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语法(英语:
structuralist grammar),又称「结构语法」,狭义上指由
布龙菲尔德和
海里斯为代表的
描写语言学派的语法理论。他们把语言看成一个结构系统,注意
话语的形式特征,并以分布为标准对其进行分析和描写,认为
语言结构分析的基本手续是切分、等同、归类、组合。后来将语法研究中强调语言结构的切分和分类程序、重视语法学体系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的方法和成果通称为结构主义语法。
概说
结构主义是当代主要的语言学流派,在欧洲有好几派,在美国也不是只有一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在
布龙菲尔德影响下形成的那一派,称为布龙菲尔德学派或者「后布龙菲尔德学派」(意思是在布龙菲尔德之后由他的学生组成的学派),也称为现代
描写语言学派。中国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一派。以下我们谈的「结构主义语法」就指的是这一派的语法。
20世纪初期,美国的语言学家,如
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
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一1939)、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一1949)都曾研究过
美洲的一些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和
印欧语系的语言在结构上很不相同,而且既无文字,更无历史文献。面对这样一些语言,语言学家比较熟悉的适合于分析形态比较丰富的语言的
传统语法和
历史比较法都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方法,建立一个新的
描写语法的体系。
1926年,
布龙菲尔德发表《语法科学的一套公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语法体系,力求语法描写的科学化和精密化。
他在这篇文章的《绪言》中说:
「采用
公设(
postulate,也就是「假定」或「公理」)的方法对于
数学是完全适用的;至于对于其他科学来说,这些科学研究的对象越复杂,使用这种方法就越不容易,因为,要使用这种方法,每一项描写的事实或史实都成为要作出新的公设的对象。
「但是,使用公设的方法可以促进语言研究,因为这种方法迫使我们明确地说清楚我们假定了一些什么前提,给我们的术语下定义,并且确定哪些事实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哪些事实是相互依存的。
「某些错误可以通过审核和规定我们的(目前尚未明说的)假定以及给我们的(往往还没有下定义的)术语下定义的办法来避免或纠正。
「同时,使用公设的方法避免了争议,因为这种方法把我们的论述限定在下了定义的术语范围之内。」
这是一篇影响深远的纲领性文章,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被年轻的结构主义语法学家所充分重视。相反,在40年代前后,不少结构主义语法学家背离了
布龙菲尔德的立场,热衷于去设计各种各样的所谓「
发现程序」。
所谓
发现程序就是说,有了这样一种
程序就可以不考虑语言形式所表示的意义而能自动地单凭形式特征去发现要分析的那种语言的结构规律。他们主张在语法分析中不应该考虑意义,而且完全可以不考虑意义。他们还以此标榜这一学派的科学性,正因为不考虑意义,所以才是真正唯一科学的语法理论。
在这一时期他们对前人的语法研究展开了猛烈的
抨击,同时宣传自己的观点。他们把前人的语法研究一概贬为「
传统语法」,并且咬定传统语法是根据意义和主观任意性来分析语法的,所以不仅是不科学的,甚至是荒唐的,和不懂得用科学方法治病而只知道给病人放血的传统西医差不多。
他们认为在他们开始研究语法以前,没有人真正研究过
语法,特别是
句法。语言科学和语法研究都是从他们那儿才开始的:他们批判前人也不分青红皂白,还往往捡起斯威特(Henry Sweet,1845-1912)等习惯语法学家当年批判传统语法的例子(如It is I,「句末不得用
前置词」等)来批判他们所谓的传统语法,其中居然也包括斯威特、
叶斯柏森等语法学家在内。
所以,后来
乔姆斯基批评这些结构主义语法学家对前人的贡献「大多不知道」,却敢「公开表示蔑视」。
5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语法逐步趋于成熟,逐步回到
布龙菲尔德的原则上来,一方面不再浪费精力去设计以为是一劳永逸的「发现程序」,另一方面梢梢地继承了传统语法的大部分成果。
这一派的中坚人物
霍凯特(Charles F·Hockett)在
1970年出版的《语言学的现状》(The Stile ofhe Art)一书中回顾这一段历史不无感慨地说,「认识到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一些死胡同,这当然是令人沮丧的,但是一个科学家应该有思想准备不时去忍受这样一类的沮丧心情。」
结构主义语法在语法研究领域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方法论的问题,并且把方法论的问题作为语法研究的首问要题,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法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密程度,大大地推动了语法研究向前发展。
尽管如在科学发展史上的每一个进展都有局限性一样,结构主义语法也有自己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分析研究实际语言方面还很不理想,但是在语法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在科学化、精密化方面已经作出了不容抹杀的巨大贡献。
理论
结构主义语法在理论上主要接受了
索绪尔(Ferdinandde Saussure,1857一1913)和
布龙菲尔德的观点。
索绪尔明确地区分
语言和
言语,并且认为语言学家研究的主要是
语言而不是
言语。
语言是一种
符号系统,语言学家重点研究的就是这种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而不是研究怎样运用语言。
结构主义语法遵循这一原则,
着重研究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规律,所以主张「
短语本位」,不主张「句本位」,因为说到
句子就是具体运用语言的问题,不再是抽象的结构规律了,在这个意义上才说
语素和
短语是
语法单位,而
句子是运用单位。
索绪尔认为
语言符号有
线性特征,语流实际上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性序列:在
线性序列中有两种主要关系,一种是「
组合关系」,一种是「
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是说语言符号在
线性序列中组合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不是随便的组合:
聚合关系是说语言符号在组合时表现出来的特点有
类聚倾向,也就是语言是可以根据组合特点来分类的。例如:
「小陈」不是随便和哪个
语言符号都能发生组合关系,而只能和某些或者说某一类语言符号发生组合关系。
「喜欢」在这里跟前后的「小陈」和「
巧克力」发生组合关系,但也不是随便和哪个
语言符号都能发生组合关系,在前面和在后面都只能和某些或者说某一类语言符号发生组合关系。
「巧克力」的情况也是这样,有自已的组合特点。这是从横的方面来考虑的。
从纵的方面来考虑,「小陈」、「他」、「知识分子」、「志愿军」、「小伙子」等等,「喜欢」、「爱」、「恨」、「怀疑」等等,在组合特点方面都有很多共同点,因此在我们的头脑中这些语言符号之间有一种「
联想关系」,
索绪尔就称这种关系为「联想关系」或「
聚合关系」。
索绪尔认为
语言有
系统性,整个
语言系统是由一些较小的系统(如语音系统、语法系统等)组成的,而这些较小的系统又是由更小的系统组成的,这样就构成语言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
结构主义语法很重视
语言结构的
层次,所以在同一
线性序列中的语言符号,还必须区分层次,处于不同的层次的语言符号在整个组合关系中的地位也就不同。
布龙菲尔德承认语言有
形式和
意义两个方面,但是他认为很难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意义。如果有两个人在说话,他们使用的语音形式和组合方式是客观的,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但是他们通过语言形式传达的意义是千变万化非常复杂的。
如果要确切地了解意义,那就必须先了解这两个人的全部经历以及和这两个人有关的在客观世界中发生过的一切事情。这在目前的科学水平上显然是很难办到的。
因此,他主张语法研究要
着重客观的语言形式,要从语言形式着手,而不能从难以捉摸的意义着手。
因此,结构主义语法十分强调语法研究必须
着眼于形式,并且认为这是任何一种科学的语法的必要前提,同时坚决反对单凭意义来进行语法分析,并且认为这样的语法是不科学的,不是真正的语法。
那么,哪些是语法领域中的形式标志呢?
布龙菲尔德认为主要是:
(3)语音形式的变化
布龙菲尔德当然
了解形态变化在一些形态变化比较丰富的语言中是一种主要的语法「形式」,但是他这里指出的这些语法形式显然是就很少形态变化或没有什么形态变化的语言立论的。
到
20世纪初期,欧美语言学家的研究重点已经转移到象
现代英语这样形态变化不那么丰富的语言和一些很少形态变化或没有什么形态变化的
美洲和
大洋洲的土著民族语言,所以
布龙菲尔德的这种观点是符合当时的客观需要的。这种倾向实际上从斯威特就已经开始了。
总起来,布龙菲尔德认为
语法就是「在一种语言中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配列(
arrangement)。」
分析方法与程序
分布分析法
「分布」指的是特定的
语言单位(
音素、
语素、词、
短语等)在更大的
语言结构中可能在哪些位置上出现。
特定的语言单位总是有自己的分布特征,也就是只能在某些位置上出现而不能在其他的位置上出现。
分布分析就是根据语言单位的全部分布特征来加以分类的分析方法。
分布分析法是
布龙菲尔德最早提出来的,尽管在理论原则上跟
索绪尔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有很多共同点。
任何一个
语言单位在语流中都不是
孤立的,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出现的。由
前前后后别的语言单位构成的环境也就是这个语言单位在语流中出现的条件。一个语言单位的各种可能出现的环境的总和就是这个语言单位的分布特征。最后根据
语言单位的分布特征来给语言单位分类。这就是分布分析。
例如分析「
巧克力」这个
语言单位的分布特征,就要看「巧克力」作为一个
语言单位能够在哪些环境中出现。
简单一些说,「巧克力」至少可以出现在以下这些环境中:
就分析有限材料而言,如果有足够的
耐心,有可能对每一个
语言单位的分布情况进行
穷尽的分析。
但是,如果材料多,要这样做就很不现实了;再如果分析的是无限材料,那当然就无法办到了。不过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分析是可能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当然,深入一步去考虑,也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例如这个「
环境」的
范围究竞是多大?
仅限于前后相邻的语言单位?
限于同一层次的语言单位?
这种分析方法在分析
音素(
音位)时问题不太大,在分析
语素时问题就比较多,因为:
如果说用什么
动词和
主语有关系,
动词和
宾语之间互有联系,而主语、动词、宾语并不总是紧挨着的,有时候可以离得很远,那么这种「环境」的范围就很大了;
再如果说
代词是受
先行词制约的,而
先行词可能不在这一句
句子中,而在前面很远的一句
句子中,那么这种「环境」的范围就更大了。环境的范围越大,操作起来就越困难,工作量就越大,实际上就不大可能办到了。
其次是一个根据分布特征如何具体分类的问题。
分多少类?分多分少没有客观标准,怎么办?
传统语法的
词类划分是受形态变化的类型和句法功能的类型控制的,因此总的说来是有限的。
结构主义语法不讲
句子成分,
语言单位的分类在理论上只受分布特征类型的控制,而事实上几乎没有两个语言单位的分布特征是完全一致的。
怎样去认定哪些算「
大同」,或者说是「本质特征」,哪些算「
小异」或者说是「非本质特征」,从而作出恰当的分类呢?这些问题还不那么容易解决。
应该说分布分析比句法功能分析更全面,也更适用于形态变化不那么丰富和没有什么形态变化的语言。可惜的是没有人严格按照分布分析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认真分析过一种语言的
语言单位。
弗里斯(Charles Fries,1887一1967)在《英语结构》(1952)中也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全面严格按分布分析法办事,所以给人留下一个错误的印象,好象分布分析和
传统语法的句法功能没有什么不同。
事实上这两种分析方法有不少地方是不同的,分布分析揭示
语言单位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全部组合特点,句法功能分析仅仅揭示词在充当
句子成分时的特点,这当然也是一种组合特点,但远远不是全部组合特点。
用来分析象汉语这样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时,这种区别更加突出。
例如:「他好心肠」,「心肠」在这里似乎用作
谓语,可是「他心肠」不通,只有加了「
好」才能用作谓语。
这里先不谈层次问题,按分布分析,不能把「好」排除在「环境」之外,「好」肯定是「环境」的一部分,但是按句法功能来说,「好」仅仅是
修饰语,可以略而不提。从这个角度来看,分布分析要全面得多。
另外,分布分析必然要对大类进行再分类,而现代语法研究也已经一再证明再分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很少形态变化或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单单几大词类远远不够用,再分类势在必行。分布分析为再分类提供了一种方法。
再进一步来看,对于很少形态变化或没有什么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句法功能分析法可以说原则上是不适用的。句法功能分析的前提是
句子成分必须是确定的。
既然没有能明确无误地确定
句子成分的形态变化,句子成分就难以确定,那么又怎么能知道某一个
语言单位充当的是什么
句子成分呢?
分布分析没有要求必须事先确定
句子成分,所以也许更适用于很少形态变化或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当然还会碰到很多困难,但是原则上是可行的。
结构主义语法在实际操作中广泛运用了各种各样「试验格式」来测定语言单位的分布特征。这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但是测定的只能是部分分布特征,不是全部分布特征。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试验格式就十分重要。弗里斯在《英语结构》一书中选择的试验格式就是英语中的几种基本句式。
就汉语而言,也可以利用常用的基本
句式作为试验格式来测定语词的分布特征。例如:
利用这些试验格式用可以填入的语词去替换下面加线的语词,就可以寻找出和「老鼠」、「小猫」、「吃」、「中国人」、「小钱」、「好」、「天气」、「来」、「汽车」有共同分布特征的语词,也就是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试验格式中的语词的语汇意义实际上也会限制替换的语词,例如「汽车」后面没法填入「笑了」、「哭了」这一类表示人类特有的行为的动词。但是试验格式中每个位置上的语词应该看成是一类词。
在「他很好」、「汽车很好」,,「汽车来了」、「他来了」这样的句子中证明「他」和「汽车」是一类,那么「汽车来了」这个试验格式中的「汽车」就可以用「他」来替换,那样,象「笑」和「哭」这类动词就能用上了。
试验格式不一定非是
句子不行,也可以是
短语,例如数量名短语就可以用来测定名词:
一只(一条、一种等)狗
到(从、在)—
可以说「到现在」,所以「现在」不是
副词,是
时间名词;不能说「到不久」(也不能说「从不久」、「在不久」),所以「不久」是副词,不是时间名词。
当然,要测定
词性没这么简单,往往要运用多种试验格式,而且有时候还会遇到困难(如区分
形容词和某些
不及物动词),但是,这种方法使我们摆脱了对形态的依赖,更适合用来分析没有形态或很少形态的语言。
直接成分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全称应该是「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因为不是一般的「成分」而是「组成成分」,不过译成「
直接成分」也不会引起误解。
直接成分分析法义简称「二分法」,在中国又称为「
层次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也是
布龙菲尔德提出来的。他在《
语言论》一书中说:
「
Poor John ran
away(可怜的约翰逃跑了)这一形式包含五个
语素:
poor,John,ran,a-(在
aground,
ashore,
aloft,around中重复出现的非自由形式),
way。但是复杂形式的结构决不如此简单;如果我们仅仅把一切复杂形式化为最终的组成成分,我们无法理解一种语言的各种形式。任何一个说英语的人,如果他关心这个问题,肯定会告诉我们
Poor John ran away的直接成分是poor John和ran away这两个形式:每一个形式本身又是一个复杂形式;ranaway的直接成分是ran,一个语素,还有away,是一个复杂形式,组成成分是a—和way;poor John的组成成分是语素poor和John,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适当的分析(即考虑到意义的分析),得出最终的语素组成成分。」
任何一种分析方法的核心是分析标准问题。那么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分析标准是什么呢?也就是根据什么标准在什么地方一分为二呢?
布龙菲尔德没有正面解释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标准是什么,他似乎认为这是不言自喻的,他说「任何一个说英语的人,如果关心这方面的问题,都肯定会告诉我们」Poor John ran away这句句子该怎么切分!这就是说凭
语感。
什么是这个问题上的
语感呢?说穿了是
意义加上
传统语法的语法知识。
在30年代和40年代布龙菲尔德学派的语法学家曾经努力寻找某种形式标志来作为切分的依据,其中最著名的是「
扩展法」。
但是
扩展法并没有提出任何形式标志来作为分析标准,而是对照已知的比较简单的结构来分析比较复杂的结构,并没有解决这些简单的结构又是根据什么标准这样切分的。
归根到底,扩展法也仍然是以默认
传统语法的分析为前提的。
主语和
宾语跟动词
谓语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差不多的,可以说都是在某个方面限制
动词的,不考虑形态,或者象汉语这样没有形态,实在看不出主语是「管」着动词的,动词是「支配」宾语的。
那么为什么要把主语和谓语动词切开,而不把谓语动词和
宾语切开呢?为什么不把主语和谓语动词算是一个结构体,而一定要把谓语动词和宾语算是一个结构体呢?没有
传统语法知识的人大概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
直接成分分析法还不得不回到
布龙菲尔德最早所说的含糊的
语感上来,也就是意义和传统语法的一般知识。
这就英语而言,在凭
语感难以确定
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时,还有可能通过
传统语法求助于形态标准,例如
That I
know这样的
句子就是通过Him I know这样有形态标志的句子确定That(和
宾格的him地位相同)是移位的
宾语。
又如可以认为a young man with a paper(手里拿着一张报纸的年轻男人)中的with a paper是
children asleep(睡着了的孩子)中的asleep的「扩展」,尽管with a paperi和asleep没有一个语言单位相同,如果没有一定的传统语法的知识,知道
with a paper和
asleep一样都是
后置定语,那就根本无法理解这种「扩展」。
直接成分分析法没有明确而又可靠的分析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所以究竟在什么地方「下刀」切分不得不根据意义或传统语法的分析来定。
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抹煞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贡献和优点,如果我们承认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要求每一步都和前人
迥然不同,而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只要前进一步都是重大的贡献。
体系和术语
语法单位
早期的结构主义语法认为词不容易确定,犬都以
语素为分析单位,后期大都利用书面文字又反而很少涉及语素。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中有
句子,但结构主义语法在后期认为句子是运用单位,不是语法结构单位,而任何
短语加上
语调就是
句子。
布龙菲尔德给语素、词、短语、句子下的定义如下。
语素是「一个最小的形式就是一个语素:语素的意义是
义素」。
「形式」的定义是「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的话语所共有的语音特征就是‘形式'(
form).」这里是有一点不考虑意义的倾向,不过后来多数人认为语素也就是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一个最小的自由形式就是一个词。所以一个词是一个可以单说的(带意义的)形式,但是不能再分析为可以单说的(带意义的)部分。例如
quick(快)这个词不能再分析;
quickly(很快地)这个词可以分析为quick和-ly,但是后半部分不能单说;
writer(作者)这个词可以分析为write和-er,但是后半部分不能单说(
err「发生错误」这个词,由于意义不同,是一个不同的形式);blackbird(画眉)这个词可以分析为
black(黑)和
bird(鸟)和
重音∠,其中最后一部分不能单说(这就是说,在形式和意义两方面都不同于black bird(黑鸟)这个短语)。」
句子的定义是:「在任何一段话里最大的形式就是一个句子。因此,句子是在特定的一段话里面不作为更大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形式。所以,每一段话包含一个或更多的句子,甚至象
拉丁语Pluit(下雨了),英语的Fire!(起火了)或
Ouch(哎唷)也是句子。」
形式类
布龙菲尔德把各种语法单位统称为「形式」,有单纯的形式,也有复杂的形式。
各种形式都可以分类,称为形式类。
因为要和
传统语法决裂,所以不叫
词类,叫形式类。弗里斯在《英语结构》中也不叫名词、形容词、动词等等而叫作1类词、2类词、3类词等等,
虚词用字母编号,叫A类、B类、C类等等。但是后来实际运用时放弃了这种做法,采用了传统语法的术语,还叫名词、形容词、动词等等,仅仅在个别地方作了一些修正。
语素当然可以分类,短语也可以分类,并且如果作出全面科学的分类是会很有用处的。
结构
结构主义语法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的语法概念是「结构」(
construction)。结构这个概念既适用于
句法,也适用于
词法。「不同的非最小形式在组成成分的形式的次序方面可能相同或部分相同,这些重复出现的同样的次序就是结构。」
霍凯特讲得更详细一些,「结构是由属于特定的
形式类的直接组成成分构成的属于特定的形式类的复杂形式的模式。描写特定的结构要讲清楚某一形式类的任何一个形式和某另一形式类的任何一个形式连用,构成属于某个第三种形式类的形式。」
这里有几点要注意:
(1)「结构」是一种抽象的模式,不是实体;
(2)「结构」是以直接成分的次序为基础的,不是任何语言形式的序列;
(3)「结构体」(consti-tute/
construct)是和「结构」有关而又相对应的实体,也就是「由
直接成分用这种结构组成的复杂形式。」
例如「吃饭」是
动宾结构,这是一种抽象的结构关系;动宾结构不等于「吃饭」、「读书」等具体的语言形式的序列;具体的「吃饭」是一个复杂形式,由「吃」和「饭」按
动宾结构组成,这叫结构体。但是国外国内都有人混而统之,一概称之为「结构」,这样,在某些场合就会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结构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分类。
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连续结构、非连续结构、同时结构(
重音和
声调跟其他
音素同时存在)、替代结构(
法语的au〔o〕替代ale)。
从每一种结构的组成成分和整个结构体之间的关系来分类,可以分为内中心(向心)结构和外中心(离心)结构两类。
内中心结构指的是整个结构体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组成成分的
形式类相同的结构,如「新鲜水果」这个复杂形式由
形容词「新鲜」和
名词「水果」两个组成成分组成,而「新鲜水果」是一个
名词性短语,和组成成分之一「水果」的
形式类相同,也就是说核心成分在
短语内部,所以叫「内中心结构」。
外中心结构指的是整个结构体和任何一个组成成分的
形式类都不相同的结构。例如「老李走了」,这个结构体由名词「老李」和动词「走了」组成,但是整个结构体既不属于名词一类,也不属于动词一类,好象核心成分在「外面」,所以叫「外中心结构」。
从结构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结构意义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
(1)联立结构(符号+)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光荣的、伟大的、正确的
慢慢地、悄悄地
男学生或女学生
昨天或前天
蒋介石总统
2,修饰结构(符号>,<)
(4)偏正结构
伟大的祖国
(5)正偏结构
累得受不了
注:如果汉语语法把后置的修饰成分称为「
补语」,可以故称「正补结构」等。
(6)偏正偏结构
(7)正偏正结构(其中「正…正」是非连续结构)
外中心结构
3.支配结构(符号→)
4.连系结构(符号≡)
以上根据的是
霍凯特《
现代语言学教程》的体系,图请参看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吕叔湘根据汉语特点对此有所增删。
从整个结构体的句法功能来分类,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副词短语、
介词短语等等。要「完整地描写一种结构包括:(1)说明每一个组成成分属于哪个形式类,(2)说明组成的复杂形式属于哪个
形式类。」
图解
语法分析,特别是句法分析,可以用文字来说明,也可以用图解来表示。
文字说明比较细致、灵活,但是比较啰嗦,有时候不容易一下子了解;图解一目了然,简洁明晰,但是句子一长,一复杂,图解也会复杂化,反而不如文字说明简洁明晰了。
结构主义语法有好几种
图解法,但是最常用的是
树形图。例如:
评价
任何一个学派总有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回顾一个学派的历史的时候,可能有必要涉及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失误;但是当我们评价这一学派的功过的时候,应该更多地着眼于这一学派的贡献。
结构主义语法在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语法研究、特别是对语法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对形态变化不那么丰富或没有什么形态变化的语言的语法分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每一个语法概念和术语都有明确而又一贯的定义,有限材料的穷尽分析,这是语法研究从一门经验科学或艺术走向准精密科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语法科学也许永远不会是一门象
物理学、化学那样有严格定性定量的
精密科学,但是有可能成为
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最接近精密科学的准精密科学。
结构主义语法开创了语法研究力求精密化的新局面,这种贡献是永远不能抹杀的。
分布分析法作为一种分类方法应该说比句法功能分析法更全面,适用的范围更广泛,特别对汉语这样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更为适用。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贡献或优点
胡明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自觉地、明确地突出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
语言结构本来是有层次的,但是以往的
语法,不论是
传统语法还是习惯语法,都没有自觉地、明确地突出这一点。
对子形态变化比较丰富的语言来说,也许不强调层次也可以凑合,因为通过形态变化本身可以显示大部分这种关系,但是对形态变化不那么丰富或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不强调层次,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少场合就会模糊,甚而引起歧义,最著名的例子是old men and women,由于层次不同,可以是old men|and women(老年的男人以及妇女)或old | men and women(老年的男人和女人)。
层次的重要性对于象汉语这样积木式语言来说,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份的。因此,国内把
直接成分分析法称作
层次分析法,就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