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杨慎撰。是书前有《自序》,大旨谓《毛诗》、《楚词》有
叶韵,其实不越《保氏》转注之法。《易经疏》云“贲有七音”,始发其例。
宋吴才老作《韵补》,始有成编。学者知
叶韵自叶韵,转注自转注,是犹
知二五而不知十也。考叶韵之说始於沈重《毛诗音义》(见《经典释文》)。後颜师古注《汉书》,李善注《文选》,并袭用之。後人之称
叶韵,自此而误,然与
六书之转注则渺不相涉。慎书仍用叶韵之说,而移易其名於转注,是
朝三暮四改为
朝四暮三也。如《四江》之“釭”字,《说文》云:“从金,工声。”“窻”字,《说文》云:“从穴,悤声。”则“釭”读“工”,“窻”读“悤”,皆其本音,无所谓转,亦安所用其注乎?姑即就慎书论之,所注转音,亦多舛误。如《二冬》之“龙”字,引《周礼》“龙勒杂色”,谓当转入《三江》。不知《玉人》“上公用龙”,郑司农云“龙当为尨”;而《左传》“狐裘尨茸”,即《诗》之“
狐裘蒙戎”。则尨当从龙转,龙不当作“莫江反”也。又如《蒸韵》之《朋》字,慎引《逸诗》“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谓当转入《一东》。不知“弓”古音“肱”,有《小戎》、《采绿》、《閟宫》及《楚词·九歌》诸条可证。则“弓”当从“朋”转,“朋”不当读为“蓬”也。如此之类,皆昧於古音之本。以其引证颇博,亦有足供考证者,故
顾炎武作《唐韵正》犹有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