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1950年5月17日—2023年12月12日),男,汉族,北京人,
社会学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人物生平
学习经历
1978-1982 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2-1985 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法学硕士学位。
1990-1991 获中英友好奖学金,在英国布里斯特尔大学进修社会学。
1992 在美国
密执安大学进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获调查方法证书。
工作经历
李强教授1950年5月17日生于中国北京。1968年毕业于北京四中,同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197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就读,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社会学系主任。1999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工作,负责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复系重建工作,并任首任系主任。2003年担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2012年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2018年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李强教授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是社会分层与流动、城镇化与城市研究、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他强调一手资料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坚持社会学应该探讨中国社会“真”问题,学术研究要真正服务人民群众。李强教授是国内最早主持和开展全国性大样本抽样调查的社会学家之一,为中国定量社会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21世纪初,在结合数据分析和客观全面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李强教授提出中国社会“倒丁字型”结构,后根据社会结构变化实际又提出“土字型”社会结构,为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013年,李强教授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认为城镇化并不单纯是城市建设、发展问题,而更加是人的问题,城镇化是为人服务的。2014年,李强教授启动“新清河实验”,深入一线,躬身调研,开创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路径,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研究的成功范例。
李强教授毕生奉献于国家教育和社会事业。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和奖励。曾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民政部政策咨询专家组顾问、国家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议组委员等职务。著有《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十讲》《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新清河实验》等二十余部著作。
2023年12月12日14时19分,李强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应邀讲学
1993年-2002年
美国: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
芝加哥大学、
康奈尔大学、
杜克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狄更森学院、
布法罗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加州洛杉矶分校等大学讲学和作
学术演讲。
日本:日本立命馆、
早稻田大学、
筑波大学、青山大学、
关西学院大学等作学术讲演。
研究方向
李强主要从事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应用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方向的研究,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社会分层调查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成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家调查系统顾问
国家教委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副主任
北京市市政府专家顾问团委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议组委员
北京社科规划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委员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
中共北京市委党建顾问
此外,还兼任英国社会学会会刊《Work Employment & Society》国际编委、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编委会委员、民政部《
中国社会导刊》顾问、
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以及多种期刊、杂志的编委顾问等。
主讲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概论、社会指标体系、美国社会问题、应用社会学、
理论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学研究方法、公共关系学概论等课程。
清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城市社会学、社会学概论等课程。
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著作发表
28.《
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
27.《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二版)(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
25. Laid-off Workers in a Workers’ State: Unemploy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dited by T.B. Gold, W.Hurst,
J.Won and Li Qiang,Palgrave Macmillan, 2009.
24.《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会学卷(1978-2008)》(李强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3.《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李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
22.《社会分层十讲》(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5月。
20.《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李强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19.《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
18.《
应用社会学》(第二版)(李强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2005年5月获得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
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证书”。
17.《
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李强、
孙立平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16.《中国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李强著)日本ハーベスト(Harvest)出版社(2004年 2月日文版)。
15.《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李强等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4.《我国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李强等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13.《
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李强著)
鹭江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12.《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李强等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0.《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公平》(李强等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9.《中国扶贫之路》(李强等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8.《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李强等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李强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
6.《社会指标理论研究》(李强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概论》(李强等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社会运行导论》(李强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应用社会学》(李强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
西方社会学史》(李强等著)
能源出版社(1987)。
1.《社会学原理》(李强等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译著
李强等:《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此外,还有其它著作、译著等数种。
学术论文
201.李强:“社会建设与
社会管理创新的‘四个抓手’”,载《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第221-226页),2013年11月
200.李强:“
城市社会学的七大流派”,《
北京日报》,2013年9月16日第20版
199.李强:“城镇化的关键是
农民市民化”,《人民日报》,2013年8月11日第5版
198.李强:“论农民和农民工的主动市民化与被动市民化”,《
河北学刊》,2013年第4期
197.李强:“社会建设的‘四个抓手’”,《北京日报》,2013年6月3日第17版
196.李强:“主动城镇化与被动城镇化”,《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6月
195.李强:“给每一个人上升流动的机会”,《
前线》,2013年第5期(总第123期)
194.李强:“中国在
社会分层结构方面的四个试验”,《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2期(总第123期)
193.李强:“避免‘无机会群体’出现”,《人民日报》,2013年4月9日(第5版)
192.李强:“中国公众的生活方式与居住理念
调查报告”,《学术前沿》,2013年第2期(总第20期)
191.李强:“
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
社会学评论》,2013年第1期,第36-43页
190.李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建设思路”,《
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188.Li Qiang:“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Chinese Society—Chang and Transformation》Edited by Li Peilin, New York: Routledge, pp193-216,2012.
187.李强“社会分层与
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第2-9页。(课题:08&ZD045)(《
新华文摘》2012年第12期第12-16页)
186.李强:“社会管理创新重在体制创立”《
辽宁日报》2012年12月11日。国家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究课题”(12JFXG041)
185.李强:“中韩城市管理比较与未来
战略合作的展望”《首尔-中国城市发展论坛》2012年11月6日,首尔政府,第105-132页。
184.李强等:“
人心管理:
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河北学刊》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1日出版)第105-111页。(课题:12@ZH009)
183.李强等:“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2012年7月10日出版,总第199期)第82-100页。(课题:08&ZD045)(《
新华文摘》2012年第20期第25-29页)
182.李强:“心态失衡下的当前
社会生态”《
人民论坛》2012年7月(上)(总第370期)第18-19页。
181.李强:“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化与
文化建设”《
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4期(总第220期)第46-50页。
180.李强等:“
城市群背景下
社会风险综合分析框架初探”《
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第
190-200。
179.李强“
户籍制度与农民工
社会地位”《当代工人》2012年2月B第10-11页。
178.李强“重召八级技术分层”《当代工人》2012年1月B第10-11页。
177.李强等“去乱求治:我国历代社会管理的共同使命”《
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176. 李强:“为什么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技术工人转向
中间阶层社会结构的战略探索”,《
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8-18页。
175. 李强等:“居住分异与
社会距离”,《
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4-11页。
174. 李强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影响
评价指标体系”,《
河北学刊》,2010年第1期,第106-112页。
173. 李强等:“
举办2008年
奥运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获
北京市第十一届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10月)。
172. 李强:Laid-off Workers in a Workers’ State: Unemploy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Edited by T.B. Gold, W.Hurst, J.Won and Li Qiang,Palgrave Macmillan, 2009.
171. 李强:“变迁中的
职业声望:2009年北京职业声望调查浅析”,《
学术研究》2009年第12期。
170. 李强:“社会学中国化需要建立‘中距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3日第2版。
169. 李强:“新中国社会调查
研究方法回顾”,《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22日B8版。
168. 李强:“完善社会学的定性与
定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8日第7版。
167. 李强:“理论研究对于社会调查及
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9日第7版。
166. 李强:“城市住房体制改革与基于财产的社会分层秩序之建立”,《学术界》2009年第4期(2009年7月)第25-33页。
165. 李强:“中国
社会阶层变化的新动向”(日文),日本《一桥社会科学》2009年3月,第6号(
ISSN 1881-4956)第25-48页。
164. 李强:“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
社会变迁与传承”,《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No.3,第29-36页。
163. 李强:“
转型时期‘城市住房地位群体’”,《
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2009年7月15日)第42-53页。
162. 李强:“中国中产的
社会责任”《
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47期(2008年12月22日)第40-43页。
161. 李强:“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迁”载《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66-188页。
160. 李强:“目标,现代社会”《
中国改革》2008年第11期(2008年11月)第114-116页。
159. 李强:“社会分层研究”载《中国社会学30年(1978-2008)》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20-341页。
158. 李强:“从‘
整体型社会聚合体’到‘碎片化’
利益群体”《
新视野》2008年第5期(2008年9月)第15-17页。(人大报刊复印《社会学》200812)
157. 李强:“改革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2008年10月)第47-60页。(《
新华文摘》)
156. 李强:“中国
城市社区与
管理体制的变迁”载《
展望中国:未来十年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挑战》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5月,第160-194页。
155. 李强:“试分析国家政策影响社会分层结构的具体机制”《社会》2008年第3期(2008年5月20日)。
154. 李强:“解决
社会问题的关键:协调好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关系”《
中国社会报》2007年11月21日第3版。
153. 李强:“如何理解社会建设”《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4日第7版。
152. 李强:“改革的目标应关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载李兰主编《
企业家VS经济学家》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211-232页。
151. 李强:“帕金的‘文化缓冲带’思想与中国的‘社会缓冲带’”载《
社会学家茶座》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辑(2007年12月),第26-30页。
150. 李强:“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2007年12月11日)。
149. 李强:“化解
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上卷)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38-45页。
148. 李强:“社会建设与
社会公正:关于社会建设的一些思考”《
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18日)第2版。
147. 李强:“
政策变量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调整”《
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2007年9月20日)第46-51页。
146. 李强:“如何让
住房公积金不再‘
劫贫济富’”《
改革内参》2007年第22期(2007年8月1日)第11-15页。
145. 李强:“怎样看待我国社会分层的新变化?” (第17届
中国社会学年会主题报告)2007年8月,中国社会学网。Hebei Academic Journal, No. 5, 2007.
144. Li Qiang:“Social Changes in China’s Urban Community and Urban Administrative System”《Economy and Culture of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Gwangju, Korea. May, 2007.pp5-29.
143. 李强:“吉登斯的‘阶级关系结构化’与中国的‘阶级关系定型化’载《法学家茶座》第15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5-18页。
142. 李强:“
城市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15-219。
141. 李强等(
清华大学课题组):“探索有中国特色
社会救助新模式”《
深圳商报》2007年1月20日A5版整版。
140. 李强:“正视和化解社会矛盾”《
前线》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5日)第21-23页。
139. 李强:“如何看待我国的
城市化现象”载《人民日报》2006年12月8日(星期五)第十五版。
138. 李强:“要防止
收入差距太大和太小两种极端”载《
北京日报》2006年12月18日(星期一)第二十版。
137. 访谈: “把脉
贫富差距:访著名社会学专家李强先生”,《社科论坛》2006年第4期第22-27页。
136. 李强等:“社会分层研究”载《
新世纪中国社会学:“十五”回顾与“十一五”瞻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65-187页。
135. 李强:“关于如何缓解社会冲突的理论与对策”载《法学家茶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7-20页。
134. 李强:“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日文)载《中国人口问题》(若林敬子编,筒井纪美翻译)日本MINERVASHOBO书房出版社,2006年9月,第241-259页。
133. 李强:“大学体制与
通识教育关系之剖析”载《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83-193页。
132. Li Qiang et al (3):“Property Rights Regimes and Firm Behavior: Theory versus Evidence”《China’s Domestic Private Firms》Anne S. Tsui Editors, New York: M. E. Sharpe, pp97-119.
131. 李强:“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学海》南京: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006年第4期,第40-46页。
130. 李强:“‘十一五’规划如何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载《
中国经济大讲堂》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207-244页。
129. 李强:“人口
高密度居住对
环境保护的影响”载《绿色中国:经济机制卷》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71-175页。
128. 李强:“职业共同体:今日中国
社会整合之基础”《
学术界》(合肥)2006年第3期(2006年5月),第36-53页。
127. 李强:“健康公平与和谐社会”《
卫生经济研究》(杭州)2006年第5期(2006年5月),第3-6页。
126. 李强:“公平与公正概念辨析”《
探索与争鸣》(上海)2006年第4期,第19-20页。
125. 李强:“
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与趋势”《中国与世界观察》2006年第1期(2006年4月),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第51-62页。
124. 李强:“社会学与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医学人文演讲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版第215-230页。
123. 李强:“怎样看待当代
中国社会的富人阶层”(日文)《现代中国的流通与社会》日本MINERVASHOBO书房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31-151页。
122. 李强:“保护
老北京,
任重而道远”《北京和北京:两难中的对话》北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北京办事处,2005年12月,第12页。
121. 李强等:“北京市
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与改造的研究”《中国城市评论》第1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120. 李强:“从社会学角度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2005年11月25日)
119. 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面向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100个重大问题》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118. 李强:“中国城市贫困层问题”《
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第224-237页。
117. 李强等:“城市外来人口的现状与管理”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转型期的中国人口:2000年人口普查国家级重点课题》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8月第309-324页。
116. 李强等:“
市场经济下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对北京市基层
社区管理体制的
调查研究”《课题调研成果汇编》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2005年5月第1-160页。(此报告得到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的批示。)
115. 李强:“费孝通:社会学的中国先声”《
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第5期(2005年5月20日)第48-49页。
114. 李强:“关于
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社会》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20日)。
113. 李强:“‘丁字型’的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2005年3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转摘。)
112. 李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前线》2004年第12期(2004年12月5日)第18-20页。
111. 李强等:“2008年奥运会与北京的
流动人口问题”《
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8-17页。(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10期第14-24页转载。)
110. 李强:“中国正在创造新的‘社会模型’”《
北京日报》2004年11月29日星期一,第13版。
109. 李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前线》2004年第12期(2004年12月5日)第18-20页。
108. 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15日)第93-99页(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2005年第3期转载)。
107. 李强:“实现科学有序的
社会流动”《人民日报》2004年11月30日第十四版。
106. 李强:“‘绷紧’的社会结构”《
改革内参》2004年第32期(2004年11月10日)第9-12页。
105. 李强:“中国的社会分层”《
21世纪与中国社会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9-33页。
104. 李强等:“中国
城市布局与人口高密度社会”《
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三期第84-92页。
103. 李强:“从社会学角度看北京的交通问题”《
科学中国人》2004年第7期(2004年7月)第29-30页。
102. 李强:“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
农民工问题”《学术界》2004年第4期(2004年7月)第1-22页。(《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5期第45-46页转摘)(教育部:《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5月150-151页转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10期第14-24页转载。)
101. 李强:“规范学术,重点在人”《
学术规范读本》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78-279页。
100. 李强等:“北京市
社会治安和
社会形势专家评估报告”《
新视野》2004年第3期第73-75页。
99. 李强:“人才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中国人才》2004年第6期第48-50页。
98. 李强:“城市发展与社会稳定”《
新周刊》2004年4月15日第8页。
97. 李强等:“对于
城市农民工政策的反思”《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第20-24页。
96. 李强:“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调查与研究”《21 Century COE Program》日本
关西学院大学,2003年10月第127-135页。
95. 李强等:“城市外来人口两大
社会群体的差别及其管理对策”《
学海》2004年第2期第59-63页。
94. 李强:“我国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其对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第125-126页。
93. 李强:“社会保障:向农民工打开大门”《
中国妇女报》2004年1月20日第7版。
92. 李强:“从社会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科学中国人》2004年第2期第5-7页(《新华文摘》2004年第6期转摘)。
91. 李强:“四种人群逐渐形成中国中产阶级”《东方财经》2004年元月第1期第8-9页。
90. 李强:“中国流入城市的农民工问题” 《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2003年冬季号第80-83页。
89. 李强:“企业家与
社会精英群体”《中国企业家成长发展报告(下)》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42-147页。
88. 李强等:“北京市居民
安全感研究”《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2003年10月10日)第38-44页。
87.“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法学家茶座》第三辑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86. “人口高密度居住与新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前线》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5日)。
85. 李强:“中国中等收入层的构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7-9页。
84. 李强等:“20世纪西方社会结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析
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
红旗文稿》2003年第11期第34-36页。
83. “社会学研究与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总128期)第5-11页。(《新华文摘》2003年第9期转摘)。
82. “社会科学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总99期)第62-63页。
81. “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总176期)第13-19页。
80. “我国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光明日报》2003年5月6日B4版。
79. “Embeddedness and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s Transitonal Economy”Volume 68 Number 1, February 2003, pp75-102.
78. 李强等:“从东部某井灌区看我国的水资源隐患”《
改革内参》中国
改革杂志社出版2003年第6期第21-24页(2003年2月20日)(总第390期)。
77.李强等:“
农业用水要从无偿挤占到有偿交换”《改革内参》中国改革杂志社出版2003年第4期第29-33页(2003年2月1日)(总第388期)。
76.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第125-136页(2003年1月10日)。
75.“不得已的非法生存”《改革内参》中国改革杂志社出版2003年第2期第19-22页(2003年1月10日)。
74. “换一个视角看改革”《改革内参》中国改革杂志社出版2003年第3期第2-5页(2003年1月20日)。
73.《关于进城农民的“非正规就业”问题》《
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2002年11月)。(《新华文摘》2003年第3期转摘)
72.“试析我国农民收入状况”《
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9期(2002年9月18日出版),第46-50页。
71.《中国社会阶层构造的新变化》(日文)日本《立命馆产业社会论集》2002年6月,第38卷第1号(总第112号)第25-43页。
70.《怎样看待今日中国的富豪阶层》《
新财经》2002年8月1日,第36页。
69.《我国社会分层理论的演进》《
学海》2002年第4期(2002年7月出版)第77-83页。(合作论文)
68.合作文章:《如何认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求是》2002年第14期(总339期)(2002年7月16日出版)第116-123页。(此文为课题组合作文章,署名
秋石,文后列有名单,排名第二。)
67.《中国的户籍分层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年春季号(2002年2月)第20-24页。
66.“打工汇款难缩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国情国力》2002年第4期,第16-17页。
65.“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2002年2月15日,第61-67页。
64.“新屏蔽制度比户籍更公平有效”《
经济参考报》2002年4月17日第6版。
63.“我国的户籍制度及其变革前景”《领导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2年第12期(总第237期)2002年4月25日。
62.“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3期,2002年3月,第16-18页。
61.“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载于《
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第133-143页。
60.“心理二重区域”与中国大陆的
问卷调查》载于《
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年,第81-90页。
59.《给“底层精英”以上升渠道》,《
中国社会导刊》,2001年12月号(2001年12月),第9页。
58.《职业声望研究》载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丽文
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台湾,第407-430页。
57.《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
新视野》,2001年第5期(2001年9月10日)第46-48页。
56.《农民汇款的“水渠效应”》,《
改革内参》,2001年第13期(2001年7月5日)
55.《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64-76页(2001年7月)。
54.《农民工进城的利弊得失》,《
百科知识》,2001年第6期(2001年6月)
53.《中国大陆的经济差距: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别》,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2001年3月,《社会学研究》专刊。
52.《中国城市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研究》,《学海》(江苏省社科院),2001年第1期。
51.《关于中产阶级与中间阶层》,《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总第68期)。
50.《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专集》,中国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英国
国家发展研究院,2000年11月。
49.《民工无保障,市民不安全:关于民工社会保障的调查》,《
改革内参》,2001年第3期(2001年2月5日),总第339期。
48.《Occupational Mobiolity of Urban Migrants in Chinese mainland》,《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0年第4期(2000年8月)。
47.《我国转型时期冲突型的职业声望评价》,《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
46.《影响中国城市居民收入的“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夏季号(总第30期)
45.《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
学术界》,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
44.《“隐性就业”现象研究》,《
新视野》,2000年第5期(2000年9月)。
43.《“心理二重区域”与中国的问卷调查》,《
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2000年3月)。
42.《中国城市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底层精英问题》,《
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第一期(2000年5月)。
41.《中国社会学20年:回顾与前瞻》,《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2000年1月16日)
40.《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影响》,《东南学刊》,2000年第2期(2000年3月25日)
39.《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解决失业下岗问题》,《
浙江学刊》,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
38.《我国城市中的失业下岗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社会学》,2000年第3期(2000年3月)。
37.《中国的贫富差距与市场转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1999年12月11日)。
36.《市场转型与我国中等阶层的代际更替》《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期。
35.《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34.《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观念的剖析》,《
新视野》,1999年第4期。
33.《探索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之路》,《
中国劳动》1999年第9期(1999年9月)。
32.《生命历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亦载于《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
31.《中国人的职业声望评价》,载于《现代化政策与中国社会变迁》,日本
东海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99年3月。
30.《两种企业家的收入差距问题》载《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报告》,
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29.《市场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出现原因分析》,《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8年第3期。
28.《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与展望》,《新视野》,1998年第4期。
27.《关于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问题》载《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问题》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香港,1997年4月。
26.《经济分层与政治分层》,《
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亦载于日本
关西大学《社会学研究》第81号1998年10月)。
25.《中国社会学之现状》,《行动科学研究》,日本
东海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东海大学出版会,1997,Vol.49。
24.《社会转型与城市贫困层问题》《
新视野》,1997年第4期。
23.《“脑体倒挂”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6期。
22.《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中国社会工作》1996年第5期。
21.《简析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贫困层及社会公平》《新视野》1996年第5期。
20.《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
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
19.《关于农民工家庭模式问题研究》,《
浙江学刊》,1996年第1期。
18.《我国距离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多远?》,《
百科知识》1996年第1期。
17.《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
科技导报》,1995年第11期。
16.《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
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4期。
15.《“官本位”体制的衰落》,《科技导报》,1994年第9期。
14.《中国大陆的职业结构》,《东西方研究》,1994年11月(Vol.23, No.2)。
13.《中国企业内部的干群矛盾》,《
现代企业导刊》,1993年第6期。
12.《影响人们社会观念与社会行为的因素之研究》,《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2年第5期。
11.《关于中等收入层问题的研究》,《
管理世界》,1992年第6期。
10.《关于相对贫困层的研究》《科技导报》,1992年第8期。
9.《关于从业人员收入差距的中英对比研究》,《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6期。
8.《关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7.李强:“社会稳定的关键:发展中等收入层”,《
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第12 页。
6.《关于社会两极分化问题》,《社会学探索》,1989年第3期。
5.《论中国的贫困文化》,《理论纵横》,1988年12月。
4.《试论区分社会良性运行类型的主要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3.《美国教育系统中的社会问题》,《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3期。
2.《主观社会指标及其应用》,《
社会学研究》,1986年第6期。
1.《白领工会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参》,1985年第6期。
此外,还有其它文章多篇。
报刊文章
3.《弱势群体尤须得到制度性扶助》,《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第16版;
2.《如何树立公平合理的择业导向》,《人民日报》,2010年08月05日第6版;
1.《创造条件使更多人实现上升流动》,《人民日报》,2010年06月24日第6版。
项目课题
1. “生活方式与节能”,2008-2009,中国工程院子课题;
2. “能耗
标识系统的设计与推广”,2008-2009;
3. “推进我国多元城镇化战略模式研究”,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金额,2009年3月-2012年3月;
4. “改革30年与中国社会变迁”,
福特基金会,金额, 2008年月-2008年月;
5. “我国百万农民工
培训评估”,国家统战部,金额 ,2007年 月-2008年 月;
6. “
重大建设项目非自愿移民社会影响评价体系”,
自然科学基金,金额,2007年月-2009年 月;
7. “
环境影响中的
社会因素评价”,国家环保总局,金额 , 2006年月-2007年月;
8. “
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金额,2004年月-2007年月;
9. “
崇文门和谐社区研究”,北京
崇文区政府,金额 , 2005年6月-2006年;
10. “南宁
社会规划研究”, 清华城市规划院,金额 ,2004年月-2005年月 ;
11. “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北京市政法委,金额 ,2003年;
12. “中国劳动问题研究”,福特基金会,金额,1999-2002;
13. “北京什刹海旧城保护改造研究”,北京西城政府,2002-2003年;
14. “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福特基金会,2001-2004;
15. “城市外来人口现状与
管理方法研究”,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国家级重点课题,2002-2003 ;
16. “北京市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2-2003;
17. “北京市公共安全评估
指标体系研究”,北京市政府与
北京市公安局,2002-2003;
18. “我国城市农民工
管理机制的社会学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课题),2001-2004;
19. “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福特基金会,2000-2001;
20. “水资源的补偿与
恢复机制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0-2001;
21. “
三峡库区人口增长与
劳动就业问题”,中科院地理所,1998-2000;
22. “教育与人的生命周期“,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98-2000;
23. “高中课程改革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9;
24.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1998-2001;
25. “建立
劳动力市场机制,解决国企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8-1999;
26. “农民工与城市化问题”,国家教委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994-1996;
27. “中国公民环境
意识调查”,
中华环保基金会,1995;
28. “我国城市中的贫困层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课题, 1996-1999;
29. “城市农民工人力资源核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5-1998;
30. “中国农村
贫困线测量与治理贫困对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3-1995。
此外,与美国
斯坦福大学、
UCLA、
杜克大学、Cornell大学等进行
国际合作研究。
获奖记录
1998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第一批“跨世纪优秀人才”。
1998年9月,国家教育部、
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1995年10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多次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等学术奖励。