之交,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生吃瓜果,饮食清淡易消化,厚腻食品少食为佳。
风邪多由于久居风寒湿地,或汗出当风,风寒侵袭,或遇雨湿所淋,或睡卧不当,漏肩当风,或气候变化,不加衣被,或过食生冷,风寒入侵等致
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痹阻于肩,气血运行不通,则肩臂疼痛。正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四时季节不时之气也有影响,冬春两季的发病率高于夏秋两季,因冬春两季,为风、寒
主气,风寒之邪易于入侵,肩背疼痛者,此时易发。《素问·痹论》日:“以冬遇此为
骨痹,以春遇此为
筋痹”。
风邪分为内风和外风,一般所讲的风邪为外风。风邪是由风致病的,其致病的原因很多,一般主要是汗出遇阴风而起。(这里的阴风指的是胡同风或者隔堂风。)风性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多伤于人体上部;外风病症有眩晕、震颤、
四肢抽搐等。
内风则多由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生,泛指因风阳、火热、阴亏虚所致,以如
肝风内动的头目眩晕,肢体抽搐、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症状。
《黄帝内经》上说春季
主气生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常伤人于肌表,见汗出、
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所以风邪一般致病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寒邪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外寒是外界的寒气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的病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直中
脏腑的则称
中寒。
寒性凝滞,易致
气滞血瘀,合
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这时容易出现周身疼痛或脘腹疼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