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
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锐,字叔峤,又字钝叔,绵竹人,1857年生,清末维新派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以举人授内阁中书,参加强学会保国会,倡立蜀学会,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后,杨锐出任四品军机章京,参与新政。1898年与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六君子一同殉难,终年41岁。著有《杨叔峤诗文集》、《说经堂诗草》,以及《隋史补遗》、《晋书注》等。
人物简介
少年才俊
兄弟俩被誉为蜀中当代苏轼苏辙
杨锐祖籍江西,其曾祖父那一辈就迁往四川绵竹,居住在绵竹城内小西街中段。杨锐祖父曾任山东曹县、阳谷等县县丞,父亲受道光诰封资政大夫。他家境殷实,还藏有不少名家字画。
杨锐在家排行老三,哥哥杨聪精通经籍,博学多才,杨锐的启蒙教育就是来源于杨聪。他的聪慧、英俊也受到了哥哥的厚爱,兄弟俩通过教与学,建立了胜于寻常兄弟之情。
1875年,张之洞督学四川,在成都创办了四川最高官办学府——尊经书院,从全川选了10多个优秀学生首批入院学习,其中便有当时18岁的杨锐。史料记载,张之洞发现杨锐才华异常,面测时更是对答如流,叹道:“锐弟兄蜀中今日之轼、辙,之洞不虚此行。”
杨锐在尊经书院学习时留下了不少好的诗文和论文,至今在绵竹民间还有流传。
公车上书
形成国民问政好风气
杨锐进入张之洞幕府后,成为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廖平张祥龄、毛瀚丰、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这时的张之洞已升任为两广总督,杨锐跟着他离开四川,来到广东,成为其重要幕僚。那些上呈朝廷的奏疏与重要文献,大多出自杨锐之手。
五年后,杨锐考取内阁中书,获章京记名,负责协编《大清会典》,书编好后晋升为内阁侍读,由一个幕僚变成了众人羡慕的京官。此后的几年,是杨锐一生中难得的太平日子。但当上了京官的杨锐,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恩人张之洞,两人书信往来频繁。
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这时,作为京中名士的杨锐,又一马当先站了出来,带头参加“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国献身
戊戌变法失败血洒刑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发布“定国是诏”,决心变法自强,开启了变法维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但“定国是诏”的颁布,触动了军机大臣等守旧派的利益,他们敷衍推诿,消极地执行新法。与此同时,康有为等人多次建议光绪帝广集英贤,在宫中开制度局,任用通达时务的人才为顾问官,辅助新政,也遭到大臣的坚决反对。光绪非常不满,决定开始新的行动。
以往对慈禧言听计从的年轻皇帝光绪,突然未经慈禧允许采取了新的行动,这对慈禧来说已经危及到了她的地位。于是,慈禧也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帝后两党之间的斗争从此愈演愈烈。
7月底,光绪帝见太后神色异常,即预料有变,回宫以后,他立即召见他所信任的“军机四卿”之一杨锐,并新授密诏给杨锐。领到密诏的杨锐明白自己当时已经危机四伏,便立即找林旭进行商量。
此时,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就离开北京,梁启超则逃到了日本使馆避难,袁世凯又在得知消息后偷偷向慈禧告密。明知大祸临头,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杨锐,把忠君与爱国视为一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了从容等死的绝路。9月24日凌晨,杨锐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一起被捕。
9月28日,杨锐等六人被斩于菜市口,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杨锐死时,年仅41岁。
纪念缅怀
后人为了纪念杨锐曾在绵竹小西街建“杨公祠”,后来此地被拆迁后,又在今绵竹人民公园内修建杨锐广场,在广场上塑起了他的塑像。
在广场一角,一栋两层楼高的中西合璧建筑前,有张之洞为杨锐的题词,“双泪落君前大江滚滚怀人远,文名余死后绵竹亭亭出县高。”
参考资料
蜀中才子杨锐维新殉难.四川大学档案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0 19:49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