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
四川罗江县(今
德阳市罗江区
调元镇)李调元出生地为
绵阳市
安州区宝林镇大沙村,宝林镇是五十年代撤罗江县划到
安县的,按出生地应为安州区人,现宝林镇已与
塔水镇、
清泉镇合并建新的塔水镇,政府驻塔水镇,大沙村与乌龙村合并建童山村。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
人物生平
李调元生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5岁即读《
四书》、《
尔雅》等经文、史书,他
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李调元7岁即能
属对吟诗。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
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由
吏部文选司主事迁
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历任
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臣
和珅,遭诬陷,遣戍
伊犁,至1785年方得以母老赎归,居家著述终老。
蜀中著述之富,费密之后无与匹敌。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著有《童山全集》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
赋话著作达五十余种。编辑刊印《
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种书。著有《
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著作《
曲话》、《剧话》等。《曲话》和《剧话》多摘引前人的戏曲评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李调元主张宗法元人朴素自然的风格,反对曲词宾白的骈丽堆砌的时尚,间
有对剧作本事的考证,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了资料。难能可贵的是他记载了当时勃兴的吹腔、秦腔、二黄腔、女儿腔的流布情况,对
弋阳腔、高腔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为后世戏曲史特别是剧种声腔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藏书籍达10多万卷。凡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无所不览。
李调元和其
从弟李鼎元、
李骥元号称
绵州“三李”,清代著名学者
王昶在《
蒲褐山房诗话》中说:“近日绵州称三李,以墨庄(李鼎元)为最。”嘉庆本《
四川通志》154卷《人物》介绍李调元时云:“其自著诗文集,不足存也。”
光绪本《
国朝全蜀诗钞》卷十四评价李调元云:“少作多可存,晚年有率易之病,识者宜分别观之。”清人丁绍仪《
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二《李调元兄弟词》云:“绵州李雨村观察(调元)所刊
函海一书,采升庵著述最多,惜
校对未甚精确。其自著《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
词则更非所长。”故李调元未能入
舒位《
乾嘉诗坛点将录》、《
清史稿·文苑传》和《
中国文学史》。
李调元,字美堂,号雨村,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其父李化楠,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调元聪明机智,又受家学熏陶,5岁入乡塾,读“四书”、《
尔雅》,过目成诵。他7岁时,来客命对:“
蜘蛛有网难罗雀”,答曰:“蚯蚓无鳞欲变龙”。李调元19岁以后,才气横溢,擅长文章,尤工书画,受业于
涪江书院,“州院试俱第一”。他文笔优美,往来京师与诸名公巨卿唱和,所作诗文脍炙人口。(同治四年《
罗江县志》卷二十四)
兵部尚书钱香树命作春蚕诗,他随口即成,其中有“不梭非弹却成圆”,被认为神来之笔,广为传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乡试,
提学使“奇其文……拔第一”,使就读于
锦江书院,与
崇庆何希颜、成都
张鹤林、
内江姜尔常、
中江孟鹭洲、汉州张云谷,以文章著于时,时称“锦江六杰”。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李调元礼闱落第,与父交游于京师,补
恩科品级
中书,与
毕秋帆、祝芷塘、
王梦楼、赵瓯北、程鱼门诸名士诗文唱和;又从陆宙冲学画。他颖悟力强,很快掌握了技法神韵,精于
水墨丹青,谐号“小李将军”。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会试诗题为“从善如登”,李调元诗中有“景行瞻泰岱,学步笑邯郸”之句,为副总裁赏识,列为第一。总裁
秦蕙田说:“此卷才气纵横,魁墨,非元墨也”,置为第二。他
殿试中二甲十一名,入
翰林院,为
庶吉士入
庶常馆,后历任
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翰林院编修、文选司
员外郎、广东副考官。李调元为人耿直,不畏权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他在
吏部任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掌进等小官。其职责是每日送百官履历升降
循环簿签至宫门,交
值日太监转呈皇帝。由于官卑职小,他常受太监欺压。一般新任职者,为求办事顺利,常常预先向太监馈赠财物。李调元蔑视这一陋规,不理睬太监的需索。太监怀恨在心。有一天,太监下午才出宫门接簿,还怒骂李调元迟误时刻。调元厉声应答道:“我官虽小,是朝廷委任,犯罪自有
国法,你怎敢随便辱骂?”说罢抓之欲面见皇帝。幸有大臣劝解,太监才得以下台。此后,太监再也不敢向他索取
见面礼了。
乾隆四十年(1775年),李调元升迁文选司
员外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
湖南巡抚公文措辞失当,他按规定不与
画押。
吏部尚书阿桂堂、舒赫德大发雷霆,在考察
京官时,将李调元填入“浮躁”一类。乾隆帝见表册所填19人均年迈多病,惟独李调元年富力强,就询问吏部尚书:“李调元何事浮躁?”
吏部大臣回复:“过于逞能。”乾隆帝一笑置之,诏令李调元仍为
吏部员外郎。是年八月,李调元升任广东学政,临行前为乾隆帝召见,应对中肯,皇帝再三勉励。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他任满回京复命,乾隆帝又在勤政殿召见,问其
广东总督、巡抚以下官员事。李调元如实对答,乾隆帝十分满意。
次日,李调元即擢任直隶通永兵备道。第二年,李调元奉旨护送一部《
四库全书》去
盛京(今
沈阳),因途中遇雨,沾湿黄箱而获罪,被流放
新疆伊犁效力;旋经
袁守侗搭救,从流放途中召回,
发回原籍,削职为民。他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测,于是绝意仕进。有人劝他设法复职,他以东坡诗咏答说:“便从
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又在《小西湖看荷》一诗中写道:“谁开玉镜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长羡鸳鸯清到底,一生受用藕花香。”这些诗表明了李调元与官场决裂、洁身自好、纵情山水的志趣。
李调元是清代蜀中一怪才,他在学术文化上的成功决非偶然。这首先要归结到他的家学渊源,同时也是他个人先天禀赋与后天
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结果。
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号石亭,历任知县、府台
同知等,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颇有政声,著有《万善书稿》、《石亭诗集》、《
醒园录》等书。李调元受父亲影响,自幼爱好读书,涉猎范围极广,凡诸子百家、
经史子集、
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无所不览。他利用在吏部任职的机会,饱读大内典籍、御库
秘本,勤奋披阅、抄录,“于是内府秘藏,几乎家有其书矣”。在任职京师或奉旨外巡期间,虽不能埋头读书,但在“公余之暇,犹手不释卷”。去职回籍后,他更是以读书、写作为乐,“啸傲山水,以著述自娱”,与钱塘
袁枚、阳湖
赵翼、
丹徒王文治诸先生齐名,人称“林下四老”。他深感学海无涯、光阴催人,“念日月之以逝,恐文献之无征……恐一旦填沟壑,咎将谁归?”(同治四年《
罗江县志》卷二十四)他因而废寝忘食,以苦读为乐事,无一日之懈。
著作列表
李调元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按照杨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谱》统计,一共130种。兹将其主要著述分年列下:
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完成者:自刻《
李太白集》。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前完成者:辑《蜀雅》三十卷,《
易传灯》四卷,《
古文尚书》十卷,《程氏考古编》十卷,《敕文郑氏书说》一卷,《
洪范统一》一卷,《
孟子外书》四卷,《
续孟子》二卷,附《
伸蒙子》三卷,《大学旁注》一卷,《月令气候图说》一卷,《尚书古文考》一卷,《音辨》二卷,《
左传事纬》四卷,《夏小正笺》一卷,《周礼摘笺》五卷,《仪礼古今考》二卷,《礼记补注》四卷,《易古文》二卷,《遗孟子》一卷,《十三经注疏锦字》四卷,《左传官名考》二卷,《春秋三传比》二卷,《
蜀语》一卷,《蜀碑记》十卷,《
中麓画品》一卷,《卍斋巢录》十卷,《博物要览》十二卷,《补刻金石存》十五卷,《
通俗编》十五卷,《六书分毫》二卷,《古音合》三卷,《蔗尾丛谈》、《奇字名》十二卷,《四家选辑》十二卷,《制义科巢记方言藻》二卷,《墐户录》一卷,《
醒园录》一卷。
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前完成者:《
唐史论断》三卷,《
藏海诗话》一卷,《山水纯秀全集》一卷,《
月波洞中记》一卷,《
蜀祷杌》二卷,《翼元》十二卷,《
农书》三卷,《刍言》三卷,《常谈》一卷。
乾隆三十四年(1769)完成者:《
江南余载》二卷,《江淮异人录》二卷,《
青溪弄兵录》一卷,《
张氏可书》一卷,《
珍席放谈》二卷,《鹤山笔录》一卷,《
建炎笔录》三卷,《辩诬录》一卷,附《
采石瓜洲记》一卷,《
家训笔录》一卷,《旧闻正误》四卷。
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者:辑《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上、下共四十卷,《
州县提纲》四卷,《
诸蕃志》二卷,《
省心杂言》一卷,《
三国杂事》一卷,附《三国纪事》一卷,《
五国故事》二卷,《
东原录》一卷,《
肯綮录》一卷,《
燕魏杂记》一卷,《
夹漈遗稿》三卷,《龙拿手鉴》三卷,《
雪履斋笔记》一卷,《
日闻录》一卷,《
吴中旧事》一卷,《
鸣鹤余音》一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以前完成者:《世说新语旧注》一卷,《山海经补注》一卷,《庄子阙误》一卷,《林伐山》二十卷,《
古隽》八卷,《
谢华启秀》八卷,《
哲匠金桴》五卷,《
均藻》四卷,《
谭苑醍醐》八卷,《
转注古音略》五卷,附《古音后语、古音丛目》五卷,《
古音猎要》五卷,《古音附录》一卷,《古音余》五卷,《
奇字韵》五卷,《
古音骈字》五卷,《古音复字》五卷,《希姓录》五卷,《墨池璅录》二卷,《法帖神品目》一卷,《
金石古文》十四卷,《古文韵语》一卷,《
风雅逸篇》十卷,《
古今风谣》一卷,《
古今谚》一卷,《丽情》一卷,《燃犀志》二卷,《异鱼图》六卷,《补刻全五代诗》一百卷,《翼庄》一卷,《古今同姓名录》二卷,《
素履子》二卷,《说文篆韵谱》五卷,《
古算经》一卷,《
主客图》一卷,《
苏氏演义》二卷,《
淡墨录》十六卷,《出口程记》(乾隆四十六年奉旨观察承德府属当年秋谳,故有是作纪实)。
上述著作(尚未包括《童山文集》、《
童山诗集》),按类别划分,其中少量是对前人著述的整理,包括校刊、纂辑和刻印;大部分则是李调元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从内容看,包罗了历史、考古、地理、文学、语言学、
音韵学、
金石学、书画、农学、
姓氏学、
民俗学等专门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涉猎范围广博,研究内容庞杂,他始终以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精神从事。他刊刻《
李太白集》时才22岁,名儒
袁守侗看了他写的序言后,认为其水平不在
皇甫谧之下,说:“蜀坊无书,独此刻耳。”通过精卫填海般的努力,调元终于完成了包括150种著述在内的学术总构——《
函海》,并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全部刊行。
人物轶事
不对之对
据说。李调元小时候被父亲出的上联“
曹子建七步成诗”难住了,便说:“李调元一时无对。”意思是自己对不出。不料,父亲大喜,这不正是挺好的下联吗?
刻碑意对
蜀中才子李调元,
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
学政。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看见一崖上刻有“半边上”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曰: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
苏东坡学士、
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联。李调元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接着书出了下联: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连声赞叹。
巧对回文联
有一天,李调元来到川东的一座山上,庙中长老素闻李调元之名,赶紧亲自前来接待。长老和尚也很好客,领着李调元山前山后、庙里庙外,看了一个尽情尽兴。并把他请入方丈室中,办了一席很丰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和尚几次欲言又止,料定他还有
事相求,就主动问他。长老和尚这才说出原委。
原来,这座寺庙中有幅画,是这位长老的师傅画的,画的是三两枝出水的
荷花。当时正逢江南大才子
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辞,悬腕展臂,龙飞凤舞写下几个大字:“画上荷花和尚画”。
当时的长老和尚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此对的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甩笔而去。可多少年过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对得出下联来。
李调元听长老和尚怎么一说,兴趣陡增,马上要长老和尚把画给他看,果然画妙字绝,地道的唐伯虎真迹。他望着这个
对子一寻思,才发现其中的妙处。原来,这句七字对,无论
正念反读音都一样,难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调元对画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长老和尚说:“大和尚,请借墨砚一用!”长老和尚将大号提笔一支捧到李调元面前说:“请大人锦上添花!”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略一沉思,便紧靠唐伯虎对联之旁,写下一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从此,这幅画就作为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挂在这个方丈室中了。
相关轶事
他第一次到省城成都会举,路夜投宿。店主以客房住满谢绝,李调元以“余有偏房”问之,店主对曰:“从前有一秀才,投宿此店,见店内有一妙龄女,才貌双全,借斟酒之时,欲
纳为妾。女云:君若才敏过人,奴当从也,吾有一联,请君对之: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秀才苦思冥想,整夜不眠,也未对出下联,遂气死于房中。由此阴魂不散,久久于夜内长吟: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且反复吟之,直至鸡鸣。于是此房无人敢宿。”李调元曰:“这有何惧,吾今夜宿之,为汝除其怨魂矣!”是夜三更,果有悲声长吟:“冰冷酒……”李调元当即对曰:“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从此,吟魂消失,其房照常宿客矣!故使李调元名扬川中。
李调元中举后,畅游
岷江,谁知江中已有一“武举”乘舟在前。依古时规矩,文武同道,应让文者在前,可此武将,不依“旧规”,却要出一上联,若能当场对出,方可按“规矩”游江。其上联是:“两艇并进,
鲁肃不及
樊哙。”李调元细思此联绝矣:其一,鲁肃是文人,樊哙是武夫,但讲功劳,“武”在“文”之上;其二,鲁肃、樊哙乃是“
双关”,意为“橹摇得再快,也赶不上帆船迅速”。李被逼得十分纳闷,突听得
隔岸大道上,有婚嫁之箫声管乐,他灵机一动,对出下联:“
八音谐奏,
狄青哪有
萧何!”此乃上乘绝对,含义亦有二:其一,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人,但宋朝的狄将军,哪赶得上
汉高祖的萧丞相之功呢!其二,“笛声”再清脆,也赶不上“箫音和谐”,总之,你这个武人是赶不上我这个文人的。武将闻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打拱高赞:“李举人之舟,自然应游江在前矣!”
李调元中举一年后,踌躇满志,便赴京
殿试。经过复考,他自恃才高,认为此次状元非他莫属。未经皇帝“对策”,他便在排
灯上写出“当届状元”,打马游行。恰逢江南也有一
刘姓解元,未经“对策”,也自封状元,排灯打马游行。二人照面,傲然“对峙”。刘问:“来者何人?斗胆包天,未经君王钦点,怎能排灯游行?”李调元对曰:“骑
青牛,过函关,
老子李!”语出
李老君骑青牛西出
函谷关得道升天的“典故”,表其出身不凡。不料对方也是一才学高手,他不假思索,当即对出:“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刘!”语出
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反秦的“典故”,这不但对成“绝联”,还以“高祖”之尊压过“老子”之辈。李调元自觉应对“吃亏”,遂不参加第二天的“对策”。所以这次状元桂冠被江南的刘解元所摘。
三年后,李调元才得以参加
殿试。李调元入得翰林后,出任杭州主考官。但因李输过刘之“应对”,所以
江南才子便瞧不起四川文人,故在招待李调元的酒宴上,轻薄于他,席上出一上联相嘲:“蜀西老棕,枝
长叶大根基浅。”李调元举杯未尽,当即对出:“江南嫩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众才子一听,个个被反嘲得面红耳赤。杭州又有一才子出一上联相嘲:“夕夕多,四维罗,罗汉
请观音,客少主人多。”此联用典暗嘲李乃“女流之辈”。李又当即对出:“
只只双,弓长张,张生戏红娘,男单女成双。”此下联不但亦用典故,且反嘲众才子乃“女流之辈”。使其个个面面相觑。从此不敢待慢李调元。
李调元在离开杭州时,夸下海口:“江南才子,比不过四川的牧牛童子!”有一杭州秀才不信,要入川探个究竟。他在行往
巴蜀途中,遇上一个四川的牧童,问之:“小童,你识对否?”牧童以为是“对歌”,便点头示意。才子以半山高塔出对:“铁塔巍巍,七层八面四方。”要牧童应对,牧童不知咋对,在过河分手时,便向其招了招手而去!才子后来找到李调元,细说所见,质问于他。李当即回答:“小子,人家牧哥早与你对好了呀!”才子惊问:“咋个对的?”对曰:“遇水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从此,江南文人再也不敢小视四川人了。
藏书第一家
李调元罢官后,回到家乡四川
安县宝林镇(古名叫南村坝),在其父亲李化楠修建的
醒园(今
罗江县文星镇)居住期间。
建楼一座,名曰“万卷楼”。书库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其楼四周“风景擅平泉之胜,背山临水,烟霞绘辋川之图,手栽竹木渐成林。”他以赞赏的心情将万卷楼所在园林取名“醒园”,并赋诗:“醒园初筑亦悠然,地狭偏能结构坚。
叠石为山全种竹,穿池引水半栽莲。拈花偶笑人称佛,
戴笠行吟自谓仙。曾到名山游脚倦,此生只合老丹铅。”(《醒园杂咏》)李调元万卷楼实际上是一座藏书十万卷(省称“万卷”)的庞大书库,时人称为“西川藏书第一家”。李调元诗:“我家有楼东山北,万卷与山齐
嵯峨。”藏书“分经、史、子、集四十橱,内多宋椠,抄本尤伙”。李调元每天“登楼
校雠”,手不释卷。
李调元万卷楼的宝贵藏书,应是他和父亲两代人不辞辛劳、辗转购求的丰硕成果。父子两人爱书成癖,尤喜藏书,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购。李化楠在浙江、河北任
知县、知府时,遍购古今珍贵书籍。李调元从浙江省亲返川,将父所购书籍
船装航行数千里运回老家入书库。李调元成年后,购买珍稀、善本书籍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在做官期间,“所得俸,悉以购书”。
李调元除了多年大量购买外,藏书中还有不少系其手抄版本。李调元有
抄书之癖,凡家中所无之书,即借别人所藏图书抄写。他作京官时曾如饥似渴地广抄大内藏书。其藏书中,“御库抄本,无一不备”。
自刊而藏是李调元万卷楼藏书中的另一部分。他对刊刻前人著作极有兴趣,22岁时就自刻了《
李太白集》,以后几乎
刻书不断。他的《
函海》、《续函海》、《
童山诗集》、《童山文集》均有自刻本。
李调元万卷楼珍贵藏书,是四川
文化史上的一大丰碑。这一巨大的宝库,不料于嘉庆初年尽焚于匪患。这是四川文化史上一
重大损失。原来在嘉庆初,四川
白莲教起事,各地警报频传,社会混乱。嘉庆五年(1800),当李调元全家避乱成都时,万卷楼“忽被土贼所焚”。李调元归来后,但见平地瓦砾飞灰。他当时悲痛欲绝,“收灰烬瘗之”,并吟诗纪实:
不使坟埋骨,偏教冢藏书。焚如
秦政虐,庄似陆浑居。人火同宣谢,藜燃异石渠。不如竟烧我,留我待何如?云绛楼成灰,天红瓦剩坯;半生经手写,一旦遂成灰。
獭祭从何检,尤杠漫逞才。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同治四年《
罗江县志》卷三十五《外纪》)
万卷楼被焚后,李调元“意忽忽不乐”,终在嘉庆七年(1802)十二月悲痛万分地离开了人世。
清著名藏书家、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羹堂,一字赞庵、鹤洲,号雨村、墨庄、
醒园,别号童山蠢翁。绵州(今四川
绵阳)人。父李化楠,藏书已具规模。他幼即嗜书,10余岁借书抄录,在浙江
余姚求学时,遍游
书肆,对诗文、戏曲、经史无所不览。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
翰林院编修。不久,诏修《四库全书》,入馆任纂修。
散馆授
吏部主事,迁
考工司员外郎,两度出任广东学政,擢直隶通永道。因得罪权臣
和珅,被充军伊犁,以母老得释归,隐居家中20年以著述、藏书为娱。有志于收集巴蜀乡邦文献,为官时,苦心搜求典籍,建“万卷楼”,贮书达10万余卷。除保存
古版精椠外,其他书籍广泛借阅,以奖掖后进为己任。嘉庆五年(1800),刊刻《
函海》丛书,收书152种,大部分为川蜀先贤著述。分30函,一至十为晋至唐、宋、元、明诸人未见之书;十一至十六,专刻明代
杨慎所著之书;十七至三十,为自著之书及各家已刻而流传不广的书籍,有诗文、史论、
音训、剧话、曲话、
词赋等,其中有关音韵、民歌、俗谚最有价值。编书目《西川李氏藏书簿》10卷,分经、史、子、集4门。另编有《万卷楼藏书目录》和《赝书录》。所藏书后为和珅党羽借
白莲教起义军之名所焚。著有《童山文集》、《
雨村诗话》、《蠢翁词》等,辑《
全五代诗》、民歌集《
粤风》。另有《诸家藏书簿》、《诸家藏画簿》各10卷。
出版图书
相关消息
清人词话最浅陋空疏,又复强作解人,以致谬误百出者,莫过李调元之《雨村词话》。稍举一二以见之。
自序中述词之流派演变云:
温、韦以流丽为宗,《
花间集》所载
南唐、西蜀诸人,最为古艳。
北宋自东坡“大江东去”,秦七、黄九踵起,周美成、晏叔原、
柳屯田,
贺方回继之,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派衍愈别。
鄱阳姜夔郁为
词宗,一归醇正。于是
辛稼轩、
史达祖、
高观国、
吴文英师之于前,
蒋捷、周密、陈君衡效之于后。一小段中,大谬者五,而其所以谬者,又皆人所共知者,独雨村不知耳。《花间集》不收
南唐词,只
张泌一人例外,盖以其南来前曾在西蜀故也。
南唐词以
冯延巳、
李后主为大宗,而不在《花间》词人之列,雨村竟谓“《
花间集》所载南唐、西蜀诸人”云云,此其大谬一也。
柳耆卿行辈甚早,约生于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卒于
宋仁宗皇祐中(约公元1052年前后),方其卒时,东坡犹未成年。晏叔原几道乃
晏殊幼子,论年亦稍长于东坡,雨村竟谓柳、晏继东坡之后。尚不止此,观其用意,且在秦、黄之后,此其大谬二也。而所举诸人,与“东坡大江东去”不相为谋,雨村乃并为一谈,以为祖述东坡,此其大谬三也。
辛稼轩长于
姜白石十余岁,填词亦
白石之前辈。白石《汉宫春》二首(次
稼轩韵)、《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韵)、《
洞仙歌》(
黄木香赠稼轩),皆效稼轩体制者;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且谓白石脱胎稼轩。而雨村反谓稼轩师白石,此其大谬者四也。
史达祖、
吴文英从
清真出,与白石不相干,雨村以谓同师白石,此其大谬者五也。按论词之家,所主容有不同,而椎轮大辂,殊途同归,未有泾渭不辨如雨村者。小说所谓“乱点鸳鸯谱”者,雨村是也。作者先后之序,前人诚多不甚考证,然所知既多,不中不远,未有奉云玄为祖祢者;有之,亦雨村是也。
卷二“上元词”条云:
伯可词名冠一时,有上元《
宝鼎现》词,首句“夕阳西下”。蒋竹山捷同时人,作《女冠子》词咏上元,结句云:“笑绿鬟
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其推重当时如此。
康舆之字伯可,北宋末
南宋初人,以附
秦桧为人诟病。同时
周南有《康伯可传》(《
山房集》卷四),谓
宋徽宗崇宁、
大观间(1102—1110),曾从
晁说之、
陈恬游。而蒋捷乃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入元不仕,其生卒不可确考,然后康舆之百有余年无疑也。雨村则谓二人同时,其谬尤甚于以
柳耆卿继东坡之后。
卷三“秦黄并称”条云:
刘后村克庄词以才气胜,迥非剪红刻翠比。然服膺周清真邦彦不容口,见之于《
最高楼》一词云:“周郎后,直数到清真。……欺贺晏,压黄秦。”人因有“小周郎”之目,本此。贺、晏、黄、秦,谓方回、小山、山谷、少游也。常时黄、秦并称,大有
老子、
韩非同传之叹。
按后村《最高楼》词,有标题曰“题周登乐府”,
词云:
周郎后,直数到清真,君莫是前身?
八音相应谐韶乐,一声未了落梁尘。笑而今,轻郢客,重巴人。只少个绿珠横
玉笛,更少个雪儿弹锦瑟。欺贺晏,压黄秦。可怜樵唱并菱曲,不逢御手与龙巾。且
醉眠,蓬底月、瓮间春。
标目既明言“题周登乐府”,词中又言“直数到清真,君莫是前身”,则“服膺不容口”者,有目者皆知其谓周登也,雨村岂无目欤?何视而不见也!清真,从无人以“小周郎”目之,居然杜撰故实,欲以欺人,可谓荒谬绝伦矣。宋有两周登,在前者见
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九“外制集”,有《贝州历亭县主簿周登可国子监丞致仕制》。后村所题之周登,不祥其人,亦无词传世,或乏佳篇故尔。而后村盛称之,盖题跋交游之作,必多美辞耳。贺、晏、黄、秦为何人,稍涉宋词者莫不知之;秦七、黄九并称,亦莫不知之,又何待言?雨村以己度人,画蛇添足,适以自暴其浅。如此类者,《
雨村词话》中俯拾即是。
清人词话,陈陈相因者甚众,高明之家每能剿袭其精者,低手人则反是,老生常谈亦攫为瑰宝。《雨村词话》开卷第一条“太白遗词”云:“河汉女,玉练颜,云軿往往在人间。九霄
有路去无迹,袅袅香风生佩环。”
吴虎臣云:“此太白遗词,有得于石刻而无其腔,刘无言倚其声歌之,音极清雅。”见《
词综》。按此腔即《桂殿秋》也。
按此首各本太白集皆有之,亦皆有题曰《桂殿秋》,殆无人不知,《词综》卷一亦分明有题曰《桂殿秋》,人所共见。雨村于此全抄《词综》附注,而故隐篇名,另加按语,于是此词之名《桂殿秋》,乃己所发明者矣。掩耳盗铃,欲以欺人,一至于此。抑又取材于人所共知者,宁不弄巧反拙?按宋吴曾虎臣《
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汉殿夜凉吹玉笙”条云:
“仙女诗,
董双成,汉殿夜凉吹玉笙。曲终却从仙官去,万户千门惟月明。”“河汉女,玉练颜,云軿往往在人间。九霄有路去无迹,袅袅香风生佩环。”
李太白词也。有得于石刻而无其腔,刘无言自倚其声歌之,音极清雅。《
东皋杂录》又以为
范德孺谪
均州,偶游武当石室极深处,有题此曲崖上。未知孰是。
词共二首。《漫录》绝非僻书,而雨村未见。《祠综》二首全收,
朱彝尊附注在第二首(河汉女)之后,盖合两首言之者。雨村不识,以为吴虎臣云云但指“河汉女”一首,故其《词话》不抄“仙女侍(一作下)”一首,此亦无知之过也。幸其未见《漫录》;否则又因《
东皋漫录》而夸夸其谈矣。稍后,
冯金伯《
词苑萃编》亦蹈其覆辙(见卷三),可谓无独有偶。
《
雨村词话》谬误非一,剿说更多,皆
美芹献曝之类也。清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云:“罗江李雨村调元,著词话四卷。其于词用力颇浅,所论悉非探源,沾沾以
校雠自喜,且时有剿说,更多错谬。”(卷三)极是极是。岂惟词话,其所著赋话、诗话、曲话莫不皆然;又辑有《
全五代诗》,大抵皆自《
全唐诗》中抽取
五代十国人作,抄录成集而已,此外更无所有。去一“全”字亦远矣。孟子云:“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读雨村书其慎之!
【原载】香港《大公报·艺林》新六〇二期
人物纪念
纪念场馆
李调元纪念馆为
德阳市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清代著名文学家、
戏剧家、诗人李调元,在
罗江八景之一,
玉京山上修建的一处仿古园林。现大殿用于展出各地书、画名家为纪念李调元而创作的书、画佳品供游人观赏,并已被
罗江中学定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调元纪念馆入口大型雕塑《文山
函海》高约35米,总长约72米,黄沙岩建造,耗材3000余方,四个头像由上至下分别是:李调元、
李鼎元、李冀元、李化楠(李调元之父)。雕塑作者是四川
德阳雕塑艺术家罗平(
德阳艺术墙《中华魂》作者)。
雕塑作品
德阳《名人园》滨河公园内的“罗江四李”雕塑
德阳《名人园》滨河公园位于
四川省德阳市
旌阳区市内,峨眉山北路沿河景观公园走廊地带(滨河景观东大桥至
黄河大桥沿线段),《名人园》内共有雕塑组雕、圆雕、浮雕14组,全部使用德阳本地的红、黄两种
砂岩雕刻而成,运用多种雕塑
艺术形式表现了德阳市历史上的众多历史名人。
其中有:
(圆雕)
四李:《童山石亭,墨庄凫塘》(李化楠、李调元、
李鼎元、
李骥元)
二张:《紫岩英风摩日月,南轩正气返山川》(
张浚、
张拭)
中江三苏:《文魁铜山,懿笔新彩》(
苏易简、
苏舜钦、
苏舜元)
主雕:《绵远迁载,昊阳鸿德》(严遵、任安、
房琯、马道一、花蕊夫人、张宗法)
小雕塑:《玄武飞乌,鲤跃龙门》
北入口标志:《功德千古》
南入口标志:《市井流芳》
(浮雕)
《南北塔的传说》
德阳《名人园》设计者为四川著名雕塑艺术家——罗平(
二级美术师,
德阳石刻艺术墙《中华魂》设计者)独立设计完成。
影视形象
2024年11月23日,以四川历史名人“李调元”为主题的电影《圣旨到》开机仪式在罗江区白马关镇庞统祠广场举行。
历史影响
2020年6月,
四川历史名人
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领导小组评选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